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巖

《本草思辨錄》~ 卷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9)

1. 藕、雞頭實

藕始終以生、以長、以穿穴於水中,而孔竅玲瓏,絲綸內隱,故能入心所主之血。又味甘入脾而氣則寒,故為心脾二經涼血散瘀之藥。

白話文:

蓮藕始終以生長、長大、穿洞的方式在水中生長,而其孔竅玲瓏剔透、絲線般的紋路隱含在內,因此能夠進入心臟所主導的血脈中。此外,蓮藕味甘能入脾,氣味則寒冷,因此能夠作為心、脾兩經的涼血散瘀藥物。

雞頭植於水與藕同,味甘平補中亦同。惟藕始終不離水而善穿泥,雞頭則取苞中之實,而苞有青刺,結必向陽。藕氣寒而雞頭氣溫,藕性潤而雞頭性燥。藕所以為血藥者,以其在水中穿穴也。雞頭所以為氣藥者,以向陽而得天氣也。藕氣寒性潤善穿,故能散血除熱。雞頭氣溫性燥有刺,故能除濕通痹。

白話文:

雞頭和蓮藕都生長在水中,味道甘甜,平補中氣的作用也類似。但蓮藕始終不離開水,卻能善於穿泥;雞頭則採取苞中的果實,而苞上有綠色的刺,果實必定朝著陽光生長。蓮藕的氣性寒冷,而雞頭的氣性溫暖;蓮藕的性質滋潤,而雞頭的性質燥熱。蓮藕之所以被認為是補血的藥物,是因為它在水中穿穴的特性。雞頭之所以被認為是補氣的藥物,是因為它面向陽光,獲得了天地的靈氣。蓮藕氣性寒冷,性質滋潤,善於穿行,因此能散血除熱。雞頭氣性溫暖,性質燥熱,有刺,因此能除濕通痹。

雞頭主濕痹,取其能通。然其通以澀為通,故本經又以益精氣繼之。後世用於遺精帶濁小便不禁之方頗多,則澀精之功,較勝於通痹之功矣。

白話文:

雞頭可以治療濕痹,主要因為它具有通暢氣血的作用。然而,它的通暢作用是一種以澀滯為基礎的通暢,因此《本經》裡又提到了益精氣的功效。後世把它用於治療遺精、帶濁、小便不禁等方面的疾病,這說明雞頭澀精的作用勝過通痹的作用。

土寄旺於四時,而人身之土亦然。天地生補土之物以為人用亦然。白朮補土,為補土之本宮,固醫無不知矣。竊謂補心中之土者蓮實也,補肝中之土者薏苡也,補肺中之土者山藥也,補腎中之土者雞頭實也。白朮而外,四物皆飲饌之常品,可見心肝肺腎土有所歉,亦賴飲食以補之,偶有所見,附志於此。

白話文:

土氣在四季中都很旺盛,人的身體之中的土氣也是如此。天和地生長出能補土的東西來供人使用也是如此。白朮補土,是補土的根本,所以每個醫生都知道。我認為,能夠補心中之土的是蓮子,能補肝中之土的是薏苡仁,能補肺中之土的是山藥,能補腎中之土的是雞頭實。除了白朮外,其他四種都是飲食中的常見食物,可見心、肝、肺、腎的土氣有所虧損,也可以依靠飲食來補充。我偶然有此見解,所以記錄下來。

2. 柏實

柏為百木之長,葉獨西指,是為金木相媾。仁則色黃白而味辛甘氣清香,有脂而燥,雖潤不膩。故肝得之而風虛能去,脾得之而濕痹能通,肺得之而大腸虛秘能已。竹皮大丸喘加柏實者,肺病亦肝病也。蓋婦人乳中煩嘔,是肝氣之逆,逆則不下歸腎而上衝肺。柏實得西指之氣,能降肺以輯肝,喘寧有不止。此與他喘證不同,故用藥亦異也。

白話文:

柏樹是百木之長,葉子獨自指向西方,這是金木相交的象徵。柏子的仁是黃白色,味道辛甘,氣味清香,有油脂乾燥,雖然潤滑但不膩。所以肝臟得到柏子,可以去除風虛;脾臟得到柏子,可以疏通濕痹;肺臟得到柏子,可以治療大腸虛祕。竹皮大丸中加柏子的目的,是因為肺病也是肝病。當婦女乳房中間煩悶嘔吐時,是肝氣逆亂,逆亂則不能歸於腎臟而向上衝擊肺臟。柏子含有西指之氣,可以下降肺氣以調節肝臟,因此喘息自然會停止。這與其他喘證不同,所以使用的藥物也不一樣。

3. 桂枝

素問辛甘發散為陽,此固不易之至理,然亦看用法何如。桂枝甘草湯純乎辛甘,反能止汗,以甘過於辛也。辛若兼苦,發汗斯峻。桂枝辛而不苦,且與甘埒,色赤氣溫,有條理如脈絡,質復輕揚,故只能於營衛之間,調和其氣血,俾風寒之邪,無所容而自解。本經如麻黃羌活防風蔥白川芎等,皆主發表出汗,而桂枝無之。

白話文:

《素問》經文說:辛甘藥具有發散作用,歸於陽氣,這是不可變的道理,但也要看怎麼應用。桂枝甘草湯純屬辛甘,反倒能止汗,因為甘味超過辛味。辛味如果帶苦味,發汗作用就更強了。桂枝藥性辛而不苦,而且與甘味相當,顏色赤紅氣溫,有條理像脈絡一樣,質地又輕揚,所以只能在營衛之氣之間,調理氣血,使風寒之邪無處容身而自行解除。本經像麻黃、羌活、防風、蔥白、川芎等藥,都能發汗解表,而桂枝則不能。

桂枝所優為,在溫經通脈,內外證咸宜,不得認桂枝為汗藥也。麻黃桂枝兩湯,一治無汗,一治有汗,分別甚明。且云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申儆何等嚴切。果證與方合,如法服之,未有不汗出而愈者,否則謬欲取汗,害乃大矣。

白話文:

桂枝的優點在於溫通經絡,內科、外科疾病都適合使用,不能把桂枝當做發汗藥。麻黃桂枝兩湯,一個治療不發汗的,一個治療發汗的,分別得很清楚。並且說桂枝是解表的,如果一個人脈象浮緊,發熱不發汗,就不能用桂枝。警告是多麼嚴格啊。如果證狀與方劑相符合,按照方法服用,沒有不發汗而痊癒的,否則錯誤地想要發汗,危害就大了。

桂枝一方,論者紛紛,就愚所見,惟成無己、尤在涇、劉潛江三家,最為允當。三家之中又以劉為勝。特方用芍藥為臣,其所以然之故,皆未盡發出。芍藥分數不減於桂枝,自來佐芍藥以解表者,古方有之乎,無有也。然則芍藥誠是方之關鍵矣。劉說載本經疏證麻黃下。鄒氏疏麻黃第二條,自昔人泥於傷寒脈法篇至不為虛設矣,真洞見兩方精奧。

白話文:

桂枝一方,評論者眾說紛紜,以我的愚見,唯成無己、尤在涇、劉潛江這三家的說法最為貼切。三家之中,尤數劉潛江的論述 أفضل。這個特有方劑用芍藥為臣藥,其中的緣由,各家都未曾完全說出。芍藥的劑量不亞於桂枝,自古以來用芍藥來發汗解表的古方,有嗎?沒有。那麼,芍藥肯定是這個方劑的關鍵藥物了。劉潛江的說法載於《本經疏證》麻黃條下。鄒潤安氏對麻黃的疏證第二條,自古以來人們拘泥於《傷寒脈法篇》,幾乎無人理解這兩味藥的精妙。這真是深切洞悉到兩個方劑的奧祕。

惟潛江云:桂枝發於陽入於陰,且助以芍藥之通營,乃能遂其由陽和陰之用。不知桂枝兼入營衛,氣惟外揚而不內向,仲聖用桂枝解表之方頗多,非概佐以芍藥。此所以加芍藥者,太陽中風,風傷其衛,衛曳營氣以外泄,故陽脈浮而發熱,陰脈弱而出汗;衛由是而強,營由是而弱;是衛不與營和,非營不與衛和。桂枝能和兩弱之營衛,而不能和衛不就營之營衛;能由陰達陽,而不能由陽返陰。

白話文:

只有潛江認為:桂枝從陽發出進入陰,再輔以芍藥的流通營氣,纔能夠完成其由陽和陰的作用。不知道桂枝兼入營衛,氣只向外擴散而不向內收斂,仲聖使用桂枝解表的方劑很多,並不是概括地都佐以芍藥。之所以加入芍藥,是因為太陽中風,風邪傷害了衛氣,衛氣牽引營氣向外發散,所以陽脈浮而發熱,陰脈弱而出身汗;衛氣因此而強,營氣因此而弱;這是衛氣不與營氣和解,而不是營氣不與衛氣和解。桂枝能夠調和兩弱的營衛,而不能調和衛氣不接納營氣的營衛;能夠從陰達陽,而不能從陽返陰。

芍藥正與相反。斂之以芍藥,則衛不外泄而入里以就營,又歠粥以充其胃,溫復以遏其表。桂芍並用,為一散一斂;粥復並行,為一充一遏。法如是之密者何也?非此而營衛不和,則邪汗不去正汗不生也。潛江惟看芍藥尚不甚真,故核之方證,皆微有隔閡,余則矢穿七札矣。

白話文:

芍藥正好與桂枝相反。用芍藥收斂,則衛氣不外散而內入,以就於營氣,又喝粥來充盈胃氣,溫覆身體來阻止外邪。桂枝和芍藥一起使用,一個散發,一個收斂;粥與溫覆一起進行,一個充盈,一個阻止。方法為什麼如此嚴密?不是這樣,營衛就不會調和,邪汗就不會去除,正汗就不會生出。潛江只看到芍藥還不夠真切,所以核對方證,都略有隔閡,我則矢志不渝地穿透七層札。

天地間凡名陰名陽之物,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非判然各出。始名之為陰為陽者,風與衛皆陽也,風自傷衛,寒與營皆陰也,寒自傷營。但中風豈是有風無寒,傷寒豈是有寒無風。仲聖文多前後詳略互見,與夫言外之旨,要在人潛思而得之。昔人泥於仲聖風則傷衛、寒則傷營之言,柯氏以下多非之。

白話文:

天地之間所有被稱為陰或陽的事物,都兼具陰和陽的特性,並不是截然分開的。最初將事物命名為陰或陽,例如風和衛氣都屬陽,但風也會損傷衛氣;寒和營血都屬陰,但寒也會損傷營血。然而,傷風難道只有風沒有寒嗎?傷寒難道只有寒沒有風嗎?《傷寒論》中,仲聖的文字前後詳略互見,還有很多言外之意,需要人們用心去思考才能理解。過去的人拘泥於仲聖所說的風則傷衛、寒則傷營,像柯某等後人多有反對意見。

今唐氏容川,又謂太陽寒水之氣,發於至陰而充於皮毛,皮毛為衛所居,故寒當傷衛。厥陰風木屬肝,肝主營血,故風當傷營。無汗用麻黃,明是治衛氣之藥。有汗用桂枝,明是治營血之藥。桂枝證嗇嗇惡寒者,是言皮毛一層,自汗皮毛開,故遇寒則欲閉而作嗇嗇之狀,因皮毛開衛氣無守,故惡寒也。淅淅惡風者,是言肌肉一層,汗既漏出如淅米之狀,故曰淅淅。

白話文:

現在唐氏的容川,又說太陽寒水之氣,發源於至陰而充滿於皮毛,皮毛為衛氣所居,所以寒邪當傷衛氣。厥陰風木屬肝,肝主營血,所以風邪當傷營血。沒有汗用麻黃,明顯是治療衛氣的藥。有汗用桂枝,明顯是治療營血的藥。桂枝證見嗇嗇惡寒者,是說皮毛的一層,自汗皮毛開,所以遇到寒則想閉而作嗇嗇的樣子,因皮毛開衛氣無守,所以惡寒。淅淅惡風者,是說肌肉的一層,汗既然漏出像淅米那樣,所以說是淅淅。

