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經集注》~ 果菜米穀有名無實 (3)
果菜米穀有名無實 (3)
1. 梅實
味酸,平,無毒。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疾。止下痢,好唾,口乾。生漢中川穀,五月採,火干。
白話文:
味道是酸的,性平,沒有毒性。主要治療下氣、去除體內熱氣煩躁,安心神、治療身體疼痛、半身不遂無知覺、肌肉壞死、去除青黑痣、治療惡性疾病。止住腹瀉、改善唾液的分泌、治療口乾。生長在漢中的川穀地區,五月採摘,用火烘乾保存。
此亦是今烏梅也,用之去核,微熬之。傷寒煩熱,水漬飲汁。生梅子及白梅亦應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藥,以點痣,蝕惡肉也。服黃精人,云禁食梅實。(《新修》二五○頁,《大觀》卷二十三,《政和》四六六頁)
白話文:
這是現在的烏梅,使用時要去掉果核,稍微熬煮一下。如果患有傷寒發熱的疾病,可以用水浸泡後喝其汁液。新鮮的梅子以及白梅應該也差不多。現在的人多半用白梅和藥混合,用來點痣,腐蝕惡性肉塊。服用黃精的人,據說要禁止吃梅子。(《新修》二五○頁,《大觀》卷二十三,《政和》四六六頁)
2. 柿
味甘,無毒,寒。主通鼻耳氣,腸澼不足。
白話文:
味甘,性寒,無毒。主治通利鼻耳氣滯,腸胃消化不良。
柿有數種,云今烏柿火熏者,性熱,斷下,又治狗齧瘡。火熘者亦好,日乾者性冷。鹿心柿尤不可多食,令人腹痛利,生柿彌冷。又有椑,色青,惟堪生啖,其性冷復乃甚於柿,散石熱家啖之,亦無嫌。不入藥用。(《新修》二五一頁,《大觀》卷二十三,《政和》四六八頁)
白話文:
柿子有很多種,據說現在烏黑色的柿子經過火燻過後,性質溫熱,能夠促進排便,還能治療狗咬傷的瘡口。經過火炒過的柿子也不錯,曬乾的柿子性冷。鹿心柿子尤其不可多吃,會導致腹痛和腹瀉,生柿子更為寒涼。還有一種青色的柿子,只能生吃,它的性質比柿子更冷,如果患有結石疾病的人食用也沒有問題。柿子不入藥。
3. 木瓜實
味酸,溫,無毒。主治濕痹邪氣,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其枝亦可煮用。
白話文:
味微酸,性溫,無毒。主治濕氣引起的痹痛和邪氣,霍亂,劇烈嘔吐或腹瀉,痙攣不止。其枝條也可以熬煮使用。
山陰、蘭亭尤多,彼人以為良藥,最治轉筋。轉筋時,但呼其名及書上作木瓜字皆愈,理亦不可尋解。世人拄木瓜杖,云利筋脛。又有榠楂,大而黃,可進酒去痰。又楂子,澀,斷利。《禮》云:楂梨曰欑之。鄭公不識楂,乃云是梨之不藏者。然則古亦以楂為果,今則不入例也。
凡此屬多不益人者也。(《新修》二五一頁,《大觀》卷二十三,《政和》四六七頁)
白話文:
在山陰、蘭亭地區,木瓜樹非常多,人們認為木瓜是一種良藥,尤其能治轉筋。當出現轉筋症狀時,只要呼喊木瓜的名字或在紙上寫下木瓜二字,就能立即痊癒,這種神奇的原理似乎無法解釋。人們還習慣拄著木瓜手杖,認為這樣有助於筋骨健康。此外,還有一種叫榠楂的水果,果實碩大、呈黃色,可以進酒並化痰。另外,楂子味道澀,具有瀉下作用。《禮記》中記載,楂梨又被稱為欑之。鄭玄不認識楂,就誤以為是沒有經過貯藏的梨。由此可見,在古代,楂也曾被視為水果,但現在已經不再被歸類為水果了。
凡事如此,多則弊端叢生,對人無益。(《新修》二五一頁,《大觀》卷二十三,《政和》四六七頁)
4. 甘蔗
味甘,平,無毒。主下氣,和中,補脾氣,利大腸。
白話文:
性質:甘、平、無毒
功效:有助順氣降逆、調和中氣、補益脾胃、通利大腸
今出江東為勝,廬陵亦有好者。廣州人種,數年生,皆如大竹,長丈餘,取汁以為沙糖,甚益人。又有荻蔗,節疏而細,亦可啖也。(《新修》二五二頁,《大觀》卷二十三,《政和》四七一頁)
白話文:
現在出產於江東地區的甘蔗最受歡迎,廬陵也有較好的甘蔗。廣州出產的甘蔗,幾年就能長成,都像大竹子一樣,長一丈多,取其汁液可做成沙糖,對人很有益處。還有一種荻蔗,節疏而細,也可以吃。
5. 芋
味辛,平,有毒。主寬腸胃,充肌膚,滑中。一名土芝。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平,有毒性。主要功能為潤腸通便、滋養皮膚,以及潤滑腸道。別名為土芝。
錢塘最多,生則有毒薟,不可食,性滑中,下石,服餌家所忌。種芋三年不採,成梠芋。又別有野芋,名尤芋,形葉相似如一根,並殺人。人不識而食,垂死者,他人以土漿及糞汁與飲之,得活矣。(《新修》二五四頁,《大觀》卷二十三,《政和》四六八頁)
白話文:
錢塘地區藥用植物最多,其中毒薟帶有毒性,不可食用,服食後有滑利腸道的中藥,會促進體內石塊排出,服餌家最忌諱食用。種植的芋頭三年後不收採,就會變成整棵的塊莖。還有一種野生芋頭,名稱為尤芋,形狀和葉片類似一根莖幹,食用後會殺人。如果有人食用後中毒垂危,他人可以用泥漿和糞汁混合飲用,就能救活該人。
6. 烏芋
味苦、甘,微寒,無毒。主治消渴,痹熱,熱中,益氣。一名藉姑,一名水萍。二月生葉,葉如芋。三月三日採根,曝乾。
白話文:
中藥的氣味苦澀且甘甜,性微寒,沒有毒性。主治消渴、痹熱、熱中,可增強元氣。別名藉姑、水萍。二月生長葉子,葉子狀似芋頭。三月三日採收根部,曬乾後即可使用。
今藉姑生水田中,葉有椏,狀如澤瀉,不正似芋。其根黃似芋子而小,煮食之乃可啖。疑其有烏名,今有烏者,根極相似,細而美,葉乖異狀,頭如莞草,呼為鳧茨,恐此非也。(《新修》二五四頁,《大觀》卷二十三,《政和》四六九頁)
白話文:
現在還沒有正式的名字,生長在水田中,葉子有岔邊,形狀像澤瀉,不很像芋頭。它的根黃色像芋頭的塊根但比較小,煮熟就能吃,懷疑它有沒有正式的名稱。現在有一種叫烏芋的,根部極其相似,很精細,葉子差異很大,葉子的前端像莞草,叫它鳧茨,恐怕這個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