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巖

《本草思辨錄》~ 卷四 (1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6)

1. 阿膠

阿膠為補血聖藥,不論何經,悉其所任。味厚為陰,阿膠之味最厚,用必以補,不宜補者勿用。白頭翁湯加阿膠,則曰下利虛極。內補當歸湯,則曰去血過多加阿膠。仲聖、孫真人皆有明訓。然非填補比,不得與熟地山藥同論也。阿膠以濟水黑驢皮煎煉而成,性易下行,且滑大腸,於下利非宜。

何以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治下利?不知此乃滯下之熱痢,正借其滑利之功。故張潔古加減平胃散治熱痢,以膿多而用之。渴者非熱爍其液,即下焦陰液不上朝。阿膠不能清熱而性下行,何能止渴;乃豬苓湯治發熱而渴,又治下利而渴,證不宜阿膠而偏佐以阿膠。不知此皆因熱而渴而利,水畜於中而熱與水得,液既大傷,更與以豬苓輩淡滲燥劫之物,液不幾涸矣乎。佐阿膠所以潤液而救豬苓輩之偏,非治其渴與利也。

推之黃土湯燥濕,鱉甲煎丸破結,溫經湯行瘀,大黃甘遂湯下血逐水,亦斷非滋柔濁膩之阿膠所能為力。蓋其補血潤液而下行,不致掣燥濕、破結、行瘀、下血、逐水之肘,且能輔其不逮,故有需於阿膠。若執黃土湯諸方,而以燥濕各事責阿膠,則何異捫燭扣槃之見矣。

白話文:

阿膠是補血的良藥,不論哪條經絡的病症,它都能發揮作用。阿膠味道濃郁,屬性偏陰,是藥性最厚重的藥材,使用時必定是為了補益,不適合補益的人不能使用。白頭翁湯加上阿膠,是治療下利(腹瀉)到身體虛弱的狀況;內補當歸湯加入阿膠,是針對失血過多的人。醫聖張仲景和孫思邈都有明確的教誨。然而,阿膠的補益作用並非純粹的填補,不能和熟地、山藥相提並論。阿膠是用黑驢皮熬製而成,藥性容易向下走,且會滑潤大腸,所以不適合治療腹瀉。

那麼,為什麼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能治療腹瀉呢?其實那是因為屬於熱性的痢疾,腸道有積滯,才藉助阿膠滑潤的作用。所以,張潔古用加減平胃散治療熱痢,就是因為膿液多而使用阿膠。至於口渴,若不是因為熱邪煎熬津液,就是下焦陰液無法上行。阿膠不能清熱,而且藥性向下,怎麼可能止渴呢?豬苓湯治療發熱口渴,又治療腹瀉口渴,這些症狀都不適合使用阿膠,但卻偏偏要佐以阿膠。要知道,這些都是因為熱邪導致口渴和腹瀉,水液積存在體內而與熱邪相互結合,體液已經嚴重損傷,如果再用豬苓等淡滲燥濕的藥物,體液豈不是要更加枯竭?加入阿膠,是為了潤澤體液,補救豬苓等藥物的偏性,並非為了治療口渴和腹瀉。

再推論,像是黃土湯的燥濕、鱉甲煎丸的破結、溫經湯的活血化瘀、大黃甘遂湯的瀉血逐水等功效,都不是滋潤黏膩的阿膠所能做到的。阿膠是補血潤液且向下走,並不會妨礙燥濕、破結、活血化瘀、瀉血逐水的作用,而且還能輔助這些藥物的不足,所以才需要用到阿膠。如果執著於黃土湯等藥方的功用,而要求阿膠也具備這些功效,那就好像是摸著大象的盲人一樣,只見一斑。

2. 犀角

犀角一物,或謂胃藥,或謂心藥,或謂性升,或謂性降,或謂取汗最捷,或謂治血與經旨不合。夫毒物入土即化,牛屬土而犀角黑中有黃花,黃中有黑花,雖水畜未嘗不秉土德,謂為胃藥無愧。釋名:心纖也,所識纖微無不貫也。犀角中有白星徹端,夜視光明,謂為心藥無愧。