風來乘之,直入肌肉,則營血受傷,故惡風也。噫容川既謂西法與仲景書字字符合,何以論仲聖之方,絕不顧仲聖之論,斯亦可異之甚矣。桂枝湯方義,愚已列前,茲再就容川之言明辨之:麻黃桂枝兩方,只受邪淺深之分,無風寒各病之別,故麻黃治傷寒亦曰惡風,桂枝治中風亦曰惡寒。乃容川視兩證若風馬牛不相及。

白話文:

當風邪襲來時,它會直接進入肌肉,導致營血受損,因此患者會出現怕風的症狀。容川先生既然認為西醫的理論和仲景的著作在字句上有許多吻合之處,為什麼在討論仲景的方劑時,卻完全不考慮仲景的理論呢?這實在令人感到不解。關於桂枝湯的方義,我已經在前面列出,現在再根據容川先生的言論進行詳細辨析:麻黃湯和桂枝湯這兩個方劑,只在邪氣侵犯的深淺上有區別,並沒有風寒各病之分的不同,因此麻黃湯治療傷寒也會有惡風的症狀,桂枝湯治療中風也會有惡寒的症狀。然而容川先生卻把這兩種證候視為毫不相關。

又以桂枝之中風,為風中厥陰,直入肌肉。此金匱要略之中風,非傷寒論之所謂中風,出入甚巨,烏得不審。汗自出者,不藥而汗自出之謂,正風傷衛之證據。容川謂自汗皮毛開,是無故插入雜證之自汗矣。否則風不傷衛,何以皮毛自開汗自出,衛分毫不作主,一任風邪飛渡,內汗漏出。

白話文:

風會使人中風,就是風中厥陰,直接進入肌肉。這種中風是《金匱要略》中所說的,與《傷寒論》中所說的有所不同,這其中的出入很大,不可不辨別清楚。出汗的,是指不用藥而自己出汗的情況,是風傷衛的證據。容川說自汗是皮毛開,這就把與雜證相關的自汗硬生生地加進來了。否則的話,風不能傷衛,為什麼皮毛會自己打開汗液自己流出來,衛分一點也不起作用,任由風邪飛渡,汗液向外漏出。

豈有表間藩籬盡撤,而仲聖尚思以桂枝湯治之之理。況傷衛者為寒為麻黃證,而麻黃內之桂枝,容川則謂從血分外達筋節。寒不傷營,何以加此無干之血藥。凡此揆之仲聖本論,悉多枘鑿,實不能為容川解也。

白話文:

怎麼可能有表裡藩籬盡除,而仲景還想要用桂枝湯治這種道理。況且損傷衛氣的人,就是感冒應該要用麻黃湯,而麻黃包含於桂枝之中,容川卻說從血分外達筋節。感冒不會損傷營氣,怎麼可以加入跟感冒不相關的補血藥。凡是根據仲景的原來理論來衡量,都是很多漏洞,實在沒辦法替容川解釋。

容川之論桂枝湯全方也,曰邪在營分,用甘棗補脾,從脾之膏油外達,以托肌肉之邪。用白芍行肝血,從肝膈透連網外達肌肉,以行營血之滯。用生薑宣三焦少陽之氣,從連網達腠理,以散外邪。尤重在桂枝一味能宣心陽,從小腸連網,以達於外,使營血充於肌肉間而邪不得留。

白話文:

容川(張仲景)對桂枝湯的理論涵蓋全配方。張仲景提到,病邪位於營分,因此用甘棗來補脾,將脾的膏油外送到體表,以便將肌肉中的病邪託出。用白芍來疏通肝血,從肝膈通過連網透達於肌肉,以便疏通營血的滯塞。用生薑來宣通三焦少陽之氣,從連網透達皮毛腠理,以便散發外邪。尤為重要的是桂枝這一味藥材,具有宣通心陽的作用,從小腸的連網透達於體表,使營血充盈於肌肉之間,讓病邪無處容身。

然則此方正是和肌肉治營血之方,正是小腸血分之方,若不知水火合化之理,則此方之根源不明也。按仲聖桂芍並用之義,愚已具前。薑棗為和營衛,亦詳大棗。蓋桂芍和營衛為解表,薑棗和營衛為補表,炙甘草則安內攘外司調人之職者。以仲聖書統考之,自知鄙說之非妄。

白話文:

但是這個方劑是專門治療肌肉組織和血液的方劑,是專門治療小腸血分的方劑。如果不瞭解水與火交融轉化的道理,就不明白這個方劑的根源。關於仲景使用桂枝和芍藥的原理,我已經在前面詳細的說明過了。生薑和大棗是為了調和營衛,大棗的部分我也已經詳細的說明過了。桂枝和芍藥調和營衛是為瞭解表,生薑和大棗調和營衛是為了補表,炙甘草則具有安內攘外、調節人體機能的作用。根據仲景的著作《傷寒雜病論》來考證,就知道我個人的見解不是隨便亂說的。

容川以甘棗為托邪,則薑棗之義亡而桂芍為無功矣。芍藥何能外達,營弱何嘗營滯。論經絡,則三焦小腸與膀胱原屬貫通。論病證,則六經各有界址,未便牽混。且五物非合以散邪之藥。縱如其言,豈不取汗甚捷,而何以汗不出者反不可與。吾恐容川所謂根源者,非此方之根源矣。

白話文:

容川以甘棗能託邪外出,那麼用薑和棗的意義就沒有了,而用肉桂和芍藥也就沒有功效了。芍藥怎麼能夠通達體外,營氣虛弱怎麼會停滯不暢。就經絡來講,三焦、小腸和膀胱原本就貫通。就病證來講,六經各有各的範圍,不能牽強混同。而且這五種藥物並不是治療外邪的藥物。即使像容川所說的,豈不是說發汗很快,而為什麼汗不出的人反而不能用呢。我擔心容川所謂的根源,並不是此方的根源。

容川之於內經仲聖書,宜活看者,偏板看之。宜合看分看者,偏分看合看之。自相齟齬處,亦往往有之。傷寒六經,沿張令韶陳修園之誤,不分手足。夫六經配六氣,主足不主手,有確不可易之理,不能意為合併。試問小腸丙火,可以膀胱寒水之方桂枝麻黃治之乎。容川以風屬厥陰,便謂太陽中風即中厥陰。

白話文:

容川在解釋《內經》和《仲聖書》時,喜歡把應該靈活看待的內容教條化地看待,應該綜合看待和分別看待的內容,卻教條地綜合起來或分別看待。因此,經常出現前後矛盾的地方。關於傷寒的六經,沿襲了張令韶和陳修園的錯誤,不分手足。六經配六氣,主管足部而不是手部,這是絕對不可改變的道理,不能隨意合併。試問,小腸丙火,可以用膀胱寒水的方劑桂枝麻黃來治療嗎?容川認為風屬厥陰,便認為太陽中風就是中厥陰。

不知寒水乃風木之母,風從皮毛而入,母先受之,病自在太陽不在厥陰。又誤以心主營血,為肝主營血,桂枝證為風傷營非風傷衛,展轉淆混,胡可為後世訓者。厥陰為陰之盡,多純寒之證;其有寒熱錯雜者,以內包少陽相火也。故風有寒有熱,亦當兼少陽言之。震為東方之卦,東為生風之方,少陽甲木,正符易之震卦。

白話文:

不知道寒冷的水是風木的根源,風邪由皮膚和毛孔侵入,根源首先影響太陽經,而不是厥陰經,但卻誤以為是心主血,而不是肝主營血,桂枝的證狀是風邪侵犯營血,而不是風邪侵犯衛氣,這樣混淆不清的說法,怎麼能夠成為後世遵循的準則呢?厥陰是陰氣盡頭的經脈,大多數證狀都是純寒證,如果出現寒熱錯雜的證狀,是由於內部包含少陽經的相火,因此風邪有寒有熱,也應該同時兼顧少陽經來討論。震卦是東方之卦,東方是產生風的地方,少陽甲木,正好符合易經的震卦。

震不言木而言雷者,明陽動之時,甲木之所由生也。一陽在下,陽之所以稚也。巽為木為風,易則明示之矣,風木自屬厥陰。厥陰陰已盡,故一陰居下。巽以厥陰而位東南,非東不生風木,亦足見風之為陽邪也。由是觀之,風之寒者厥陰之本氣,熱者少陽之兼氣。其在內經,所謂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白話文:

震卦不說木,而說雷,是因為在陽氣活躍的時候,甲木才能生長。一陽在下,象徵陽氣的幼稚。巽卦代表木和風,易經中明確地顯示了這一點,風木本身就屬於厥陰。厥陰的陰氣已經消失殆盡,所以一陽在下。巽卦以厥陰的特性位於東南,如果不是東方,就不能產生風木,這也足以說明風是陽邪。由此看來,風的寒性是厥陰的本氣,熱性是少陽的兼氣。在《內經》中,所謂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就是這個意思。

容川又泥之至矣,謂中氣為化,是指沖和之陽而言,不指火熱而言。不知厥陰總不離乎少陽,有化時亦有不化時。譬之夫婦,倡隨時是夫婦,反目時非夫婦乎。且容川第以陽言沖和,則少陽一經,宜無時不沖和,何以竟有火熱之證,此理不易曉乎。容川又於厥陰病分肝與包絡為二,言寒則舍包絡,謂肝挾腎水而生寒。

白話文:

容川的思想及判斷非常正確,他認為中氣具有化育的功能,是指沖和之陽而言,並不是指火熱而言。不知厥陰總是不離少陽,有時具有化育功能,有時不具有化育功能。就像夫婦,和睦相處時是夫婦,反目成仇時就不是夫婦了嗎?且容川單獨用陽來描述沖和,那麼少陽一經就應該時時處於沖和的狀態,為什麼還會出現火熱的證狀呢? 這個道理不好理解嗎?容川又把厥陰病分成肝和包絡兩種,他說寒證時應該捨棄包絡,認為肝臟夾著腎水而產生寒證。

言熱則舍肝,謂包絡挾心火而生熱。夫肝至挾腎,包絡至挾心,旗鼓各建,必有非常之寒熱病,執是說以治寒熱兼有之肝病,庸有當乎。西醫考究形質,至細至精,原非欺人;特人身陰陽消息,與病氣出入之機,有未可以形質印定者。若太陽病以厥陰擬方,厥陰病以包絡與腎擬方,漫謂於古法有合,則於談中西醫也,何容易焉。容川於修園書謂非攻修園欲襄其不逮,愚於容川亦云。

白話文:

原文的意思是:

說到熱病就要捨棄肝臟,這是因為包絡挾帶心火而產生熱。肝臟連接著腎臟,包絡連接著心臟,雙方各佔一旗,必然會有非同尋常的寒熱病,如果用這個理論來治療寒熱兼有的肝病,那能治得好嗎?西醫在研究形體和疾病方面,非常細緻和精確,這並不是欺騙人的;但是,人體的陰陽變化,以及疾病的出入機理,並不是可以用形體來確定的。如果將太陽病用厥陰的方劑來治療,將厥陰病用包絡和腎臟的方劑來治療,就隨便說與古法相符合,那麼談論中西醫的應用的分別,哪裡會容易呢?容川在《修園書》中說:「不是針對修園,只是想彌補他沒有做到的部分。」我對容川的看法也是如此。

醫不講內經不講形質則已,講內經講形質,而於仲聖方仍枘鑿而不入,何裨於醫。張令韶、唐容川其彰彰者矣。姑舉太陽一經言之: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誤下無不邪陷,邪陷而氣衝,是下藥激動其太陽之腑氣,經所謂是動則病沖也。表病仍在,故可與桂枝湯。

白話文:

醫生如果不談《內經》、《形質學》,也就罷了;如果談《內經》、《形質學》,卻對仲景的方劑仍然格格不入,那麼,對醫學又有什麼幫助呢?張令韶、唐容川就是顯著的例子。姑且以太陽病一經為例來說明:太陽病在服用瀉藥之後,病邪之氣上衝的,可以使用桂枝湯方。如果誤用瀉藥,邪氣就會陷在肌膚腠理之間,而邪氣陷在體內,使正氣衝擊,這是因為瀉藥在激動太陽經腑之氣,正如經典中所說的:“動則病沖”。辨證結果:表證仍然存在,所以可以使用桂枝湯。

或疑氣衝何竟不治,不知膀胱受寒下之累,惟辛溫能止其沖,桂枝乃下衝妙藥,仲聖屢用之,既下衝而復能解表,孰有善於桂枝湯者。不曰宜桂枝湯而曰可與桂枝湯方,是用其方而猶有斟酌之意在。或桂枝加重,或外加茯苓,固可揣而知者。用前法三字,洄溪謂指誤治,極是。

