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思辨錄》~ 卷二 (10)
卷二 (10)
1. 附子、天雄、烏頭
又麻黃附子湯,以麻黃髮表而少陰脈沉用之,正賴有附子溫少陰也,否則脈沉無發汗之理矣。
附子為溫少陰專藥,凡少陰病之宜溫者,固取效甚捷。然如理中湯治腹滿,黃土湯治下血,附子瀉心湯治心痞,甚至薏苡附子敗醬散治腸癰,如此之類,亦無往不利。惟其挾純陽之性,奮至大之力,而陰寒遇之輒解,無他道也。
天雄,仲聖惟天雄散一方,附於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後,不言所主何病。按此與上節離合之間,必有竄亂,今細繹其文,自夫失精家至為清穀亡血失精,當是以天雄散主之,下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正為合宜。何以言之?兩方於失精家原可通用。但脈為極虛芤遲,證見清穀亡血失精,則已腎損及脾,不補脾則生精之源絕。
故白朮用至八兩,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種種腎病,自非他補腎藥所能勝任,故選用精氣充實不外泄之天雄,而以天雄名方。至其佐使之桂枝龍骨,尤微妙難言。桂枝湯桂枝只三兩,而此乃倍之,欲其於太陽之經府俱到以化氣。其證陰既下泄,陽自上浮,而脾腎咸虛之陽,不當潛以鹹寒之牡蠣;得龍骨,則引火歸土而亦不損其陽。
且桂枝輔天雄則入腎釋陰,輔白朮則入脾溫土;龍骨輔天雄則固腎澀精,輔白朮則固脾祛濕。以天雄散隸於是證,義實至精至確。若脈得諸芤動微緊,雖天雄散亦可服,要不如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為尤中窾。蓋脈芤動為陽,微緊為陰,陰陽氣爭則表裡失和。治之以此湯,桂枝生薑甘棗為陽,芍藥為陰;龍骨為陽,牡蠣為陰;於祛邪澀精之中,有表裡相得陰陽互維之妙。此二方是於小建中湯腎氣丸外,又別出良法者。
就天雄散思之,則天雄所謂孤陽不能生育,其中實以精為用者,不於此可見其概也乎。
烏頭治風,亦惟陽虛而挾寒挾濕者宜之。以其中空以氣為用,開發腠理,過於附子。故古方中風證用烏頭,較多於附子;抉壅通痹,亦過於附子。故仲聖治歷節不可屈伸疼痛,及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皆用烏頭不用附子。烏頭與附子,同為少陰藥,而補益以附子為優,發散以烏頭為勝。
故腎氣丸有附子無烏頭,大烏頭煎有烏頭無附子。因烏頭氣散不收,故不解表之方,皆去滓納蜜更煮以節其性。仲聖之用烏頭附子,可謂各極其妙矣。乃烏頭赤石脂丸更二物並用,以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取其母子相感以除內外之邪,此豈尋常思議所及哉。
白話文:
麻黃附子湯,之所以用麻黃來發散體表,同時又因為患者是少陰脈沉的狀況才使用,正是仰賴附子來溫暖少陰經的寒氣,否則脈象沉伏是無法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的。
附子是溫暖少陰經的特效藥,凡是少陰病需要溫補的,通常都能很快見效。不只如此,像理中湯治療腹脹,黃土湯治療便血,附子瀉心湯治療心下痞硬,甚至是薏苡附子敗醬散治療腸癰等,都能發揮很好的效果。這是因為附子具有純陽的特性,能發揮強大的力量,遇到陰寒之氣就能化解,沒有其他藥物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至於天雄,張仲景只用天雄散這一方,放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之後,沒有說明主治的疾病。我認為這兩段文字之間可能有些錯亂,現在仔細推敲文意,從「失精家」到「清穀亡血失精」,應該用天雄散來治療,接下來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來治療,這樣才是合理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兩方本來都可以用來治療失精的病症。但是如果脈象呈現極度虛弱、空虛遲緩,而且出現清穀不化、亡血失精的症狀,就表示腎臟已經損耗到脾臟,如果沒有補脾,那麼生成精液的來源就會斷絕。
所以天雄散中白朮的用量用到八兩,是因為患者出現少腹拘急、陰頭寒冷、頭暈目眩、頭髮脫落等種種腎虛的症狀,這些不是其他補腎藥所能處理的。因此選擇用精氣充實而不外洩的天雄,並以天雄來命名藥方。至於輔助的天雄的桂枝和龍骨,更是微妙難言。桂枝湯的桂枝只用三兩,這裡卻加倍使用,是為了使藥力能夠到達太陽經和腑,以化生陽氣。而患者的陰氣已經向下洩漏,陽氣自然會上浮,而且脾腎的陽氣都虛弱,不應該用鹹寒的牡蠣來潛陽;使用龍骨,則可以引導虛火歸於下焦而不會損傷陽氣。
而且桂枝輔助天雄可以進入腎臟來釋放陰邪,輔助白朮可以進入脾臟來溫養脾土;龍骨輔助天雄可以固腎澀精,輔助白朮可以固脾祛濕。將天雄散用在這樣的病症上,意義非常精確而恰當。如果脈象呈現空虛、動搖、微緊,雖然也可以服用天雄散,但效果不如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來得精準。因為脈象空虛、動搖是陽虛的表現,微緊則是陰虛的表現,陰陽之氣互相爭鬥就會導致表裡失和。用這湯藥來治療,其中桂枝、生薑、甘草、大棗是溫陽的藥物,芍藥是滋陰的藥物;龍骨是固陽的藥物,牡蠣是潛陰的藥物。在祛邪澀精的同時,具有表裡相合、陰陽互補的功效。這兩方是在小建中湯和腎氣丸之外,又另創的良好治療方法。
從天雄散來思考,天雄所謂的「孤陽不能生育」,實際上是以精為用,這不是可以從這裡看出它的道理嗎?
烏頭治療風邪,也只適合陽虛又夾帶寒濕的病症。因為烏頭內部中空,是以氣為用,能夠開泄腠理,效果比附子強。所以古代的方劑中,治療中風的病症使用烏頭的次數,比使用附子多;而烏頭在疏通阻塞、去除痹痛的效果,也比附子強。因此張仲景治療關節僵硬疼痛不能屈伸,以及手足冰冷麻木、身體疼痛,用針灸和吃藥都無法治療的病症,都用烏頭而不用附子。烏頭和附子雖然都是屬於治療少陰病的藥物,但是附子在補益方面比較好,而烏頭在發散方面比較強。
所以腎氣丸裡有附子而沒有烏頭,大烏頭煎裡有烏頭而沒有附子。因為烏頭的藥性會發散而不收斂,所以凡是不需要發散體表的方劑,都要去除藥渣並加入蜂蜜再煎煮,以減緩它的藥性。張仲景使用烏頭和附子,可以說是都發揮到極致了。而烏頭赤石脂丸更將這兩種藥物一起使用,用來治療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的病症,是取其母子相感的原理來去除內外邪氣,這豈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得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