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巖

《本草思辨錄》~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甘草

甘草與人參,皆能補中氣調諸藥,而仲聖用於方劑,則確有分別,不稍通融。姑舉二方以明之,厥陰病有嘔吐則兼少陽,仲聖法,轉少陽之樞,多以乾薑黃連並用,余已著其說於乾薑。乾薑黃連人參湯,是以小柴胡湯加減,乃舍甘草而用人參,幾不可曉。夫不曰食入口即吐乎。

少陽上升之氣,得食即拒,難緩須臾。甘草甘壅,詎能任受。人參甘與苦均,為和少陽之專藥,樞機利則食自下,甘草所以非其匹也。其舍人參而用甘草者。梔子豉湯治虛煩不得眠,若少氣則梔子甘草豉湯主之。此在粗工,必以人參益氣矣。庸詎知人參益氣而亦升氣,梔豉湯之吐,由二物一升一降之相激,得人參則升不成升,降不成降,挾其補性,反足窒邪。夫懊憹者反復之甚,少氣者懊憹之甚,非元氣之有虧,乃鬱熱之傷氣。

梔豉能吐去其邪,不能安定其氣,此仲聖所以有取於甘平清心火之甘草,而人參亦不得躋其列也。

鄒氏以黃耆桂枝五物湯為治下,治下制方宜急,急則去甘草而多其分數。桂枝加黃耆湯為治上,治上制方宜緩,緩則加甘草而減其分數。於是於血痹則但摘尺中小緊句為病在下,且別引本篇首條以證其治下之說。不思尺中小緊,下句身體不仁,謂為非病,寧有是理。本篇首條本與本病不屬,況有關上小緊句,豈尺中小緊為病在下,關上小緊亦病在下乎。

於黃汗則摘腰以上汗出句為病在上,且別引本篇第二條以證其治上之說。不思腰以上汗出,下句腰臗馳痛小便不利,謂非下體,寧有是理。本篇第二條非本條之病而引之,則他條又有黃汗之為病,身體腫,汗沾衣等句,亦得謂但指上體乎。血痹篇尤注闡發宜針引陽氣句,至為精審。

黃耆桂枝五物湯,尤雲和營之滯,助衛之行。亦針引陽氣之意。經所謂陰陽形氣俱不足者,勿刺以針而調以甘藥也。引經語解此方,亦正切合。夫血痹者,痹在表不痹在裡。以甘藥代針,亦調其表非調其里。耆桂薑棗,甘與辛合,所以補虛而宣陽。芍藥佐桂,則能入營而調血。

去甘草且加多生薑者,不欲其中守而欲其解表也。甘草中又有斟酌如此。以非桂枝湯加減,故不曰桂枝加黃耆湯。然則桂枝加黃耆湯,可不於桂枝湯一致思乎。愚於黃耆已詳著於方之義。甘草自是桂枝湯不可少之物,安得去之。桂芍減而甘草不減,則陽虛之與邪風有異也。鄒氏不悟仲聖制方之所以然,而肆其臆說,疵纇叢生,無謂甚矣。

白話文:

甘草和人參都能補中氣、調和各種藥物,但張仲景在方劑中使用它們,確實有區別,不能隨意混用。舉兩個方子來說明:厥陰病有嘔吐時,會兼有少陽病症。張仲景的方法是轉動少陽的樞紐,多用乾薑、黃連並用,我已在乾薑篇說過這個道理。乾薑黃連人參湯,是從小柴胡湯加減而來,它捨棄甘草而用人參,讓人難以理解。要知道,食物入口就吐,不是因為少陽上升的氣,遇到食物就拒絕,需要立即緩解嗎?甘草甘甜而壅滯,怎麼能承受?人參甘苦都有,是調和少陽的專用藥,樞機通利,食物自然就能下行,甘草在這方面比不上人參。

再說捨棄人參而用甘草的情況。梔子豉湯治療虛煩不得眠,如果氣不足,就用梔子甘草豉湯來治療。如果是粗淺的醫生,一定會用人參來補氣。殊不知人參補氣也升氣,梔子豉湯的嘔吐,是因為梔子和豆豉一升一降的相互激盪。如果用人參,升不上也降不下,加上它的補性,反而會阻礙邪氣的排出。煩躁不安是因為反覆發作,氣少時煩躁不安更嚴重,這不是元氣虧虛,而是鬱熱傷氣。

梔子豉能吐出邪氣,但不能安定氣機。所以張仲景選擇用甘平、清心火的甘草,而不是人參。

鄒氏認為黃耆桂枝五物湯是治療下部疾病的,治療下部疾病的方子應該用藥快,所以去掉甘草,增加其他藥的劑量。而桂枝加黃耆湯是治療上部疾病的,治療上部疾病的方子應該用藥慢,所以要加甘草,減少其他藥的劑量。他於是就從血痹篇中摘取「尺中小緊」這句話,認為病在下部,並且引用本篇開頭的句子來證明他治療下部的說法。他不思考「尺中小緊」的下一句「身體不仁」,這明明是在說病,怎麼能說沒病呢?本篇開頭的句子和這個病根本不相關,而且還有「關上小緊」這句話,難道「尺中小緊」病在下部,「關上小緊」也病在下部嗎?

在黃汗篇中,他摘取「腰以上汗出」這句話,認為病在上部,並且引用本篇第二條來證明他治療上部的說法。他不思考「腰以上汗出」的下一句「腰臗疼痛、小便不利」,這明明是在說下體,怎麼能說不是下體呢?本篇第二條也不是這個病,就算引用其他條文,也有「黃汗」導致「身體腫,汗沾衣」等句子,難道也只能說是上身的問題嗎?血痹篇尤其注重闡述用針來引導陽氣的說法,非常精闢。

黃耆桂枝五物湯,尤氏說是調和營氣的停滯,幫助衛氣的運行,也是用針引導陽氣的意思。《黃帝內經》說「陰陽形氣俱不足的人,不要用針刺,要用甘藥調養」,用經文解釋這個方子,非常切合。血痹是病在表面,不是在裡面。用甘藥代替針刺,也是調養表面,不是調養裡面。黃耆、桂枝、生薑、大棗,甘味和辛味合在一起,可以補虛而宣發陽氣。芍藥配合桂枝,就能進入營分而調和血脈。

去掉甘草,多加生薑,是不想讓藥物守住內部,而是想讓它解表。甘草的使用也有如此的斟酌。因為不是桂枝湯的加減方,所以不叫桂枝加黃耆湯。既然如此,桂枝加黃耆湯,難道不應該和桂枝湯的原理一致嗎?我已經在黃耆篇詳細論述了用藥的意義。甘草本來就是桂枝湯不可缺少的藥物,怎麼能去掉呢?芍藥、桂枝減少,而甘草不減少,說明陽虛和外感風邪是有區別的。鄒氏不理解張仲景制定方劑的道理,而肆意妄說,錯誤百出,實在是太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