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巖

《本草思辨錄》~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漏蘆

漏蘆亦蒿類,而青蒿治疥瘡痂癢,熱在骨節間;此治濕痹之惡瘡,熱在肌膚。

青蒿芳香苦寒,合濕熱而併除之,故宜於由濕轉燥之瘡。漏蘆色黑鹹寒,熱散於肌表而濕使下滲,故宜於濕壅熱熾之瘡。

古方治發背以漏蘆湯為稱首者,背為太陽寒水部分,漏蘆鹹寒而有白茸,正與相合。且熱退即住服,明乎越境之不過問也。

漏蘆下乳汁,是下熱結而不下之乳汁,能消乳內脹痛,非下乳汁之通劑也。

白話文:

漏蘆也屬於蒿類植物,但青蒿治療的是疥瘡、皮膚結痂搔癢,以及熱在骨節之間的問題;而漏蘆治療的是濕氣引起的痺症、惡性瘡瘍,以及熱在皮膚表面的問題。

青蒿帶有芳香、味苦性寒,能同時清除濕熱,所以適合治療從濕氣轉為乾燥的瘡瘍。漏蘆顏色黑、味鹹性寒,能將熱散發到皮膚表面,並使濕氣向下滲透,所以適合治療濕氣壅塞、熱勢旺盛的瘡瘍。

古代的藥方中,治療背部癰疽以漏蘆湯為首選,因為背部是屬於太陽寒水的部位,漏蘆的鹹寒性質又帶有白色的絨毛,正好與這種情況相符合。而且熱退了就應該停止服用,明確說明它只治療特定病症,不會過度干預。

漏蘆能夠使乳汁排出,是指排出因熱結而不通暢的乳汁,能消除乳房內脹痛,並不是通乳的常用藥物。

2. 麻黃

鄒氏疏麻黃云:麻黃之實,中黑外赤,其莖宛似脈絡骨節,中央赤,外黃白。實者先天,莖者後天。先天者物之性,其義為由腎及心;後天者物之用,其義為由心及脾肺。由腎及心,所謂腎主五液,入心為汗也;由心及脾肺,所以分布心陽,外至骨節肌肉皮毛,使其間留滯無不傾囊出也。故栽此物之地,冬不積雪,為其能伸陽氣於至陰中,不為盛寒所凝耳。

此論麻黃性用,致為精審,遠勝諸家。按靈樞本藏篇云:「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麻黃雖入腎而中空輕揚,故為太陽傷寒泄表發汗之要藥。肺之合皮毛,入太陽即入肺,入肺入心即入營衛。麻黃莖並不白,鄒氏謂其入肺而有意裝飾之,未免蛇足。又葉天士、陳修園咸謂肝主疏泄,以麻黃髮汗為疏泄為入肝,不知肝能下泄不能外泄,其亦武斷之至矣。

與麻黃相助為理之物,其最要者有六:曰杏仁,曰桂枝,曰芍藥,曰石膏,曰葛根,曰細辛。得其故而後知彼知己,百戰百勝矣。今具論如下:

杏仁者,所以為麻黃之臂助也。麻黃開肌腠,杏仁通肺絡;麻黃性剛,杏仁性柔;麻黃外擴,杏仁內抑;二者合而邪乃盡除。如麻黃湯治風寒,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風濕之類皆是。

桂枝者,所以補麻黃之不足也。麻黃泄營衛之邪,桂枝調營衛之氣。桂枝得麻黃,不至羈汗;麻黃得桂枝,即能節汗。二者合而正不受傷。此麻桂並用之方皆然。蓋有視證候之重輕,暨他藥之離合以為權衡者矣。

芍藥者,一方之樞紐也。一徵之小青龍湯,外寒與內飲相搏,乾嘔發熱而咳,是證之必然非或然。麻桂散外寒,辛夏蠲內飲,姜味止咳逆,甘草合諸藥以和之。寒則以汗解,飲則隨便去,惟麻黃入太陽而上行,膀胱之氣亦因之而不下行,小便不利少腹滿,固意中事。加芍藥者,所以馴麻黃之性而使水飲得下走也。

若小便本不利,則麻黃直去之矣。全方蠲飲重於散寒,故名之曰小青龍湯。再徵之烏頭湯,麻黃氣輕,驅風寒在肌膚者多;烏頭氣重,驅風寒在臟腑者多。麻黃除濕,是濕隨風寒而去;烏頭除濕,是風寒外散而濕則內消。麻黃伸陽而不補,烏頭補陽而即伸。此治歷節不可屈伸疼痛,二物所以必並用之故。

