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經集注》~ 草木上品 (7)
草木上品 (7)
1. 遠志
味苦,溫,無毒。主治咳逆傷中,補不足,除邪氣,利九竅,益智慧,耳目聰明,不忘,強志,倍力。利丈夫,定心氣,止驚悸,益精,去心下膈氣,皮膚中熱,面目黃。久服輕身,不老,好顏色,延年。葉名小草,主益精,補陰氣,止虛損,夢泄。一名棘菀,一名葽繞,一名細草。
生太山及宛朐川穀。四月採根、葉,陰乾。(得茯苓、冬葵子、龍骨良,殺天雄、附子毒,畏真珠、藜蘆、蜚蠊、齊蛤。)
案藥名無齊蛤,恐是百合。宛朐縣屬袞州濟陰郡,今猶從彭城北蘭陵來。用之打去心取皮,今用一斤正得三兩皮爾,市者加量之,小草狀似麻黃而青,遠志亦入仙方藥用。(《大觀》卷六,《政和》一六三頁)
白話文:
遠志,味道苦,性溫和,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咳嗽氣逆、身體損傷,能補充不足,去除邪氣,使九竅通暢,增長智慧,使耳朵和眼睛靈敏,記憶力好,意志堅強,增強體力。對男性有益,能安定心神,停止驚悸,補益精氣,去除胸膈部位的氣滯,以及皮膚中的熱氣,改善面色發黃。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不易衰老,面色紅潤,延年益壽。
遠志的葉子又名小草,主要功效是補益精氣,補充陰氣,停止虛弱造成的遺精。遠志又名棘菀、葽繞、細草。
生長在泰山以及宛朐的川谷中。在四月採集根和葉,陰乾。(與茯苓、冬葵子、龍骨一起使用效果好,能解天雄、附子的毒性,忌與珍珠、藜蘆、蜚蠊、齊蛤同用。)
考證藥名中沒有齊蛤,恐怕是百合的誤寫。宛朐縣屬於袞州的濟陰郡,現在仍從彭城北面的蘭陵一帶來。使用遠志時要去掉心,取其皮,現在用一斤遠志,真正能得到三兩的皮而已,市面上賣的會多加份量。小草的樣子像麻黃但顏色偏青,遠志也屬於仙方藥材。(出自《大觀》卷六,《政和》一六三頁)
2. 澤瀉
味甘、咸,寒,無毒。主治風寒濕痹,乳難,消水,養五臟,益氣力,肥健。補虛損五勞,除五臟痞滿,起陰氣,止泄精、消渴、淋瀝,逐膀胱三焦停水。久服耳目聰明,不飢,延年,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扁鵲云:多服病人眼。一名水瀉,一名及瀉,一名芒芋,一名鵠瀉。
生汝南池澤。五月、六月、八月採根,陰乾。畏海蛤、文蛤。葉,味鹹,無毒。主大風,乳汁不出,產難,強陰氣。久服輕身。五月採。實,味甘,無毒。主風痹,消渴,益腎氣,強陰,補不足,除邪濕。久服面生光,令人無子。九月採。
汝南郡屬豫州。今近道亦有,不堪用。惟用漢中、南鄭、青、代,形大而長,尾間必有兩歧為好。此物易朽蠹,常須密藏之。葉狹長,叢生諸淺水中。《仙經》服食斷谷皆用之。亦云身輕,能步行水上。(《大觀》卷六,《政和》一六二頁)
白話文:
澤瀉,味道甘甜、鹹味,性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風寒濕痹症,產婦乳汁難以分泌,消除水腫,滋養五臟,增強體力,使身體強壯。可以補虛損、五勞,消除五臟的痞滿感,振奮陰氣,停止泄精、消渴、淋漓不盡的小便,排除膀胱和三焦的停滯積水。長期服用可以使耳目聰明,不易感到飢餓,延年益壽,身體輕盈,面色紅潤有光澤,並能在水上行走。扁鵲說:過量服用會傷害眼睛。它還有別名叫水瀉、及瀉、芒芋、鵠瀉。
生長在汝南的池澤中。五月、六月、八月採集根部,陰乾。害怕與海蛤、文蛤一起使用。葉子,味道鹹,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大風病,產婦乳汁不出,生產困難,增強陰氣。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五月採集。果實,味道甘甜,沒有毒性。主要治療風痹,消渴,增強腎氣,強壯陰氣,補虛不足,去除邪濕。長期服用能使面色紅潤有光澤,但會使人難以生育。九月採集。
汝南郡屬於豫州。現在近處的地方也有,但品質不佳,不能使用。只能使用漢中、南鄭、青州、代州的,形狀大而長,尾部有兩個分叉的為好。這種藥材容易腐爛生蟲,必須經常密封保存。葉子狹長,叢生在淺水中。《仙經》中服食斷食都使用它。也說可以使身體輕盈,能在水上行走。《大觀》卷六,《政和》一六二頁。
3. 薯蕷
味甘,溫、平,無毒。主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主頭面遊風,風頭目眩,下氣,止腰痛,補虛勞羸瘦,充五臟,除煩熱,強陰。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一名山芋,秦楚名玉延,鄭越名土薯。生嵩山山谷。二月、八月採根,曝乾。(紫芝為之使,惡甘遂。)
今近道處處有,東山、南江皆多掘取食之以充糧。南康間最大而美,服食亦用之。(《大觀》卷六,《政和》一六○頁)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溫和、平和,沒有毒性。主要治療身體損傷,補充虛弱,消除寒熱引起的邪氣,補養脾胃,增強氣力,使肌肉生長。主要治療頭面部遊走的風邪,以及風邪引起的頭暈目眩,使氣下降,止腰痛,補養虛勞消瘦,充實五臟,消除煩躁發熱,強健腎陰。長期服用可以使耳目聰明,身體輕健,不感到飢餓,延年益壽。它又名山芋,秦楚地區稱之為玉延,鄭越地區稱之為土薯。生長在嵩山的山谷中。二月、八月採挖根部,曬乾。(紫芝可以加強它的功效,忌與甘遂同用。)
現在靠近道路的地方處處都有,東山、南江一帶都很多人挖掘來食用充當糧食。南康地區產的薯蕷最大也最美味,服食也會用到。(出自《大觀本草》卷六,《政和本草》一六○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