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經集注》~ 草木下品 (16)
草木下品 (16)
1. 蜚廉
味苦,平,無毒。主治骨節熱,脛重痠疼。頭眩頂重,皮間邪風如蜂螫針刺,魚子細起,熱瘡癰疽痔,濕痹,止風邪咳嗽,下乳汁。久服令人身輕,益氣明目不老。可煮可干。一名漏蘆,一名天薺,一名伏豬,一名飛輕,一名伏兔,一名飛雉,一名木禾。生河內川澤。正月採根,七月、八月採花,陰乾。
(得烏頭良,惡麻黃。)處處有。極似苦芺,惟葉下附莖,莖有皮起似箭羽,葉又多刻缺,花紫色。世方殆無用,而道家服其枝莖,可得長生,又入神枕方。今既別有漏蘆,則非此別名爾。(《大觀》卷七,《政和》一八四頁)
白話文:
味道苦,性平和,沒有毒性。主要治療骨頭關節發熱,小腿沉重痠痛。還有頭暈、頭頂沉重,皮膚之間有邪風像蜜蜂螫咬針刺一般,皮膚出現像魚卵般細小的突起,以及各種熱瘡、癰疽、痔瘡,濕痺等症狀。可以止住風邪引起的咳嗽,並能幫助分泌乳汁。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增強精力,使眼睛明亮,延緩衰老。可以煮食,也可以曬乾。它還有許多別名,像是漏蘆、天薺、伏豬、飛輕、伏兔、飛雉、木禾。生長在河內地區的河川沼澤。正月採挖根部,七月、八月採摘花朵,在陰涼處曬乾。
(與烏頭同用效果好,忌與麻黃同用。)到處都有生長。外形極像苦芺,只有葉子附在莖的下方,莖上有像箭羽一樣的皮,葉子又有很多刻痕和缺口,花是紫色的。世俗的醫方幾乎不用它,但道家會服用它的枝莖,認為可以長生不老,也將它放入神枕的藥方中。現在既然已經有其他稱為漏蘆的藥材,那麼此處提到的漏蘆就只是它的別名而已。(出自《大觀》卷七,《政和》一八四頁)
2. 虎掌
味苦,溫、微寒,有大毒。主治心痛,寒熱,結氣,積聚,伏梁,傷筋痿拘緩,利水道。除陰下濕,風眩。生漢中山谷及宛朐。二月、八月採,陰乾。(蜀漆為之使,惡莽草。)
近道亦有,極似半夏,但皆大,四邊有子如虎掌。今用多破之,或三、四片爾,方藥亦不正用也。(敦煌本《新修》卷十,《大觀》卷十,《政和》二四六頁)
白話文:
味道苦,藥性溫熱,帶點微寒,有劇毒。主要治療心痛、忽冷忽熱的寒熱病、胸腹氣滯、腹部腫塊、伏梁(腹部肌肉僵硬隆起)、筋骨損傷導致的痿軟拘攣,並能利水消腫。還能去除陰部潮濕、風眩(頭暈)。生長在漢中一帶的山谷和宛朐地區。在二月和八月採摘,陰乾。(蜀漆可以增強它的藥效,但它與莽草相剋。)
現在附近地區也有這種藥材,外形很像半夏,但整體都比較大,四周有像虎掌一樣的籽。現在使用時大多將它弄碎,通常分成三四片而已,在藥方中也沒有正規的用法。
3. 莨菪子
味苦、甘,寒,有毒。主治齒痛,出蟲,肉痹,拘急,使人健行,見鬼。治癲狂風癇,顛倒拘攣。多食令人狂走。久服輕身,走及奔馬,強志,益力,通神。一名橫唐,一名行唐。生海濱川穀及雍州。五月採子。
今處處亦有。子形頗似五味核而極小。惟入治癲狂方用,尋此乃不可多食過劑爾。久服自無嫌,通神健行,足為大益,而《仙經》不見用之,今方家多作莨蓎也。(敦煌本《新修》卷十,《大觀》卷十,《政和》二四九頁)
白話文:
味道苦、甘,性寒,有毒。主要治療牙痛,驅除寄生蟲,肌肉麻痺,抽筋拘攣,使人腳步輕快,甚至能見到鬼。還可以治療癲癇、發狂,以及四肢顛倒抽搐。如果吃太多會使人發狂奔跑。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跑起來像奔馬一樣快,意志堅強,增加力量,甚至能通神。它又名橫唐,也叫行唐。生長在海邊、河谷以及雍州一帶。五月採收種子。
現在到處都有這種植物。它的種子形狀很像五味子的果核,但是非常小。只有在治療癲狂的藥方裡才會用到,由此可見這種藥絕對不能多吃或過量。長期服用自然不會有問題,它能通神、使人健步如飛,非常有益處。然而《仙經》中沒有使用這種藥,現在的醫生大多把它當作莨菪來使用。(敦煌本《新修》卷十,《大觀》卷十,《政和》二四九頁)
4. 欒花
味苦,寒,無毒。主治目痛泣出,傷眥,消目腫。生漢中川穀,五月採。(決明為之使。)(《新修》一五八頁,《大觀》卷十四,《政和》三五八頁)
白話文:
味道苦,性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眼睛疼痛流淚,眼眶受傷,消除眼睛腫脹。生長在漢中地區的河谷,五月採摘。(決明子可以加強它的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