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巖

《本草思辨錄》~ 卷二 (2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0)

1. 薏苡仁

證為熱中有寒,緩急自非專由於熱,此理惟寇宗奭及之。曰:受寒使人筋急,寒熱使人筋攣;若但受熱不曾受寒,則不至筋攣。雖與鄒說微異,然緩急實惟薏苡一物治之。何則?寒即是濕,濕去寒亦去,薏苡治筋有專長也。然則仲聖何為又加附子乎?曰:胸痹由於陽虛,本非辛溫藥不治,用附子不用薤桂者,以薏苡有損陽之虞,附子足以敵薏苡而捨短取長。非以薏苡治熱,附子治寒也。

李氏謂:薏苡健脾益胃,虛則補母,故肺痿肺癰用之。劉氏謂:治痿獨取陽明。陽明濕熱盛則成肺痿肺癰。大腸與胃之濕熱散,則肺痿肺癰自愈。噫,二家之言,粗疏甚矣!夫治痿獨取陽明者,為痿躄言之也。與肺痿之痿,詎得同論。且薏苡肺藥而肺痿不治,肺痿而至吐膿成肺癰則治之,肺癰之中,又以胸中甲錯為最宜。

何則?胸中甲錯,乃肺熱爍液所致。雖在肌膚而與筋膜聯屬,肝與有責。薏苡泄肺熱而能疏筋膜中乾澀,故為妙藥。如千金葦莖湯可徵也。肺痿何以不治?肺痿之因有二:屬虛冷者無論矣;即肺由熱爍而津液已枯,筋膜無故,薏苡不能潤液而且竭液,奚藉此為。腸癰何以治之?則亦以身甲錯故。

甲錯雖不在胸,而其為癰膿則一,癰膿亦不能專任薏苡,而因癰膿而甲錯,則非薏苡不任,與胸痹之專治緩急無二義。尤氏謂此腸癰為小腸癰,與余薏苡由胃而小腸而膀胱之說適合。或疑肺藥多入大腸,薏苡何獨不然。曰:此正金木相媾,肝主疏泄而薏苡為肝藥之據也。薏苡之主治,肝居首,肺次之,胃以下皆其所遞及。

方書胃病無治以薏苡者。蓋其補土,止補肝中之土,所謂五臟皆有土也。前人惟視薏苡為補中土之藥,故謂其力和緩,然用之中的,為效極速,何和緩之有哉。

白話文:

[薏苡仁]

如果身體出現熱症卻帶有寒象,導致肌肉或筋骨的緊縮或鬆弛不正常,那並非單純由熱引起,這個道理只有寇宗奭理解到。他說,受寒會讓人筋骨緊縮,寒熱交雜則會導致筋骨痙攣;如果只是單純受熱而沒有受寒,就不會發生筋骨痙攣。雖然他的說法和鄒氏的觀點有些差異,但實際上,只有薏苡仁這一味藥能同時治療筋骨的緊縮和鬆弛問題。為什麼呢?因為寒就是濕,濕氣去除,寒氣也自然消失,而薏苡仁在治療筋骨問題上有其獨到的功效。那麼,張仲景為什麼還要加入附子呢?那是因為胸痹這種病症是由於陽氣虛弱引起的,不用辛溫藥物無法治療。之所以選擇附子而不是薤白或桂枝,是因為薏苡仁有損傷陽氣的可能,而附子足以抵消薏苡仁的副作用,並且能發揮其長處。並不是因為薏苡仁用來治熱,附子用來治寒。

李氏認為,薏苡仁能健脾益胃,可以補養母臟(指肺,因肺屬金,土生金,脾胃屬土,故稱母),因此可以用來治療肺痿和肺癰。劉氏則認為,治療痿症只需針對陽明經(指胃經)。當陽明經的濕熱過盛時,就會形成肺痿和肺癰。只要將大腸和胃的濕熱散去,肺痿和肺癰自然會痊癒。哎,這兩家的說法都太過粗略了!所謂治療痿症只需針對陽明經,指的是肢體痿軟無力的痿躄,和肺痿的痿怎麼能相提並論呢?況且,薏苡仁是治療肺部疾病的藥物,卻不能治療肺痿,反而是當肺痿發展到吐膿變成肺癰時才有效,而肺癰中又以胸部肌肉皮膚粗糙乾裂的情況最適合用薏苡仁。

為什麼呢?因為胸部肌肉皮膚粗糙乾裂是由於肺熱灼傷津液所導致的。雖然表現在肌膚,但與筋膜相連,肝臟也有責任。薏苡仁可以宣洩肺熱,並且疏通筋膜中乾燥澀滯的問題,因此是絕佳的藥物。像是《千金方》中的葦莖湯就可以作為參考。為什麼薏苡仁不能治療肺痿呢?肺痿的原因有兩種:屬於虛寒的就不必說了;另一種是肺部因為熱灼傷導致津液枯竭,筋膜沒有問題,薏苡仁不能滋潤津液反而會使其更加枯竭,那又何必用它呢?那薏苡仁又為什麼能治療腸癰呢?也是因為身體出現肌肉皮膚粗糙乾裂的情況。

雖然這種粗糙乾裂並不在胸部,但其形成膿瘡的原理是相同的,膿瘡也不能單純依賴薏苡仁,而是因為膿瘡導致了肌肉皮膚粗糙乾裂,所以非用薏苡仁不可,這就跟胸痹專治筋骨的緊縮鬆弛的道理一樣。尤氏認為,這裡的腸癰是小腸癰,這與我認為薏苡仁的藥性從胃到小腸再到膀胱的觀點是吻合的。有人可能會懷疑,治療肺部疾病的藥物大多會進入大腸,為什麼薏苡仁卻不是這樣呢?這是因為金(肺)和木(肝)相互作用,肝臟主導疏洩功能,而薏苡仁是治療肝臟疾病的藥物。薏苡仁主要治療肝臟疾病,其次是肺部疾病,胃部以下的問題都是它間接影響到的。

醫書上很少有用薏苡仁治療胃病的,因為它補益脾土,但它所補的只是肝臟中的土,也就是所謂的五臟皆有土的觀點。前人只把薏苡仁當作補益脾胃的藥物,所以認為它的藥性緩和,但如果用得正確,效果是非常迅速的,又何來緩和之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