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

《本草經集注》~ 玉石三品 (14)

回本書目錄

玉石三品 (14)

1. 滷咸

味苦、咸,寒,無毒。主治大熱,消渴,狂煩,除邪及吐下蠱毒,柔肌膚。去五臟腸胃留熱,結氣,心下堅,食已嘔逆,喘滿,明目,目痛。生河東鹽池。云是煎鹽釜下凝滓。(《新修》七二頁,《大觀》卷五,《政和》一三○頁)

白話文:

味道苦、鹹,性寒,無毒。主治高熱、口渴煩躁,祛除邪氣,能催吐排下毒藥,使皮膚細嫩。清除五臟六腑及腸胃積熱,解除腹中堅硬,吃食物後嘔吐,呼吸急促,胸悶,可以讓眼睛明亮,緩解眼睛疼痛。產於河東鹽池。據說是由煎鹽的鍋底凝結的殘渣。(《新修》七十二頁,《大觀》卷五,《政和》一百三十頁)

2. 戎鹽

主明目,目痛,益氣,堅肌骨,去毒蟲。味鹹,寒,無毒。治心腹痛,溺血,吐血,齒舌血出。一名胡鹽。生胡鹽山,及西羌北地,及酒泉福祿城東南角,北海青,南海赤。十月採。

白話文:

  1. 功效:具有明目、緩解眼痛、增強元氣、強健筋骨、祛除毒蟲的作用。

  2. 味道:鹹味,性寒,無毒。

  3. 主治疾病:治療心腹疼痛、小便帶血、吐血、牙齒和舌頭出血。

  4. 其他名稱:又稱“胡鹽”。

  5. 生長環境:產於山區、西羌北地、酒泉福祿城東南角、北海(青色)、南海(赤色)。

  6. 採收時間:十月。

今世中不復見滷咸,唯魏國所獻虜鹽,即是河東大鹽,形如結冰圓強,味鹹、苦,夏月小潤液。虜中鹽乃有九種:白鹽,食鹽,常食者;黑鹽,治腹脹氣滿;胡鹽,治耳聾目痛;柔鹽,治馬脊瘡;又有赤鹽、駁鹽、臭鹽、馬齒鹽四種,並不入食。馬齒即大鹽,黑鹽疑是滷咸,柔鹽疑是戎鹽,而此戎鹽又名胡鹽,兼治眼痛,二、三相亂。

白話文:

這個世界上,滷鹹已經不再存在了。唯獨魏國曾進貢過虜鹽,虜鹽就是河東方的大鹽。虜鹽的形狀如同冰塊一樣圓而堅硬,味道鹹中帶苦,在夏季時會有點濕潤。虜鹽中共分為九種:白鹽、食鹽,人們日常食用;黑鹽,可以治療腹脹和消化不良的疾病;胡鹽,可以治療耳聾和眼睛痛;柔鹽,可以治療馬的脊部瘡;還另外有赤鹽、駁鹽、臭鹽、馬齒鹽四種鹽,這些鹽都不拿來食用。馬齒就是大鹽,黑鹽可能就是滷鹹,柔鹽可能就是戎鹽,而戎鹽別名胡鹽,可以兼治眼睛痛,兩者或三者相互混淆在一起了。

今戎鹽虜中甚有,從涼州來,芮芮河南使及北部胡客從敦煌來,亦得之,自是稀少爾。其形作塊片,或如雞鴨卵,或如菱米,色紫白,味不甚咸,口嘗氣臭,正如毈雞子臭者言是真。又河南鹽池泥中,自有凝鹽如石片,打破皆方,青黑色,善治馬脊瘡,又疑此或是。鹽雖多種,而戎鹽、滷咸最為要用。

白話文:

如今戎鹽在虜中十分盛行,從涼州來的,芮芮國河南支派和北部胡人的客商從敦煌來的,都能得到。不過,戎鹽以外的鹽,如今就十分少了。戎鹽的形狀形成塊片,有的像雞蛋、鴨蛋,有的像菱角、大米,顏色為紫白色,味道不很鹹,嘴裡嘗一嘗,有股臭味,就像孵小雞的人說的,有那股臭味的纔是真的。又河南鹽池的泥中,也有凝結成石片的鹽,打碎後都是方的,顏色青黑,這種鹽善於治療馬背上的瘡。還懷疑,上面的鹽可能就是這種。鹽的種類雖然很多,但戎鹽和滷鹽最常用。

又巴東朐䏰縣北岸大有鹽井,鹽水自凝生粥子鹽,方一、二寸,中央突張如傘形,亦有方如石膏、博棋者。李云戎鹽味苦、臭,是海潮水澆山石。經久鹽凝著石取之。北海者青,南海者紫赤。又云滷咸即是人煮鹽釜底凝強鹽滓,如此二說並未詳。(《新修》七三頁,《大觀》卷五,《政和》一二九頁)

白話文:

巴東朐䏰縣北部河岸有大面積的鹽井,鹽水會凝結成鹽霜,形狀是一兩寸大,形似雨傘,也有形狀似石膏或厚紙的。李雲戎說鹽味苦澀、有股臭味是因為海水流進山中,浸泡在岩石中,經過很長時間後,鹽會凝聚在岩石上才被採收。北海的鹽是青色的,南海的鹽是紫紅色的。還有人說鹹滷是人煮鹽時鍋底凝結成的結晶鹽渣,這兩種說法都不夠詳細。(《新修》第七十三頁,《大觀》卷五,《政和》第一百二十九頁)

3. 大鹽

令人吐。生邯鄲及河東池澤。味甘、咸,寒,無毒。主治腸胃結熱,喘逆,吐胸中病。(漏蘆為之使。)(《新修》七三頁,《大觀》卷五,《政和》一三○頁)

白話文:

能令病人嘔吐。生長在邯鄲和河東一帶的池塘沼澤中。味道甘甜、鹹,寒涼,無毒。主治腸胃熱結、氣喘逆亂、嘔吐胸中疾病。(使用漏蘆做為輔助藥物。)(《新修》73 頁,《大觀》卷五,《政和》130 頁)

4. 特生礜石

味甘,溫,有毒。主明目,利耳,腹內絕寒,破堅結及鼠瘻,殺百蟲惡獸,久服延年。一名蒼礜石,一名礜石,一名鼠毒。生西城,採無時。(火煉之良,畏水。)

白話文:

它嚐起來有甜味,溫熱,有毒。可以明目、利耳,治腹中寒症,破除腫塊及鼠瘻,殺死各種害蟲和惡獸,長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壽。它的別名有蒼礜石、礜石、鼠毒。它生長在西城,採摘沒有季節限制。(用火煉把它煉製成藥材很有效,它懼怕水。)

舊云鸛巢中者最佳,鸛恆入水冷,故取以壅卵令熱。今不可得。唯用出漢中者,其外形紫赤色,內白如霜,中央有臼,形狀如齒者佳。《大散方》云:出荊州新城郡防陵縣,練白色為好。用之亦先以黃土包燒之一日,亦可內斧孔中燒之,合玉壺諸丸多用此。《仙經》不云特生,則止是前白礜石耳。(《新修》六十八頁,《大觀》卷五,《政和》一三四頁)

白話文:

過去曾說鸛巢中的蛇牀子最好,因為鸛經常在水中取食,所以用牠們將蛇牀子包起來使之保暖。現今已經很難找到鸛巢中的蛇牀子了。目前使用的是漢中產的,外觀紫紅色,內裡潔白如霜,中間有臼,形狀如齒的最好。《大散方》中說:荊州新城郡防陵縣產的蛇牀子出產新嫩的,練白色的是最好的。使用之前需要先把蛇牀子用黃泥包裹,然後燒製一天,也可以把蛇牀子放在斧孔中燒製。煉製玉壺丸等丹藥通常使用蛇牀子。《仙經》中沒有特別說明蛇牀子的產地及種類,那麼這裡所說的蛇牀子可能僅僅指的是前白礜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