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思辨錄》~ 卷一 (16)
卷一 (16)
1. 白朮
或謂如大便硬何。曰:小便數者,大便必硬,此小便自利,即小便數也。皮中之水不當留而留,水府之水當留而不留,脾不舉其職,而腸胃與膀胱之傳化咸乖矣。去桂加朮,則小便節而本有之津液不隨之而亡,亦脾職復而後致之津液可由是而裕;水濕外除,津液內蒸,誰謂白朮之加,不足以濡大便哉。
白朮大明主反胃、利小便,潔古主生津、止渴,殆不善會仲聖方而致誤耳。五苓散藥止五味,而交相為用,中多奧旨。夫所謂脈浮發熱者,表證也,煩渴小便不利者,里證也。太陽表邪化熱傳本,因而渴飲,因而水蓄不化,因而小便不利。解表止桂枝一味,治里亦第利水而不滌熱,且利水用至四味,不更助燥增熱乎。
要知表未全解,尚屬陽中有陰,不似陽明病可任寒藥。水為陰邪,非辛甘溫不化,桂枝雖不以利水,而化氣必藉桂枝。豬苓茯苓亦太陽藥,協桂枝則利水而亦解表。五味分兩皆甚少,且以散服,多飲暖水,為出汗計者至矣。而治里之法即具於其中。桂枝最少,欲其達表;澤瀉最多,取其咸降;更以白朮一味益中氣,收水濕,安靖上下;而後表無不解,水無不行。表解水行,則熱自撤,渴自止。
若謂術能止渴、利小便,則實非其所長。茯苓澤瀉湯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胃反,是脾傷不磨,並挾飲邪,故以白朮健脾勝水,非以止胃反。生薑半夏為治嘔吐之專藥,方有生薑無半夏者,以渴忌半夏也。白朮味甘多脂,原能生津,觀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之治大便硬可見。
然其性燥,用於有水濕之證,誠能使脾運而津生。若陰虛津枯,責效於白朮,則白朮謝不敏矣。
術之或去或加,見於理中丸者為多,欲明用術之道,於此求之,思過半矣。曰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腎氣動,是欲作奔豚之徵兆,以桂四兩降而泄之,原有成法,見於傷寒金匱兩書。加桂可矣,去朮何為?夫土能制水,故千金以白朮治髓溢,似此證正宜崇土;然術能御之不能泄之,不去朮,則術橫亙於中,足以掣桂之肘,此加桂所以必去朮也。曰: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二兩;下多者還用術。
豬苓湯、五苓散、茯苓澤瀉湯,皆有吐不去朮。生薑瀉心湯、黃芩湯、四逆湯、白通湯,皆有下利不用術。茲何為不然?不知此為寒霍亂言耳。吐多者吐多於下,下多者下多於吐。吐多於下,則里濕尚輕而胃逆為甚,加生薑是以辛散之,去朮為甘壅也。下多於吐,則脾濕重矣,健脾除濕,非術不可。
故吐多去之,而下多必還用之。曰:渴欲飲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半。術非治渴之物,此不特不去而更加於前數,何故?蓋理中所以溫中,所以治寒多不用水之霍亂。今渴欲飲水,自非燥熱之渴,乃因吐利重喪其津,而脾弱不振也。是雖有參以生津,而參以氣勝,術以味勝。
白話文:
有人問說:「大便乾燥堅硬,這是怎麼回事?」我回答說:「小便次數頻繁的人,大便一定會乾燥堅硬。這是因為小便本來就順利,卻變得次數頻繁。身體皮膚中的水分不該停留卻停留了,水府中的水分該停留卻沒有停留,這是因為脾臟沒有盡到職責,導致腸胃和膀胱的傳導功能都失常了。這時候如果把桂枝去掉,加入白朮,就可以使小便的次數恢復正常,原本應有的體液也不會隨之流失。同時,脾臟恢復了功能,之後產生的津液也因此而充裕。體內的水濕排除了,津液自然就會蒸發出來,這樣誰還會說加入白朮不足以潤滑大便呢?」
白朮在《大明》這本書中認為可以治療反胃、利小便,而《潔古》這本書則認為可以生津、止渴,這恐怕是不了解張仲景的藥方而造成的誤解。五苓散這藥方,雖然只有五種藥材,但它們相互配合使用,其中蘊含著很深的道理。所謂「脈浮發熱」,是表證;「煩渴、小便不利」是里證。太陽經的表邪化熱傳入體內,因此感到口渴想喝水,水液積蓄無法化解,導致小便不順暢。治療表證只需要一味桂枝;治療里證也只是利水,而不是清熱。而且利水竟然用到四種藥材,豈不是會助長燥熱嗎?
