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經集注》~ 玉石三品 (5)
玉石三品 (5)
1. 芒硝
味辛、苦,大寒。主治五臟積聚,久熱、胃閉,除邪氣,破留血,腹中痰實結搏,通經脈,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推陳致新。生於朴硝。(石葦為之使,畏麥句姜。)
案《神農本經》無芒硝,只有硝石,名芒硝爾。後名醫別載此說,其治與硝石正同,疑此即是硝石。舊出寧州,黃白粒大,味極辛、苦。頃來寧州道斷都絕。今醫家多用煮練作者,色全白,粒細,而味不甚烈。此云生於朴硝,則作者亦好。又皇甫士安解散硝石大凡說云:「無朴硝可用硝石,生山之陰,鹽之膽也。
取石脾與硝石,以水煮之,一斛得三斗,正白如雪,以水投中即消,故名硝石。其味苦,無毒。主消渴熱中,止煩滿,三月採於赤山。朴硝者,亦生山之陰,有鹽鹹苦之水,則朴硝生於其陽。其味苦無毒,其色黃白,主治熱、腹中飽脹,養胃消穀,去邪氣,亦得水而消,其療與硝石小異。
」按如此說,是取芒硝合煮,更成為真硝石,但不知石脾復是何物?本草乃有石脾、石肺,人無識者,皇甫既是安定人,又明醫藥,或當詳。練之以朴硝作芒硝者,但以暖湯淋朴硝,取汁清澄煮之減半,出著木盆中,經宿即成,狀如白英石,皆六道也,作之忌雜人臨視。今益州人復煉礬石作硝石,絕柔白,而味猶是礬石爾。
孔氏解散方又云:熬煉硝石令沸定汁盡。如此,硝石猶是有汁也。今仙家須之,能化他石,乃用於理第一。(《新修》二○頁,《大觀》卷三,《政和》八六頁)
白話文:
芒硝,味道辛辣、苦澀,藥性非常寒冷。主要治療五臟的積聚,長期發熱、胃部阻塞不通,可以去除邪氣,破除體內瘀血,治療腹中痰液與實物結塊,疏通經絡,促進大小便和月經的排出,可以治療各種淋病,並有推陳出新的作用。芒硝是從朴硝中提取出來的。(石葦是它的藥引,忌與麥句姜同用。)
《神農本草經》中沒有記載芒硝,只有硝石,也就是所謂的芒硝。後世名醫另外記錄了芒硝的功效,它的療效與硝石相同,因此懷疑芒硝就是硝石。以前芒硝產於寧州,呈現黃白色的大顆粒,味道非常辛辣苦澀。但近年來寧州的路斷絕了,芒硝就沒有再產出。現在的醫生大多使用煮煉的方法製作芒硝,顏色純白,顆粒細小,味道也沒有那麼強烈。這裡說芒硝是從朴硝中提取的,那麼人工製造的也應該是好的。
皇甫士安解釋硝石的時候說:「沒有朴硝可以用硝石,生長在山陰處,是鹽的膽汁。取石脾和硝石,用水煮,一斛能煮出三斗,像雪一樣潔白,投入水中就會溶解,所以叫硝石。硝石味苦,無毒。主要治療消渴症、體內燥熱、止煩悶,在三月時採集於赤山。朴硝也是生長在山陰處,有帶鹹味的苦水的地方,朴硝就生長在陽面。朴硝味苦無毒,呈黃白色,主要治療發熱、腹中飽脹,養護胃部、幫助消化,去除邪氣,遇水也會溶解,它的療效與硝石略有不同。」
照這樣說,是把芒硝和煮合在一起,就變成了真正的硝石,只是不知道石脾到底是什麼?本草書中有記載石脾、石肺,但是沒人認識。皇甫士安既然是安定人,又精通醫藥,或許他知道詳細情況。用朴硝煉製芒硝的方法,是用熱水淋朴硝,取澄清的汁液煮到剩一半,倒入木盆中,過一夜就成了,形狀像白英石,都是六面的結晶體,製作時忌諱外人觀看。現在益州的人又用礬石煉製硝石,顏色非常柔白,但味道還是礬石的味道。
孔氏的解釋中又說:熬煉硝石,讓汁液沸騰直到完全乾涸。照這樣說,硝石還是有汁液的。現在修道的人需要硝石,它能將其他石頭轉化,用來煉丹效果最好。(《新修》二○頁,《大觀》卷三,《政和》八六頁)
2. 滑石
味甘,寒、大寒,無毒。主治身熱,泄澼,女子乳難,癃閉,利小便,蕩胃中積聚寒熱,益精氣,通九竅六腑津液,去留結,止渴,令人利中。久服輕身,耐飢,長年。一名液石,一名共石,一名脫石,一名畨石。生赭陽山谷,及太山之陰,或掖北白山,或卷山,採無時。(石葦為之使,惡曾青。)
滑石色正白,《仙經》用之以為泥。又有冷石,小青黃,性並冷利,亦能熨油汙衣物。今出湘州、始安郡諸處。初取軟如泥,久漸堅強,人多以作塚中明器物,並散熱人用之,不正入方藥。赭陽縣先屬南陽,漢哀帝置,明《本經》所注郡縣,必是後漢時也。掖縣屬青州東萊,卷縣屬司州榮陽。(《新修》二三頁,《大觀》卷三,《政和》八八頁)
白話文:
滑石,味道甘甜,性寒、大寒,沒有毒性。主要可以治療身體發熱、腹瀉、婦女產後乳汁不下、小便不通暢,還能利尿,清除腸胃中的積聚的寒熱之邪,增益精氣,通暢身體的九竅以及六腑的津液,去除體內結塊,止渴,使人腸胃通暢。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耐飢餓,延年益壽。滑石又名液石、共石、脫石、番石。生長在赭陽山谷,以及泰山的陰面,或掖縣北部的白山,或卷山,採集時間沒有限制。(石葦可以作為它的輔助藥,忌與曾青同用。)
滑石的顏色是純白色,《仙經》中用它來製作泥漿。還有一種冷石,顏色為略帶青黃色,性質同樣寒冷且利水,也能夠用來擦拭油污衣物。現在產自湘州、始安郡等許多地方。剛挖出來的時候軟如泥,時間久了會逐漸變得堅硬,人們大多用它來製作墳墓中的陪葬品,也用來給發熱的人散熱,很少將它正規地入藥使用。赭陽縣先前隸屬於南陽郡,是漢哀帝時設置的,可以知道《本草經》所記載的郡縣,一定是後漢時代的。掖縣隸屬於青州東萊郡,卷縣隸屬於司州榮陽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