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思辨錄》~ 卷一 (8)
卷一 (8)
1. 黃耆
營氣始手太陰而出於中焦,衛氣始足太陽而出於下焦。營奉胃中水穀之精氣以行於經隧,衛舉胃中水穀之悍氣以行於肌表。黃耆中央黃,次層白,外皮褐,北產體虛松而有孔,味甘微溫,葉則狀似羊齒,明系由胃達肺,向外而不中守。有外皮以格之,卻又不泄出。獨莖直上,根長二三尺,故能由極下以至極上。
凡其所歷皆營衛與足太陽手太陰經行之境,論其致用,則未易一二明也。
劉潛江疏黃耆,以治陽不足而陰亦不利之病,不治陽有餘而陰不足之病,與陽不得正其治於上,陰即不能順其化於下四語,最為扼要。其解內經陽者衛外而為固,陰者藏精而起亟,雖稍落寬廓而理固如是。乃鄒氏以陽不勝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與衛外起亟,強為牽合。
不知衛生總微論,以黃耆一味治小便不利,乃提陽於上而陰自利於下也。即經所謂起亟,劉氏所謂順其化於下也。五臟氣爭之九竅不通,則是陰之爭而非陰之不利,與此蓋毫釐之差耳。
黃耆與牛膝,皆根長二三尺,別錄皆言利陰氣。惟牛膝一莖直下而味苦酸平,黃耆一莖直上而味甘微溫。故牛膝利陰氣,是下利其陰氣。黃耆利陰氣,是從陰中曳陽而上而陰以利。牛膝有降無升,黃耆有升無降,皆屢驗不爽。劉氏謂黃耆先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鄒氏謂黃耆能升而降,能降而升。此蓋黃耆疏營衛之後,營衛則然,黃耆無此狡獪也。
凡藥之用宏而不專主於一者,辨之不精,即致貽誤。如黃耆補表而不實表,不實表故不能止汗。如人參之屬,疏表而不解表,不解表故不能發汗。如麻黃之屬,其亦能止汗、發汗者,則借黃耆疏通營衛、調和陰陽之力也。金匱方黃耆無不生用,後世多以蜜炙。然遇中虛之證,炙使向里,尚無不可。陳修園乃更分為鹽水、酒、醋諸炒法,則大拂其性矣。
繆仲醇謂黃耆功能實表,有表邪者勿用。豈知黃耆惟不實表,故表邪亦有用之者。如本經之排膿止痛,金匱之治風濕、風水、黃汗,皆堪為不實表之據。若傷寒之邪,宜從表泄,黃耆雖不實表,而亦無解表之長,且有補虛羈邪之患,斷非所宜也。
足太陽脈上額交巔,黃耆入太陽經,故能上至於頭。膀胱與腎為表裡,故亦能益腎氣以化陰而上升。凡方書治尿血等證皆是。汪訒庵云:陰虛者宜少用,恐升氣於表而里愈虛。斯言得之矣。
試以金匱用黃耆諸方言之:小建中湯尤在涇詮解之精,實勝諸家。惟黃耆建中湯加黃耆兩半,第視為充虛塞空,則失之泛矣。諸不足三字所該者廣。營衛二氣,豈能升降無愆。芍藥用至六兩,意在斂里破脾結。加黃耆則為疏營衛之氣,俾胃中津液,得輸於營衛而無阻。核之黃耆桂枝五物湯,黃耆與生薑俱較此加倍,且減芍藥去甘草,顯為宣通血痹而然。
白話文:
黃耆
人體的營氣從手太陰經開始,運行於中焦;衛氣從足太陽經開始,運行於下焦。營氣依靠胃中水穀精華的滋養,在經脈中運行;衛氣依靠胃中水穀的陽氣,運行於肌膚表面。黃耆的內部是黃色的,中間是白色的,外皮是褐色的。北方產的黃耆體質虛鬆多孔,味道甘甜微溫,葉子形狀像羊齒。黃耆的藥性顯然是由胃經到達肺經,向外擴散而不聚集於內部,雖然有外皮包裹,卻又不至於洩漏。黃耆的莖單一而直立向上生長,根部長達二三尺,因此能從最下部到達最上部。