要知道,表證還沒有完全解除,仍然屬於陽中有陰的情況,不像是陽明病可以使用寒涼的藥物。水是陰邪,不用辛甘溫的藥物是無法化解的,桂枝雖然不是用來利水的,但化氣的功能一定要依靠桂枝。豬苓和茯苓也是太陽經的藥,它們與桂枝搭配,既可以利水,也可以解表。五味藥的用量都很少,而且是散劑服用,要多喝溫水,這是為了發汗而設計的。治療里證的方法就包含在其中了。桂枝用量最少,是為了讓藥力能夠到達體表;澤瀉用量最多,是為了利用它的鹹味來下降;再用白朮這一味藥來補益中氣,收斂水濕,使上下氣機安穩。這樣一來,表證自然會解除,水液也能順利排出。表證解除,水液排出,熱自然就會消退,口渴自然也會停止。
如果認為白朮可以止渴、利小便,那就不是白朮的專長了。茯苓澤瀉湯治療胃反嘔吐,而且有口渴想喝水的症狀。胃反,是因為脾虛導致消化功能不良,同時又夾雜著飲邪,所以用白朮來健脾利水,而不是用來止胃反。生薑和半夏是治療嘔吐的專用藥,但有的藥方中只有生薑而沒有半夏,是因為口渴忌用半夏。白朮味道甘甜而且含有油脂,本來就具有生津的功能,從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治療大便乾燥的情況就可以看出來。
然而,白朮的藥性是燥的,如果用於有水濕的病證,確實可以使脾臟運化,產生津液。但如果用於陰虛津液枯竭的情況,卻指望白朮能產生療效,那白朮就無能為力了。
白朮在理中丸中,有的時候去除,有的時候加入,這種情況很多。想要了解白朮的用法,從這裡尋找,就能明白大半了。有人說:「肚臍上方跳動,這是腎氣在躁動。」所以要去除白朮,加入四兩桂枝。腎氣躁動,是將要發生奔豚的徵兆,用四兩桂枝來下降並且洩掉它,這是古書中記載的方法。加入桂枝是可以的,但為什麼要去除白朮呢?因為土可以克制水,所以《千金方》用白朮來治療髓溢,這樣看來,這個病證正需要加強脾土的功能。但是,白朮只能阻止水邪,卻不能洩掉它,如果不去除白朮,白朮就會阻礙桂枝的藥效,這就是為什麼要去除白朮的原因。又有人說:「嘔吐厲害的,去除白朮,加入二兩生薑;腹瀉厲害的,還是要用白朮。」
豬苓湯、五苓散、茯苓澤瀉湯,這些方子中,即使有嘔吐,也沒有去除白朮。而生薑瀉心湯、黃芩湯、四逆湯、白通湯,這些方子中,即使有腹瀉,也沒有用白朮。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些說的是寒性的霍亂。嘔吐多,表示嘔吐比腹瀉嚴重;腹瀉多,表示腹瀉比嘔吐嚴重。嘔吐比腹瀉嚴重,說明體內濕邪較輕,而胃氣上逆嚴重,加入生薑是用它的辛味來發散,去除白朮是因為它味道甘甜容易阻滯。腹瀉比嘔吐嚴重,說明脾濕比較嚴重了,健脾除濕,就非白朮不可了。
所以,嘔吐嚴重的,去除白朮;腹瀉嚴重的,必須要用白朮。又有人說:「口渴想喝水的,要增加白朮,加到總共四兩半。」白朮不是治療口渴的藥物,這不僅不去除它,反而還增加用量,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理中丸是用來溫中,治療因為寒邪引起的霍亂,不適合用大量水來治療。現在口渴想喝水,並不是因為燥熱引起的口渴,而是因為嘔吐腹瀉嚴重,喪失了津液,導致脾虛無法運化。雖然用了人參來生津,但人參是以氣取勝,白朮是以味道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