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

《本草經集注》~ 草木上品 (4)

回本書目錄

草木上品 (4)

1. 天門冬

味苦、甘,平、大寒,無毒。主治諸暴風濕偏痹,強骨髓,殺三蟲,去伏屍。保定肺氣,去寒熱,養肌膚,益氣力,利小便,冷而能補。久服輕身,益氣,延年,不飢。一名顛勒。生奉高山谷。二月、三月、七月、八月採根,曝乾。(垣衣、地黃為之使,畏曾青。)

奉高,太山下縣名也。今處處有,以高地大根味甘者為好。張華《博物志》云:天門冬逆捋有逆刺。若葉滑者名絺休,一名顛棘。可以浣縑,素白如絨。今越人名為浣草。擘其根,溫湯中挼之,以浣衣勝灰。此非門冬相似爾。案如此說,今人所採,皆是有刺者,本名顛勒,亦粗相似,以浣垢衣則淨。

《桐君藥錄》又云:葉有刺,蔓生,五月花白,十月實黑,根連數十枚。如此殊相亂,而不復更有門冬,恐門冬自一種,不即是浣草耶?又有百部,根亦相類,但苗異爾。門冬蒸剝去皮,食之甚甘美,止飢。雖曝乾,猶脂潤,難搗。必須薄切,曝於日中,或火烘之也。世人呼苗為棘刺,煮作飲乃宜人,而終非真棘刺爾。

服天門冬,禁食鯉魚。(《大觀》卷六,《政和》一四七頁)

白話文:

味道苦、甘,性質平和,也有些偏寒涼,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各種突然發作的風濕病引起的肢體麻木,能強健骨髓,殺死體內寄生蟲,去除屍毒。能保護肺氣,去除體內寒熱,滋養肌肉皮膚,增強體力,促進小便,性質寒涼但能補益身體。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增強元氣,延年益壽,減少飢餓感。它的別名是顛勒。生長在奉高山的山谷中。二月、三月、七月、八月採挖根部,曬乾。(以垣衣、地黃作為輔助藥,忌與曾青同用。)

奉高,是泰山腳下一個縣的名字。現在到處都有天門冬,以生長在高處,根部粗大且味道甘甜的為好。張華的《博物志》記載:天門冬逆向撫摸會有倒刺。如果葉子光滑的,就叫做絺休,也叫顛棘。可以用來洗滌絲綢,洗後像絨毛一樣潔白。現在越地人稱之為浣草。掰開它的根部,放在溫水中揉搓,用來洗衣服比用草木灰效果更好。這並不是和天門冬相似的植物。按照這種說法,現在人們採挖的都是有刺的天門冬,原本的名字叫顛勒,也大致相似,用來清洗污垢的衣服很乾淨。

《桐君藥錄》中又記載:葉子有刺,藤蔓生長,五月開白色花,十月結黑色果實,根部相連數十個。這樣的話,天門冬的形態就非常混亂了,不再是只有一種門冬,可能門冬本身就是一種,並不是浣草吧?還有百部,根部也很相似,只是葉苗不同而已。門冬蒸熟後剝去外皮,吃起來很甘甜,能止飢。即使曬乾了,仍然很滋潤,難以搗碎。必須切成薄片,放在太陽下曬乾,或者用火烘乾。世人稱它的苗為棘刺,煮水喝對人有益,但終究不是真正的棘刺。

服用天門冬,要忌食鯉魚。(出自《大觀》卷六,《政和》一四七頁)

2. 麥門冬

味甘,平、微寒,無毒。主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身重,目黃,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乾燥渴,止嘔吐,愈痿蹶,強陰益精,消穀調中,保神,定肺氣,安五臟,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久服輕身,不老,不飢。秦名羊韭,齊名愛韭,楚名馬韭,越名羊蓍,一名禹葭,一名禹餘糧。

葉如韭,冬夏長生。生凾谷川谷及堤阪肥土石間久廢處。二月、三月、八月、十月採,陰乾。(地黃、車前為之使,惡款冬、苦瓠,畏苦參、青蘘。)

凾谷,即秦關。而門冬異於羊韭之名矣。處處有,以四月採。冬月作實如青珠,根似穬,故謂門冬,以肥大者為好。用之湯澤抽去心,不爾令人煩,斷谷家為要。二門冬潤時並重,既燥即輕,一斤減四、五兩爾。(《大觀》卷六,《政和》一五六頁)

白話文:

麥門冬,味道甘甜,性質平和、稍微偏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心腹氣結、身體內部受傷、飲食過飽造成的傷害、胃部經絡堵塞、身體虛弱消瘦、呼吸短促、身體沉重、眼睛發黃、心下脹滿、虛勞發熱、口乾舌燥、止嘔吐、治療手腳無力、強壯腎陰、增益精氣、幫助消化、調理脾胃、保護精神、安定肺氣、安和五臟、使人身體肥壯健康、容貌美麗、能生育子女。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延緩衰老、不感到飢餓。

秦國稱它為羊韭,齊國稱它為愛韭,楚國稱它為馬韭,越國稱它為羊蓍,又名禹葭、禹餘糧。

葉子像韭菜,冬夏季都生長。生長在深谷、河谷、以及堤岸邊肥沃的土壤或石頭縫隙間廢棄已久的地方。在二月、三月、八月、十月採摘,在陰涼處晾乾。(地黃、車前草可以增強它的藥效,忌與款冬、苦瓠同用,畏懼苦參、青蘘。)

函谷,就是秦國的關口。麥門冬與羊韭的名稱不同。各地都有,以四月採摘的為佳。冬天結成果實像青色的珠子,根部像麥麩,因此稱為麥門冬,以肥大者為佳。使用時要用水浸泡並去除內心,否則會使人煩躁不安,斷食的人更是需要這樣處理。兩種麥門冬在濕潤時重量一樣,乾燥後就會變輕,一斤會減少四、五兩左右。(出自《大觀》第六卷,《政和》第一百五十六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