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巖

《本草思辨錄》~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半夏

半夏味辛氣平,辛則開結,平則降逆,為治嘔吐胸滿之要藥。嘔吐胸滿者,少陽證也,故小柴胡湯不能缺此。推之治心痞、治腹脹、治咳、治咽喉不利,一皆開結降逆之功。要其所以結與逆者,由其有停痰留飲,乘陽微以為患,半夏體滑性燥,足以廓清之也。

白話文:

半夏味道辛辣,性情平,辛能疏暢,平能降逆,是治療嘔吐、胸悶的主要藥物。嘔吐、胸悶是少陽證,所以小柴胡湯不可缺少半夏。推廣使用半夏來治療心口脹悶、腹部脹痛、咳嗽、咽喉不利等症狀,都是因為半夏具有疏暢和降逆的作用。造成這些症狀的原因是痰濕停滯、飲邪積聚,趁著陽氣微弱而發病,半夏性滑而燥,足以清除這些病邪。

用半夏者,率以二陳湯能潤大便,半硫丸能治虛秘冷秘,謂潤而非燥,究亦何嘗不燥也,遇津虧無濕之人投之,立貽禍殃。惟仲聖取其長而棄其短,胃反為脾傷不磨,非有滯濁,乃佐之以人參,益之以白蜜,俾半夏之燥性盡失,而胃中之穀氣以行。又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溫經湯三證,亦未可以半夏劫液者。

白話文:

使用半夏的時候,通常會用二陳湯來潤腸通便,半硫丸來治療虛祕冷祕,認為它潤而不燥,但其實它並不潤,如果遇到津液虧虛、沒有濕氣的人服用,就會立刻造成災禍。只有仲聖取其長處而棄其短處,胃反為脾傷不磨,沒有停滯濁物的時候,就加入人參,再用白蜜來增加它的功效,讓半夏的燥性完全消失,而胃中的穀氣可以運行。此外,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溫經湯這三種證型,也不能用半夏來劫液。

乃其所伍者,為竹葉石膏人參麥冬甘草粳米阿膠丹皮之屬,是亦化半夏之燥而展其開降之能,所謂化而裁之存乎變也。

白話文:

和半夏一起配伍的,有竹葉、石膏、人參、麥冬、甘草、粳米、阿膠、丹皮等。這是用來化解半夏的燥性,而展現出它的開降功效。所謂「化而裁之,存乎變也」,就是這個意思。

小青龍湯曰渴者去半夏,小柴胡湯曰渴者去半夏,此可為半夏非不燥之明徵。然半夏之燥,燥而滑者也,能開結能降逆,與燥而澀者不同矣。

白話文:

小青龍湯裡提到,如果病人感覺口渴,就不要添加半夏;小柴胡湯裡也提到,如果病人口渴,就不要添加半夏,這可以證明半夏並不是不燥濕的藥物。然而,半夏的燥性是表現在燥而滑,能夠疏通凝結、降逆止嘔,與其它燥而澀的藥物不同。

2. 蕘花

小青龍湯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蓋利則水氣不徑趨膀胱,更以麻黃升太陽,則水道益澀,水氣必泛而為脹滿,太陰篇所謂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也。蕘花本經主盪滌腸胃留癖利水道,則微利不至成滯下,而在上之水氣亦去。且其用在花,走里兼能走表,故本經並主傷寒溫瘧飲食寒熱邪氣。

白話文:

小青龍湯如果出現輕微腹瀉的症狀,就要把麻黃去、蕘花加進去。因為腹瀉,水液就會直接流入膀胱,讓麻黃升舉太陽經的水道更加澀滯,水液必然會氾濫形成脹滿,太陰篇中說: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蕘花在《本經》中記載的主要功能是在盪滌腸胃,去除留滯,通利水道。這樣,輕微的腹瀉就不會變成嚴重的下痢,上焦的水氣也會得以去除。而且蕘花的花朵還能走裏兼走表,所以《本經》中也記載它可以治療傷寒、溫瘧、飲食寒熱和邪氣。

若以茯苓澤瀉治微利,則表邪亦從而陷之矣,此仲聖所以有取於蕘花也。

白話文:

如果用茯苓、澤瀉來治療輕微腹瀉,那麼表面的邪氣也會因此而陷進去,這就是仲景使用蕘花的原因。

3. 菟絲子

菟絲子汁去面䵟,徐氏不解,葉香岩謂升少陰,徐氏復不信,不知此最易曉耳。菟絲延草木則根斷,子中脂膏最足,故補腎精而主升。面為陽明之脈,而菟絲甘辛而溫,能由陽明經上入於面,以施其滑澤之功,面䵟焉得不去,竊願以此釋徐氏之疑。

白話文:

菟絲子汁可以去除臉上的斑點,徐氏不理解,葉香巖認為菟絲子可以升少陰,徐氏還是不信,不知道這其實很容易理解啊。菟絲子可以纏繞草木,使之根莖斷裂,它的果實中脂膏最充足,所以可以補腎精而具有升的作用。臉屬於陽明脈,而菟絲甘辛而溫,可以通過陽明經上部進入臉部,以發揮其滑潤滋潤的作用,臉上的斑點自然也就去除掉了。我希望能用這個解釋來打消徐氏的疑慮。

脾主肌肉,菟絲以寄生根斷之性,補益其脾,故能充衛氣而肥健,老學庵筆記謂久服生疽,其氣之溫可知矣。

他物補腎,補之而已,此能於補中寓升,故其治精自出溺有餘瀝,不得以澀劑目之。治消渴,則是化腎中之陰以升其液,亦非滋陰之謂。

白話文:

其他中藥補腎,只僅僅是補腎而已,但五味子能於補中使腎氣上升,所以它可以治療精液自出且小便中有餘瀝的症狀,不能以澀劑看待它。五味子治療消渴症,是將腎中陰液轉化為陽液來上升它,這也不是滋陰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