其角長而且銳,空而通氣氣味苦酸而兼鹹寒,故能至極上極下,亦能至極內極外,其實非升非降,不發汗,不逐實,心胃藥而不專走心胃,血藥而不泛治血證。觀千金、外臺兩書,用犀角之證,在上者有之,在中在下者有之,在表者有之,在裡者有之,無分於上下表里,而總惟血熱而有毒者宜之。諸家之說,不免皆有所偏。

論犀角之精者,必首推鄒氏。然謂用犀角必外有表證而兼肌膚有故,乃其所引外臺諸證,則並無表證。夫表證者,有表邪宜發汗之謂,犀角與麻黃並用有之,不能專任以發汗。鄒氏又以金匱升麻鱉甲湯無犀角為無表證,外臺治喉痛有犀角為有表證,而升麻鱉甲湯證非無喉痛,不解何以疏舛若是。

鄒氏引魏培之犀角是倒大黃之戲語,鬯發大黃治火之自中及下,犀角治火之自下及上,義至精矣,而猶有未盡者。本經大黃主下瘀血,犀角主解百毒,就此繹之,大黃除血分之熱結,是逐而下之。犀角除血分之熱毒,是解而散之。大黃不言解毒,是熱結於虛處,致用多在腸胃。

犀角不言下瘀,是熱淫於實處,致用多在肌膚。大黃之味至苦,色至黃,性復猛厲,自能逐物而下。犀角靈異之品,無論何處,遇毒輒赴,謂其自上而降,自下而升,則譽之不當矣。

陸九芝世補齋醫書犀角升麻辨,看似精詳,細核之則疏舛殊甚。升麻代犀角,孫真人千金方已有此語,不始於朱奉議活人書。二物皆中空通氣入陽明經,味苦能發,故本經皆主解百毒。然升麻主氣,犀角主血。升麻升陽氣而解毒,犀角清血熱而解毒。原有不同,似未可以相代。

不知孫真人用犀角之方不一,獨於傷寒雜治門木香湯,則云熱毒盛者加犀角,無犀角以升麻代之。蓋其所治瘡煩疼,是陽氣為陰邪所郁,故方中用木香等辛溫宣陽之藥,熱盛則有毒。升麻能解毒而升陽亦無所妨,故可以代犀角。朱奉議以此法施於犀角地黃湯等方,固宜見譏於陸,而陸實亦不能無誤。

提邪外出引邪內陷之說,由來已久,愚何敢闢以臆見;獨是仲聖傷寒金匱兩書,發表攻裡,分別甚嚴。即在陰經而用汗法,非兼見太陽脈證,則必邪在於表在於上。若邪離本經入他經,則治以他經之藥,邪得藥而自解,非提出之,使他徙而後解也。其邪雖不在裡而不得用汗法者,仲聖又常反復叮嚀以致意,此皆鑿鑿可證者。

陸氏亦知提邪外出之非發汗不外出乎,可以發汗之邪,邪本在表在上,未聞有從里從下提而出之以發其汗者。或謂升麻之名,以升得之,自屬以升為治。不知所謂升麻者,為能升陽氣於至陰之下也。周慎齋云:凡生病處,皆為陰為火,為陽氣不到。升麻升陽氣以愈病,非提邪氣以離病,不得併為一談。

至於引邪內陷,只可謂之致,不可謂之引。凡無病之處,先為藥傷,邪因乘虛而入,是為藥誤所致,非如物交物之得以相引。若寒藥治寒病,熱藥治熱病,可謂邪為藥引矣。然此是滋蔓以益其本病,非陷入而別有變病。陸引喻氏論趙某室人,誤用犀角領邪攻心一案,以明犀角非胃藥之據。

夫犀角誤用,為禍誠烈。謂犀角非胃藥,則其測犀角何淺。又以犀角治熱入血室,為能從至幽至隱拔邪外出,故謂之升。微論犀角之治邪,非拔邪也。從至幽至隱以升拔其邪,亦無此治理。仲聖治熱入血室用小柴胡湯,似乎升矣。不知傷寒金匱兩書論此證諸條,惟續得寒熱發作有時一條,主小柴胡湯,且將發作有時句復沓言之,明示人以非有此證,不用此湯。蓋肝膽二經,互相為用。

熱雖入於肝臟,寒熱如瘧,則邪不離乎少陽,以小柴胡湯和解之,最為合拍。是柴胡尚屬和法,犀角更何足言升。乃活人書,謬於仲聖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讝語如見鬼狀為熱入血室一條,增加宜小柴胡湯五字,竟視小柴胡湯為治熱入血室之通劑,可謂粗疏之至矣。

