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巖

《本草思辨錄》~ 卷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1)

1. 人參

一物而譭譽交集者,惟人參為最。好補之家多譽,好攻之家多毀,其譽者復有補陰補陽之各執,而不知皆非也。徐洄溪、鄒潤安,則能得是物之性用矣。徐氏云:人參得天地精英純粹之氣,補氣而無剛燥之病,又能入於陰分。鄒氏云:凡物之陰者,喜高燥而惡卑濕;物之陽者,惡明爽而喜陰翳。

人參不生原隰汙下而生山谷,是其體陰;乃偏生於樹下而不喜風日,是為陰中之陽。人身五臟之氣,以轉輸變化為陽,藏而不泄為陰。人參兼變化藏守之用,且其色黃味甘氣涼質潤,合乎中土脾臟之德。所由入後天而培先天也。至論病之何以需參,參之何以愈病,則二家猶未得其當。

而陶隱居功同甘草之說為有見矣。蓋甘草者,春苗夏葉秋花冬實,得四氣之全。而色黃味甘,迥出他黃與甘之上,故能不偏陽不偏陰,居中宮而通經脈和眾脈,與人參有相似之處。竊謂得此一言,可以測參之全量。雖然,病之非參不治者,詎能代以甘草。甘草自甘草,人參自人參。

欲知人參之真,非取仲聖方融會而詳辨之,庸有冀乎。

少陽為三陽之樞,少陰為三陰之樞。凡言樞者,皆一經中有陰有陽,入則為陰,出則為陽,猶樞機之轉移。少陰水臟而寓君火,固陰陽兼具矣。少陽似有陽無陰,然藏於肝葉,是一陽初生而尚不離乎陰,故二經相感極易。肝病有熱即挾膽火,膽病有寒即挾肝風。肝氣之上逆即膽,膽氣之下降即肝。

往來寒熱雖少陽病,卻非全不涉肝,以陽之稚,不能竟遠乎陰,而有出入相爭之象也。爭則宜解宜和,人知小柴胡湯為少陽和解之劑,不知柴芩專解邪,參乃所以和之。病兼陰陽,何以解之第有寒藥?蓋此固少陽勢重,退少陽則厥陰自靖,且有人參調停其間,何患寒熱之不止。參為少陽藥有鑿鑿可據者,瀉心湯心煩無參,而脅下有水氣則用之。

胸痹諸方無參,而脅下逆搶心則用之。即小柴胡湯有加減法,而獨於嘔於渴於脅下痞硬不去參,此可知人參為和少陰之專藥矣。

少陰之貴於和者,躁是也。煩出於心,躁出於腎,故梔子豉湯、黃連阿膠湯治煩無參。煩不必兼躁,躁則必兼有煩。煩與躁兼則有陽證有陰證,陽證乃太陽表實、陽明腑實之下侵及腎,非腎自病,故大青龍湯、大承氣湯治煩躁無參。陰證則為腎病上干及心,腎陽幾亡,腎陰豈能獨善,故吳茱萸湯、茯苓四逆湯治煩躁有參。又可知人參為和少陰之專藥矣。

用參於和,有和其本腑本臟之陰陽者,少陽少陰是也。若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則以證有寒熱而和之;木防己湯,則以藥兼寒熱而和之;桂枝人參湯,所以聯表裡之不和;生薑瀉心湯,所以聯上下之不和;大建中湯,又以椒姜之溫燥而化之使和。和之道不一,而不善用之,則有不如甘草驅使之易者矣。

白話文:

人參:

關於人參的評價褒貶不一,莫過於此。滋補派多讚譽,攻邪派多批評,而讚譽者又分為補陰補陽兩派,殊不知都錯了。只有徐洄溪和鄒潤安二人,才真正了解人參的特性和功效。徐氏說:人參吸收天地精華,補益元氣卻沒有燥熱之弊,還能滋養陰分。鄒氏說:陰性的東西喜歡乾燥通風,不喜潮濕;陽性的東西喜歡陰暗,不喜陽光。

