《本草思辨錄》~ 卷三 (4)
卷三 (4)
1. 乾薑
乾薑溫脾而上及肺,以治肺咳而下連脾,正為相當。如小青龍湯以乾薑治寒咳而用至三兩,微利亦不去乾薑是也。
本經乾薑主止血,仁齋直指云:血遇熱則宣行,故止血多用涼藥,然亦有氣虛挾寒,陰陽不相為守,營氣虛散,血亦錯行者,竊謂血統於脾,有出中焦,營氣虛散之證,非溫中土不可。金匱膠艾湯,無干姜而千金方有之。黃土湯雖無干姜,而灶中黃土,其用與乾薑無二。乾薑溫中,自有止血之理。
雖然不能無佐使之品也。大抵吐血而至不止,則在上者宜抑之,漏血而至不止,則在下者宜舉之。凡用柏葉阿膠之類為佐使者,所以導血歸經。用黃芩童便之類為佐使者,所以養陰和陽,非能抑之能舉之也。獨柏葉湯之用馬通,有匪夷所思者。馬之氣最盛者,能使血隨汗出,而一身之物,非性寒即有毒,惟通溫而無毒,雖穢滓乎,固化氣化血行脈絡之餘而性能下行者也。此佐乾薑,以抑為止者也。
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膠薑湯主之,黑多由於熱,而虛寒之人,血出絡而凝,漸漸變紫變黑,亦未嘗無之,膠薑湯之姜,其為乾薑無疑。乃陳修園以此二味治是證,一再用之不瘥,後易乾薑為生薑,並加阿膠大棗,煎服立止,謂生薑散寒升氣,合陷者舉之之義,此與馬通一抑一舉,可為對待。然先服之乾薑未必無功,或如仲聖法以生干並用,當收效尤捷耳。
仲聖方乾薑黃連並用之證,必兼有嘔。嘔屬少陽,故方中必有黃芩人參少陽專門之藥。蓋少陽為三陽之樞,以黃連降胃陽,乾薑升脾陰,脾升胃降,少陽乃得轉樞,此少陽無往來寒熱之治法,治在此而效見於彼者也。
白話文:
乾薑性溫,可以溫暖脾胃,藥性向上也能到達肺部,因此可以用來治療肺部的咳嗽,同時又能向下照顧脾胃,這兩方面作用非常協調。比如小青龍湯用乾薑治療寒咳,用到三兩這麼多,即使稍微有腹瀉的副作用,也不會去掉乾薑,就是這個道理。
《本經》記載乾薑主要功效是止血。仁齋(醫家名)認為血遇到熱就會加速運行,所以止血多用寒涼的藥物。但是也有氣虛夾雜寒邪,導致陰陽不協調,營氣虛弱散亂,血液也跟著亂跑的情況。我認為血的運行歸脾所管,這種情況是脾胃中焦出現問題,營氣虛散的症狀,必須要溫暖中焦脾胃才行。《金匱要略》的膠艾湯沒有用乾薑,但《千金方》卻有。黃土湯雖然沒用乾薑,但用灶心土,它的作用和乾薑是差不多的。乾薑能溫暖中焦,自然有止血的道理。
雖然如此,還是不能缺少輔助的藥物。一般來說,如果是吐血不止,就應該用藥物來抑制向上跑的血;如果是漏血不止,就應該用藥物把向下跑的血往上提。凡是用柏葉、阿膠之類的藥物來輔助,是為了引導血回到正常的經絡。用黃芩、童便之類的藥物輔助,是為了滋養陰氣、調和陰陽,並不是真的能抑制或提升血。只有柏葉湯用到馬通,才令人感到不可思議。馬的氣力最旺盛,能讓血液跟著汗液排出。而身體裡的物質,不是性寒就是有毒,只有馬通性溫而無毒。雖然是污穢的殘渣,但它確實是氣化、血行、運行脈絡之後的產物,而且藥性是向下走的。用它來輔助乾薑,達到抑制而止血的目的。
婦女月經不調,滴滴答答的出血,顏色發黑難以止住,用膠薑湯來治療。血色發黑大多是由於熱,但虛寒的人,血從血管出來後凝結,漸漸變成紫黑色,也有這種情況。膠薑湯的薑,肯定是乾薑。但陳修園用這兩味藥治療這種病,反覆用都沒效,後來把乾薑換成生薑,又加了阿膠、大棗,煎服後就立刻止住了。他認為生薑能散寒、升提陽氣,符合治療血下陷的意義。這跟馬通的抑制和升提作用,可以說是互相對應的。但是之前服用的乾薑也未必沒有效果,或許像仲景的辦法一樣,生薑和乾薑一起使用,效果會更好。
仲景的方子裡,乾薑和黃連一起使用,這種情況一定伴有嘔吐。嘔吐屬於少陽病,所以方子裡一定有黃芩、人參這些治療少陽病的藥物。少陽是三陽的樞紐,用黃連來降胃陽,用乾薑來升脾陰,脾的升和胃的降協調了,少陽的樞機才能正常運轉。這就是治療少陽病沒有明顯寒熱往來,但是卻能見到療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