或詰余曰:子言提邪外出之證,必邪之在表在上者,乃寓意草載周信川患休息痢,喻氏以逆流挽舟之法,提內陷之邪,從表出而愈,何子之執滯也。余曰:逆流挽舟之說,後人多非之;其實非提邪出表,且與仲聖有暗合之處,可兩下研核而知也。喻氏痢疾論云:下痢必從汗先解其外,後調其內,此治痢初起之要訣,學者所宜切記。

至失表而成久痢,邪已深入,云用逆流挽舟之法,引而出之於外,則不知其挽從何處。若從極下逆挽而上,顯犯少陰病在裡不可發汗之戒,引喻過當,不無流弊。金匱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一條,喻氏以此下利為久痢,非用逆挽之法,無以得此。夫弦為少陽之脈,寒利得之,自屬病氣將退陽氣來復之徵。

喻氏強題就我,憑空結撰,實不可為訓。然則以此法治周信川休息痢而愈者何也?病者年已七十有三,面目浮腫,肌膚晦黑,別無他狀,非陽虛陰盛而何。痢有冷熱兩種,此當是冷痢而濕重熱輕。因其陽氣下陷,與濕熱相搏,故脈沉數而有力。喻氏謂陽邪陷入於陰者非也。病在腸胃,與少陰無涉。

以仲聖陽明病與小柴胡湯取汗之法比例求之,彼為上焦不通,津液不下,胃因不和,故不大便。此為邪壅腸胃,津液不布,傳化無權,故久痢不止。彼以小柴胡湯和解其外而濈然汗出,此以人參敗毒散升散其里而皮間得潤。小柴胡湯本方無取汗之文,服之而汗出者,其上焦通也。

休息痢本不能發汗,服人參敗毒散而亦似有汗者,升陽以化濕,陰陽和而穀味熏膚充身也。因人參敗毒散雖有人參,究屬劫劑,故改用補中益氣湯而始收全功,方中柴胡參草薑棗,即小柴胡湯去芩夏。彼為挾熱,此為挾寒;彼宜通,此宜固;故芩夏無所用之。又凡仲聖治寒利之方,不雜一下走之藥,甚或用石脂餘糧以固下,蔥白以升陰(義詳蔥白),喻氏則外以布卷墊定肛門,使氣不下泄,內服湯以升舉之。得仲聖意而不呆用仲聖之方,非明哲那能如是。

雖然,仲聖亦逆流挽舟以治利耳,而喻氏用之,謂為提邪出表,得毋有不察者存乎。

白話文:

犀牛角這個東西,有人說它是治療胃的藥,有人說它是治療心臟的藥,也有人說它能使陽氣上升,或使陽氣下降,還有人說它發汗最快,也有人說它治療血症與經典醫理不符。實際上,有毒的東西埋入土裡就會化解,牛屬於土,而犀牛角黑色中帶有黃色花紋,黃色中也有黑色花紋,雖然是水生動物,卻不能說它不具備土的屬性,所以說它是治療胃的藥也不算不對。它也被稱為「心纖」,意思是它能看清細微之處,無所不通。犀牛角中還有白色星點貫穿兩端,夜晚看能發光,所以說它是治療心臟的藥也不算過分。

犀牛角很長而且尖銳,中間是空心的,可以通氣,氣味苦、酸又帶點鹹、寒,所以能到達身體的最上和最下,也能到達身體的最內和最外。實際上,它既不是升陽的,也不是降陰的,不發汗,也不驅逐實證,說是治療心胃的藥,卻又不專門作用於心胃,說是治療血症的藥,卻又不是廣泛治療各種血症。觀察《千金方》、《外台秘要》這兩本書,使用犀牛角的病證,有在上的,有在中間的,有在下的,有在表的,也有在裡的,不分上下表裡,總體來說,凡是血熱有毒的病證都適合用它。各家的說法,難免都有所偏頗。

