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巖

《本草思辨錄》~ 卷二 (1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4)

1. 粳米

稼穡作甘,為土之正味。不似他物之甘,獨有所偏。粳米平調五臟,補益中氣,有時委頓乏力,一飯之後,便舒適異常,真有人參不逮者,可以想其功能矣。

粳米得金水之氣多,於益氣之中兼能養陰,故補劑寒劑,無不可贊助成功。

白話文:

穀物所作的甘醇,是土地上的正味。它不像其他事物偏嗜一方,粳米能調節五臟,補益中氣。有時體力衰弱,飯後便會異常舒適,真有勝過人參的效用,由此可知它的功能。

谷為人生至寶,而霍亂痧脹,與夫欲吐不吐,欲瀉不瀉之證,周時內咽米飲一口,即不可救。蓋暑濕穢惡之邪,充斥隧絡,而米飲入胃輸脾歸肺,又適以恢張之,使無一隙之餘,所以告危如是之速。

白話文:

五穀雜糧是人類生存的寶物,但遇到霍亂、痧脹,以及想吐吐不出來、想拉肚子拉不出來的狀況,在周朝時,喝下一口米汁就會沒救了。這是因為暑濕穢惡的邪氣充滿了人體的經絡,而米汁進入胃部、輸送至脾臟、歸於肺部,又正好會擴張邪氣,讓身體沒有任何空隙,所以病情會如此迅速的惡化。

2. 薏苡仁

李瀕湖云:薏苡仁屬土,陽明藥也,故能健脾益胃。劉氏駁之,則云: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所以能注於肺者,實由於脾。脾氣合於腎以至肺,肺氣合於心以歸腎,此三陰之氣,謂之元氣,即中氣也。然若胃陽虛,則脾之地氣不升於天,勢必濕盛化熱湊於胃脘之陽以傷氣。

白話文:

李瀕湖說:薏苡仁屬於土行,是陽明藥,所以能健脾益胃。劉氏反駁他,說:胃是五臟六腑的海洋,它的清氣上升到肺,能注於肺,實際上是源於脾。脾氣與腎氣結合而到達肺,肺氣與心氣結合而歸於腎,這三陰之氣,稱為元氣,也就是中氣。然而,如果胃陽虛,那麼脾位之地氣不能升於天,勢必濕氣盛而化熱,聚集於胃脘的陽氣中而損傷元氣。

胃陽亢,則肺之天氣不降於地,亦必熱盛化濕,還迫於脾臟之陰以傷血。傷氣者肺受之,為胸痹偏緩;甚或肺陰大損,為肺痿肺癰;更因傷氣而病乎藏血之肝,為筋急拘攣。傷血者脾受之,為腸胃不利,甚或脾氣大虛,為水腫為久風濕痹,且移患於下部為疝。凡此皆胃氣之病於上下者也。

白話文:

胃陽亢盛,則肺部清涼之氣無法下降到體下,必然會熱盛化濕,還侵迫到脾臟的陰氣而損傷血液。損傷氣血者由肺部承受,為胸痛呼吸急促;嚴重者肺陰嚴重不足,為肺癆肺癰;更因為損傷氣而病及藏血的肝臟,為筋骨急促痙攣。損傷血液者由脾臟承受,為腸胃不適,嚴重者脾氣極虛,為水腫、長期風濕痹症,且蔓延到下半身為疝氣。凡此皆是胃氣的病症,在身體上下的表現。

薏苡生於平澤,氣寒味甘,水土合德,乃實結於盛夏,則潤下之氣,還就炎上;而採實在於秋末,則熱浮之氣,又歸涼降。有合於胃達地氣而不病於濕之化熱,更合於胃達天氣而不病於熱之化濕。舉前證胥能治之。夫中氣不病於濕,即不病於熱,除濕而即能清熱者,非胃之專功而胃第為之樞也。

白話文:

薏苡生長在平坦的沼澤地帶,性味寒涼甘甜,水和土的精華融合在一起,在盛夏時節結實成熟。薏苡的滋潤下降之氣,可以緩和炎熱上升的火氣。在秋末採收薏苡,其熱浮之氣又能轉化為涼爽下降之氣。薏苡既能與胃氣相合,通達地氣,而不受濕氣化熱的影響,又能與胃氣相合,通達天氣,而不受熱氣化濕的影響。因此,薏苡能夠治療上述證狀。如果中氣不受濕氣的影響,也就不會受熱氣的影響。所以,祛除濕氣就能清熱,這並不是胃的專有功效,而是胃起到了樞紐的作用。

如李氏言,泛泛與燥濕健脾者同論,將所謂清熱、療痿、和血、潤筋者,歸於何地乎。然薏苡為益中氣之要藥,而其味淡,其力緩,如不合群以濟,厚集以投,亦不能奏的然之效。又云:此言筋攣,乃濕熱傷血而病於筋膜乾者。經所謂大筋緛短是也。肝臟血而主筋,濕熱固血分之病也。

白話文:

如果像李氏所說,將薏苡仁籠統地與燥濕健脾的藥物一起討論,那麼所謂清熱、療痿、和血、潤筋的功效,又該歸屬何處呢?然而,薏苡仁是益中氣的要藥,但其味道平淡,藥力緩和,如果不把多種藥物配伍在一起,大量集中使用,也很難取得顯著的效果。又說:筋攣是濕熱傷血而導致筋膜乾燥的疾病,這就是經書中所說的「大筋緛短」。肝臟藏血而主筋,濕熱是血分之病。

按李說固未中肯綮,而劉氏張皇幽眇,致多委折。微論臟腑陰陽升降出入,不盡如其言。而即其言復之,實亦有自呈其闕者,不能為諱焉。傷氣之內,插入更因傷氣一句,是以筋急拘攣,為盡屬傷氣之傳變。傷血寧無真正血證,而猥以腸胃不利等四項當之。皆意為牽合,無與實理。

白話文:

依據李說,(劉氏)固然過於簡單粗略,而劉氏卻又鋪張誇大、玄妙晦澀,以致於多有不合情理的地方。即使不談臟腑陰陽升降出入的問題,也未必盡如劉氏所說。但即使依據劉氏的說法再檢視,其實也存在著自相矛盾的地方,不能隱瞞。

在「傷氣」的條目中,插入「更因傷氣」一句,因此認為筋急拘攣,都是屬於傷氣的傳變。可是「傷血」條目中,卻又不見真正的血證,而隨便以「腸胃不利」等四項當之。這些都是為了勉強牽合,與實際情況不符。

薏苡能使胃陽不虛,胃陽不亢,又能使脾合腎以至肺,肺合心以歸腎,宜乎用處至賾,如四物四君子之類,何以古方選入者,如晨星之落落!?況雲鬚合群以濟,厚集以投,則固知薏苡不能兼攬眾長,而又何為濫許之乎!?薏苡能使濕不化熱,熱不化濕,自是除濕而亦清熱,乃又云除濕而即能清熱,豈並薏苡之氣寒而亦忘之乎!?即以薏苡為除濕,而又云薏苡潤筋,是視薏苡與牛膝無二矣。牛膝治筋膜乾之四肢拘攣不可屈伸,以其根柔潤而中有白汁也。

潤筋者不能除濕,除濕者不能潤筋,理固然也。肝藏血而主筋,然筋病不得竟指為血病,此亦不容不辨者矣。

白話文:

薏苡能使胃陽不虛弱也不亢盛,又能使脾臟與腎臟相配合,進而影響肺臟,肺臟與心臟相配合,最後歸於腎臟,它的用途非常廣泛,就像四物湯、四君子湯之類的方劑,為什麼古方中選用的薏苡數量這麼少?況且雲鬚可以與其他藥物相配合來發揮作用,大量使用,那麼肯定知道薏苡不能兼顧各種功效,為什麼還要過於誇大它的功效?薏苡能使濕氣不化為熱,熱氣不化為濕氣,所以可以除濕也可以清熱,又說除濕就能清熱,難道連薏苡的寒性也忘記了嗎?就算把薏苡看做除濕藥,又說薏苡能潤筋,這樣看薏苡和牛膝沒有區別了。牛膝可以治療筋膜乾枯導致的四肢拘攣,不能屈伸,這是因為牛膝的根柔潤,裡面有白色的汁液。