人參不生長在低窪潮濕的地方,而是生長在山谷,這是它陰性的體質;它偏愛在樹蔭下生長,不喜風吹日曬,是陰中之陽。人體五臟之氣,氣機運轉變化屬陽,收藏而不洩漏屬陰。人參兼具變化和收藏的功能,而且色黃、味甘、氣涼、質潤,符合脾臟的特性,所以能滋養後天之氣,進而培育先天之本。至於人參治療疾病的機理,以及為什麼能治病,這兩位醫家也尚未完全闡明。

陶弘景認為人參與甘草功效相似,此說甚是。甘草春生苗、夏長葉、秋開花、冬結果,一年四季都具備,色黃味甘,遠勝於其他黃色和甘味的藥物,因此不偏陽也不偏陰,居於中宮,能調和經脈,與人參有相似之處。我認為,從這一點就能推測人參的整體功效。然而,那些非用人參不可的病症,並不能用甘草替代。甘草是甘草,人參是人參,各有功效。

要真正了解人參,必須深入研讀仲景的醫方,融會貫通,仔細辨析,否則很難有所領悟。

少陽是三陽之樞紐,少陰是三陰之樞紐。「樞紐」的意思是指一條經絡中既有陰又有陽,內藏為陰,外現為陽,猶如樞機的轉動。少陰屬水臟,卻蘊藏著心火,所以陰陽兼具。少陽看似只有陽氣沒有陰氣,但藏於肝臟,是一陽初生尚未脫離陰氣的狀態,所以這兩條經絡很容易互相影響。肝病有熱就會牽連到膽火,膽病有寒就會牽連到肝風。肝氣上逆則影響膽,膽氣下降則影響肝。

往來寒熱雖然是少陽病,但並非完全不涉及肝臟,因為陽氣尚弱,不能完全離開陰氣,所以陰陽之間有相互爭奪的現象。這種情況需要疏通和調和,人們都知道小柴胡湯是少陽病的和解劑,卻不知道柴胡、黃芩專門解表邪,而人參是用來調和的。疾病兼有陰陽兩方面,為什麼要用寒涼藥來治療呢?這是因為少陽之氣偏盛,退掉少陽之氣,厥陰之氣自然平息,而且有參藥調和其間,就不必擔心寒熱反復。人參作為少陽藥,是有明確根據的,例如瀉心湯治療心煩,沒有人參;但如果有脅下水腫,就要加入人參。

胸痹的方劑一般不用人參,但如果脅下氣逆上衝心口,就要用人參。即使是小柴胡湯也有加減法,但唯獨在嘔吐、口渴、脅下痞塊堅硬的情況下,不能去掉人參,由此可知,人參是調和少陰之氣的專藥。

少陰之氣貴在調和,關鍵在於躁動。煩躁來自於心,而躁動來自於腎,所以梔子豉湯、黃連阿膠湯治療煩熱不加人參。煩躁不一定是同時出現,但有躁動就一定伴有煩熱。煩躁兼見時,既有陽證也有陰證。陽證是太陽表實、陽明腑實之邪下侵及腎,並非腎臟本身的疾病,所以大青龍湯、大承氣湯治療煩躁不加人參。陰證則是腎病上犯於心,腎陽將亡,腎陰又怎能獨善其身,所以吳茱萸湯、茯苓四逆湯治療煩躁就要加人參。由此也可知,人參是調和少陰之氣的專藥。

人參用於調和,有調和臟腑陰陽的,少陽少陰就是這樣。例如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是因證見寒熱而調和;木防己湯,是用藥物本身兼具寒熱而調和;桂枝人參湯,是調和表裡不和;生薑瀉心湯,是調和上下不和;大建中湯,是用椒、薑的溫燥之性化解使其調和。調和的方法不只一種,如果不懂得運用,就會不如甘草容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