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

《本草經集注》~ 草木下品 (18)

回本書目錄

草木下品 (18)

1. 鹿藿

味苦,平,無毒。主治蠱毒,女子腰腹痛,不樂,腸癰,瘰癧,瘍氣。生汶山山谷。

方藥不復用,人亦罕識。葛根之苗,又一名鹿藿。《大觀》卷十一,《政和》二七九頁)

白話文:

味道苦,性平,沒有毒性。主要治療蠱毒,女性腰腹疼痛、不舒服,腸癰(腸道膿瘍),瘰癧(淋巴結結核),以及皮膚瘡瘍等疾病。生長在汶山的山谷中。

這個藥方現在已經不再使用了,人們也很少認識這種藥材了。葛根的幼苗,又叫做鹿藿。《大觀本草》第十一卷,《政和本草》第279頁有記載。

2. 練石草

味苦,寒,無毒。主治五癃,破石淋,膀胱中結氣,利水道小便。生南陽川澤。

一名爛石草,又云即馬矢蒿。(《新修》三六二頁,《大觀》卷三○,《政和》五四六頁)

白話文:

味道苦,性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五種小便不通的病症(癃閉),能化解結石造成的淋病,消除膀胱中的氣結,使小便順暢。生長在南陽一帶的河川沼澤。

又名爛石草,也有人說它就是馬矢蒿。 (《新修本草》、《大觀本草》、《政和本草》等書皆有記載)

3. 牛扁

味苦,微寒,無毒。主治身皮瘡熱氣,可作浴湯。殺牛蝨、小蟲,又治牛病。生桂陽川穀。

今人不復識此,牛疫代代不無用之。既要牛醫家應用,而亦無知者。(《大觀》卷十一,《政和》二八二頁)

白話文:

味道苦,稍微寒涼,沒有毒性。主要治療皮膚上的瘡、熱毒之氣,可以拿來煮水沐浴。能殺死牛身上的蝨子、小蟲,也能治療牛的疾病。生長在桂陽地區的河谷。

現在的人已經不認識這種藥草了,但是牛瘟卻代代都有,不能沒有它。既然需要牛醫來使用,卻也沒有人知道它了。

4. 陸英

味苦,寒,無毒。主治骨間諸痹,四肢拘攣疼酸,膝寒痛,陰痿,短氣不足,腳腫。生熊耳川穀及冤句,立秋採。(《大觀》卷十一,《政和》二八○頁)

白話文:

味道苦澀,藥性寒涼,沒有毒性。主要治療骨頭關節間的各種痺症(關節疼痛、麻木等),四肢彎曲攣縮、疼痛痠軟,膝蓋發冷疼痛,男子陰莖萎縮不舉,呼吸短促氣虛不足,以及腳部腫脹。這種藥材生長在熊耳山、川穀和冤句等地,在立秋時節採收。《大觀本草》、《政和本草》均有記載。

5. 蕈草

味鹹,平,無毒。主養心氣,除心溫溫辛痛,浸淫身熱。可作鹽。生淮南平澤,七月採。(礬石為之使。)(《新修》三六二頁,《大觀》卷三○,《政和》五四六頁)

白話文:

味道鹹,性平,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滋養心氣,能去除心中隱隱作痛的辛辣灼熱感,以及浸淫全身的發熱症狀。可以製作成鹽。生長在淮南的平坦沼澤地帶,七月採收。(礬石可以增強它的藥效。)(《新修本草》第三百六十二頁,《大觀本草》卷三十,《政和本草》第五百四十六頁)

6. 藎草

味苦,平,無毒。主治久咳上氣喘逆,久寒驚悸,痂疥白禿瘍氣,殺皮膚小蟲。可以染黃作金色。生青衣川穀,九月、十月採。(畏鼠婦。)

青衣在益州西。(《大觀》卷十一,《政和》二八一頁)

白話文:

味道苦,性平和,沒有毒性。主要治療久咳、氣喘、呼吸困難、久病虛寒引起的驚悸、疥瘡、白禿瘡、皮膚病,能殺死皮膚上的小蟲。可以用來染成黃色,呈現金色的光澤。生長在青衣川的山谷中,在九月、十月採收。(害怕鼠婦這種蟲。)

