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思辨錄》~ 緒說 (10)
緒說 (10)
1. 緒說
又云:遲者營氣不足,血少故也。人參入營生脈有專能,故以脈沉遲,明加人參之故,豈以為營血凝滯之故。又謂四逆湯,通脈四逆湯俱不加參,慮陰柔之品,反減姜附之力。而論中有四逆加人參湯者,以其利止亡血而加之也。茯苓四逆少佐以人參者,以煩躁在汗下之後也。
按二方之證,兼有外熱而利,故雖脈微不加人參。四逆加人參湯,惡寒脈微而身不熱,故加之。夫利止脈不出者加人參,仲聖固明明言之。是其加參為脈微,非為利止亡血。至茯苓四逆湯,乃少陰陽虛,上擾其心,故煩躁。以四逆扶陽而平躁,茯苓入腎而抑陰,人參入心而去煩,各味俱有實義,何得以顢頇了之。
二家之論方辨藥,大率類是。又不獨二家為然。語有之,儒學醫,菜作虀。噫,豈易言哉!(集中人參未言治煩,故補論之。)
白話文:
另外有說:脈搏遲緩是因為身體的營氣不足,血液也少。人參能夠進入營氣並促進血脈運行有其獨特功效,所以脈象沉而遲,明顯是因為要加入人參的緣故,難道會認為是營血凝滯的緣故嗎?又有人說四逆湯和通脈四逆湯都不加人參,是考慮到人參屬於滋陰柔潤的藥材,反而會減弱薑、附子的藥力。但是醫書中有四逆加人參湯,是因為它能止住亡血而加入人參。茯苓四逆湯少量佐以人參,是因為煩躁出現在發汗後。
依照這兩個方子的症狀來看,都兼有外熱而腹瀉,所以即使脈搏微弱也不加入人參。四逆加人參湯,是惡寒怕冷、脈搏微弱但身體不發熱,所以才加入人參。如果腹瀉停止但脈搏仍然摸不出來,加入人參,這是張仲景明確說過的。他加入人參是因為脈搏微弱,而不是為了止住腹瀉和亡血。至於茯苓四逆湯,是少陰陽氣虛弱,向上擾亂心神,所以才會煩躁。用四逆湯來扶助陽氣並平息煩躁,茯苓進入腎臟以抑制陰氣,人參進入心臟以去除煩躁,每味藥都有實際的意義,怎麼可以糊里糊塗地看待呢?
這兩家學者的論述和辨別藥物的方法,大體上是相似的。而且不只這兩家是這樣。俗話說,學儒的人學醫,就像用蔬菜做鹹菜。唉,醫學哪是這麼容易說的啊!(之前在講人參的時候沒有提到能治煩躁,所以在此補充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