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巖

《本草思辨錄》~ 卷四 (9)

回本書目錄

卷四 (9)

1. 豬苓

本經豬苓利水道,不云止消渴;而仲聖以豬苓名方者,必渴而後與之,惡得無故。鄒氏謂豬苓起陰氣以和陽化水,譬之楓葉已丹,遂能即落。雖本經別錄無起陰之文,然考爾雅正義、述異記、一統志、南方草木狀、物類相感志、荀伯子臨川記,所載楓樹諸靈異,確與陰氣相感。豬苓生楓樹下,其皮至黑,氣味俱薄,未必不能起陰。

白話文:

《本草經》中記載豬苓具有利尿通淋的功效,但並沒有提到可以治療消渴症。而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將豬苓列入名方,但也是在渴證出現後才使用,這不可能是沒有原因的。

明代醫家鄒潤安認為,豬苓可以生發陰氣,使陰陽調和,化水排出體外,就像楓樹葉在秋季轉紅後,隨即凋落一樣。儘管《本草經》和《別錄》中都沒有提到豬苓能生發陰氣的記載,但考查《爾雅正義》、《述異記》、《一統志》、《南方草木狀》、《物類相感志》和《荀伯子臨川記》等文獻,所記載的楓樹各種靈異現象,確實與陰氣有關。

豬苓生長在楓樹下,其外皮非常黑,氣味都很淡薄,因此並不排除它具有生發陰氣的作用。

況水道既利,三焦得通,腎氣之由三焦而上者,自亦滋溉於其胸(釋名:消渴者,腎氣不周於胸也),消渴奚能不止。此與澤瀉之止消渴,有相侔之處。然有不如澤瀉者焉,澤瀉形圓,一莖直上,能起極下之陰以濟極上之陽,平極上之陽淫。豬苓甘淡,不能直上至頭,故澤瀉湯治冒眩而豬苓不與。

白話文:

如果水道通暢了,三焦也就通暢了,由三焦而上升的腎氣,自然也會滋潤到胸部(《釋名》:消渴症是腎氣不能充養到胸部的緣故),消渴症怎麼能不停止呢?這和澤瀉治療消渴症有相似之處。可是,豬苓比不上澤瀉的地方有:澤瀉外形圓,一莖直立向上,能從極底下的陰升至極頂上的陽,以平息極頂上的陽盛。豬苓性味甘淡,不能直接上升到頭部,所以澤瀉湯治療頭暈目眩,卻不用豬苓。

然豬苓之陰,陰中有陽,能開腠理達表,與茯苓為伯仲而澤瀉亦不與。五苓散豬苓湯,所以治脈浮發熱者,以其有豬苓茯苓也。夫以豬苓視茯苓,所同者為太陽陽明藥耳,豬苓究何足與茯苓比烈,茯苓結於土中,豬苓亦結於土中;茯苓肉白,豬苓亦肉白;茯苓甘淡;豬苓亦甘淡;而茯苓之白,光潔而純;豬苓之白,幽暗而獷。茯苓甘淡,得土味之正;豬苓甘淡,得土味之偏。

白話文:

但是豬苓的陰性之中,含有陽性,能夠打開人體毛孔,到達體表,豬苓與茯苓不分伯仲,澤瀉也比不上它們。五苓散和豬苓湯都是用來治療脈浮熱的,因為它們都含有豬苓和茯苓。如果把豬苓和茯苓相比,共同點只有都是太陽陽明的藥物而已。豬苓完全不足以和茯苓相比,茯苓生長在土中,豬苓也生長在土中;茯苓的肉是白色的,豬苓的肉也是白色的;茯苓的味道甘淡,豬苓的味道也是甘淡。但是茯苓的白色像潔白的月光一樣純潔;豬苓的白色像幽暗的夜空一樣粗糙。茯苓的味道甘淡,具有正宗的泥土味;豬苓的味道甘淡,帶有一種特殊的泥土味。

此茯苓所以主治廣,豬苓所以主治狹也。

2. 竹茹

竹青而中空,與膽為清淨之府,無出無入相似。竹茹甘而微寒,又與膽喜溫和相宜。故黃芩為少陽經熱之藥,竹茹為少陽腑熱之藥。古方療膽熱多用竹茹,而後人無知其為膽藥者。

白話文:

竹子青綠色而且中空,它和膽是一個清靜的容所,沒有東西出也沒有東西進相似。竹茹甘甜而微寒,又與膽喜歡溫和相適宜。因此黃芩是少陽經熱的藥物,竹茹是少陽腑熱的藥物。古代的藥方治療膽熱多用竹茹,而後人不知道它是膽藥。

噦逆之因不一,胃虛而膽熱乘之,亦作噦逆。橘皮竹茹湯,以參棗甘草補胃養陰,橘皮生薑和胃散逆,竹茹除膽火則為清噦之源。橘皮湯無竹茹者,以手足厥為肝逆也。婦人乳子之時,中虛膽熱,膽熱必犯其胃,嘔逆而至煩亂,熱亦甚矣。竹皮大丸,以石膏白薇除胃熱而斂浮陽,竹茹涼膽而清其源,恐中虛難任寒藥,故加桂枝之辛甘以導之,藥兼陰陽,故加甘草以和之。喘則以柏實輯肝氣,又所以輔竹茹之不逮也。

白話文:

噦逆的原因有很多:

  1. 胃虛而膽熱乘之,也會引起噦逆。橘皮竹茹湯:用人參、大棗、甘草來補益胃氣、滋陰;橘皮、生薑來調理胃氣、散除逆氣;竹茹來消除膽火,這些藥一起來清利噦逆的根源。

  2. 如果橘皮湯中沒有竹茹,是因為手足厥冷,這是肝氣逆亂的表現。

  3. 婦女在哺乳期,中氣虛弱,膽熱乘之,膽熱必定犯胃,會出現嘔吐、噦逆,甚至煩躁不安,這種熱證是非常嚴重的。竹皮大丸:用石膏、白薇來清胃熱、收斂浮陽;竹茹來清熱膽,清利病根,但是擔心婦女中氣虛弱,難以忍受寒涼藥物,所以加入了桂枝的辛甘來引導藥力,藥性兼具陰陽,所以加入甘草來調和。如果患者還伴有喘,則加入柏實來斂肝氣,同時也是為了輔助竹茹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