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經集注》~ 蟲獸三品 (7)
蟲獸三品 (7)
1. 鮑魚
味辛、臭,溫,無毒。主治墜墮,骽蹶,踠折,瘀血、血痹在四肢不散者,女子崩中血不止。勿令中咸。
所謂鮑魚之肆,言其臭也,世人呼為䱒魚,字似鮑,又言鹽䱒之以成故也。作藥當用少鹽臭者,不知正何種魚爾?乃言穿貫者亦入藥,方家自少用之。今此鮑魚乃是鱅魚,長尺許。合完淡干之,而都無臭氣,要自治漏血,不知何者是真?(《大觀》卷二十,《政和》四一九頁)
白話文:
鮑魚的味道辛辣、氣味腥臭,性溫和,沒有毒性。主要治療跌打損傷造成的內臟下墜、腿腳摔傷、腳踝扭傷,以及肢體瘀血、血脈不通等久久不散的情況,也能治療婦女崩漏下血不止的症狀。但要注意不能讓它沾到鹽分。
俗話說的「鮑魚之肆」,是指它的臭味,世人稱之為「䱒魚」,字形和「鮑」相似,也有人說是因為用鹽醃製而成。入藥時應選用略帶鹽味且有臭味的,但不知道它究竟是哪種魚?還有人說用穿孔的鮑魚也能入藥,但醫家很少用。現在市面上的鮑魚其實是鱅魚,長約一尺。將其完整處理成淡乾品,就沒有臭味了。如果需要用來治療漏血,就不知道哪種才是真正的鮑魚了?(出自《大觀》卷二十,《政和》四一九頁)
2. 鮧魚
味甘,無毒。主治百病。
此是鯷也,今人皆呼慈音,即是鮎魚,作臛食之云補;又有鱯魚相似而大;又有鮠魚亦相似,黃而美,益人,其合鹿肉及赤目赤須無鰓者,食之並殺人;又有人魚,似鯷而有四足,聲如小兒,食之治瘕疾,其膏燃之不消耗,始皇驪山塚中用之,謂之人膏也。荊州、臨沮、青溪至多此魚。(《大觀》卷二十,《政和》四一七頁)
白話文:
鮧魚味道甘甜,沒有毒性,主要能治療各種疾病。
這裡說的「鮧」其實就是鯷魚,現在的人都叫它「慈音」,也就是鯰魚。聽說用它煮湯來吃很補身體;還有一種鱯魚,外形跟鯰魚很像,但是比較大隻;另外還有一種鮠魚,也長得很像,身體是黃色的,而且味道鮮美,對人很有益處。但是,如果將鮠魚和鹿肉,或是和眼睛是紅色、鬍鬚是紅色、沒有鰓的魚一起吃,會導致死亡。還有一種人魚,長得像鯰魚,但是有四隻腳,叫聲像小孩子,吃了可以治療腹中腫塊的疾病。人魚的油脂點燃後不會耗盡,據說秦始皇在驪山陵墓中就使用了這種油脂,被稱為「人膏」。荊州、臨沮、青溪等地這種魚非常多。
3. 鱔魚
味甘,大溫,無毒。主補中,益血,治瀋唇。五月五日取頭骨燒之,止痢。
鱔是荇芩根化作之,又云是人發所化,今其腹中自有子,不必盡是變化也。性熱,作臛食之亦補。而時行病起,食之多復,又喜令人霍亂。凡此水族魚鰕之類甚多,其有名者,已注在前條,雖皆可食,而甚損人,故不入藥用。又有食之反能致病者,今條注如後說:凡魚頭有白色如連珠至脊上者,腹中無膽者,頭中無鰓者,並殺人。魚汁不可合鸕鷀肉食之。
鯽魚不可合猴、雉肉食之。鰍鱔不可合白犬血食之。鯉魚子不可合豬肝食之,鯽魚亦爾。青魚鮓不可合生胡荽及生葵並麥醬食之。鰕無須及腹下通黑,及煮之反白,皆不可食。生鰕鱠不可合雞肉食之,亦損人。又有鯆魮亦益人,尾有毒,治齒痛。又有䱀䰲魚,至能醒酒。鯸鮧魚有毒,不可食。
