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思辨錄》~ 卷一 (10)
卷一 (10)
1. 黃耆
此其得訣,在認定脈沉可任黃耆,否則遇中風脈浮汗出而用之,不愈助其虐乎。宋人許叔微醫學至深,而其用黃耆,則似不如允宗之當。本事方載邱生病傷寒尺脈遲弱,叔微謂未可發汗,而以黃耆建中加當歸,先調其營血,極為有見。然尺弱宜兼益腎陰,而用由太陽上升之黃耆,不無可商。
好在黃耆兩半而芍藥則倍之,故服至五日而尺部亦應也。
陸定圃冷廬醫話,載許辛木部曹謂其嫂吳氏,患子死腹中,渾身腫脹,氣喘身直。其兄珊林觀察,檢名人醫案得一方,以黃耆四兩,糯米一酒鍾,水煎與服。即便通腫消,已爛之胎,成十數塊逐漸而下,一無苦楚。又山陰王某患腫脹,自頂至踵皆遍,氣喘聲嘶,大小便不通,許亦告以前方,煎一大碗,服盡而喘平,小便大通,腫亦隨消。繼加祛濕平胃之品,至兩月後,獨腳面有錢大一塊不消。
更醫痛詆前方,迭進驅濕猛劑,竟至危殆。仍以前方挽回,用黃耆至數斤,腳腫全消而愈。黃耆治腫脹有此大效,得不詫為異事。然此亦仲聖早有以示人者,金匱凡水濕之證,身重身腫,皆不禁用黃耆,皆使水濕下行。許氏所治亦是水腫。內經三焦為水道,膀胱為水腑,黃耆從三焦直升至肺,鼓其陽氣,疏其壅滯。
肺得以通調水道,陰氣大利,此實黃耆之長技。其腳面之不易消,與用耆至數斤,蓋由僅仗此一味,而制方之道,猶有所歉也。
白話文:
使用黃耆的關鍵在於,要確認病人脈象是沉的,才適合使用。如果遇到中風,脈象是浮的,而且有流汗的症狀,使用黃耆不但不會好,反而會助長病情。宋朝的許叔微醫術精湛,但他使用黃耆似乎不如張允宗來得恰當。
《本事方》記載,邱生患傷寒,尺脈遲緩虛弱,許叔微認為不宜發汗,而用黃耆建中湯加當歸,先調理他的營血,這很有見地。然而,尺脈虛弱應該同時滋養腎陰,而黃耆是從太陽經上升的藥,這樣用可能不夠周全。
幸好黃耆只用一半,而芍藥則加倍使用,所以服藥五天後,尺脈也開始有反應。
陸定圃的《冷廬醫話》記載,許辛木的部曹說他的嫂嫂吳氏,因為胎兒死在腹中,導致全身腫脹、氣喘,身體僵硬。他的哥哥珊林觀察找到一個名醫的醫案,用黃耆四兩,糯米一酒盅,用水煎服。結果腫脹立刻消退,已經腐爛的胎兒也分解成十幾塊陸續排出,過程中沒有感到任何痛苦。
另外,山陰的王某也患有腫脹,從頭到腳都腫,氣喘、聲音嘶啞,大小便不通。許辛木也告訴他用同樣的方子,煎一大碗服下,結果氣喘平息,小便暢通,腫脹也跟著消退。之後再用一些祛濕健脾的藥,過了兩個月,只有腳面上一塊錢大小的地方沒有消腫。
後來換了別的醫生,痛斥之前的藥方,使用了強力的祛濕藥,結果病人的情況更加危急。最後還是用回原來的方子,並且將黃耆的用量增加到好幾斤,腳腫才完全消退,病也痊癒了。黃耆治療腫脹竟然有如此驚人的效果,不得不讓人感到驚訝。
但其實張仲景早就提示過,在《金匱要略》中,凡是水濕的病症,出現身體沉重或腫脹的情況,都可以使用黃耆,而且能使水濕往下排出。許辛木治療的也是水腫。
《內經》認為三焦是水液運行的通道,膀胱是水液排出的器官。黃耆是從三焦向上走到肺,鼓舞肺的陽氣,疏通壅塞。肺能夠通調水道,陰氣就能夠順暢運行,這正是黃耆的強項。而腳面不容易消腫,以及需要用到好幾斤黃耆,是因為只單純依靠黃耆一味藥的緣故,在配藥的方法上還不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