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經集注》~ 草木中品 (9)
草木中品 (9)
1. 枳實
味苦、酸,寒、微寒,無毒。主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熱結,止痢。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溏泄,明目。生河內川澤。九月、十月採,陰乾。
白話文:
中藥的苦味、酸味,寒性或微寒性,無毒。主治皮膚的大風,像麻豆般苦癢,去除寒熱熱結,止痢疾。生長肌肉,使五臟健康,增強元氣,減輕體重。去除胸脅的痰癖,排除積水,破除結實,消除脹滿,緩解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溏泄,明目。生長在河內川澤。在九月、十月採摘,陰乾。
今處處有,採破令乾。用之除中核,微炙令香,亦如橘皮,以陳者為良。枳樹枝莖及皮,治水脹,暴風,骨節疼急。枳實世方多用,道家不須也。(《新修》一二八頁,《大觀》卷十三,《政和》三二三頁)
白話文:
如今到處都有枳,摘來把表皮弄破,讓它曬乾。用它來除去中核的核,稍微烘烤一下使其芳香,也和橘皮一樣,用陳年枳比較好。枳樹的枝葉和果皮,能治療水腫、疝氣、骨節疼痛急疼。枳實是世間通用的方藥,道家不需要它。
2. 山茱萸
味酸,平、微溫,無毒。主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痹,去三蟲。腸胃風邪。寒熱,疝瘕,頭腦風,風氣去來,鼻塞,目黃、耳聾,面皰,溫中,下氣,出汗,強陰,益精,安五臟,通九竅,止小便利。久服輕身,明目,強力,長年。一名蜀棗,一名雞足,一名思益,一名𠶒實。
白話文:
味道酸,性平、微溫,沒有毒。主治胸口以下邪氣,感冒發燒,溫暖中焦,驅除寒濕痹症、去除體內蟲害。腸胃受風寒、感冒發燒、疝氣癥瘕、頭腦抽筋、風氣反覆發作、鼻塞、眼睛發黃、耳聾、臉上長痘痘、溫暖中焦、下氣、出汗、增強陰氣、益精補髓、安撫五臟、通暢九竅、止小便和腹瀉。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使眼睛明亮、增強體力、延年益壽。別名蜀棗、雞足、思益、棗實。
生漢中山谷及琅琊、宛朐、東海承縣。九月、十月採實,陰乾。(蓼實為之使,惡桔梗、防風、防己。)
白話文:
生長在漢朝中山谷地及琅琊、宛朐、東海承縣一帶,九、十月採收果實,陰乾保存。(蓼實為調和藥引,與桔梗、防風、防己相剋。)
今出近道諸山中大樹,子初熟未乾,赤色,如胡頹子,亦可啖。既干後,皮甚薄,當合核為用也。(《新修》一二九頁,《大觀》卷十三,《政和》三三六頁)
白話文:
最近山區中發現了一種新生的樹,它的果實剛成熟時還未乾,呈紅色,像胡頹子,也可以吃。果實乾了之後,皮非常薄,應該連核一起用。
3. 桑根白皮
味甘,寒,無毒。主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去肺中水氣,止唾血,熱渴,水腫,腹滿,臚脹,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縫創。採無時。出土上者殺人。(續斷、桂心、麻子為之使。)葉:主除寒熱,出汗。汁:解蜈蚣毒。桑耳:味甘,有毒。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癥瘕積聚,腹痛,陰陽寒熱無子,治月水不調。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寒,沒有毒性。主治內傷、五勞七傷、身體羸弱消瘦、崩漏、脈搏微弱、虛弱的症狀、補充身體氣血。可以去除肺部水氣,止咳血、熱渴、水腫、腹脹、腹脹,利尿,去除寸白,可以縫合傷口。全年都可以採摘,但採摘後如果放在地上,就會殺人。(續斷、桂心、麻子可以作爲輔助藥)桑樹葉:性涼,可以除去風寒,使人出汗。汁液:可以解蜈蚣毒。桑耳:味道甘甜,有毒。黑色的桑耳,可以治療女性的白帶、血病、癥瘕積聚、腹痛,男女不育,月經不調。
其黃熟陳白者,止久泄,益氣不飢。其金色者,治澼痹飲,積聚,腹病,金創。一名桑菌,一名木麥。五木耳:名檽,益氣,不飢,輕身,強志。生犍為山谷。六月多雨時採木耳,即曝乾。
白話文:
黃熟陳白木耳可以治療長期的腹瀉,增進食慾,不會感到飢餓。金色木耳可以治療胸痹水飲、積聚、腹病、金創等疾病。木耳別名桑菌、木麥。五木耳:木耳的名稱之一,有增進食慾、不會感到飢餓、減輕體重、增強意志力的功效。木耳生長在犍為山谷中。在六月多雨的季節採摘木耳,然後曬乾。
東行桑根乃易得,而江邊多出土,不可輕信。桑耳,《斷谷方》云:木檽又呼為桑上寄生,此云五木耳,而不顯四者是何木?案老桑樹生燥耳,有黃、赤、白者,又多雨時亦生軟濕者,人採以作菹,皆無復藥用。(《新修》一四一頁,《大觀》卷十三,《政和》三一五頁)
白話文:
東行的桑根容易得到,但江邊生產的桑根很多是生長在土裡,因此不能輕信。桑耳,根據《斷谷方》記載:木棲是一種寄生在桑樹上的菌菇,但這種說法並沒有明確說明這種菌菇寄生在哪些樹木上。根據我的觀察,老桑樹上會生長出乾燥的桑耳,有黃色、紅色和白色的,在雨季也會生長出柔軟濕潤的桑耳。人們採集桑耳來製作泡菜,但這些桑耳都沒有藥用價值。(《新修》141頁,《大觀》卷十三,《政和》3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