雖然二物皆出汗而少內心,關節之病,非可一汗而愈者,故又以芍藥從而斂之,使宛轉於肢節而盡去其疾。黃耆疏營衛之氣,則為芍藥之前驅。甘草則培中土以和之者也。以其有芍藥能使麻烏下達,故亦治腳氣。舉此二方,而他之用芍藥者可推矣。

傷寒太陽病將入陽明,則石膏為必用之藥。大青龍湯中風二字,是與小青龍湯傷寒二字為互舉之文。麻黃湯治傷寒,曰脈浮緊無汗,此亦浮緊無汗。大青龍別一條曰傷寒脈浮緩,浮緩有傷寒,浮緊豈反無傷寒。況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脈數急者為傳。

白話文:

麻黃

鄒氏認為,麻黃的果實內黑外紅,莖像血管和骨節,中央紅色,外圍黃白。果實代表先天,莖代表後天。先天是物質的本性,其作用由腎臟通達心臟;後天是物質的功用,其作用由心臟通達脾臟和肺臟。由腎臟到心臟,是因為腎主五液,進入心臟則化為汗液;由心臟到脾肺,則是將心陽之氣佈散到骨節、肌肉、皮毛等部位,使體內停滯的邪氣都能完全排出。因此,種植麻黃的地方冬天不會積雪,因為它能將陽氣伸展到陰寒之中,不會被嚴寒凝結。

這個論述麻黃的特性和作用,非常精細準確,遠勝過其他學說。按《靈樞·本藏篇》所說:「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是肌膚毛髮的相關臟腑。麻黃雖然入腎,但性質輕揚中空,所以是治療太陽傷寒、疏通表邪、發汗的要藥。肺與皮毛相通,入太陽經即入肺經,入肺經入心經即入營衛。麻黃莖並非全白,鄒氏說它入肺經,這種說法有點多餘。又葉天士、陳修園都認為肝主疏泄,認為麻黃發汗是疏泄,入肝經,但肝能向下疏泄,不能向外疏泄,這種說法太武斷了。

與麻黃相輔相成的藥物,最重要的有六種:杏仁、桂枝、芍藥、石膏、葛根、細辛。了解了它們的作用,就能知彼知己,藥到病除。以下詳細論述:

杏仁,是麻黃的輔助藥物。麻黃開通肌膚腠理,杏仁通暢肺部經絡;麻黃性味辛溫,杏仁性味平和;麻黃外散,杏仁內斂;兩者結合,邪氣就能完全消除。例如麻黃湯治療風寒,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療風濕,都是這樣的例子。

桂枝,是補充麻黃不足的藥物。麻黃排出營衛之邪,桂枝調和營衛之氣。桂枝配合麻黃,就不會導致汗出過多;麻黃配合桂枝,就能控制汗量。兩者結合,正氣就不會受損。所有使用麻黃和桂枝的處方都是這樣。當然,還要根據病情的輕重和其它藥物的配合來調整用量。

芍藥,是處方中的樞紐。例如小青龍湯,治療外寒與內飲相搏,乾嘔發熱而咳嗽的症狀。麻黃和桂枝散寒,半夏去除內飲,生姜止咳逆,甘草調和諸藥。寒症用汗解,飲證則隨便排出,但麻黃入太陽經上行,膀胱之氣也因此而不能下行,小便不利,少腹脹滿,這是必然現象。加入芍藥,是為了緩和麻黃的特性,使水飲得以向下排出。

如果本來小便就不利,則麻黃可以直接去除。整個處方去除內飲重於散寒,所以叫做小青龍湯。再比如烏頭湯,麻黃氣輕,治療肌膚表層的風寒較多;烏頭氣重,治療臟腑內的風寒較多。麻黃除濕,是風寒之邪而去濕氣隨之而去;烏頭除濕,是風寒外散,而濕氣則內消。麻黃發散陽氣但不溫補,烏頭溫補陽氣又能發散。治療關節疼痛不能屈伸,這兩種藥物必須一起使用。

雖然兩種藥物都能發汗,但關節疾病不能一次見效,所以再加入芍藥來收斂,使藥力緩慢地到達肢節,徹底去除疾病。黃耆疏通營衛之氣,是芍藥的先導。甘草則滋補脾胃以調和藥性。因為有芍藥能使麻黃和烏頭下達,所以也能治療腳氣。從這兩個處方,可以推斷其他使用芍藥的處方。

傷寒太陽病將要轉入陽明,則石膏是必用的藥物。大青龍湯中「風」字,與小青龍湯中的「傷寒」二字是互相引用的。麻黃湯治療傷寒,說脈浮緊無汗,這個也是脈浮緊無汗。大青龍湯另有一條說傷寒脈浮緩,浮緩有傷寒,浮緊豈反無傷寒?況且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脈數急者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