白話文:

有人懷疑氣衝為什麼不能夠治好,卻不知道膀胱受寒導致的下半身疼痛。只有辛溫的藥才能止住這種疼痛,桂枝就是治療下半身疼痛的妙藥,張仲景多次使用它。它既能治療下半身疼痛,又能解表症狀,誰有比桂枝湯更好的藥呢?沒有說應該用桂枝湯,而是說可以給出桂枝湯的藥方,這是使用這個藥方的同時,還需要酌情考慮的。有的是加重桂枝的用量,有的是額外加上茯苓,這些都可以推測出來。洄溪說用前法的這三個字是誤治,這是非常正確的。

否則服湯後自應不上衝,而又云不可與何耶。愚之解是方如是。修園則否,而又引張令韶云,太陽之氣,由至陰而上於胸膈,由胸膈而出於肌腠,由肌腠而達於皮毛。愚不知其所指,殆為氣衝而發。夫太陽之脈動則病沖,不能不涉及衝脈。然其所以然,亦只得付之蓋闕,而令韶不知何以云然。

白話文:

如果服用湯藥後自然不會出現上衝的現象,那麼為什麼又說不可與何同服呢?我認為此方的解釋是這樣的,修園則否認,而又引用張令韶的話說,太陽之氣,由至陰而上於胸膈,由胸膈而出於肌腠,由肌腠而達於皮毛。我不知道他的意思,大概是指氣衝而發。太陽之脈動則病沖,不能不涉及衝脈。但是,為什麼會這樣,也只能留待後人探討了,而令韶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太陽為一身之外衛,脈皆行身之背,有靈樞經脈篇可稽。如令韶言,則是行身之前矣。令韶論傷寒不分手足經,豈因手太陽脈有循咽下膈一語耶。若然,則以經文計之,當由小腸至胃,由胃至膈,由膈至咽,亦不從皮毛而出。於足太陽之治,實去而千里。雖然,其所言手太陽也,其所用之藥,則不知非手太陽也。

白話文:

太陽經是全身的外衛,經脈都運行在背部,這在《靈樞經脈篇》中有記載。如果是這樣說,太陽經就是運行在身體的前部。令韶論述傷寒不分手足經,難道是因為手太陽經有「循嚥下膈」一句話嗎?如果是這樣,那麼按照經文來看,太陽經應該從小腸到胃,從胃到膈,從膈到咽喉,而不是從皮毛而出。這與足太陽經的治療方法相去甚遠。雖然,他所說的是手太陽經,但他所用的藥物,卻不知道不是手太陽經的。

石勒所謂賴有是者也。胸脅為少陽厥陰兩經經脈之所至,故胸滿脅痛為傷寒少陽病,若脅中痞硬,則加牡蠣厥陰藥。何經見何經之病,與靈樞經脈篇毫髮不爽。而容川論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一節,謂脈浮為外已解,脈細嗜臥,則是病及少陰,元陽不得外出,當用附子細辛湯治之。考少陰篇無此方,必是謂麻黃附子細辛湯,而佚去麻黃二字。

白話文:

石勒的強健身體就是依靠這個方法而來。胸部和肋部屬於少陽經和厥陰經的經脈經過的地方,所以胸部飽滿、肋部疼痛是傷寒少陽病,肋部中間痞硬,則要加上牡蠣的厥陰藥。哪個經絡出現哪個經絡的症狀,跟《靈樞經脈篇》講的完全一樣。而容川論述太陽病十天後脈象浮細而喜歡躺臥這一節,認為脈象浮是外證已經解除,脈象細、喜歡躺臥,則是病邪侵犯少陰經,元陽之氣不能外出,應使用附子細辛湯治療。查閱《少陰篇》沒有這個方劑,必定是麻黃附子細辛湯,而把麻黃兩個字省略了。

乃其於少陰篇解麻黃附子細辛湯,則云邪從表入,合於太陽經,仍當從表以汗解之,且於發熱上加惡寒字。茲擬移治脈浮細嗜臥之太陽病。以脈浮為外已解,豈用於彼為解外,用於此則否耶。又有奇者,於胸滿脅痛之下小柴胡湯之上,添入脈細嗜臥,豈脈細嗜臥無兼證,則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有兼證,則脈細嗜臥可全然不顧耶。

白話文:

張機在《少陰篇》中解釋麻黃附子細辛湯時說,邪氣從表層進入,合於太陽經,應當從表層發汗來解除,並且在發熱的症狀上加上惡寒的字樣。現在打算用這個方劑來治療脈浮細嗜臥的太陽病。既然脈浮表示外邪已經解除,怎麼能夠用於那裡來解除外邪,用於這裡卻不行呢?還有更奇怪的是,在胸滿脅痛的症狀下使用小柴胡湯,在上方添入脈細嗜臥,脈細嗜臥難道沒有兼證,就應該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嗎?有兼證,脈細嗜臥就可以完全不顧嗎?

於脈但浮之下麻黃湯之上,添入嗜臥。嗜臥非少陽證,乃謂解表以達少陽之樞,則少陰之氣自出,而其所治之方,則非少陰非少陽,仍仲聖之麻黃湯也,豈麻黃湯不妨治少陽病耶。至謂胸滿脅痛,是因三焦之膈膜不暢,致腎氣不得外出,則視手足少陽全無區別,而不知有大不可者在。

白話文:

在麻黃湯的浮脈之下,麻黃附子細辛湯的嗜睡之上,增加嗜睡的症狀。嗜睡不是少陽症,而是說解表以通達少陽的樞紐,那麼少陰之氣自然會排出,而它所治療的方法,既不是少陰也不是少陽,仍然是仲聖的麻黃湯,難道麻黃湯就不能治療少陽病嗎。至於說胸滿脅痛,是因三焦之膈膜不暢,致腎氣不得外出,則視手足少陽全無區別,而不知有大不可者在。

容川既尊內經尊仲聖矣,試問靈樞足少陽口苦胸脅痛等證,手少陽有之乎,小柴胡湯之為治足少陽,尚何疑乎。容川所謂中西匯通者,大率類是,其全書(傷寒淺注補正,金匱淺注補正)豈勝指摘。偶有所觸,附志於此,願以質世之深於長沙學者。

白話文:

既然容川尊重《內經》也尊仲聖,那就請問《靈樞》中足少陽膽經口苦、胸脅疼痛等症狀,是否手少陽經也有?那小柴胡湯治療足少陽膽經的證狀,還有什麼疑問呢?容川所謂的中西匯通,大體上都是類似的,它的全書(《傷寒淺注補正》、《金匱淺注補正》)豈能一一指出。偶然有所感觸,附志於此,希望能藉此拋磚引玉,請長沙學界的高明人士指教。

傷寒六經不分手足,已屬大謬。而容川更於形質可通之處,悉力推演其說,勢不至茫無畔域,盡失古聖分經之旨不止,而容川不自知也,此其弊蓋自其治本草始矣。於桂枝湯論桂枝,曰桂枝宣心陽,從小腸連網以達於外。於麻黃湯論桂枝,曰桂枝從肝之血分外達筋節,宣之使出。

白話文:

將傷寒六經病證不加以區分,而論治手足,已經是錯了。容川更在形體可以溝通之處,極力推演他的說法,勢必不能侷限於沒有邊界,全部失去古代聖人分病經的用意,而容川本人不自知,弊病實際上是自他研究本草開始的。在桂枝湯論中論述桂枝,說桂枝是宣通心臟陽氣的,從小腸連結到膀胱以到達體外。在麻黃湯論中論述桂枝,說桂枝從肝臟之血分流通到筋節,使它宣通而發散出來。

五苓散論桂枝,曰導心火下交於水以化氣。於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論五苓散,曰用桂枝以宣太陽之氣,氣外達則水自下行而小便利。於本草問答論桂枝,曰桂枝色赤味辛,亦是入心肝血分之藥,而五苓散桂苓五味甘草湯,均取其入膀胱化氣,非桂枝自能化氣,實因苓澤利水,引桂枝入於水中以化水為氣。按其說紛然淆亂,茫無真見。

白話文:

在「五苓散」論述中,桂枝被認為可以引導心火下交於水,以化氣。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論述中,五苓散被認為可以宣通太陽之氣,氣外達則水自下行而小便利。在「本草問答」論述中,桂枝被認為是入心肝血分的藥物,而五苓散、桂苓五味甘草湯等方劑,都是取其入膀胱化氣的功能,並非桂枝本身就能化氣,而是茯苓澤瀉利水,引導桂枝入於水中,以化水為氣。按這些說法紛亂無章,難以理解真義。

既以桂枝為心藥肝藥矣,又云亦是入心肝血分之藥,不知究是何藥。既云宣太陽之氣,氣外達則水自下行矣,自應不入膀胱,又云取其入膀胱化氣。既云入膀胱化氣矣,又云非桂枝自能化氣,得苓澤而後化水為氣,水既化而為氣,其尚有不化之水走小便否耶。以其說還叩之容川,當亦有啞然笑者。

白話文:

既然把桂枝當作心藥肝藥,又說它也能進入心肝血分,不知道它究是什麼樣的藥物。既然說它能宣通太陽之氣,氣向外發散,水自然就會往下流,應該不進入膀胱,但又說它能進入膀胱化成氣。既然說它能進入膀胱化成氣,又說它不是單靠自己就能化成氣,而是必須藉由苓澤才能把水變成氣,水既然變成氣了,難道還有沒有變成氣的水從小便排出嗎?用自己的說法來反問容川,他大概也會啞口無言地笑起來。

夫桂枝非不入心入肝也,知其入心入肝,而不知其為中風自汗之太陽藥不可也。惟知其為太陽藥而不達皮毛以泄汗,則桂枝湯不止治自汗之邪。桂枝亦不止為太陽之藥,此其法備見於仲聖方,今具論如下:

白話文:

桂枝不只會進入心和肝,知道它會進入心和肝,卻不知道它是中風自汗之太陽穴的藥,那是不行的。只知道它是太陽穴的藥,而不通透皮膚毛孔發散汗液,那麼桂枝湯就不只治療自汗的病症。桂枝也不只成為太陽穴的藥,這個治療方法在仲聖方中可見,現在開始具體討論如下:

桂枝用一分之方,曰竹皮大丸。乳子之婦,煩亂嘔逆,此陽明熱熾,中氣大虛之候。鎮中宮而寧天君,惟甘草為補虛之選,故非多其數不為功。然補虛不先之以拯亂,必無益而有害。石膏白薇皆陽明藥,所以平嘔逆而召浮陽。陽明之熱,由膽而來,竹茹所以清膽火。以寒藥於病為宜,而扶生氣非宜。

白話文:

桂枝用一分劑量,稱為竹皮大丸。產婦出現煩亂嘔吐的症狀,這是陽明熱盛,中氣大虛的徵兆。安定中宮,安撫天君,只有甘草具有補虛的功效,所以非用多量劑量才能發揮作用。然而,不先以平定紊亂來補虛,必定無益反而有害。石膏、白薇都是陽明藥,可以平息嘔吐,而引回浮陽。陽明的熱,是由膽而來,所以竹茹可以清膽火。對病患來說,以寒藥治療是適宜的,但扶助生氣卻並不適宜。

甘藥於虛為宜,而有胃熱非宜,故甘草生用則不致過守,略加桂枝,則與甘草辛甘相合以化氣。如是而拯亂之藥,皆得有補虛之益,故名之曰安中益氣竹皮大丸

白話文:

甘味藥物適用於身體虛弱的情況,但不適合有胃熱的人服用。因此,生地黃可以直接服用,不會造成過度阻塞。稍加桂枝,則與生地黃的辛甘味相配合,可以化解邪氣。這樣,能治療疾病的藥物,都能有補益身體虛弱的好處,所以取名為安中益氣竹皮大丸。

桂枝用二分之方,曰蜘蛛散。桂只二分,勢不能入下焦,妙在以蜘蛛十四枚炒焦引之,故蜘蛛得桂而升,桂得蜘蛛而降。孤疝時上時下,蜘蛛協桂,亦時上時下,所以能泄肝邪而治狐疝也。曰五苓散。汗出而津虧胃燥則消渴,膀胱之氣不化,則水蓄而小便不利,脈浮微熱,則表邪猶在。