本經一書,原有漢人羼入之句,其精奧處,則字字金玉,決非聖人不作。如薏苡仁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久風濕痹、下氣數語,真萬世矩矱。自千金外臺以及後相傳之佳方,凡用薏苡仁者,必兼有筋急拘攣、不可屈伸之證,寒攣用為佐使,亦取其能舒筋。古方小續命湯注云:中風、筋急拘攣、語遲、脈弦者加薏苡仁。

白話文:

《本經》這本書,原本有漢人添加進去的一些句子,其中精妙的地方,則字字都是黃金和寶玉,肯定不是聖人所寫不出來的。如薏苡仁主治筋急拘攣、不能活動、長期的風濕痹病等幾句話,真是萬世的法則。從《千金方》、《外臺祕要》以及後世相傳的好方子,凡是用到薏苡仁的,一定兼有筋急拘攣、不能活動的症狀,寒攣用薏苡仁來做佐藥或輔助藥,也是取其能舒展筋脈的作用。古方小續命湯的注釋中說:中風、筋急拘攣、說話遲緩、脈搏緊的,那就加用薏苡仁。

李氏以加薏苡為扶脾益肝,不知其有舒筋之妙可謂憒憒。又薏苡仁丸治脅痛,脅痛非肝病耶。妊婦禁服薏苡,非以其瀉肝墮胎耶。然則肝之合筋,薏苡安得非肝藥。不解金元以來,竟無一人闡及。天門冬主暴風濕痹,薏苡仁主久風濕痹。久字固大有義在。蓋風濕痹非寒藥所宜,風濕久而不解,則寒將化熱。

白話文:

李氏在藥方中加入薏苡,藉以補脾益肝,但他不知道薏苡有舒緩筋骨之妙,這真是太糊塗了。又如薏苡仁丸用於治療脅痛,脅痛不就是肝病嗎?孕婦禁止服用薏苡,不正是因為它能瀉肝而致墮胎嗎?然而,肝經與筋脈相合,薏苡怎麼可能不是肝藥呢?我實在不明白,從金元以來,竟沒有一個人闡述這一點。天門冬主治暴發性風濕痹,薏苡仁主治久風濕痹。這個「久」字確有深意。蓋因風濕痹不適合用寒性藥物,風濕久而不解,寒氣就會轉化為熱氣。

如金匱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汗出當風久傷取冷是寒,發熱日晡所劇是寒化之熱,麻黃所以驅寒,薏苡所以除熱。無熱非薏苡責也。凡此所治,悉與本經符合。再以薏苡體之,綱目載馬志云:薏苡取青白色者良。蘇頌云:薏苡結實青白色。雷斆云:薏苡顆小色青味甘。據此,薏苡決非純白。

白話文:

以金匱中的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為例,汗流浹背,迎風而立,時間一長就會傷於風寒;發熱在下午到傍晚尤為嚴重,是寒變成熱的緣故。麻黃可以驅寒,薏苡可以除熱。沒有熱證,就不能歸咎於薏苡。以上所治療的證候,都與本草綱目中所記載的相符。再以薏苡為例,綱目中記載馬志說:薏苡以青白色者為良。蘇頌說:薏苡結出的果實是青白色的。雷斆說:薏苡顆粒小、顏色青、味道甘。依據這些記載,薏苡絕不是純白色的。

苗發於仲春與色青,得木氣為多。實採於九秋與色白,得金氣亦多。色青兼白,則為金木相媾。味甘而淡,則入胃不入脾。主疏泄者肝,司肅降者肺,胃亦傳化下行之腑,是肺肝挾金木之威,直走而下,由胃而小腸而膀胱,皆其所順由之路,且氣寒復歸於腎,濕何能不去。後人以利小便治疝,皆深得此意。

