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經集注》~ 草木下品 (8)
草木下品 (8)
1. 羊躑躅
味辛,溫,有大毒。主治賊風在皮膚中淫淫痛,溫瘧、惡毒,諸痹。邪氣,鬼疰,蠱毒,一名玉支。生太行山谷及淮南山。三月採花,陰乾。
白話文:
中藥辛辣、溫熱,有大毒性。主治皮膚中隱隱作痛的賊風,溫瘧、惡毒、各種痹證。可以驅邪氣、鬼疰、蠱毒,別名玉支。生長在太行山谷和淮南山。三月採花,陰涼處晾乾。
今近道諸山皆有之。花黃似鹿蔥,羊誤食其葉,躑躅而死,故以為名。不可近眼。(敦煌本《新修》卷十,《大觀》卷十,《政和》二五八頁)
白話文:
現在各地的山區都有這種植物。它的花是黃色的,形狀像鹿蔥。如果羊誤食了它的葉子,就會抽搐致死,所以人們稱它為「羊躑躅」。千萬不能接觸它的葉子,否則眼睛會受到傷害。(敦煌本《新修》卷十、《大觀》卷十、《政和》二五八頁)
2. 茵芋
味苦,溫、微溫,有毒。主治五臟邪氣,心腹寒熱,羸瘦,如瘧狀,發作有時,諸關節風濕痹痛。治久風濕走四肢,腳弱。一名芫草,一名卑共。生太山川穀。三月三日採葉,陰乾。
白話文:
味道苦,性溫、微溫,有毒。主治五臟邪氣、心腹寒熱、羸瘦、如瘧疾狀,發作有時,諸關節風濕痹痛。治久風濕行走四肢,腳弱。別名芫草,又名卑共。生長在太山川穀。三月三日採葉,陰乾。
好者出彭城,今近道亦有。莖葉狀如莽草而細軟,取用之皆連細莖。方用甚稀,惟以合治風酒散用之。(敦煌本《新修》卷十,《大觀》卷十,《政和》二五七頁)
白話文:
優質的彭城甘草產自彭城,現在近道也有。它的莖葉樣子像茅草,但卻細膩柔軟。採摘的時候連帶細莖一起採摘。它的用量很少,只用於治療風酒散。
3. 射干
味苦,平,微溫,有毒。主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結氣,腹中邪逆,食飲大熱。治老血在心肝脾間,咳唾言語氣臭,散胸中熱氣。久服令人虛。一名烏扇,一名烏蒲,一名烏翣,一名烏吹,一名草薑。生南陽川穀,生田野。三月三日採根,陰乾。
白話文:
苦澀味,性平,微溫,有毒。主要治療咳嗽逆氣上衝、喉嚨腫痛、喉嚨阻塞無法言語、散結氣、腹部邪氣逆行、飲食過熱。治療存留在心肝脾臟的陳年血瘀、咳嗽吐痰說話有臭味、散去胸中的熱氣。長期服用會讓人虛弱。別名:烏扇、烏蒲、烏翣、烏吹、草薑。生長在南陽的河谷和穀地,也生長在田野裡。三月三日採摘根部,在陰涼乾燥處晾乾。
此即是烏翣根,庭壇多種之,黃色,亦治毒腫。方多作夜干字,今射亦作夜音。乃言其葉是鳶尾,而復有鳶頭,此蓋相似爾,恐非。烏翣,即其葉名矣。又別有射干,相似而花白莖長,似射人之執竿者。故阮公詩云:射干臨層城。此不入藥用,根亦無塊,惟有其質。(敦煌本《新修》卷十,《大觀》卷十,《政和》二五二頁)
白話文:
這種植物就是鳶尾,庭院中經常種植,花為黃色,也能夠治療毒瘡腫瘤。中醫古籍中常寫作「夜幹」,現在讀作「射」。有人說鳶尾的葉子像鳶尾的旗尾,而花朵又是尖的,好像鳶的頭,所以認為鳶尾是鳶尾。這種說法恐怕不對。鳶尾是它的葉子的名稱。還有一種植物名為射干,和鳶尾很相似,但花朵是白色的,莖長,很像射箭時拿著箭竿的樣子,所以阮公的詩中寫到「射干臨層城」。這種植物不入藥用,根也不結塊,只有皮。
4. 鳶尾
味苦,平,有毒。主治蠱毒,邪氣,鬼疰諸毒,破癥瘕積聚,大水,下三蟲。治頭眩,殺鬼魅。一名烏園。生九嶷山谷,五月採。方家皆云,是夜干苗,無鳶尾之名,主治亦異,此當別一種物。方亦有用,鳶頭者即應是其根,治體相似,而本草不顯之。(敦煌本《新修》卷十,《大觀》卷十,《政和》二四六頁)
白話文:
這個草藥味道很苦,性情平和,有毒。主要用於治療蠱毒、邪氣、鬼疰等各種毒症,也能夠治療癥結積聚、腹水、寄生蟲等疾病。還能治療頭眩,殺死鬼魅。它的別名是烏園。生長在九嶷山谷之中,五月採摘。很多藥典中說,這個草藥是夜幹苗,但是沒有鳶尾這個別名,而且主治的疾病也不一樣,所以這應該是另外一種植物。藥典上也有使用鳶頭,它應該就是鳶尾的根部,主治的疾病很相似,但是《本草》中沒有詳細的記載。
5. 由跋根
主治毒腫結熱。
本出始興,今都下亦種之。狀如烏翣而布地,花紫色,根似附子,苦酒摩塗腫,亦效,不入余藥。(《大觀》卷十,《政和》二四六頁)
白話文:
這種植物最初產自始興,如今都城也有人種植。形狀像烏鴉的翅膀,在地上蔓延生長。花是紫色的,根像附子。把根搗碎後與苦酒混合塗抹腫脹的地方,也有效果。不能和其他藥物一起使用。(《大觀》卷十,《政和》二四六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