論述犀牛角精闢的,一定要推崇鄒氏。然而他認為使用犀牛角必須要有表證,並且兼有皮膚病,但他所引用的《外台秘要》中的案例,卻並沒有表證。所謂表證,指的是有表邪,應該發汗。犀牛角有與麻黃一起使用的案例,但它不能專門用於發汗。鄒氏又認為,《金匱要略》的升麻鱉甲湯沒有使用犀牛角,所以就沒有表證,而《外台秘要》中治療喉痛的方子有犀牛角,所以就有表證。但是升麻鱉甲湯的病證並非沒有喉痛,真不明白他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錯誤。

鄒氏引用魏培之的話,說犀牛角是「倒大黃」的說法,用大黃治療從中間到下部的火熱,用犀牛角治療從下部到上部的火熱,這個道理很精闢,但仍然有所不足。《本草經》說大黃主要用於排除淤血,犀牛角主要用於解百毒,從這個角度解釋,大黃是排除血分中的熱結,把它驅逐出去;而犀牛角是解除血分中的熱毒,把它分散開來。大黃沒有提到解毒,是因為熱結在虛弱的地方,所以主要作用於腸胃。

犀牛角沒有提到排除淤血,是因為熱過盛於實證之處,所以主要作用於皮膚。大黃的味道極苦,顏色極黃,藥性又猛烈,自然能把東西排泄下去。犀牛角屬於靈異之品,無論在身體的哪個部位,遇到毒就會去解,說它能從上往下走,或從下往上走,那實在是過譽了。

陸九芝的《世補齋醫書》中關於犀牛角和升麻的辨析,看起來很詳細,仔細考究卻發現有很多錯誤。用升麻代替犀牛角,孫思邈的《千金方》中早就有這種說法,並不是從朱奉議的《活人書》開始的。這兩種藥都中空能通氣,都進入陽明經,味道都苦,都能發散,所以《本草經》都說它們主要用於解百毒。但是升麻主要作用於氣,犀牛角主要作用於血。升麻升發陽氣而解毒,犀牛角清泄血熱而解毒。兩者本來就不同,似乎不應該互相替代。

不清楚孫思邈使用犀牛角的方子有很多種,唯獨在《傷寒雜治門》的木香湯中,說熱毒嚴重時加入犀牛角,沒有犀牛角就用升麻代替。大概是因為它所治療的瘡瘍煩痛,是陽氣被陰邪鬱滯,所以方子中用了木香等辛溫宣陽的藥,熱邪盛就會有毒。升麻能解毒並且升發陽氣,沒有妨礙,所以可以代替犀牛角。朱奉議把這種方法用在犀角地黃湯等方子中,當然會被陸九芝譏諷,但陸九芝實際上也有錯誤。

關於「提邪外出」和「引邪內陷」的說法,由來已久,我怎麼敢用自己的想法反駁呢?只是《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本書,對於發散和攻下的區別非常嚴格。即使在陰經中使用汗法,如果不是同時出現太陽經的脈證,就一定是邪在表在上的情況。如果邪氣離開本經進入其他經絡,就用治療其他經絡的藥,邪氣得到藥就會自己化解,而不是把它提出來,讓它轉移後再化解。邪氣雖然不在裡,但不能用汗法的,仲景也常常反覆叮嚀,這都是有確實證據的。

陸氏也知道「提邪外出」並不是發汗,能夠發汗的邪,邪氣本來就在表在上,沒有聽說過從裡從下提出來發汗的。有人說升麻這個名稱,因為「升」字而得名,所以認為它以升為治。卻不知道所謂的升麻,是能夠把陽氣從陰氣盛的地方提升起來。周慎齋說:凡是生病的地方,都是陰和火,都是陽氣無法到達的地方。升麻升發陽氣來治病,不是把邪氣從病處提走,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至於「引邪內陷」,只能說是導致,不能說是引。凡是沒有病的地方,先被藥物傷害,邪氣趁虛而入,這是因為用藥錯誤導致的,不像物體之間互相吸引。「寒藥治療寒病,熱藥治療熱病」,可以說是邪氣被藥物引導。但是這是滋長原本的病,而不是陷入而產生其他的病變。陸九芝引用喻嘉言論述趙某妻子誤用犀牛角導致邪氣攻心的案例,來證明犀牛角不是治療胃的藥。

