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思辨錄》~ 卷一 (23)
卷一 (23)
1. 芍藥
潔古謂入脾經補中焦,東垣謂色在西方故補,皆足貽誤後人。洄溪又但以為養肝之聖藥,其亦昧之至矣。
古有減芍藥以避中寒之說,寇氏然之,謂氣虛禁用。此亦仲聖早有以示人者。傷寒太陰篇云:太陰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以芍藥與大黃並稱,即可知芍藥之為芍藥,胃弱宜減。更可知應用而尚不可多用,何後人直以為補劑而不加深考耶。
胃弱既宜慎矣,乃防己黃耆湯下云,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則何以解之?夫芍藥者,能斂外散之氣以返於裡者也。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氣之外散為何如,故其證有兼喘者,有兼氣上衝者。和胃非他,斂胃氣使下降耳,豈芍藥而有和胃之專長。又肺與腸胃皆一氣直下,芍藥能斂氣入里,即能下歸腸胃,故芍藥為脾藥而兼為肺藥為胃藥也。
白話文:
「芍藥」
金元時期名醫張元素說芍藥能進入脾經,補益中焦,李東垣則說芍藥色白,方位屬西,所以能補益,這些說法都會誤導後人。朱震亨又只認為芍藥是養肝的聖藥,這也是非常不了解芍藥的表現。
古時有減少芍藥用量以避免中寒的說法,寇宗奭認同此說,並認為氣虛的人不宜使用。這也是張仲景早就提醒過大家的。在《傷寒論》太陰篇中提到:「太陰病脈象虛弱,病人持續腹瀉,如果需要使用大黃、芍藥等藥,應該減少劑量,因為這個人胃氣虛弱,容易受到藥性影響。」從這裡可以看出,芍藥與大黃並列,就知道芍藥的藥性,胃弱的人應該減少用量。更可以知道,即使要用,也不可多用,為什麼後人卻直接把它當成補藥,而不深入研究呢?
既然胃弱的人要謹慎使用,那為什麼在防己黃耆湯的用法中,又說胃不舒服的人可以加芍藥三分?這又該如何解釋?芍藥的功效,是能將向外發散的氣收斂回體內。風濕病症狀如脈象浮、身體沉重、出汗、怕風,氣向外發散的情形非常嚴重,所以有些患者會兼有喘息、氣往上衝的症狀。所謂的「和胃」,其實就是收斂胃氣,使之下降,難道芍藥有什麼特別和胃的功效嗎?而且,肺與腸胃的氣都是向下走的,芍藥能收斂氣進入體內,也能使氣下降至腸胃,所以芍藥既能作為脾藥,也能作為肺藥和胃藥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