白話文:

苗木在仲春生長,而且顏色為青色,這是得到了很多木氣。果實採收於九秋,而且顏色為白色,這也是得到了很多金氣。顏色既青且白,那麼這是金木相交。苗木的果實味道甘甜而清淡,那麼它會進入胃而不進入脾。主導疏泄的是肝,控制肅降的是肺,胃也是一個傳導並讓氣血化生並下降的臟腑,所以肺與肝挾帶著金木的威勢,直下而行,經過胃、小腸和膀胱,這些都是它順暢的通道。此外,氣寒又回歸於腎,濕氣又怎麼可能不去除呢?後世醫家使用利尿來治療疝病,都是深刻地理解了這個道理。

劉氏以實結盛夏,為潤下之氣還就炎上。不知實結盛夏,是水不畏火,不畏火則制火。水自就水,奚肯就火。本經下氣二字,又包有至理如此。

白話文:

劉某認為,夏季大熱,濕熱之邪盛行,應該用潤下之法,使邪熱從下焦排出。不知道夏季大熱,是水不畏火,不畏火則可以制火。水自然歸附水,怎麼肯就火呢。本經中「下氣」二字,又包含了這樣的至理。

劉氏以此之筋攣為筋膜乾,余既略駁之矣。考劉氏此篇宗奭曰一段加註云:受濕則筋緩,然濕即化熱,濕合於熱則傷血,血不能養筋則又攣縮。筋攣固有因血虛者,而此則不然。鄒氏云:筋之為物,寒則堅勁,堅勁則短縮;熱而緛緩,緛緩則弛長。此為不挾濕者言也。若挾濕則大筋橫脹,橫脹則緛短;小筋縱伸,縱伸則弛長。

白話文:

劉氏以此種筋攣是筋膜乾燥所致,我已經簡單反駁過他了。考查劉氏此篇宗奭曰一段的加註說 : 身體受了濕氣,筋就會鬆弛,但是濕氣會轉變成熱,濕氣和熱氣結合就會傷害血液,血液不能夠滋養筋,筋就會攣縮。筋攣的確有因為血虛的緣故,但這並不是這樣。鄒氏說:筋的性質是遇到寒冷就會堅挺有力,堅挺有力就會短縮;遇到熱就會鬆弛柔軟,鬆弛柔軟就會伸長。這是指不夾雜濕氣的情況而言。如果夾雜了濕氣,那麼大筋就會橫向膨脹,橫向膨脹就會縮短;小筋就會縱向伸展,縱向伸展就會延長。

凡物皆然。特能短而不能勁,與因寒而縮者有異。按橫脹之說,未經人道,較劉氏自勝。然靈樞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是緛短時濕已化熱。蓋初雖橫脹,不致短縮,惟化熱之後,所謂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者,遂漸被其爍,筋為之縮。云不攘,則熱由濕化,已非一日,與本經之言如出一轍。

薏苡止泄熱驅濕而筋即舒,試之屢驗。若傷血而待養血,則不能如是易矣。

白話文:

所有的東西都是如此。特別是短而不能強勁,與由於寒冷而縮縮不同的。按照橫向膨脹的說法,還沒經過人體實驗,比劉氏的理論好。然而《靈樞》中說,濕熱不除,大筋收縮短小,小筋鬆弛而變長。這表示筋在收縮短小的時候,濕氣已經化為熱氣了。假設一開始雖然橫向膨脹,但不會導致收縮短小,只有在化為熱氣之後,所謂食物中的精氣進入胃中,散佈在肝臟,淫邪之氣進入筋之中,筋才逐漸被熱氣傷害而收縮。說不除,表示熱氣是由濕氣化化而來的,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與《本經》所說的完全一樣。

本經久風濕痹,繫於筋急拘攣不可屈伸之下,明其病之屬筋,而上下文若斷若續,幾索解不得。金匱胸痹緩急一條,正為本經點睛。胸痹即風濕痹,在手足為不可屈伸,在胸為一緩一急,皆久而後成,皆筋病也。

