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巖

《本草思辨錄》~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車前子

車前即芣莒,神仙服食經云:善療孕婦難產及令人有子。陸機云:嫩苗作茹大滑,今人不復啖之。苗滑如是,其子治難產,自亦取其滑胎。惟令人有子,似未足信。不知虛弱之婦,無子貴補衝任,否則反是。車前子非他,蓋為治難產之令人有子也。

白話文:

車前子就是芣莒,神仙服食經中說:車前子善於治療孕婦難產,並且可以讓人得子。陸機說:車前子的嫩苗作蔬菜吃,很滑嫩,現在的人不吃了。嫩苗的滑膩既然如此,它的種子治療難產,自然也是取其滑利胎產的作用。車前子之所以能令人有子,恐怕不夠可信。不知體質虛弱的婦女,想要再生孩子,貴在補益衝任二脈,反之則不然。車前子沒有別的作用,被當作難產而且想生孩子的良藥。

車前子為輸泄膀胱濕熱之藥,本經主氣癃、止痛、利水道、通小便,別錄明目、療赤痛,其功用已盡於是。若以治腎虛目暗,則須如加減駐景丸製劑為得,原方尚不及之。

白話文:

車前子是能輸導和排泄膀胱中濕熱的藥物,本草綱目記載它的主要功效是治療小便不通、排尿時疼痛、利尿通便,別錄記載它的功效是明目、治療赤眼疼痛,它的功效已經全部包括在這些記載中。如果用它來治療腎虛導致的眼睛昏暗,那麼就需要像加減駐景丸那樣的製劑纔能有效,原來的方子還達不到這個效果。

昔人謂車前子利水竅而固精竅,似即補腎之謂。然茯苓利水不必有熱,車前子則非熱不治。茯苓尚伐腎邪,則車前子之固精竅,為何如之固精竅,可深思矣。

白話文:

以前的人說車前子能利水竅而固結精竅,好像就是補腎的道理。但茯苓能利水,卻不一定有熱證,而車前子卻是非熱證不治。茯苓能去除腎臟的邪氣,那麼車前子的固精竅,所謂的固精竅,是讓精竅多少,可以深刻反省。

2. 萹蓄

萹蓄葉綠莖赤,稟木火之氣,而引蔓促節,氣味苦平,能通利三焦,搜抉隱微濕熱之病。故本經主浸淫疥瘙、疽痔、殺三蟲,別錄療女子陰蝕。

白話文:

萹蓄的葉子是綠色的,莖是紅色的,它吸收了木火之氣,生長枝蔓高大,節間短促,氣味苦平,能夠疏通三焦,搜除隱藏的微小濕熱疾病。所以《本經》中記載它可以治療浸淫疥瘙、疽痔,殺滅三種蟲子,另有《別錄》記載它可以治療女子陰部糜爛。

金匱要略云:浸淫瘡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入口者不可治。蓋口為脾竅,流向四肢,則濕熱不致侮脾,脾土有權而可治。萹蓄引蔓促節,復節節開花,可不謂濕熱流向四肢之象歟。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說:浸淫瘡從口部流向四肢的可以治療,從四肢流入口的則不能治療。因為口是脾的竅道,濕熱向四肢流,就不會侵犯脾,脾土有權,就能夠治療。萹蓄引蔓促節,反復節節開花,不正是濕熱流向四肢的形象嗎?

3. 大黃

鄒氏以大黃黃中通理,狀如錦紋,質色深紫,為火貫土中,極服盧芷園行火用一語。竊思盧氏論素問承製生化之義固精,但淺學不易領悟。夫大黃火貫土中,或當能扶脾陽矣,然此其質耳。

白話文:

鄒氏認為大黃有黃色貫穿中間,紋路如錦,質地顏色深紫色,是火貫穿土中,正好符合盧芷園行火的說法。我個人認為盧氏在《素問》中論述生化之理固然精闢,但淺學者不易理解。大黃的火貫穿土中,或者可以扶助脾陽,但是這只是它的性質。

味則大苦,氣則大寒,且於黃色中貫赤紋,則於脾中血分錮土之火,自當之輒息,錮土之火息,而心君生土之火,豈有不因之而行其用,此所以行君令戡禍亂拓土地而有將軍之號也。

白話文:

味道十分苦澀,氣味十分寒冷,而且在黃色中貫穿著紅色紋路,就能夠抑制在脾臟中血分中所蘊藏的火氣,自然而然地熄滅,蘊藏的火氣熄滅,而心臟的君火就會產生,怎麼能夠不因為這樣而發揮它的作用呢?這就是發揮君主聖明號令,平定動亂,擴張領土,而產生將軍的稱號。