白話文:

使用兩分桂枝的處方,稱為「蜘蛛散」。桂枝只有兩分,之力無法入下焦,巧妙在於用十四隻炒焦的蜘蛛引導,所以蜘蛛得桂而上昇,桂枝得蜘蛛而下降。孤疝時而上昇,時而下降,蜘蛛配上桂枝,也時而上昇,時而下降,因此能夠泄除肝臟的邪氣,治療狐疝。這個處方還包括了五苓散。出汗後津液不足、胃燥熱就會消渴,膀胱之氣不化,則水液積聚,小便不利,脈搏浮虛有熱,表明表邪依舊存在。

二苓澤瀉所以導水利小便,白朮所以補脾生津,桂枝少用所以解表,且與四物共以散服,多飲暖水,則太陽經府之氣俱化,此蓋表裡分治而又欲其和衷共濟也。

白話文:

二苓澤瀉這些藥品用於導水利尿;白朮用於補脾生津;桂枝用量少,用於解表;這些藥品與四物藥共用,慢慢服用,多喝溫水,那麼太陽經府的氣就會全部化開,這既是表裡分治,又希望他們和衷共濟發揮作用。

桂枝用三分之方,曰土瓜根散。四物皆止三分,杵為散而酒服,取其清疏通降,能行瘀而澤枯。其中又有分有合,桂與酒橫行脈絡,䗪與芍下入少腹,土瓜根則合上下以聯貫之,所以為治經水似通非通之良劑也。

白話文:

將桂枝的比例減少到治療量的三分之一處方,藥方名為「土瓜根散」。其他四種藥物的比例皆為三分之一。以藥杵搗碎成藥粉服用,可以通暢氣血使之降下,用來治療血瘀和血枯。藥方裡有分有合,桂枝配酒可以在經絡中橫向疏通,芍藥和當歸合用可以向下疏通進入小腹,而土瓜根上下相合起到聯繫貫通作用,因此此方為治療經水不暢的能行不通的佳方。

桂枝與他藥各等分之方,曰桂枝茯苓丸。桂枝無下症之能,下症而用桂枝,似非多不濟矣。然妊娠之時,宜漸磨不宜急攻。逐瘀止丹皮桃仁,而以桂苓化氣,為血藥之前驅;芍藥行陰,為氣藥之管束。五味各等分蜜丸,原非溫經湯下瘀血湯之比,桂枝奚嫌其少。少用而無虞其不下趨者,則又藉苓芍之力也。

白話文:

將桂枝與其他藥物各等分,這個方劑稱為桂枝茯苓丸。桂枝本身沒有通便的作用,如果通便而使用桂枝,好像不管加多少都不起作用。然而,在妊娠期間,應當逐漸調理,不宜急於攻下。以丹皮和桃仁治療瘀血,而以桂枝和茯苓調理氣血,作為活血藥物的先導;芍藥具有引血下行的作用,作為理氣藥物的約束。五味藥物各等分,做成蜜丸,本來就不是像溫經湯和下瘀血湯那樣用於治療熱病和瘀血之症,桂枝少一點又何必嫌棄。少用桂枝而沒有擔心它不下行的顧慮,那是因為藉助了茯苓和芍藥的作用。

半夏散及湯。此必少陰寒邪,挾痰涎壅於咽中作痛。不然三物辛甘溫燥,而甘草且以炙用,於熱痛決非所宜,不得以從治為解。可見桂枝少□而服散,並能上治咽痛。君以半夏,協以炙草,皆所以化氣而和解之也。

白話文:

所謂的半夏散和湯劑。這一定是少陰寒邪,挾帶痰涎壅阻在咽喉中引起疼痛。不然這三味藥辛甘溫燥,甘草還經過炙用,對於熱性疼痛絕對不是適宜的,不能用從治的方法來解釋。可見桂枝少量的服用散劑,並能上治咽喉疼痛。君藥用半夏,佐藥用炙甘草,都是為了化解藥性並使之調和而相輔相成的。

桂枝用一兩之方,曰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煩躁由於燒針,是心腎胥為之震懾矣。龍牡所以鎮腎陽,桂甘所以安心陽,因無他證,故亦不加他藥。桂枝特少者,不使隨龍牡以下趨。甘草倍桂枝者,並益中氣而和三物也。曰枳實薤白桂枝湯。胸痹是病名,下乃詳言其證,以胸痹有不同也。

白話文:

桂枝用一兩的藥方,叫做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煩躁由於燒針,是心腎共同受到震動。龍骨牡蠣用來鎮靜腎陽,桂枝甘草用來安撫心陽,因為沒有其他症狀,所以也不增加其他藥物。桂枝之所以特別少,是不讓它跟龍骨牡蠣一起發揮作用。甘草是桂枝的兩倍,用來增強中氣並調和三種藥物。枳實薤白桂枝湯是病名,下面詳細說明其症狀,因為胸痹有不同。

氣至於結,胸至於滿,薤栝力有不逮矣。故更以桂枝佐薤白散結,厚朴佐栝蔞泄滿。枳實用為君者,所以平脅逆也。曰竹葉湯。此中風由寒化熱,將由太陽入陽明而真陽適虛之證。桂枝解表化氣,以鏟寒邪之根。只用一兩者,以病本無汗,多則侵葛防發散之權也。

白話文:

當氣滯結於胸中,以至於胸悶氣滿,單用薤白和栝蔞的力量還是不足的。因此,再加入桂枝輔助薤白來疏散氣結,加入厚朴輔助栝蔞來緩解胸悶氣滿。枳實用作君藥,用來平息脅肋逆氣。這個方劑被稱為竹葉湯。此方證是指中風由寒證化為熱證,將由太陽經進入陽明經,而體內正氣虛弱的證候。桂枝可以解表化氣,以鏟除寒邪的根源。只用一兩,因為本病沒有汗證,用量多會侵犯葛根和防風發散的功效。

桂枝用二兩之方,曰麻黃湯。桂枝所到之處,皆麻黃所到之處。既用麻黃又加桂枝,愚於麻黃已略著其說,試更申之:傷寒之邪,錮閉營衛,至於頭痛身痛腰痛骨節痛,發之既暴而所及復廣,非得橫厲無前之麻黃,不足以戡定禍亂。非得從容不迫之桂枝,不足以搜捕餘孽。且麻黃性剛,桂枝性柔,以剛遇柔,並能少節其性,不致直前不顧。

白話文:

桂枝用二兩的方子,叫麻黃湯。桂枝到的地方,都是麻黃到的。既然用了麻黃又加桂枝,關於麻黃作用的道理,愚昧的我已經簡略地說明瞭。現在再試著詳細闡述一下:傷寒的邪氣,封閉了營衛,使人出現頭痛、身痛、腰痛、骨節痛等症狀,而且發作得很快,波及的範圍也很廣。如果不採用具有猛烈發散作用的麻黃,不足以平定這種禍亂。如果不採用從容和緩的桂枝,不足以搜捕餘孽。而且,麻黃性剛烈,桂枝性柔和,剛烈碰上柔和,就能互相節制自己的性質,不致於直衝直撞,不顧一切。

桂枝只二兩者,以倚重在麻黃也。曰桂枝加黃耆湯。此段敘黃汗之證甚雜,注家亦頗顢頇。大抵營衛之間,水與熱交蒸而滯其行度,非挾寒挾虛不爾。欲溫經化氣以泄黃汗而取正汗,自惟桂枝湯為當。第桂枝湯所治為衛強,此則衛弱,故加黃耆益衛氣而疏之。更減桂芍以節其內向而外交於衛,斯邪不能容而正乃復矣。

白話文:

桂枝只有二兩,那是因為更倚重在麻黃。另稱桂枝加黃耆湯。這一部分敘述黃汗的症狀很複雜,注釋家也頗為昏庸。大概營衛之間,水與熱交雜蒸發而阻礙了體內氣血的運行,這不是寒氣夾雜虛弱的情況。想溫經化氣以發出黃汗而得到正常的汗,自然只認為桂枝湯合適。只不過桂枝湯治癒的,是衛氣較強的情況,這則是衛氣較弱,所以加上黃耆來增益衛氣並疏通它。再減少桂皮和芍藥來節制其內向而外交於衛氣,這樣邪氣不能容納,正氣就能恢復了。

桂芍黃耆三味,為黃汗必需之藥。彼耆芍桂酒湯,多其數而又重加苦酒者,以脈沉非此不能泄邪也。曰厚朴七物湯。桂只二兩加生薑用至五兩,則散寒之力優,不致因桂留邪矣。表裡兼治,故以大棗安中,甘草和之。草不炙者,以有小承氣攻裡,不宜過守也。姜多棗少者,病非自汗,不以補表也。

白話文:

桂枝、芍藥、黃耆這三味中藥,是治療黃汗的必備藥物。而那個耆芍桂酒湯,除了這三味藥之外,又額外加了苦酒,這是因為脈象沉伏,不使用這些藥物無法去除邪氣。又稱厚朴七味湯。桂枝只用二兩,加生薑用至五兩,那麼散寒的功效就更好了,就不用擔心因桂枝而邪氣留滯了。表裡同治,所以用大棗來安中,用甘草來調和。甘草不炙用,是因為小承氣攻裡,不宜過於固守。薑多棗少,是因為病不是自汗,不需要補表。

茯苓甘草湯。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汗出屬表邪未盡,渴則太陽之邪已由標傳本,以五苓散表裡兩解之,其小便不利可知。此與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與五苓散者,正復無異。下云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是明指尚有表邪而言。不渴則胃不熱而水停於上,又與真武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之汗出液虛,腎水上救相似,不過有微甚之分耳。彼甚此微,故但以茯苓一味消心下之水,桂甘生薑解其表邪,即無他慮。

白話文:

病名叫做茯苓甘草湯。傷寒病出汗而口渴的,用五苓散來治療。出汗屬於表邪(致病因素)尚未盡去,口渴則太陽的邪已由表傳到裡。用五苓散表裡兩解(疏解),可預知(其)小便不利。這種情況(茯苓甘草湯與五苓散)和(脈)浮小便不利,微微發燒、消渴(口渴、多飲、多尿)用五苓散的,完全相同。下面(條文)說不口渴的用茯苓甘草湯來治療,是明確指出尚有表邪存在。不口渴,(說明)胃不熱,(胃中)水停在上焦,又與真武湯及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的出汗、體液虛弱,腎水向上救援相似,不過有程度上微小、嚴重的區別罷了。那(種情況)嚴重,這(種情況)輕微,所以僅用茯苓一味藥消除心下之水,桂甘生薑解其表邪,就沒有其他顧慮了。

桂甘少用者,並輔其扶心陽治悸也。無芍藥者,邪已傳本,若再斂之,則表不解也。無大棗者,茯苓少則腎不傷,不必滋液也。曰茯苓澤瀉湯。胃反由胃中虛冷,桂枝協生薑散寒,協甘草溫中。以治在上焦,故只用二兩。余詳茯苓。曰桃核承氣湯。此於外解後用之,桂枝豈為解表而。

白話文:

桂枝、甘草用量較少,是用來輔助扶持心陽治療心悸的。沒有芍藥的,邪氣已經傳入體內,如果再用芍藥收斂,就會導致表證無法解除。而沒有大棗,是因為茯苓用量少,所以不會損傷腎臟,也不需要滋潤津液。本方名為茯苓澤瀉湯。胃反是由於胃中虛寒引起的,桂枝和生薑搭配可以散寒,桂枝和甘草搭配可以溫中。用於治療上焦的疾病,所以桂枝和甘草只用了二兩。詳細的內容請參閱茯苓的條目。本方名為桃核承氣湯。這是在外感病邪被解除後使用的方劑,桂枝難道不是用於解表嗎?