白話文:

在這本醫書裡,長期的風濕痺症,與筋經僵硬拘攣,無法屈伸有關。說明瞭這種病症與筋經有關,但前後文若斷若續,很難理解。金匱要略中關於胸痺緩急的一段,正是對本醫書的點晴之筆。胸痺就是風濕痺症,在手足上表現為無法屈伸,在胸部表現為一緩一急,都是長時間後形成的,都是筋經的疾病。

緩急二字,前人注多支吾,惟鄒氏於靈素之言陰蹺陽蹺與足陽明頰筋,推類以求,並繹巢元方之論胸痹,謂五臟六腑之寒氣,因虛而上衝胸膈者,寒衝於左,則逼熱於右;寒衝於右,則逼熱於左。寒者急,熱者緩。可謂今日發矇曠然已昭矣。或問寒濕熱濕,各有專藥。濕既化熱,乃舍治熱濕之專藥而用薏苡,不名之為熱濕,其亦有說乎?曰:痹無熱痹,濕化之熱,終不離寒。故不曰濕熱風熱,而曰久風濕痹。

白話文:

「緩急」二字,前輩們的解釋大多含糊不清,只有鄒氏以《靈樞·陰蹺陽蹺》與《足陽明頰筋》之言為參考,加以類比推敲,並引用巢元方關於胸痹的論述。他認為,五臟六腑的寒氣,由於虛弱而上升到胸膈,寒氣衝擊左側,就會把熱氣逼向右側;寒氣衝擊右側,就會把熱氣逼向左側。寒冷的屬於急症,熱的屬於緩症。可以說,今天打開了矇昧之門,已經顯然明瞭了。有人問,寒濕、熱濕,各有專門的藥物。濕氣既然化成了熱氣,那麼就捨棄治療熱濕的專門藥物,改用薏苡仁,不把它稱為熱濕,這也有道理嗎?回答說,痹症沒有熱痹,濕氣化成的熱氣,始終離不開寒氣。所以不說濕熱、風熱,而說久風濕痹。

證為熱中有寒,緩急自非專由於熱,此理惟寇宗奭及之。曰:受寒使人筋急,寒熱使人筋攣;若但受熱不曾受寒,則不至筋攣。雖與鄒說微異,然緩急實惟薏苡一物治之。何則?寒即是濕,濕去寒亦去,薏苡治筋有專長也。然則仲聖何為又加附子乎?曰:胸痹由於陽虛,本非辛溫藥不治,用附子不用薤桂者,以薏苡有損陽之虞,附子足以敵薏苡而捨短取長。非以薏苡治熱,附子治寒也。

白話文:

症狀是熱中帶有寒,緩急的產生當然不只是單純的熱所造成,這個道理只有寇宗奭明白。他說:受寒會使人的筋變緊,寒熱交加會使人的筋抽搐。如果只是受熱沒有受寒,就不會發生筋抽搐。雖然這種說法與鄒氏的說法略有不同,但是緩急症狀確實只要薏苡一種藥物就能治療。為什麼呢?因為寒氣就是濕氣,濕氣去除則寒氣也會去除,薏苡治療筋病有獨到的專長。既然如此,仲聖為什麼還要加上附子呢?因為胸痹的形成是因為陽虛,本來就需要辛溫藥物才能治療,之所以用附子不用薤桂,是因為薏苡有損傷陽氣的可能,而附子能夠抵禦薏苡的副作用,捨棄短處取長處。不是用薏苡來治療熱,用附子來治療寒。

李氏謂:薏苡健脾益胃,虛則補母,故肺痿肺癰用之。劉氏謂:治痿獨取陽明。陽明濕熱盛則成肺痿肺癰。大腸與胃之濕熱散,則肺痿肺癰自愈。噫,二家之言,粗疏甚矣!夫治痿獨取陽明者,為痿躄言之也。與肺痿之痿,詎得同論。且薏苡肺藥而肺痿不治,肺痿而至吐膿成肺癰則治之,肺癰之中,又以胸中甲錯為最宜。

