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巖

《本草思辨錄》~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黃連

王海藏云:黃連瀉心實瀉脾。劉氏釋之,謂中土為心之用。心之用病即病乎心,是直以心病統歸之脾病矣。脾病固能傳心,心病豈能不傳脾。夫苦入心,火就燥。黃連苦燥而寒,誠為手少陰除濕熱之藥,而其花黃實黃根黃,脾與腸胃亦皆其所司。特氣味俱厚,惟治血熱不治氣熱。

白話文:

王海藏說:黃連瀉下心臟實熱和脾臟實熱。劉氏解釋說,中土是心臟的功用。心臟的功用出問題就成了心臟的疾病,這是直接把心臟疾病都歸屬於脾臟疾病了。脾臟疾病固然可以傳染給心臟,心臟疾病怎麼可能不傳染給脾臟呢。苦味入心臟,火就燥。黃連苦燥而寒,確實是手少陰經的除濕熱的藥物,但它的花黃果實黃根部黃,脾與腸胃也是它掌管的範圍。只是氣味都很厚重,只能治療血熱不能治療氣熱。

故其功用首在心脾,次及腸胃。腸胃所治,亦屬血中之熱。肝腎亦得以黃連治者,蓋其莖葉隆冬不雕,根則狀如連珠,稟寒水之氣而直抵極下也。其為入血,更不待言矣。

白話文:

黃連的功效主要在於治療心脾,其次纔是腸胃。腸胃屬於血熱引起的疾病,肝腎也可以用黃連治療。因為黃連的莖葉在嚴寒的冬季也不會凋謝,根部像一串串連珠,吸收了寒冷的水氣而直達極寒之地。它能進入血脈,這是不言而喻的。

本經黃連主腹痛,黃芩不主腹痛,顯以黃連為足太陰藥。金匱小柴胡湯腹中痛去黃芩,黃連湯腹中痛不去黃連,正與本經適合。然黃連湯是以乾薑人參治腹痛,黃連半夏治嘔吐(說詳大棗),嘔吐為胃病,而胃熱必侵其脾,故腹痛亦非純寒之證,兼有借於黃連。黃連所以標方名者,以病由胃中有邪氣,明黃連之所獨擅也。

白話文:

在《本經》中,黃連主要治療腹痛,而黃芩則不主治腹痛,這很明顯地表明黃連是足太陰藥。在《金匱》中的小柴胡湯中,去掉了黃芩,而在黃連湯中,並沒有去掉黃連,這與《本經》的記載是相符的。然而,黃連湯是用乾薑、人參來治療腹痛,而用黃連、半夏來治療嘔吐(詳見大棗的說明),嘔吐是胃病,而胃熱必然會侵犯脾臟,所以腹痛也不完全是寒證,也兼有濕熱的因素,因此需要用到黃連。之所以將黃連作為方劑的名稱,是因為這類疾病是由於胃中有邪氣所引起的,而這正是黃連所擅長的。

瀉心湯大黃黃芩或用或否,黃連則無不用。心痞固非黃連不治,與乾薑並用,則為除胃熱之心痞,倚任之重,厥由於是。乃大黃黃連瀉心湯附子瀉心湯,名為瀉心而加以大黃蕩實,幾令人疑,然而無庸疑也。二物同能瀉心,同能除胃熱。惟黃連燥而不走,協大黃則走。

漬以麻沸湯而不煎,且須臾絞汁,不使藥力得盡,正是攻風痞之妙法。他處用以蕩實者,曾有是乎。尤在涇云:陽經之寒變為熱,則歸於氣;陰經之寒變為熱,則歸於血。陽經之熱,或有歸於血者;陰經之熱,則必不歸於氣。此即陰經之寒變熱而以血藥泄熱者所謂氣痞,蓋血中之氣也。

白話文:

將藥浸泡在麻沸湯中,但不煎熬。然後迅速絞出汁液,以免藥力全部釋放。這正是緩解風痞的妙法。其他地方用這個方法來治療實症,有過這樣的先例嗎?尤其是在涇的著作中說:陽經的寒症轉變為熱症,則屬於氣;陰經的寒症轉變為熱症,則屬於血。陽經的熱症,或者有歸屬於血的;陰經的熱症,則一定不歸屬於氣。這就是陰經的寒症轉變為熱症並用血藥來治療熱症,也就是所謂的氣痞,意思是血液中的氣。

心下若按之不濡,脈若不浮,不得謂之氣痞,必不藥漬而不煎。脈浮在關上,又即胃熱用大黃黃連之所以然。是方與論固兩相針對矣。至附子瀉心湯,寒熱互治,人所易曉,獨又加黃芩何耶?蓋附子氣藥,浮中沉無所不至,劉河間所謂烏附氣暴能衝開道路者。以大黃黃連攻痞而下泄,附子扶陽而上行。

白話文:

如果用手指按壓心窩部時,沒有濕潤感,脈象也不浮,不能稱之為氣痞,也必定不用藥液浸泡,而是直接煎熬。脈象浮在關脈以上,又有胃熱,用大黃、黃連就是合適的。這個方子和《傷寒論》中的條文恰好相反。至於附子瀉心湯,用寒與熱互相治療,人們很容易理解,但為什麼又加入了黃芩呢?原因是附子是氣藥,浮中沉無處不到,就像劉河間說的「烏附氣暴能衝開道路」。用大黃、黃連攻下痞氣,附子扶助陽氣向上運行。

譬之剿匪,夾擊之後,難保無有餘匪之竄逸者。加黃芩,所以除氣熱之由夾擊而致者也。凡仲聖方計慮之周,類多如是,何見及者之鮮哉。

白話文:

就好像剿匪一樣,在夾擊之後,難保不會有漏網之魚。加入黃芩,是為了清除因夾擊而造成的氣熱,仲聖的藥方考慮周全,類似的例子有很多,為什麼能體會到它的人少之又少呢?