設太陽傳本,熱與血結而為少腹急結,桃仁黃硝,皆所以攻之。氣為血帥,氣行而血乃行,故以桂枝入膀胱化氣。甘草則甘以緩急也。桂只二兩,何以能入膀胱?以大黃輩得之則與俱下,且多則助膀胱之熱也。曰桂枝加葛根湯葛根治項背強𠘧𠘧,義詳葛根。葛根湯與此只麻黃一味有無之分,以彼為無汗惡風,此為汗出惡風也。

白話文:

假設太陽病傳給本經,熱邪會與血結合,影響少腹,導致下腹急結疼痛,因此可以使用桃仁與黃硝來治療。氣是血的統帥,氣血運行正常,血自然就會流通,所以用桂枝進入膀胱來化解熱氣。甘草味甘,能緩急止痛。桂枝只有二兩,怎麼樣才能入膀胱呢?因為加入大黃等藥物,就可以幫助桂枝進入膀胱,而且多了大黃,還可以減輕膀胱的熱氣。這帖藥可以稱之為「桂枝加葛根湯」。葛根主要治療項背強直和抽搐,其原理詳見葛根條目。葛根湯與本方僅在有無麻黃一味藥有差異,前者用於無汗惡風的狀況,後者用於汗出惡風的狀況。

太陽病汗出惡風,桂枝湯正其所宜。惟加葛根以治項背強𠘧𠘧,則以解肌起陰氣為重,和營衛次之,故桂芍減桂枝湯各一兩。曰溫經湯。桂枝少則疏通經脈,約以芍藥,則能入下焦化氣。用姜不用棗者,不以補表也,余詳吳茱萸。曰木防己湯。膈屬肺胃腎三焦之脈所歷。支飲橫於膈間,滯其肺胃之氣,則喘、則滿、則心下痞堅;下與腎相感召,則腎氣上乘,而面色黧黑;脈得沉緊,病固不獨在上也。

白話文:

患了太陽病,出了汗卻怕風,應該用桂枝湯來治療。在桂枝湯中加入葛根治項背強硬,是以解除肌表病邪引起的陰氣上升為重,使營衛和調為次,所以減少桂枝湯中的桂枝和芍藥各一兩(6克),稱為溫經湯。桂枝少則通暢經絡,還有芍藥作為輔助,則能進入下焦化氣。用生薑而不用大棗的原因,是不專在於補益表氣,更多的詳情,請參見吳茱萸。

膈屬肺胃腎三焦之脈所歷。宿食、痰飲停滯在膈間,阻滯肺胃之氣,則喘息、腹脹、心下痞堅。向下與腎相激應,則腎氣上乘,而面色黧黑;脈搏沉緊,所以病症並不侷限在上部。

防己外白內黃,有黑紋如車輻,氣味辛平,能行膈間之水,由三焦以下輸於腎,腎得之則氣平。佐以桂枝,一苦一辛以散結,則心下之痞堅去。然停飲至數十日之久,肺胃已鬱而成熱,非泄熱則喘滿不止,故又佐以石膏。吐下之後,中氣與津液大虧,故又佐以人參。又云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虛與實皆指腎氣而言。

白話文:

防己外表白色內部黃色,有黑色花紋如同車輪的輻條,氣味辛辣平淡,能疏通膈肌和胃之間的水,從三焦以下輸送到腎臟,腎臟得到它之後氣息就會平順。輔助以桂枝,一味苦一味辛辣,來分散結塊,就能消除心下痞堅的症狀。但是如果停飲長達數十天,肺胃已經鬱結而化熱,如果不瀉熱,喘滿就會不停,因此又輔助以石膏。吐下之後,中氣和津液大傷,因此又輔助以人參。古籍中還說虛證的患者服用後會立即痊癒,實證的患者服用後三天又會復發,虛證和實證都是指腎氣而言。

腎虛則肺降而腎安,實則非鹹寒以利之,淡滲以伐之,氣必復上。注家不知其證之關腎,好為影響之談,那得於藥證有合。

白話文:

如果腎臟虛弱,肺臟就會下降,腎臟就會安定。如果是腎臟實虛,就不能用鹹寒的藥物來治療,而要用淡滲的藥物來去除,氣才能恢復到正常的狀態。注家不知道這個證狀與腎臟有關,就喜歡胡亂地談論,哪能與藥證相符。

桂枝用二兩半之方,曰薯蕷丸。風氣百疾,蓋即風虛之證,久踞於肌肉筋節間,而非初感之可以汗解者也。虛勞諸不足,乃其病根所在。方以補虛為主,驅風次之。薯蕷人參白朮甘草地黃麥冬阿膠大棗,填補者也。餘十三味,疏瘀郁、調陰陽,以補虛而驅風者也。其真正風藥,只防風一味耳。填補中兼能驅風者,以薯蕷為最,故君之。

白話文:

桂枝的使用量是二兩半的方法,稱為薯蕷丸。風氣百疾,通常是風虛的證據,它長久地積聚在肌肉和筋節之間,而不是可以通過出汗來緩解的初期感覺。虛弱勞損等不足之處,是其病根所在。藥方主要以補虛為主,驅風為次。山藥、人參、白朮、甘草、地黃、麥冬、阿膠、大棗都是可以用來填補的藥方。其餘十三味可以疏通瘀滯、調節陰陽,起到補虛驅風的作用。真正的風藥,只有防風一味。在補虛的同時還能驅風的藥材,山藥是最重要的,所以把它作為君藥。

桂枝用三兩之方,曰桂枝生薑枳實湯。心中痞懸痛,與胸痹痛有別,故不用瓜栝薤白。懸痛由下有逆上之氣,使痛不得下,如物之空懸,其為心陽不布,陰邪得以竊據無疑。故用薑桂各三兩,以伸陽而散邪。諸逆不離乎肝,枳實酸入肝而苦降逆,逆降則痛除而心陽得復矣。曰防己茯苓湯

白話文:

桂枝用法三兩,稱之為桂枝生薑枳實湯。胸口痞塞作懸痛,與胸痹疼痛有所不同,因此不用瓜、栝、薤白。懸痛是由於下方有逆上之氣,導致疼痛無法向下,猶如懸空之物,這種疼痛是心陽不布,陰邪得以趁虛而入造成的。所以使用薑桂各三兩,以伸展陽氣、散除邪氣。諸逆之氣常與肝有關,枳實酸入肝而苦降逆,逆氣平降則疼痛消除,心陽得以恢復。稱之為防己茯苓湯。

桂枝得防己黃耆,則能行皮膚之水。重加茯苓者,引三物下降,使由小便去也。水在皮膚,下之速則有遺邪,故加甘草以緩之。曰苓桂朮甘湯。痰飲者寒飲也,心陽不足,痰飲得以竊據膈間,故胸滿。木得水而風動,土不能為之防,故脅滿而目亦眩。滿曰支者,明滿之由肝來也。

白話文:

桂枝配伍防己和黃耆,可以引導體表的水液在外排。再加入茯苓,可以引導這三種藥物下行,通過小便排出。水液在外表,如果快速下行,就會有邪氣殘留,所以加入甘草來緩和。這種藥方叫做苓桂朮甘湯。痰飲是寒飲,心陽(心臟的陽氣)不足,痰飲得以霸佔膈肌(橫膈膜),所以胸腔有滿悶的感覺。肝屬木,又有舒展、生發等特性,遇上水氣(水為陰、為寒,又稱寒濕)就容易產生風氣,脾屬土,無法阻隔水氣,所以脅腹會有滿悶的感覺,同時眼睛也有眩暈感。滿稱作支,說明這些滿是由肝而來。

以桂甘益心陽而化氣,白朮崇脾土而燥濕,茯苓則自心下導飲而泄之,此治寒飲之主方也。曰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此與桂枝龍骨牡蠣湯治無大異。惟驚狂起臥不安,較煩躁尤重,故桂甘龍牡皆倍增之。彼無表邪,而此則脈浮,故加蜀漆協桂枝以散邪。既解其表,必補其表,故加薑棗以和營衛。

白話文:

用桂心、甘草益氣補心陽以溫暖心氣,白朮補脾土以燥濕,茯苓則導引心下的飲水而將水化掉,這就是治療寒飲的代表藥方。這種藥方叫做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這個藥方和桂枝龍骨牡蠣湯治療方法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它卻適用於那些驚悸狂躁,起臥不安的人,這種病症比起煩躁來的症狀更為嚴重,因此桂心、甘草、龍骨、牡蠣的用量都增加了一倍。桂枝龍骨牡蠣湯沒有外感表邪的症狀,但這個藥方有脈浮的症狀,因此加入蜀漆和桂枝一起使用以發散外邪。在表邪解除之後,一定要再補益表氣,因此加入生薑和大棗以調整營衛。

用桂枝湯而必去芍藥者,以不汗出也。曰栝蔞桂枝湯。仲聖於桂枝加葛根湯,云反汗出惡風,此云脈反沉遲,反字自宜著眼。蓋太陽證備,必身熱頭痛汗出,脈不應沉遲而沉遲,故云反。柔痙原有沉遲之脈,故又以此為痙而申明之。證皆桂枝湯所有,故用桂枝湯全方,身體強𠘧𠘧然,則非痙不爾。

白話文:

使用桂枝湯而一定要去掉芍藥,是因為沒有汗出。這就叫做栝蔞桂枝湯。仲景在桂枝湯中加入葛根湯,說會出現反汗出、惡風的症狀,這裡說脈搏反而沉遲,反這個字值得注意。凡是太陽證備,必定出現身熱、頭痛、汗出,脈搏不應沉遲而沉遲,所以說反。柔和痙本來就有沉遲的脈搏,所以又以此為痙,並作申明。證狀都與桂枝湯相符,所以用桂枝湯全方,身體強撐著,那麼如果不是痙,就不會這樣。

加栝蔞不加葛根者,即體強與項強之別。其濡養筋脈以治強直,則二物一也。曰烏頭桂枝湯。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若者及也,非或然之詞,以身疼痛為表證,故加一若字以別之。此表裡傷於寒邪之重者,烏頭驅表裡之寒,桂枝湯化表裡之氣,互相為用。

白話文:

加入栝蔞但不加入葛根是根據身體強壯與脖子強壯的區別。滋潤筋脈的方法來治療強直,那麼這兩種藥物是一樣的。稱為烏頭桂枝湯。寒冷的疝氣、腹中的疼痛、逆冷、手腳麻木、像身體疼痛,像這樣子的情況也是。如果不是這些情況的話,以身體疼痛為表面上的證據,所以再增加一個像字來區別。這是因為表裡受寒邪傷害較重的人,烏頭可以驅除表裡寒氣,桂枝湯可以改變表裡氣,互相配合使用。

烏頭以蜜煎,則毒解而性和。桂枝湯用治腹痛亦散表邪,故芍藥不再加。桂枝湯與烏頭均濃煎,而得蜜之甘潤,則補中緩急,處處皆彌綸無間。故其知也如醉狀,而邪則吐之,豈灸刺諸藥所能及歟。曰黃耆桂枝五物湯。血痹陰陽俱微,桂枝湯調陰陽有餘而通痹不足。故加黃耆以疏衛,增生薑以宣陽。

白話文:

烏頭用蜜煎製,則毒性解除,藥性平和。桂枝湯用來治療腹痛,也能散表邪,所以不再另外加入芍藥。桂枝湯和烏頭都濃煎,加入蜂蜜的甘甜潤澤,就能補益中氣,緩解急症,處處都能彌補不足。所以病人服用後,會有像醉酒一樣的感覺,邪氣就能吐出來了,難道灸、刺、其他藥物能比得過嗎?叫做黃耆桂枝五物湯。血痹,陰陽都虛弱,桂枝湯能調節陰陽,讓充足的陰陽之氣通調痹阻不足之處。所以加入黃耆以疏通衛氣,增加生薑以振奮陽氣。

義主理虛,而守補太過,則非血痹所宜,故甘草去之。無表邪,故不取汗不溫復。與桂枝加黃耆湯,似同而實異者此也。曰澤漆湯。此與厚朴麻黃湯,皆外寒與內飲相搏而咳者。脈浮者表邪方盛,故重與解表。此咳而脈沉,非無表邪,但輕微耳。彼用麻杏,此用桂姜,猶麻黃湯桂枝湯之分傷寒中風也。

白話文:

藥的用意是管理虛弱的身體狀況,但是補充得太過,則不是凝血導致的疾病所需的,因此去除甘草。沒有明顯的外在邪氣,因此不使用發汗或溫補的方法。與桂枝加黃耆湯類似,但實際上卻不同,這就是澤漆湯。澤漆湯與厚朴麻黃湯,都是外在寒冷與內在積水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咳嗽。脈搏浮現的人表邪方盛,因此重複使用解表的方法。咳嗽但是脈搏沉靜的人,不是沒有外在邪氣,只是很輕微。那一個使用麻杏,這個使用桂姜,就像麻黃湯與桂枝湯分別治療傷寒與中風一樣。

