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

《本草經集注》~ 草木中品 (2)

回本書目錄

草木中品 (2)

1. 吳茱萸

味辛,溫、大熱,有小毒。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去淡冷,腹內絞痛,諸冷、實不消,中惡,心腹痛,逆氣,利五臟。根:殺三蟲。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質溫熱,有小毒。主要用於溫中降氣,止痛,止咳,寒熱,去除濕痹,驅趕風邪,打開腠理。去除淡冷,腹內絞痛,各種因寒冷引起的疾病,實證不消,中惡,心腹疼痛,逆氣,利五臟。根部:殺死體內的三種寄生蟲。

根白皮:殺蟯蟲,治喉痹咳逆,止泄注,食不消,女子經產余血。治白癬。一名藙。生上谷川谷及宛朐。九月九日採,陰乾。(蓼實為之使,惡丹參、硝石、白堊,畏紫石英。)

白話文:

根白皮:可以殺死蟯蟲,治療喉嚨腫痛、咳嗽、氣逆、腹瀉、消化不良、女子產後惡露。治療白癬。另一個名稱是藙。生長在山谷和小溪邊。在九月九日採摘,在陰涼處晾乾。(蓼實是它的配伍藥,與丹參、硝石、白堊相剋,怕紫石英。)

此即今食茱萸。《禮記》亦名藙,而世中呼為蔱子,當是不識藙字,藙字似蔱字,仍以相傳。

其根南行、東行者為勝。道家去三尸方亦用之。(《新修》一三一頁,《大觀》卷十三,《政和》三一八頁)

白話文:

這就是現在吃的茱萸。在《禮記》中它被稱為藙,但世間人們都稱它為蔱子,估計是他們不認識藙字,藙字的字形像蔱字,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往南、往東生長者為佳。道家去除三屍的方劑也用這種(材料)。(《新修本草》第一百三十一頁,《大觀本草》卷十三,《政和本草》第三百一十八頁)

2. 黃芩

味苦,平、大寒,無毒。主治諸熱,黃疸,腸澼泄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傷。治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穀,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一名腐腸,一名空腸,一名內虛,一名黃文,一名經芩,一名妒婦。其子:主腸澼膿血。生秭歸川穀及冤句。

白話文:

苦味,性味平、大寒,無毒。主治各種熱症,黃疸,腸澼泄痢,利尿,下血閉,惡瘡。疽蝕,火傷。治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穀,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別名腐腸,一名空腸,一名內虛,一名黃文,一名經芩,一名妒婦。熟附子的籽:主治腸澼膿血。生長於秭歸川穀及冤句。

三月三日採根,陰乾。(得厚朴、黃連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蠣,令人有子。得黃耆、白蘞、赤小豆治鼠瘻。山茱萸、龍骨為之使,惡蔥實,畏丹參、牡丹、藜蘆。)

白話文:

在三月三日採挖根部,然後在陰涼處晾乾。

(厚朴、黃連可以止腹痛。五味子、牡蒙、牡蠣可以讓人有孩子。黃耆、白蘞、赤小豆可以治療鼠瘻。山茱萸、龍骨可以作為輔助藥物,但不能和蔥實一起服用,並應避免服用丹參、牡丹、藜蘆。)

秭歸屬建平郡。今第一齣彭城,郁州亦有之。圓者名子芩為勝。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爛,故名腐腸,惟取深色堅實者為好。世方多用,道家不須。(《大觀》卷八,《政和》二○七頁)

白話文:

秭歸地區屬於建平郡。現在第一品是彭城所產的,鬱州也有。完整的叫子芩比較好。破裂的叫宿芩,其腹部內部都爛了,所以又叫腐腸,唯有顏色深、質地堅實的纔好。世上常有很多用處,道家則不必使用。

3. 黃連

味苦,寒、微寒,無毒。主治熱氣,目痛,眥傷淚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五臟冷熱,久下泄澼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治口瘡。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連。生巫陽川穀及蜀郡太山。二月、八月採。(黃芩、龍骨、理石為之使,惡菊花、芫花、玄參、白蘚,畏款冬,勝烏頭,解巴豆毒。)

白話文:

中藥黃芩味苦,性寒或微寒,無毒。主治熱氣、目痛、眥傷淚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五臟冷熱、久下泄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治口瘡,長期服用可增強記憶力。別名王連。生長在巫陽川穀和蜀郡太山,在二、八月採收。

(黃芩與龍骨、理石配伍使用。忌與菊花、芫花、玄參、白蘚同用。不適合與款冬花同用,能抑制烏頭的毒性,解巴豆毒。)

巫陽在建平。今西間者色淺而虛,不及東陽、新安諸縣最勝。臨海諸縣者不佳。用之當布裹挼去毛,令如連珠。世方多治下痢及渴,道方服食長生。(《大觀》卷七,《政和》一七五頁)

白話文:

巫陽在建平郡。現在西塞石灰水的顏色淺淡而清澈,不及東陽、新安諸縣石灰水的質量好。臨海諸縣的石灰更差。用它時,應以布包住,搓掉毛,使它像連在一起的珠子。世人大多把牠治好腹瀉和口渴,道家則用它服食,以求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