大黃色黃臭香,性與土比,故用於脾胃病極合。其能行火用上下表里咸到,則人多忽之,然有一言可以蔽之者,曰蕩實滌熱而已。熱與實兼者,如大小承氣湯下燥屎,大陷胸湯丸治結胸,抵當湯丸下瘀血,大黃附子湯治脅下偏痛;其但熱不實者,如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治面熱如醉,茵陳蒿湯治谷疸,瀉心湯治心氣不足;此二者之顯有區別者。

白話文:

大黃是黃色的,散發出臭香味,像土一樣。因此,大黃非常適合用於脾胃疾病。大黃可以行火,上上下下都能到達,很多人卻忽略了它。然而,大黃有一個功效可以概括,那就是蕩實滌熱。對於熱與實兼而有之的人,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清除燥屎。對於胸痛的人,可以用大陷胸湯丸來治療結胸。對於瘀血的人,可以用抵當湯丸來治療瘀血。對於脅下偏痛的人,可以用大黃附子湯來治療。對於只有熱沒有實的人,可以用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來治療面熱如醉,可以用茵陳蒿湯來治療谷疸,可以用瀉心湯來治療心氣不足。這兩種情況有明顯的區別。

推是以求,則如鱉甲煎丸治癥瘕,大黃䗪蟲丸治虛勞羸瘦,大黃牡丹湯治腸癰,大黃黃連瀉心湯治氣痞,非熱實而同於熱實,亦惟假盪滌之性功,擴神奇之妙用。而仲聖製劑之道,抑更有進者焉。己椒藶黃丸,曰腸間有水氣。水者虛軟之物,大黃能蕩實不能搗虛,且瀉水已有己椒葶藶,更益以大黃何為?或謂泄血閉而下熱,或謂從大便而分消,皆意為揣摩,未足徵信。獨近人唐容川云: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白話文:

因此,用藥來治療疾病,就像用鱉甲煎丸來治療癥瘕,用大黃䗪蟲丸來治療虛勞羸瘦,用大黃牡丹湯來治療腸癰,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來治療氣痞一樣。這些藥方雖然不是用來治療熱實證,但它們也具有和治療熱實證相似的功效,這是因為它們具有盪滌之性,能夠發揮神奇的妙用。而仲聖的製劑之道,還有更進一步的發展。他製定了己椒藶黃丸,用於治療腸間有水氣。水是一種虛軟的物質,大黃能夠去除實證,但不能去除虛證。況且,瀉水已經有了己椒葶藶,再加入大黃有什麼用呢?有人認為,這是為了泄血閉而下熱,也有人認為,這是為了從大便中分消。這些說法都是揣摩之意,不足以採信。只有近人唐容川說得好:三焦是決瀆之官,水道出於此。

三焦即膈膜油網,水從胃中四面微竅滲入油網,從油網入膀胱。若水走腸間則為停水,水停而不行於三焦,則水不化氣而津不生,是以口舌乾燥。治法宜將未入腸間之水,引之走三焦故道;既停腸間之水,從腸間而下奪。此據西醫油網之說,徵以內經三焦,核之是證是方,無不吻合,實勝舊解。

白話文:

三焦就是膈膜和油網,胃裡的水通過四面微小的孔滲入油網,從油網進入膀胱。如果水通過腸道則成為停水,停水不流經三焦,就會導致水不化氣,津液不能產生,從而口乾舌燥。治療方法是將還未進入腸道的水引導走三焦的舊路;而已經停在腸道的水,則從腸道向下導引出去。這是根據西醫的油網理論,驗證內經中的三焦,對照本證和本方的藥效,無不吻合,確實比舊的解釋好。

防己紋如車輻,內黃外白,有從脾肺斡旋三焦水道之能;椒目溫腎以蒸發其脾陽,除腹滿而利水,猶腎氣丸之有附桂,如是而三焦之故道可復矣。腸間之水,將遂施大黃以下奪乎,抑未也?夫大腸者糟粕所居,大腸有水,下即與糟粕俱下,雖非燥屎,大黃固與有責;特其所司全在腸胃,力不及肺。肺合大腸,非肺出治節,不能使水食俱下。

白話文:

防己具有使體內的脾、肺、三焦水道協調運行之作用;椒目可溫暖腎臟以蒸發其脾陽,消除腹部脹滿感,並促進排尿,就像「腎氣丸」含有附桂一樣,這樣便可使三焦的舊有通路恢復正常。因此,腸道內的水將會完全被大黃等藥物排出,對嗎?其實不然。大腸是糞便的儲藏處,大腸有水的話,水就會與糞便一起往下排出,即使不是乾燥的糞便,大黃仍舊是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但是大黃只能夠作用於腸胃,力量無法到達肺臟。肺和大腸是相通的,如果沒有肺部來控制調節,就無法使水和食物一起向下排出。

葶藶為從肺至脾之藥(本鄒氏疏證),利水道兼破積聚,故加之以輔大黃之不逮。且椒得大黃,庶寒溫相濟,而腸胃之疾,亦必火用行而後已。此大黃之治腸間水氣,有如此曲折微義,不可不知者也。

白話文:

葶藶是一種可以從肺作用到脾臟的藥物(本鄒氏疏證),它既有疏利水道的功能,又可以消除積聚,所以用它來幫助大黃加強效果。而且胡椒和生薑可以幫助大黃,讓寒性和溫性相互調和,這樣腸胃的疾病才能通過藥物的刺激後才能痊癒。大黃治療腸間水氣的方法,就有這樣曲折而微妙的道理,是值得我們知道的。

夫大黃之為物有定,而用大黃之法無定。不得仲聖之法,則大黃不得盡其才而負大黃實多,否則為大黃所誤而大黃之被誣亦多。素問至真要大論,論制方之法甚備。而其間緩急奇偶,復極之氣味厚薄、制小、制大、數少、數多,參伍而錯綜之,實有無窮之用。仲聖則正本此旨以制方,而不容以一端測焉。

白話文:

大黃的特性是有規律的,但使用大黃的方法卻沒有規律。如果不懂得仲聖的方法,大黃就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辜負了大黃的實在效用的地方很多。否則就會被大黃所誤會,而大黃蒙受的冤屈也不少。《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論述制方的方法十分全面。其中緩急、奇偶、復極、氣味、厚薄、制小、制大、數少、數多,互相參伍,錯綜複雜,實際上具有無窮無盡的妙用。仲聖正是本著這一宗旨來制方的,不容許用單方面的觀察來推測。

大黃氣味俱厚,本峻下之物,因其峻下而微變其性以用之,則如大承氣抵當湯之大黃酒洗酒浸,以兼除太陽餘邪也;大黃黃連瀉心湯之大黃,以麻沸湯漬之而不煮,欲其留戀心下也;大黃附子湯大黃與附子並用,則變寒下為溫下;茵陳蒿湯大黃與茵陳梔子並用,則不走大便而走小便;大黃用法之不同也如是。更以方劑言之,尤氏謂小承氣無芒硝而但有枳樸,下趨之勢緩,故曰小。

白話文:

大黃的藥性氣味都很厚重,原本是峻下之品,但由於它的峻下之性,所以可以稍作變化來使用。例如在大承氣湯和抵當湯中,大黃要用酒洗酒浸,目的是為了兼除太陽經的餘邪。在大黃黃連瀉心湯中,大黃要用麻沸湯漬過但不煮,目的是為了讓它在心下停留較久。在大黃附子湯中,大黃與附子一起使用,則可以將寒下之性變為溫下之性。在茵陳蒿湯中,大黃與茵陳、梔子一起使用,則不會走大便而走小便。大黃的用法不同,就像這樣。

再以方劑來說,尤怡說小承氣湯沒有芒硝,而只有枳樸,所以下行的趨勢較緩和,因此稱為「小」。

不知小承氣雖有枳樸無芒硝,而枳樸分兩亦較大承氣甚少,此制之大小,即承氣大小所由名,豈在芒硝有無之別。且芒硝並不專取其下趨,調胃承氣芒硝與甘草並用,則能調胃,大陷胸芒硝與甘遂並用,則能陷胸;大承氣芒硝只三合,而調胃承氣大陷胸轉用至半升一升;調胃陷胸有芒硝,而抵當湯丸轉無芒硝;芒硝之功,不專在下趨亦明矣。

白話文:

我不知道《小承氣湯》雖然有枳殼、厚樸,但沒有芒硝,《小承氣湯》的枳殼、厚樸用量也比《大承氣湯》少很多,這種配方的劑量大小差異,是《承氣湯》大小劑量名稱的由來,難道在於有無芒硝的區別嗎?而且芒硝並不專門用於通便,與甘草一起使用的《調胃承氣湯》芒硝可以調治胃部,與甘遂一起使用的《大陷胸湯》芒硝可以治療胸悶;而《大承氣湯》芒硝只用三合,但《調胃承氣湯》、《大陷胸湯》的芒硝用量卻多達半升到一升;《調胃湯》、《大陷胸湯》有芒硝,而《抵當湯》、《丸》卻沒有芒硝,芒硝的作用不專門用於通便,這也是很明顯的。

柯韻伯謂藥之生者,氣銳而先行,熟者氣純而和緩,故大承氣以芒硝專化燥屎,大黃繼通地道,而後枳樸除其痞滿。鄒氏韙之,其實似是而非也。芒硝之不取乎速下,上已言之。夫多煮者味厚,少煮者味薄;味厚則下之早,味薄則下之遲。枳樸先煮,欲其徑下;消黃則兼資以滌熱,非故操之不可。

白話文:

柯韻伯認為藥性生者,氣勢旺盛而發揮作用快,煮熟者藥性單純而和緩,所以大承氣湯用芒硝專門化解燥屎,大黃繼續貫通大便之路,然後用枳樸除去胃腸鬱結。鄒氏駁斥柯氏的觀點,其實鄒氏的觀點似是而非。不要以為芒硝就是為了速下才用,上文已經說過了。煮沸時間長的味道濃,煮沸時間短的味道淡;味道濃則瀉下作用快,味道淡則瀉下作用慢。枳樸先煮,希望使它直接瀉下;消黃則兼用以清除積熱,並非故意這樣做是不可以的。

故大黃後納,芒硝只一兩沸。小承氣所以同煮者,枳樸既少,又無芒硝。且大承氣以水一斗煮枳樸取五升,納大黃後尚取二升;小承氣則僅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大黃雖與枳樸同煮,力亦不厚,何必再分先後。鄒氏謂大陷胸湯用甘遂芒硝之銳,猶恐其暫通復閉,故大黃先煮,使當善後之任。

白話文:

因此大黃後面才加入,芒硝只需要沸騰一次。小承氣湯之所以將藥物同煮,是因為枳實和樸硝的劑量少,而且沒有芒硝。另外,大承氣湯是用一斗水煮枳實和樸硝,取五升藥液,加入大黃後再取二升藥液;小承氣湯只有四升水煮取一升二合藥液,儘管大黃和枳實同煮,藥效也不會太強,何必再分先後加入。鄒氏說大陷胸湯用甘遂芒硝的劇烈藥性,還擔心它暫時通暢後又閉塞,所以先煮大黃,讓它負責善後的工作。

置全方配合之道不講,而但於先後煮討消息。不知芒硝甘遂,專治胸間熱結水結,故芒硝只一兩沸,甘遂內末而不煮;大黃本腸胃藥,用以為消遂前驅,故先煮之。鄒氏又謂茵陳蒿湯,大黃梔子為前茅,茵陳為後勁。不知茵陳發揚芳郁,稟太陽寒水之氣,善解肌表之濕熱,欲其驅邪由小便而去,必得多煮以厚其力。與桂枝利小便非多用不可,正復相同。

白話文:

如果不知道配製全套藥物的道理,而只講究藥物煮的先後和煎煮的方法。不知道芒硝和甘遂,專治胸中的熱結和水結,所以芒硝只煮沸一兩次,甘遂研成細末不煮;大黃是腸胃藥,用來作為消導芒硝甘遂的前導,所以先煮大黃。鄒氏又說茵陳蒿湯,大黃和梔子作為先鋒,茵陳作為後勁。不知道茵陳氣味芳香濃鬱,具有太陽寒水之氣,擅長解除肌表的濕熱,想要讓它驅邪從小便排出體外,必須多煮以增強它的作用。與桂枝利小便非多用不可,道理一樣。

大黃只二兩而又後煮,則與茵陳走肌表之氣相浹,且能促之使下也。茵陳梔子皆走小便,大黃自亦不走大便矣。此仲聖制方之意,與素問相印合者也。可執一說而不究其所以然哉。

白話文:

大黃只有二兩,而且在最後才煮,這樣與茵陳疏散肌表之氣的作用相結合,而且能夠促進茵陳的作用向下。茵陳和梔子都能利小便,所以大黃自然就不利大便了。這是仲聖制定方劑的用意,與《素問》的理論是相符合的。難道你可以只執著於一種說法,而不去探究它的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