飲亦彼重此輕,故彼用半夏六升,此用半升。彼熱邪在肺,故加石膏,此熱邪較下,故加黃芩。彼治咳用姜辛五味,即小青龍成法,水停在上。此水不上乘,故但以澤漆紫參白前降逆導飲而咳亦止。鄒氏釋澤漆至精,謂能使水氣還歸於腎,是用澤漆亦與用五味有微似之處。然則彼無人參何為?彼所治皆一氣外散。

白話文:

所服的湯藥,彼方和此方重、輕的藥材不同,是因為彼方用半夏六升,此方只用半升。彼方是治肺中熱邪,所以加入石膏,此方是治較低處的熱邪,所以加入黃芩。彼方治療咳嗽使用辛辣的五味藥,就是小青龍湯的組成方法,是針對水停留在上半身的情況。此方水不上溢,所以只用澤漆、紫參、白前來降低逆氣並疏通引導水分,就能止咳。鄒氏將澤漆的功效解釋得非常精確,說它能使水氣回到腎臟,所以使用澤漆也和使用五味藥有稍微相似之處。那麼,彼方為什麼不放人參呢?彼方所治療的都是一氣向外散發的情況。

人參乃止咳善後之策,於散寒蠲飲無與也。此則表裡分投,上下背馳,安得不以人參調和之。曰白虎加桂枝湯。尤氏釋此方極當。惟以桂枝為因而達之,頗涉顢頇,不如趙氏療骨節痹痛之說。然不發明伏氣,亦猶之泛也。蓋寒邪伏於腎臟,至春夏發出,雖已無寒但熱,而骨節煩疼,則仍是根株未拔。

白話文:

人參是止咳化痰的良藥,對於祛散風邪、消除水腫方面沒有什麼作用。因此,中醫治療方法中,表寒證和裡熱證需要分別治療,上下背道而馳,怎能不以人參來調和呢。所謂的「白虎湯加桂枝」的藥方,尤某人的解釋非常妥當。他認爲桂枝只是作為藥引子,並沒有治療作用,這種說法有些牽強附會,不如趙某人治療骨節痹痛的說法。然而,如果不明確指出潛伏的病邪,就如同泛泛而談一樣。蓋寒邪潛伏在腎臟中,到了春夏時節發作出來,雖然已經沒有寒氣但是有熱氣,而骨節煩疼,則仍然是病根未除。

肝主筋,諸筋皆屬於節,桂枝亦肝藥,故加桂枝以搜骨節煩疼之伏邪。否則但以白虎治熱,瘧終不服也。曰侯氏黑散。大風有菊花防風輩任之,桂枝是與川芎當歸治心中惡寒。曰當歸四逆湯。厥陰病血虛而寒中之,故手足厥寒脈細欲絕。當歸為君,補其血虛。桂枝通草,所以散寒而通脈。

白話文:

肝臟主導筋骨,而筋骨都隸屬於關節。桂枝也是肝臟的藥物,因此在治療關節煩疼的伏邪時,加入桂枝以蒐集治療。否則,只用白虎湯來治療熱症,瘧疾最終不會痊癒。有人稱之為侯氏黑散。治療大風病時,用菊花、防風之類的藥物來治療,桂枝則是與川芎、當歸一起治療胸中的寒症。有人稱之為當歸四逆湯。厥陰病是血虛而寒氣進入體內,因此手腳冰冷,脈搏細微,幾乎要停止。當歸為君藥,用來補充血虛。桂枝和通草可以散寒通脈。

大棗甘草,所以益中而培脈。脈細欲絕,邪已及腎,故加細辛以驅腎寒,猶少陰病之兼肝藥也。用桂枝湯而無姜者,惡其發散以傷陰也。曰炙甘草湯。脈結代,是營血虛衰。心主營而生脈,故動悸。地麥膠麻,所以養營陰。桂枝甘草,所以扶心陽。人參所以生脈。薑棗所以和營衛。

白話文:

大棗甘草,可以增益中氣,培補脈絡。脈細弱欲絕,邪氣已經侵及腎臟,因此加入細辛來驅除腎臟的寒氣,就像少陰病兼有肝病時用藥一樣。使用桂枝湯但不加生薑,是為了避免發散作用而損傷陰氣。此方名為炙甘草湯。脈搏結代,是營血虛衰的表現。心臟主導營血,生成脈搏,因此出現心悸。地黃麥門冬膠艾麻黃,可以滋養營陰。桂枝甘草,可以扶助心陽。人參可以生脈。薑棗可以調和營衛。

然甘草協參棗,則又能補中。生薑協桂草,則又能宣壅。棗草皆多於姜者,不使過散以傷神也。清酒煮者,欲引諸藥以通絡也。曰桂枝加附子湯。此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只爭芍藥一味之出入。彼去芍藥,為下後脈促胸滿。加附子為微惡寒。此四肢微急,難以屈伸,亦陽虛之象,不可無附子。

白話文:

然而甘草與參棗搭配使用,就可以補中益氣。生薑與桂草搭配使用,就可以宣通壅塞。棗草的用量都比生薑多,這是為了防止生薑發散過度而傷及元神。用清酒煎煮,是為了引導諸藥通達經絡。這個湯方叫做「桂枝加附子湯」。這個湯方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的區別,只在於芍藥一味藥的增減。前面那個湯方去除芍藥,適用於症狀是脈搏促數、胸悶的病人。加附子,則適用於症狀是惡寒輕微的病人。這個湯方適用於四肢微微拘急,難以屈伸的病人,這也是陽虛的表現,不可不加附子。

汗漏不止小便難,則表邪未盡而津液又虧矣。桂枝湯正治自汗和營衛之方,芍藥極要,何可去之。曰桂枝加厚朴杏仁湯。說詳杏仁。曰防己地黃湯。說詳防己。曰桂枝加芍藥湯。此條注家泥於太陽病醫反下之句,又但以桂枝湯為太陽病解表之方。或云非脾臟之寒,或云和太陰之經,或云發太陽之邪,或云越外入之邪,或云舉誤陷之邪,皆於是證是方,不關痛癢。太陽病誤下之後,至於腹滿時痛,是已入太陰之臟矣。

白話文:

如果出汗不止,小便困難,這表示表邪沒有完全去除,體液又虧虛了。桂枝湯正是治療自汗和營衛不調的方劑,芍藥極為重要,怎麼可以去掉呢?有人說桂枝加上厚朴和杏仁的湯。有關說明詳見杏仁條目。有人說防己地黃湯。有關說明詳見防己條目。有人說桂枝加上芍藥的湯。此條注家拘泥於太陽病需要治療因誤服瀉下藥而導致的腹瀉的說法,又只把桂枝湯當作治療太陽病的解表方劑。有人說不是脾臟的寒證,有人說用於調和太陰經,有人說用於發出太陽經的邪氣,有人說用於出外進入的邪氣,有人說用於把誤陷的邪氣引導出來,這些說法都與這個證候和方劑無關緊要。太陽病誤服瀉下藥之後,發展到腹部脹滿、時時疼痛,這時已經進入太陰臟腑了。

太陰為陰之至,決無升理。就證論證,焉得不先救其藥誤。夫桂枝湯之為用甚多,或以本方略為增減,或只選二三味,或只用桂枝,以及桂枝湯再加他藥之或多或少,即證治懸殊,不得執太陽表邪為例。況以桂枝解表,遇無汗者概不用芍藥。今以芍藥為少而再加一倍,豈尚存解表之見耶。

白話文:

太陰為陰之最盛,絕對沒有上升的道理。就證據討論證據,豈能不先搶救其藥物的錯誤。桂枝湯的用途非常多,或在原方的基礎上略微增減,或只選擇二三味藥,或只用桂枝,以及桂枝湯再加其他藥物或多或少,也就是證治懸殊,不能以太陽表邪為例。況且用桂枝解表,遇到沒有汗的人一般不用芍藥。現在用芍藥少然後再加一倍,豈不是還存在解表的觀點嗎?

大痛實者於此湯再加大黃一兩,寧非太陽病之陷入者,而得謂舉邪使出耶。然則桂枝加芍藥湯,斷不必於解表致思。更有可比例以明之者,奔豚比桂枝加芍藥湯,只多飴糖一味耳。千金再加當歸,名內補當歸建中湯,其芍藥亦仍是此數。前聖後賢,心心相印,未聞此兩方亦發其表邪。

白話文:

嚴重的疼痛,可以再加入一兩大黃到湯藥中,這樣難道不是太陽病的邪氣陷入造成的,且還是去引導邪氣排出體外的藥嗎?既然如此,桂枝加上芍藥的湯藥就不一定需要花心思在疏解表邪上。可以用一個很能夠拿來比擬的來論述:奔豚湯比桂枝加上芍藥的湯藥,只多了飴糖一味藥而已。而《千金方》再加入當歸,就叫做內補當歸建中湯,其芍藥也是依然用這個劑量。不管是前人還是賢人,都是心心相印,沒有聽說過這兩帖藥方也會疏解表邪之證。

夫太陰者陰臟也,統血者也。為下藥所苦,致陰氣結而不舒,腹滿時痛,芍藥雖寒,而能破脾家血中之氣結,善治腹痛。然結固破矣,非有桂枝,則黍谷之春,終不得回。以桂枝有外心無內心,重加芍藥以斂之,則能入脾而不走表。且桂枝得生薑則散寒,得甘草大棗則補中,皆賴芍藥為之前導,故非用加一倍不可。

白話文:

太陰是陰性臟腑,統管著血液。如果受到藥物的過度傷害,導致陰氣鬱結不舒暢,就會出現腹脹、時常腹痛的症狀。芍藥雖然性質寒涼,但能破除脾臟中血氣鬱結,所以善於治療腹痛。但是,當鬱結已經被破除後,如果不使用桂枝,那麼就像春天來臨時,穀物種子還是無法發芽一樣。因為桂枝具有外向而無內斂的性質,所以要添加芍藥來斂住桂枝,這樣才能進入脾臟而不會跑到體表。另外,桂枝配伍生薑可以散寒,配伍甘草和大棗可以補中,這些藥物都依靠芍藥作為引導,所以必須使用加量一倍的芍藥。

結破中補而陽亦復,腹滿時痛,惡能不愈,此滿痛之治法。急痛非小建中不可,以飴能緩急亦能助滿,方劑自各有當也。徐忠可謂自究心金匱,用桂枝取效,變幻出奇,不可方物。旨哉言乎。曰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愚以此為專治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之方,已於解天雄略及之。

白話文:

將中焦的結節打散之後再補益,陽氣也會恢復,腹滿時而疼痛,怎麼能不痊癒呢,這是治療腹滿腹痛的方法。急性的疼痛,如果不吃小建中湯是不行的,飴糖能夠緩急又能幫助消滿,藥方各有適應的症狀。徐忠可謂是鑽研《金匱要略》的心得,用桂枝來取得療效,變化多端,出奇制勝,無法用一般藥物相比擬。他的話有道理啊!他說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我認為這是專門治療脈搏沉澀,男子失精、女子夢交的藥方,已經在解釋「天雄」的條目中稍微提到過了。

按用桂枝湯原方,必於桂枝湯所治有吻合之處。脈芤動微緊,有陰陽乖迕之象。桂枝湯正所以和陰陽,陰陽乖迕,則精不守,神不藏。龍牡能召陽斂陰,澀精安神,故加之也。

白話文:

使用桂枝湯的原方,必須與桂枝湯所治療的症狀相吻合。脈搏細弱緊促,有陰陽乖違的現象。桂枝湯正是用來調和陰陽,陰陽乖違,則精氣不固守,精神不能藏。龍牡湯能夠召回陽氣,收斂陰氣,使精氣凝斂,精神安寧,所以加入龍牡湯。

桂枝用四兩之方,曰桂苓五味甘草湯。此支飲漬肺而咳,引動腎氣,從下上衝,復從上下流陰股,其多唾口燥及小便難時覆冒諸端,皆因是而致。治以茯苓消飲,桂枝下衝,甘草培中土以杜腎水之上乘,五味攝腎陰以召肺氣之下降,證甚繁而藥甚簡,所謂握要以圖也。凡仲聖治寒飲之咳,無不以姜辛五味並用。

白話文:

桂枝用四兩的方劑,叫做桂苓五味甘草湯。此方劑將飲液浸漬於肺部而引起咳嗽,引動腎氣,從下往上衝擊,又從上下流注於陰股,其多唾液、口乾以及小便困難的情況時常覆發,都是由此原因而引起。治療方法是用茯苓來消除飲液,用桂枝來緩解下衝的症狀,用甘草來培補中土以阻止腎水向上乘犯,用五味子來收斂腎陰以召引肺氣下降,證候繁多而藥物卻很簡單,這就是所謂的抓住要點以求整體康復。凡是仲聖治療寒飲咳嗽的,無不使用生薑辛味和五味子。

茲有五味無姜辛,以姜辛助面熱故去之,五味補尺微故取之也。桂枝為下衝專藥,雖助陽不得而避也。迨服之而沖氣果低,反更咳胸滿,正當以桂枝治胸滿矣。而轉去桂加姜辛曷故,蓋姜辛與五味本不能偏廢,咳而胸滿,咳治則胸滿亦治。加姜辛為與五味治咳也,面熱本不宜桂枝,沖氣低則去之便也。

白話文:

現在有這個方子,其中包含了五味子,但是沒有生薑,因為生薑辛辣刺激,會加重面熱的症狀,所以把它去掉了。五味子有補益的作用,所以保留了它。桂枝是治療下衝的專用藥物,雖然它也有助陽的作用,但由於面熱的症狀,所以還是要避免使用。服用這個方子後,果然沖氣低了,但是反而加重了咳嗽和胸悶的症狀。這時,應該用桂枝來治療胸悶。但是,為什麼要去掉桂枝,而加進生薑呢?這是因為生薑和五味子是不能偏廢的。咳嗽和胸悶是同時存在的,治療了咳嗽,胸悶也就治好了。加進生薑,是為了與五味子一起治療咳嗽。而面熱本來就不適合用桂枝,沖氣低了,去掉它也就沒有問題了。

若茯苓蠲肺飲伐腎邪,則斷無可去之理矣。曰桂枝附子湯。傷寒至八九日,風寒之邪未盡,適遇陽虛之體,里濕與外風相搏,遂致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脈浮為風,澀與虛為陽虛挾濕,陽虛而無別因,故不嘔不渴,此桂枝湯為解表必需之劑。陽虛則非附子扶陽不可,協桂枝又足以並驅風濕,故加之。

白話文:

如果茯苓蠲肺飲能夠消除腎臟邪氣,那麼就絕對沒有不能去除的道理了。

桂枝附子湯。傷寒到了八九天,風寒邪氣還沒有完全消除,剛好遇到陽氣虛弱的體質,體內濕氣與體外風寒相互搏擊,於是導致身體疼痛煩躁,不能自己轉動和側身。脈浮為風,澀與虛為陽虛夾雜濕氣,陽虛而沒有其他原因,所以不嘔吐不口渴,這是桂枝湯作為解表的必用藥物。陽虛則非要附子扶陽不可,桂枝協同附子又足以並驅風濕,所以加入它。

脈浮無汗則不宜斂,故去芍藥。桂枝加桂枝湯一兩者,重則能達下利小便也。曰甘草附子湯。桂枝與附子,皆風寒風濕並治,惟附子尤能扶陽。此風濕相搏,陽虛之甚,非附子不勝其任,故方名隱桂枝而標附子。以甘草冠首者,濕不宜人參,身腫又不宜薑棗,甘草補中緩外,功不可沒也。

白話文:

脈浮而無汗,則不適合斂邪外出,所以去掉了芍藥。桂枝加桂枝湯一兩副,藥重則能通利小便,很有用。此方名為甘草附子湯。桂枝與附子,均能治療風寒風濕,而附子尤其能扶助陽氣。這是風濕交搏,陽虛到了極點,非附子不能勝任,所以方名隱藏了桂枝而標榜附子。用甘草冠於方首,是因為濕證不宜用人參,身腫也不宜用薑棗,甘草能補中緩外,功勞不可沒。

附子化濕而不能御濕,加白朮者,崇土以御濕也。小便不利,並以桂枝利小便,故多其數也。曰桂枝人參湯。此理中湯加桂枝也。理中為治霍亂寒多之方。此數下致虛,雖挾熱而利,脈必微弱(說本金鑑),當以寒多論治。乾薑甘術,溫中補虛,即理中之成法。彼兼嘔吐,故甘草生用以和胃;此利下虛甚,宜於守補,故甘草炙之而又多其數。

白話文:

附子可以化解濕氣,但無法抵抗濕氣,加入白朮,是使用土來抵擋濕氣。小便不通暢,同時加入桂枝來利尿,所以桂枝的用量多一些。叫做桂枝人參湯。這是理中湯加上桂枝。理中湯是治療寒多引起霍亂的方劑。這些方藥多會導致虛弱,即使是混合熱藥利尿,脈搏也一定會很微弱(《金匱要略》中提到),應該按照治療寒多的方法來治療。乾薑和甘草可以溫中補虛,是理中湯的常用方法。理中湯如果是合併嘔吐,會使用生甘草來調和胃氣;桂枝人參湯則是利尿虛弱嚴重,應當堅持溫補,所以甘草要烤焦並增加其用量。

桂枝後煎而必用四兩者,欲其解表而並散心下痞硬也。霍亂為上下不和,此為表裡不和,故均用人參以和之。曰桂枝甘草湯。發汗過多,傷其心氣,致叉手冒心心悸欲按,與真武湯汗後腎水上乘有他證者不同,只須補其心氣,桂枝湯桂甘二味即屬妙法。桂枝不以利小便而亦用四兩者,心氣虛甚,非多不濟,且輕揚之性,上虛則即歸上,勢固然也。曰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白話文:

桂枝煎煮之後必須用四兩,是為了要解表,並消除心下痞硬。霍亂是上下一體不和順,而桂枝湯則是用來調和表裡不和順,所以兩者都用了人參來調和。這種情況稱為桂枝甘草湯。發汗過多,就會損傷心氣,導致叉手冒心,心悸想按的心臟症狀,與服用真武湯後,腎水上升而出現其他證狀不同,只需補益心氣就好,桂枝湯裡的桂枝、甘草兩味藥就能夠發揮很好的療效。桂枝雖然不具備利小便的功效,但仍須用四兩的份量,是因為心氣虛弱得非常嚴重,非多量的桂枝不能奏效,且桂枝藥性輕揚,如果上焦虛弱,桂枝就會進入上焦,這是必然的道理。這種情況稱為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桂枝甘草湯為汗後心悸欲按,此為汗後臍下悸,因同而證不同。彼必心氣素虧,此必腎氣易動也。腎病治腎,桂枝自應四兩,而亦用炙草二兩者何哉?桂甘無他藥,則辛甘合化,心受其益;此以茯苓半斤先煮,大瀉腎水,桂枝亦多,自隨茯苓以入腎,伐腎邪而化氣。棗草皆中宮物,此際必協以御腎,無待言者。

白話文:

桂枝甘草湯是治療汗後、心悸,而且會想按住胸口的方劑,這個方劑與汗後臍下心悸的「苓桂甘棗湯」是同樣的方劑,但是證候則不同。苓桂甘棗湯是汗後心悸,必定是因為心氣不足,而桂枝甘草湯是汗後心悸,必定是因為腎氣容易流動的緣故。腎臟疾病應該要治療腎臟,那桂枝為何要下到四兩,而且還要加入炙草二兩呢?桂枝、甘草之外沒有其他的藥物,則辛味和甘味結合之後互相轉化,心臟可以因此得到滋養;將茯苓半斤先煮過,才能大幅地去除腎臟的水分,桂枝的量比較多,可以跟著茯苓一起進入腎臟,去除腎臟的邪氣,並且轉化氣血。大棗和炙草都是屬於患部中央位置的藥物,此時一定要讓這兩味藥物協調地治療腎臟,不必多說。

有甘草而又加大棗者,扶陽之後,宜以甘潤益陰,且不助腎也。曰桂枝芍藥知母湯。是條尤氏誤於知母一味,只知其能除熱,遂謂溫溫欲吐(金鑑云:溫溫當是嗢嗢),是濕熱從下上衝。生薑多用,是止嘔降逆。唐容川則以是條與下條合看,全歸之於虛,其解方亦全屬理虛。

白話文:

如果在有甘草的情況下又加入了大棗,在扶助陽氣之後,應該用甘潤來滋陰,並且不損傷腎臟。因此叫做桂枝芍藥知母湯。這條藥方尤氏誤解了知母這一味藥,只知道它能清熱,所以說溫溫的想嘔吐(金鑑中說:溫溫應該是嗢嗢),說明濕熱從下往上衝。用大量的生薑,是為了止嘔降逆。唐容川則把這條藥方和下一條藥方合起來看,全部歸結為虛證,他的治療方法也全部屬於補虛。

又云凡仲聖所稱欲吐,多是火逆。不知寒逆更多。溫溫欲吐四字,此見之少陰病,何以忘之。又以知母為清血中鬱熱,知母豈是血藥,似此武斷杜撰,令人駭絕。就愚所見之書,惟趙氏以德風寒濕痹其營衛,與知母治腳腫之說,實勝諸家,惜未發其所以然耳。夫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痹,非各佔一所,今約略指之:頭眩者風淫於上,短氣者濕阻於中,欲吐者寒逆其胃,濕易下流,故腳腫如脫。三氣固結不解,致三焦失其統御。

白話文:

另外,仲聖提到想吐,通常都是火氣逆流。不知道寒氣逆流的更多。溫溫欲吐四個字,是少陰病出現的症狀,怎麼可以忘記這個。又以連翹來清血中的熱氣,連翹不是血藥,如此武斷杜撰,令人吃驚。就我所看到的書,只有趙氏說風寒濕痹阻滯營衛,用連翹治療腳腫的說法,確實勝過其他人,可惜沒有解釋為什麼。風寒濕三種氣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痹症,不是各自佔據一個地方,現在約略指出它們的症狀:頭暈是風邪侵犯頭部,呼吸短促是濕邪阻滯胸中,想吐是寒氣逆流胃部,濕氣容易向下流動,所以腳腫得像脫臼了一樣。三種氣固結不解,導致三焦失去統御功能。

水穀不能化精微而充肌肉,故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其為虛其不待言矣。然風則陽受,痹則陰受,痹病未有能一汗而愈者;補則助邪,補亦未可以易言者。按桂枝等九味,皆仲聖屢用之藥。麻黃附子,有不以除寒者乎,白朮有不以除濕者乎,防風有不以除風者乎,桂枝湯有不以調陰陽和營衛者乎。附子除寒即屬補陽,白朮除濕即屬補土,不專為補計亦可見矣。

白話文:

水穀不能化生精微營養,充盈肌肉,所以四肢關節疼痛,身體羸弱,其虛症是不待說的。但是,風症陽氣被受,痹症陰氣被受,痹症沒有能一次汗出而痊癒的。補養則助長邪氣,補養也是不可以輕易說的。

考證桂枝等九種藥物,都是仲聖屢次使用的藥物。麻黃附子治寒的藥,不曾用來除寒嗎?白朮治濕的藥,不曾用來除濕嗎?防風治風的藥,不曾用來除風嗎?桂枝湯調和陰陽、營衛的藥,不曾用來調和陰陽、營衛嗎?

附子除寒就是屬於補陽,白朮除濕就是屬於補土,不專門為補而計也可以看出來了。

凡桂枝湯所主之證,必有自汗;無汗用之,必非解表。麻黃湯有桂枝,麻多於桂也;此桂多於麻,且約之以芍藥,蓋欲使諸治邪之藥,以桂芍引之,甘草和之,留連於營衛經絡肢節,以成潛移默化之功,夫復何疑。去大棗者,潤液則羈濕也。生薑加多者,以能助朮附升陽,為桂芍促駕,且性味與四物相得也。

白話文:

凡是桂枝湯所治療的證狀,必定伴有自汗;如果沒有自汗而使用桂枝湯,肯定不是治療外感病症。麻黃湯雖然也有桂枝,但是麻黃比桂枝多;而桂枝湯中,桂枝比麻黃多,並且用芍藥來約束桂枝,這是想讓治療外感病症的藥物,藉由桂枝和芍藥的引導,再由甘草來調和,使其在營衛經絡和肢節中停留,以達到潛移默化的療效,這還有什麼疑問呢?去掉大棗,是因為大棗潤液會滯留濕氣。生薑的用量增加,是因為生薑能夠幫助黨參和附子來提升陽氣,為桂枝和芍藥助威,而且生薑的性味與四物相合。

然則桂苓之功固不在小,知母何為而亦與之同標方名也?夫知母者,趙氏所謂治腳腫,即本經所謂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者也。功豈出桂芍下哉。

白話文:

桂苓的功效確實不小,那知母為什麼也與它並列為方劑名呢?知母,這個趙氏所說的治療腳腫的藥,也就是本經所說的去除邪氣、消除肢體浮腫和水腫的藥。難道它的功效比不上桂枝和芍藥嗎?