白話文:

李時珍說:薏苡可以健脾益胃,虛的話就補益肺氣,所以肺癆、肺膿瘍可以服用它。劉完素說:治療肺癆只用陽明經。陽明經濕熱旺盛就會形成肺癆、肺膿瘍。大腸與胃中的濕熱散去,肺癆、肺膿瘍自然就能痊癒。唉,兩家人的說法,太過粗疏了!說治療肺癆只用陽明經的,是針對痿躄的肺病而言的。與肺癆的「痿」,可不能相提並論。況且,薏苡是肺藥,但肺癆卻治不好,肺癆發展到吐膿形成肺膿瘍,就可以用它治療了。肺膿瘍中,又以胸中結核最適合服用。

何則?胸中甲錯,乃肺熱爍液所致。雖在肌膚而與筋膜聯屬,肝與有責。薏苡泄肺熱而能疏筋膜中乾澀,故為妙藥。如千金葦莖湯可徵也。肺痿何以不治?肺痿之因有二:屬虛冷者無論矣;即肺由熱爍而津液已枯,筋膜無故,薏苡不能潤液而且竭液,奚藉此為。腸癰何以治之?則亦以身甲錯故。

白話文:

為什麼薏苡能治癒胸中疼痛呢?這是因為胸中的刺痛,是由於肺部熱氣灼燒津液所引起的。雖然疼痛在皮膚上,但卻與筋膜相連,而筋膜又與肝臟有關。薏苡能疏散肺部熱氣,並能潤滑筋膜中乾澀的地方,所以是治療這種疼痛的良藥。就像《千金要方》中的葦莖湯可以證明的那樣。肺痿為什麼不能治癒呢?肺痿的病因有兩種:一種是虛寒引起的,這種情況就不用說了;另一種是肺部被熱氣灼燒,津液枯竭,筋膜沒有了滋潤,薏苡雖然能潤滑筋膜,但也無法讓筋膜恢復原狀,所以薏苡對肺痿無效。腸癰為什麼能治癒呢?那是因為腸癰也是由身上疼痛引起的。

甲錯雖不在胸,而其為癰膿則一,癰膿亦不能專任薏苡,而因癰膿而甲錯,則非薏苡不任,與胸痹之專治緩急無二義。尤氏謂此腸癰為小腸癰,與余薏苡由胃而小腸而膀胱之說適合。或疑肺藥多入大腸,薏苡何獨不然。曰:此正金木相媾,肝主疏泄而薏苡為肝藥之據也。薏苡之主治,肝居首,肺次之,胃以下皆其所遞及。

白話文:

甲錯雖然不在胸口,但它們都是屬於膿腫,膿腫也不單獨是薏苡的治癒對象,但由於膿腫而引起的甲錯,不是薏苡不能治癒,這與治療胸口疼痛專門緩和急症的意義是一樣的。尤氏說這個腸癰是小腸癰,與我薏苡由胃行經小腸到膀胱的說法相符合。或者有人懷疑肺主藥物多能行至大腸,薏苡為什麼獨不能到。這正是金木相配,肝主疏泄,薏苡是調治肝臟藥物的依據。薏苡的治癒對象,首要是肝臟,其次是肺,胃以下的部位都是它逐漸及到的。

方書胃病無治以薏苡者。蓋其補土,止補肝中之土,所謂五臟皆有土也。前人惟視薏苡為補中土之藥,故謂其力和緩,然用之中的,為效極速,何和緩之有哉。

白話文:

中醫書籍中,關於胃病的治療沒有用到薏苡仁的。因為薏苡仁補益的是土壤,只補肝臟中的土壤,所謂五臟皆有土壤。前人只把薏苡仁看做補益中土的藥物,所以說它的藥性平和緩慢,但是用它來治療中土疾病時,藥效極快,哪裡有什麼平和緩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