它所經過的部位,都與營氣、衛氣以及足太陽經、手太陰經的運行路線相重合,關於它治療疾病的效用,難以簡單地用一兩句話說明。
劉潛江認為,黃耆用於治療陽氣不足而陰氣也不順暢的疾病,不用於治療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的疾病;如果陽氣不能正常運行於上焦,陰氣就不能順利地化生於下焦,這四句話是對黃耆藥性的最精要概括。他解釋《內經》中陽氣是衛護體表、固護肌膚的,陰氣是藏精蓄銳的,雖然他的說法略顯寬泛,但道理確實如此。而鄒氏則認為,如果陽氣不能勝過陰氣,就會導致五臟之氣爭奪,九竅不通,他和衛外、起亟強行聯繫在一起。
然而,《衛生總微論》中記載,單用黃耆治療小便不利,是提振陽氣於上焦,則陰氣自然通利於下焦。這正是經文中所說的「起亟」,劉氏所說的「順其化於下」。五臟之氣爭奪、九竅不通,指的是陰氣的爭奪,而不是陰氣的不足,這兩者之間只差毫釐。
黃耆和牛膝,根都長達二三尺,《名醫別錄》都說它們能利陰氣。但是,牛膝莖直立向下生長,味道苦酸平淡;黃耆莖直立向上生長,味道甘甜微溫。所以,牛膝利陰氣,是從下部利其陰氣;黃耆利陰氣,是從陰中牽引陽氣向上,從而使陰氣通利。牛膝只降不升,黃耆只升不降,這都是經過多次驗證的。劉氏認為黃耆先由下而上,又由上而下;鄒氏認為黃耆能升能降。這大概是因為黃耆疏通營衛之後,營衛氣機才能這樣運行,黃耆本身並無這種狡詐的特性。
凡是藥物效用廣泛而不專治某一症狀的,如果不仔細辨別,就會造成誤用。例如黃耆補益表氣但不實表,不實表所以不能止汗;像人參之類,能疏通表氣但不發汗,不發汗所以不能解表;像麻黃之類,也能止汗發汗,這是因為借助了黃耆疏通營衛、調和陰陽的作用。金匱要略方劑中黃耆都是生用的,後世多用蜜炙。但是遇到氣虛的證候,炙黃耆使其藥力向裡,也是可以的。陳修園又進一步區分鹽水炒、酒炒、醋炒等方法,就大大違背了黃耆的藥性。
繆仲醇認為黃耆能固表,表邪盛者不宜使用。但他不知道黃耆只是不實表,所以即使有表邪也可以使用。例如《神農本草經》中記載黃耆能排膿止痛,《金匱要略》中記載黃耆能治療風濕、風水、黃汗,這些都可以作為黃耆不實表的證據。但是對於傷寒的邪氣,應該從表散泄,黃耆雖然不實表,但也沒有解表的作用,而且還有補虛助邪的弊端,絕對不宜使用。
足太陽經脈上行至額頭交會於百會穴,黃耆入足太陽經,所以能上達頭部。膀胱與腎臟是表裡關係,所以黃耆也能益腎氣,使陰氣化生而上升。凡是方劑書中治療尿血等證候,都是這樣運用黃耆的。汪訒庵說:陰虛的人應該少用黃耆,擔心會使陽氣上升於表而裏證更加虛弱。這話說得很對。
我們可以從《金匱要略》中使用黃耆的諸多方劑來驗證這一點:《小建中湯》尤以張景岳的詮釋最精確,勝過其他諸家。只是《建中湯》加黃耆半兩,只是把它視作充實虛損、填補空虛,就顯得太過籠統了。「諸不足」三個字所包含的範圍很廣。營衛二氣,怎能沒有升降的規律呢?芍藥用量達六兩,目的是收斂裏證、破除脾胃結滯。加入黃耆,就是為了疏通營衛之氣,使胃中津液能夠輸送到營衛而沒有阻礙。對照《黃耆桂枝五物湯》,黃耆和生薑的用量都比《小建中湯》加倍,而且減少芍藥的用量,去除甘草,顯然是為了宣通血脈痹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