桂枝用五兩之方,曰桂枝加桂湯。此與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皆所以制奔豚。而桂枝有四兩五兩之分者,彼為臍下悸而尚未上衝,且已多用茯苓伐腎邪,故四兩不為少。此則重傷於寒,腎氣從少腹上衝至心,桂枝散寒而更下其沖,故於桂枝湯再加桂枝二兩。仲聖用桂只是桂枝,蓋即一物而加之減之,便各有功效不同,以諸方參考之自見,不必疑此之加桂為肉桂也。

白話文:

桂枝用五兩的方子,叫做桂枝加桂湯。這個方子和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都是用來制止奔豚。而桂枝有四兩和五兩之分的差別,那是因為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用於臍下悸動而尚未上衝,並且已經用了大量的茯苓來治療腎臟的邪氣,因此四兩的桂枝並不算少。而桂枝加桂湯用於重傷於寒,腎氣從小腹上衝至心臟,桂枝散寒並且更加地下降其衝擊,因此在桂枝湯中再額外增加二兩的桂枝。仲景所用的桂只是桂枝,蓋即同一種藥物而加減其用量,便各有不同的功效,可以參照各個方劑就能明白,不必懷疑這裡所加的桂是肉桂。

桂枝用六兩之方,曰天雄散。桂枝用至六兩,僅見是方。蓋以天雄益腎精,更以桂枝化腎氣;以龍骨召自下上越之陽,更以桂枝扶自上下濟之陽;以白朮培土而守之,更以桂枝溫土而發之;是桂枝足以輔三物之不逮,非用之至多,則輕易之性,治上不能治中下也。

白話文:

桂枝用六兩的方子,叫做天雄散。桂枝用量達到六兩,我只見過這個方子。大抵是天雄增益腎精,再用桂枝來促進腎氣運行;龍骨將下部的陽氣召喚到上部,再用桂枝溫和地將上下的陽氣調濟和順;用白朮來培補脾土而防守住陽氣,再用桂枝溫煦脾土而發散陽氣;這是因為桂枝可以彌補其他三味藥的不足,如果不使用這麼多桂枝,它的輕浮藥性只可以治療上焦,而不能治療中焦和下焦。

仲聖用桂枝之廣大精微,愚已備陳其法。試更以桂枝湯推類言之:夫桂枝湯不獨治太陽病也,治陽明病亦有之。如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是桂枝湯用之於陽經外證,總以汗出為斷。太陽表實者不汗出,汗出必表虛,故可以桂枝湯調營衛。

白話文:

仲景運用桂枝的廣大精妙,我已詳細地闡述了它的方法。再試著以桂枝湯來推類說明:桂枝湯不只治療太陽病,治療陽明病也有涉及。例如陽明病,脈搏遲緩、汗出較多、微微怕冷的患者,表示表證未解,可以使用發汗法,此時適合使用桂枝湯。也就是說,桂枝湯用於陽經的外邪證,總是以出汗來作為判斷依據。太陽病表證實證者不會出汗,出汗必定是表證虛證,所以可以用桂枝湯來調和營衛。

陽明病本自汗出,而汗出之證則有不同。汗出而惡熱不惡寒,與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二日寒自罷而發熱者,陽明熱病也。此汗出且多,脈復遲,則非熱蒸之汗出,而為表虛有寒邪之汗出。微惡寒而非背微惡寒,又無燥渴心煩之裡證,則非解後之餘邪,而為表邪之未解。雖陽明之邪,較深於太陽,而宜以桂枝湯生正汗而發邪汗,則理實無二也。

白話文:

陽明病本來就會出汗,但出汗的症狀並不一樣。出汗卻怕熱而不怕冷,與得病後一天不發熱而怕冷,第二天寒氣自然消失而發熱的人,都是陽明熱病。這種出汗且多,脈搏又遲緩,就不是熱蒸發出的汗,而是因表虛有寒氣的出汗。微微怕冷卻不是背部微微怕冷,又沒有燥渴、心煩的內在症狀,那就不是解熱後殘留的餘邪,而是表邪尚未解除。即使陽明的邪氣,較太陽深,也應該用桂枝湯生出正汗和發出邪汗,這個道理其實沒有分別。

謹按金鑑云:汗出多之下,當有發熱二字。若無此二字,脈遲汗出多微惡寒,乃是表陽虛,桂枝附子湯證也,豈有用桂枝湯發汗之理乎。竊思仲聖此條,確切桂枝湯證,似無佚脫之字。至桂枝附子湯以芍藥易附子,正是汗出與不汗出分別緊要之處。風濕相搏之宜以附子扶陽,與陽明中風之表虛只須用桂枝者,似亦有異。

白話文:

根據《金匱要略》記載:汗出多的情況下,應該有發熱的症狀。如果沒有這兩個症狀,脈搏遲緩、汗出多、微惡寒,這是表陽虛的證狀,應該用桂枝附子湯治療,怎麼可以用桂枝湯發汗呢?我個人認為,仲景的這個條款,明確地說明瞭桂枝湯的證狀,似乎沒有遺漏的文字。至於桂枝附子湯用芍藥代替附子,這正是發汗與不出汗分別時的關鍵所在。風濕相搏應該用附子扶陽,而陽明中風的表虛只需要用桂枝,這兩者似乎也有不同。

然歟非歟,姑謹志之。

用桂枝湯而非自汗出者亦有之。如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按太陰之為病一條,是太陰臟病提綱。此脈浮是經病,斷無腹滿而吐等證。然則太陰病三字從何著落。竊謂他條太陰中風四肢煩疼,即屬太陰經病之提綱。邪中陰經,詎能汗解,桂枝湯是和劑亦非汗劑。注家不究桂枝湯發汗之所以然,而第執可發汗三字,模糊以辛甘發散釋之。

白話文:

不使用桂枝湯卻出汗的也有。如果太陰病脈搏浮起,適合發汗,那就應該使用桂枝湯。依照太陰之為病一條,為太陰臟病提綱。這種脈搏浮起屬於經病,絕對不會有腹滿和嘔吐等證狀。那麼,太陰病三字從什麼字當中著落?我認為其他條目太陰中風四肢煩疼,即可歸屬太陰經病之提綱。邪氣侵入陰經,難道能夠以發汗來解除,桂枝湯是和解劑,並不是發汗劑。注家沒有仔細研究桂枝湯發汗的原因,而只是執著於可發汗三個字,含糊其辭地用辛甘發散來解釋。

柯氏更誤認脈浮為風熱。不思桂枝湯之發汗,是何等發汗,必其先表虛汗出,服湯後再歠粥溫復,然後邪汗去而正汗以生。今太陰中風本不能有汗,陰經之表證,本不能以麻黃葛根等發汗,舍桂枝湯解肌調營衛,尚有宜於是者乎。王宇泰云:陰不得有汗,故不言無汗,三陰兼表病,俱不當大發汗

白話文:

柯氏更是把脈象浮誤認為是風熱證。卻沒有想過桂枝湯的發汗作用,是怎麼樣的發汗作用?必定是先出表虛汗,服完藥後再喝粥溫暖來恢復,然後邪汗去除而出現正常的汗。現在太陰中風本來就出不了汗,陰經的表證,本來就不可以用麻黃、葛根等來發汗。除了用桂枝湯調解肌表營衛之氣以外,還有什麼方法合適的呢?王宇泰說:陰經不能有汗,所以不說沒有汗,三陰兼有表證的疾病,都不適宜大發汗。

非深明於仲聖法者,不能為此言。

用桂枝湯而但身體疼痛者亦有之。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功表宜桂枝湯一條,金匱亦載入。竊疑本系雜證而復出於傷寒論者。下利之下,金匱多一後字,蓋太陰所受寒濕下利之後,脾陽式微,腹故脹滿。外則經氣亦虛,風邪乘之,與里濕相搏,體為之痛。

白話文:

有些病人服用桂枝湯後,身體會疼痛。對於腹瀉、腹脹並且身體疼痛的患者,應該先溫中,再治療外感表證,溫中的藥方適合用四逆湯,治療外感表證適合用桂枝湯,這個治療方法也被記載在《金匱要略》中。我懷疑這屬於雜病,卻又被收錄在《傷寒論》中。在《金匱要略》中,“下利”二字下面多了一個“後”字,這表明太陰受寒濕引起的腹瀉之後,脾陽虛弱,所以腹部才會脹滿。外在經氣也虛弱,外邪趁機而入,與裡面的濕邪相搏擊,所以身體才會疼痛。

然經臟並治非法,以四逆湯先溫其里,則寒濕去而表邪亦孤。後以桂枝湯解肌散風而和營衛,自易如反掌。不云發汗者,即金匱所謂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白話文:

然而以四逆湯一起治療臟腑並非適當的方法,應先使用四逆湯溫暖其內臟,則寒濕消除,表邪也會孤零零地消失。之後再用桂枝湯解除肌肉中的風寒,調和營衛,這就很容易了。不說「發汗」,也就是《金匱要略》中提到的「只是微微像要出汗」,風濕就會一併消除。

更有用桂枝湯於婦人妊娠者,金匱婦人妊娠篇第一條,妊娠至六十日不能食,自屬阻病。阻病用桂枝湯,似有未合。徐氏謂桂枝湯內證得之為化氣調陰陽,瘥勝諸家,而終未親切。竊思仲聖於病證但標數字,而即云宜某方者多有之,此或尚有的對之證,欲人就其方思之而自得耳。按太陰中風四肢煩疼,太陰病脈浮者宜桂枝湯。

白話文:

桂枝湯更可以應用在婦女懷孕的時候,《金匱要略》的《婦人妊娠篇》第一條提到,懷孕到六十天不能吃東西,這種情況被視為阻病。阻病應該用桂枝湯來治療,似乎有些不合適。徐氏認為,桂枝湯在內科可以使氣血調和、陰陽平衡,比其他各家的療效都好,但始終還是不夠明確。我仔細思考,仲聖在描述病症時只用了幾個數字,然後就說應該用某種藥方來治療,這種情況有很多,這可能還有相對應的證據,他希望人們能夠根據藥方來思考,然後自己得出結論。按照《傷寒雜病論》的說法,太陰中風四肢煩疼,太陰病脈浮的人應該服用桂枝湯。

而千金不能食治妊娠阻病,為後世所宗,卻有四肢煩疼惡寒汗出等證。方中橘姜辛夏,與桂枝湯亦頗有似處。就是測之,妊娠阻病,必得有太陰外證者,以桂枝湯治之,方不致誤。雖然,不知強解,儒者所戒,宜金鑑謂有脫簡而不加註也。絕之是絕其醫藥。婁全善治一婦,即遵此法而愈。

白話文:

但是,千金方中說妊娠阻病不能用飲食來治療,為後世醫家所推崇,卻有四肢煩痛、惡寒、汗出的症狀。藥方中的橘皮、生薑辛溫發散,與桂枝湯也有相似之處。就是用這個方法來判斷,妊娠阻病,必定又有太陰病的表現,用桂枝湯來治療,纔不會誤診。雖然,不懂得強行解釋,是儒家所禁止的,宜金鑑認為藥方中有缺漏但沒有加以註解。絕之是禁止服用藥物。婁全善治療一位婦女,就是遵照這個方法而治癒的。

又女科輯要載一老婦勸人停藥,後如其言。然則以絕之為絕其病根,或泥於安胎,治之而逆,是絕其妊娠者,當爽然失矣。

白話文:

《女科輯要》記載一位老婦勸人停止服藥,後果出奇的好。但如果理解為停止服用藥物可以根治疾病,或者拘泥於保胎、治療反而不利於懷孕,那就是錯誤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