犀牛角用錯了,危害確實很大。說犀牛角不是治療胃的藥,實在是太淺薄了。又用犀牛角治療熱邪進入血室的病症,說它能從最隱蔽的地方把邪氣拔出來,所以說是升。姑且不論犀牛角治邪,並非拔邪。從最隱蔽的地方把邪氣拔出來,也沒有這種道理。仲景治療熱邪進入血室用小柴胡湯,似乎是升。卻不知道《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本書論述這個病證的條文中,只有「續得寒熱發作有時」這一條,才主用小柴胡湯,並且把「發作有時」這句話重複說了兩次,明顯是告訴人們,沒有這個病證,就不要用這個湯。肝膽二經,互相作用。

熱邪雖然進入肝臟,但是寒熱像瘧疾一樣,邪氣並沒有離開少陽,用小柴胡湯調和最為合適。這說明柴胡還是屬於和解的方法,犀牛角更談不上是升。而《活人書》曲解了仲景的「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是熱邪入血室的說法,增加「宜小柴胡湯」五個字,竟然把小柴胡湯看成是治療熱邪入血室的通用方,實在是太粗疏了。

有人問我:你說「提邪外出」的病證,一定是邪氣在表在上的情況,可是《寓意草》記載,周信川患休息痢,喻嘉言用「逆流挽舟」的方法,把內陷的邪氣從表提出來而治癒,你為什麼這樣固執呢?我說:「逆流挽舟」的說法,後人多有批評,實際上並不是提邪出表,而且與仲景的理論有暗合之處,可以一起研究。喻嘉言《痢疾論》說:下痢一定先要從發汗來解除其外,然後再調理其內,這是治療痢疾初期的要訣,學者應該牢記。

等到失去表證,成為久痢,邪氣已經深入,還說用「逆流挽舟」的方法,把它從外邊拉出來,就不知道他從哪裡拉起。如果從最下端往上拉,明顯犯了少陰病在裡不能發汗的禁忌,這樣比喻太過分,難免會產生弊端。《金匱要略》說「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喻嘉言認為這個下利是久痢,不用「逆流挽舟」的方法,就無法達到這個結果。弦脈是少陽的脈象,寒利得到弦脈,自然是病氣將退、陽氣來復的徵兆。

喻嘉言勉強把這個案例套用他的理論,憑空捏造,實在不值得效仿。那麼用這個方法治好周信川的休息痢又是怎麼回事呢?病人已經七十三歲,面目浮腫,皮膚晦暗,沒有其他症狀,這不就是陽虛陰盛嗎?痢疾有寒熱兩種,這應該是寒痢,而且濕重於熱。因為他的陽氣下陷,與濕熱相搏,所以脈象沉數有力。喻嘉言說陽邪陷入陰,是不對的。病在腸胃,與少陰無關。

用仲景《傷寒論》中陽明病與小柴胡湯取汗的方法來比較,陽明病是上焦不通,津液不下,胃氣不和,所以不大便;這個休息痢是邪氣壅塞腸胃,津液不能散佈,傳化失常,所以久痢不止。陽明病用小柴胡湯調和外邪,自然就會汗出;這個休息痢用人參敗毒散升散體內的濕邪,皮膚間就會變得滋潤。小柴胡湯本來沒有說要發汗,服用後出汗,是因為上焦通暢了。

休息痢本來不能發汗,服用人參敗毒散後也好像出汗,是因為升發陽氣來化解濕邪,陰陽調和,所以穀物的精微就能滋潤皮膚、充養身體。因為人參敗毒散雖然有人參,但還是屬於耗損氣血的藥,所以改用補中益氣湯才完全治好,方子中柴胡、人參、甘草、生薑、大棗,就是小柴胡湯去掉黃芩和半夏。陽明病是夾熱,休息痢是夾寒;陽明病應該疏通,休息痢應該固澀;所以黃芩和半夏沒有用武之地。又凡是仲景治療寒痢的方子,都不會加入往下走的藥,甚至用石脂、禹餘糧來固澀下焦,用蔥白來升發陰氣(詳細解釋蔥白的作用),喻嘉言則在外面用布卷墊住肛門,使氣不向下泄,內服湯藥來升舉。他領會了仲景的意圖,但不是死板地套用仲景的方子,這不是明智的人怎麼能做到呢?

雖然如此,仲景也用過「逆流挽舟」的方法來治療痢疾,而喻嘉言用它,說是「提邪出表」,難道沒有不仔細思考的地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