以大黃輔黃連之不逮,推其法以治滯下,變漬為煎,亦屬大妙。張潔古制芍藥湯,用黃連木香於芍藥大黃之中,頗得仲聖之意。直指之香連丸則少遜矣,蓋黃連苦燥,木香苦溫,皆氣味俱厚,二物並用,未足以相濟而不免於實腸。劉氏甚贊此方,謂氣虛而有熱者,舍寒涼無以為治,但寒涼必益其虛,和以木香,則寒涼更得奏功。竊謂木香固能調氣,然不能調氣虛有熱之氣。

白話文:

用大黃幫助黃連治療下痢的不足,將湯藥煎煮(漬)的變更為煎煮,這也是非常精妙。張潔古依照古法制定芍藥湯,在芍藥和大黃中加入黃連和木香,頗得仲聖的意思。但直指的香連丸就略有遜色,因為黃連苦燥、木香苦溫,都是氣味都很濃厚的藥物,兩種藥物同時服用,不能夠互相彌補,而不可避免地會導致腸胃實熱。劉氏非常稱讚這個方劑,他認為虛弱而又有熱症的人,除了用寒涼藥物治療外,沒有別的辦法,但寒涼藥物一定會加重患者的虛弱,如果和木香一起服用,那麼寒涼藥物就能夠奏效。但我認為木香雖然能夠調氣,但是不能夠調虛弱有熱之氣。

即寒涼藥,黃連與大黃亦殊不同。繆氏論木香云,肺虛有熱者慎毋犯之,劉氏何不審之甚。抑香連丸在直指,不得謂無深慮也。黃連二十兩,以吳茱萸炒令赤,去吳茱萸不用,木香四兩八錢,不見火,醋糊丸,配合炮製,悉有法度。總不欲以苦燥苦溫之性滯於腸間。後人紛紛加減,大失其旨。

白話文:

即如寒涼藥物,黃連和大黃也是截然不同。繆氏在論述木香時說,肺虛有熱的人要謹慎服用,劉氏怎麼不仔細審視一下呢。抑香連丸在直指方中,不能說沒有深謀遠慮。用二十兩黃連,用吳茱萸炒至發紅,去掉吳茱萸不用,用四兩八錢木香,不要經過火,用醋糊丸,配合炮製,都有法則。總體上不希望用苦燥、苦溫的藥性滯留在腸胃裏。後人紛紛加減,大失其旨。

粗工又於病者初起而用之,閉門逐賊,鮮有不蒙其害者矣。

昔人以芍藥治腹痛為土中瀉木,余主鄒氏破陰結之說,獨謂以木疏土(說詳芍藥)。若黃連治腹痛,真乃土中瀉木矣。夫肝與膽為表裡,熱必屬膽,寒必屬肝,熱而不上衝,則為肝陽乘脾,腹乃作痛。左金丸治脅痛之方也,而以治腹痛極效,抑青丸亦然。一以吳茱萸一兩,佐黃連六兩,一以吳茱萸湯浸黃連一宿。

白話文:

古時候的人用芍藥治療腹痛,認為這是土中瀉木。我贊同鄒氏提出的「破陰結」的說法,但我獨自認為這是用木疏土(詳細說明見芍藥)。如果用黃連治療腹痛,那就真正是土中瀉木了。因為肝與膽是表裡關係,熱必屬膽,寒必屬肝,熱而不上衝,就會導致肝陽乘脾,從而引起腹痛。左金丸是治療脅痛的方子,但用來治療腹痛也非常有效,抑青丸也是如此。一個是用吳茱萸一兩,配黃連六兩;另一個是用吳茱萸湯浸泡黃連一宿。

蓋肝主疏泄,二味合用,使肝熱下泄而脾土得安,此固為土中瀉木矣。即就黃連思之,黃為燥金,苦能達下,亦具有制木之義。第以吳茱萸佐之,更開其去路耳。

白話文:

肝臟具有疏通的特性,柴胡和黃連一起使用,可以讓肝臟的熱氣向下排出,脾臟的機能便恢復正常,這是通過疏土以瀉木的方式來治療。也可以從黃連這個藥材來理解,黃色五行屬金,其苦味可以行氣往下導引,也有治木的效果。此外,再以吳茱萸作為輔助藥材,則能進一步擴大疏瀉的管道,使藥效更加顯著。

黃連之用,見於仲聖方者,黃連阿膠湯、瀉心湯,治心也。五瀉心湯、黃連湯、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治胃也。黃連粉,治脾也。烏梅丸,治肝也。白頭翁湯葛根黃芩黃連湯,治腸也。其製劑之道,或配以大黃芍藥之泄;或配半夏栝蔞實之宣;或配以乾薑附子之溫;或配以阿膠雞子黃之濡;或配以人參甘草之補:因證制宜,所以能收苦燥之益而無苦燥之弊也。

白話文:

黃連的用法,記載在《傷寒論》中的藥方有:黃連阿膠湯、瀉心湯,用來治療心病。五瀉心湯、黃連湯、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用來治療胃病。黃連粉,用來治療脾病。烏梅丸,用來治療肝病。白頭翁湯、葛根黃芩黃連湯,用來治療腸病。黃連的製劑方法,有時與大黃、芍藥等泄藥配伍;有時與半夏、栝蔞實等宣藥配伍;有時與乾薑、附子等溫藥配伍;有時與阿膠、雞子黃等濡藥配伍;有時與人參、甘草等補藥配伍。根據不同的病情,採用不同的配伍方法,這樣才能發揮黃連苦燥的優點,而避免苦燥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