青衣這個地方在益州西邊。(出自《大觀》第十一卷,《政和》第281頁)

7. 恆山

味苦、辛,寒、微寒,有毒。主治傷寒寒熱,熱發溫瘧,鬼毒,胸中痰結吐逆。治鬼蠱往來,水脹,洒洒惡寒,鼠瘻。一名互草。生益州川穀及漢中。八月採根,陰乾。(畏玉札。)出宜都、建平,細實黃者,呼為雞骨恆山,用最勝。(敦煌本《新修》卷十,《大觀》卷十,《政和》二五三頁)

白話文:

味道苦、辛辣,藥性寒涼、稍寒,有毒。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發冷發熱,熱病引起的溫瘧(一種間歇性發熱的疾病),以及鬼毒(指傳染性或毒性很強的疾病),胸中痰液凝結導致的噁心嘔吐。還能治療鬼蠱(傳說中由毒蟲或毒物製成的害人邪術)引起的疾病,表現為忽冷忽熱,腹部水腫,以及像被潑水般發冷的症狀,還有鼠瘻(淋巴結核)。它又名互草。生長在益州(今四川一帶)的河流山谷和漢中地區。在八月採挖根部,陰乾備用。(它與玉札相剋,不能同時使用。)其中產自宜都、建平地區,根部細小而結實、呈黃色的,被稱為雞骨恆山,是品質最好的。

8. 夏枯草

味苦、辛,寒,無毒。主治寒熱,瘰癧,鼠瘻,頭瘡,破症,散癭結氣,腳腫濕痹。輕身。一名夕句,一名乃東,一名燕面。生蜀郡川穀,四月採。(土瓜為之使。)(《大觀》卷十一,《政和》二八三頁)

白話文:

味道苦澀辛辣,屬性寒涼,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寒熱病症、瘰癧(淋巴結核)、鼠瘻(淋巴結發炎潰爛形成的竇道)、頭部瘡瘍、破傷、散結消腫,治療癭瘤(甲狀腺腫大)、氣滯結塊、腳腫濕痹(關節腫脹疼痛)。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又名夕句、乃東、燕面。生長在蜀郡的河流山谷中,四月採摘。(土瓜可以作為它的輔助藥。)(出自《大觀》第十一卷,《政和》第283頁)

9. 蘘草

味甘、苦,寒,無毒。主治溫瘧寒熱,酸嘶邪氣,闢不祥。生淮南山谷。(《新修》三六三頁,《大觀》卷三十,《政和》五四六頁。)

白話文:

味道甘甜、苦澀,屬性寒涼,沒有毒性。主要治療瘧疾引起的發熱和怕冷交替,以及酸嘶的邪氣,還能驅除不祥之氣。生長在淮南的山谷中。

10. 戈共

味苦,寒,無毒。主治驚氣,傷寒,腹痛羸瘦,皮中有邪氣,手足寒無色,生益州山谷。(畏玉札、蜚蠊。)(《新修》三六二頁,《大觀》卷三○,《政和》五四六頁)

白話文:

味道苦澀,屬性寒涼,沒有毒性。主要治療驚嚇引起的氣亂、傷寒、腹痛導致的消瘦,以及皮膚內有邪氣、手腳冰冷蒼白等症狀。這種藥材生長在益州的山谷中。(需注意,它與玉札、蜚蠊等藥材相剋。)

11. 烏韭

味甘,寒,無毒。主治皮膚往來寒熱,利小腸膀胱氣。治黃疸。金瘡內塞,補中益氣,好顏色。生山谷石上。

垣衣亦名烏韭,而為治異,非是此種類也。(《大觀》卷十一,《政和》二七八頁)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皮膚忽冷忽熱的症狀,能夠疏通小腸和膀胱的氣機。可以治療黃疸病。也能治療金屬刀傷造成的內部瘀塞,還能補養脾胃之氣,使氣色變好。這種藥材生長在山谷岩石上。

另一種叫做垣衣的藥材,又名烏韭,但它的藥效和這裡說的烏韭不同,並不是同一種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