(《大觀》卷二十,《政和》四一八頁)
白話文:
鱔魚,味道甘甜,屬性大溫,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補養脾胃,補益氣血,可以治療嘴唇下垂。端午節時取鱔魚頭骨燒成灰,可以止瀉。
有人說鱔魚是荇芩根變成的,也有人說是人的頭髮變成的,但現在觀察到鱔魚腹中本身就有魚卵,不一定都是變化而來的。鱔魚屬性偏熱,用來煮羹食用也有補益效果。然而,當流行病發作時,吃太多鱔魚反而會使病情加重,也容易導致霍亂。像這類水族魚蝦之類的食物很多,其中有名的,前面已經記載過了,雖然都可以食用,但大多對人體有害,所以不被列入藥用。還有一些食用後反而會導致疾病的,以下將註明說明:凡是魚頭上有白色像珠子一樣連到背上的,腹中沒有膽的,頭中沒有鰓的,這些魚都會致人死亡。魚湯不可以和鸕鷀肉一起食用。
鯽魚不可以和猴肉、雉雞肉一起食用。泥鰍和鱔魚不可以和白狗血一起食用。鯉魚卵不可以和豬肝一起食用,鯽魚也是一樣。醃製的青魚不可以和生胡荽(香菜)、生葵菜以及麥醬一起食用。蝦子如果沒有鬍鬚,腹部下方呈現全黑,或煮熟後反而變白,都不可食用。生蝦做成的魚膾不可以和雞肉一起食用,也會損害身體。另外,有一種叫做鯆魮的魚對人有益,但它的尾巴有毒,可以治療牙痛。還有一種叫做䱀䰲的魚,很能解酒。而鯸鮧魚則有毒,不可以食用。
4. 中品
5. 羚羊角
味鹹、苦,寒、微寒,無毒。主明目,益氣,起陰,去惡血注下,闢蠱毒惡鬼不祥,安心氣,常不魘寐。治傷寒,時氣寒熱,熱在肌膚,溫風注毒伏在骨間,除郁,驚夢,狂越,僻謬,及食噎不通。久服強筋骨,輕身,起陰,益氣,利丈夫。生石城山川穀及華陰山,採無時。
今出建平宜都諸蠻中及西域,多兩角者,一角者為勝。角甚多節,蹙蹙圓繞。別有山羊角極長,惟一邊有節,節亦疏大,不入方用。而《爾雅》云名羱羊,而羌夷云只此即名羚羊,甚能陟峻阪;短角者,乃是山羊爾,亦未詳其正。(《新修》一九七頁,《大觀》卷十七,《政和》三八二頁)
白話文:
羚羊角,味道鹹苦,性寒或微寒,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使眼睛明亮、增強氣力、提升陽氣、去除惡血下注的情況,還能驅除蠱毒和惡鬼等不祥之物,安定心神,使人不再做惡夢。可以用來治療傷寒、時疫引起的寒熱,以及熱氣在皮膚表面、風熱毒邪潛伏在骨骼之間的情況。也能夠解除憂鬱、驚恐做夢、癲狂躁動、行為怪異,以及食物噎住難以吞嚥等症狀。長期服用可以強健筋骨,使身體輕盈,提升陽氣,增強氣力,對男性有益。羚羊角生長在石城山川的山谷以及華陰山等地,採集時間沒有限制。
現在出產於建平、宜都等蠻族地區以及西域,多數是長有兩隻角的,只有一隻角的品質更佳。羚羊角有很多節,緊密圓繞。另外有一種山羊角很長,只有一邊有節,而且節與節之間很疏鬆,不適合入藥使用。《爾雅》稱這種羊為「羱羊」,而羌夷則直接稱它為羚羊,這種羊很會攀爬陡峭的山坡。至於角比較短的,則是山羊,關於這點還需要進一步詳細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