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

《本草經集注》~ 蟲獸三品 (13)

回本書目錄

蟲獸三品 (13)

1. 白殭蠶

味鹹、辛,平,無毒。主治小兒驚癇,夜啼,去三蟲,滅黑䵟。令人面色好,治男子陰瘍病。女子崩中赤白,產後余痛,滅諸瘡瘢痕。生穎川平澤。四月取自死者,勿令中濕,濕有毒,不可用。

人家養蠶時,有合箔皆僵者,即曝燥都不壞。今見小白色,似有鹽度者為好。末以塗馬齒,即不能食草,以桑葉拭去乃還食,此明蠶即馬類也。(《大觀》卷二十一,《政和》四三○頁)

白話文:

味道鹹、辛辣,性平,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小兒驚風抽搐、夜間啼哭,可以去除體內寄生蟲,消除臉上的黑斑。能使人面色紅潤,治療男子陰部潰瘍疾病。對於女子崩漏(月經不正常)出現紅色或白色的分泌物,以及產後腹痛不止,也能治療各種瘡瘍的疤痕。產於穎川平坦的沼澤地帶。在四月的時候採集自然死亡的蠶,不要讓它受潮,受潮後會有毒性,就不能使用了。

人們養蠶時,有整批蠶都僵死的,拿去曝曬乾燥也不會腐壞。現在看到外觀呈現小白色的,像是帶有鹽分的品質比較好。把這種蠶研磨成粉末塗在馬的牙齒上,馬就會無法吃草,用桑葉擦拭乾淨後,馬才能恢復進食,這說明蠶其實與馬是同一類動物。(《大觀》卷二十一,《政和》四三○頁)

2. 桑螵蛸

味鹹、甘,平,無毒。主治傷中,疝瘕,陰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閉,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又治男子虛損,五臟氣微,夢寐失精,遺溺。久服益氣,養神。一名蝕肬。生桑枝上,螳螂子也,二月、三月採蒸之,當火炙,不爾令人泄。得龍骨,治泄精。(畏旋覆花。)

世呼螳螂為䖨螂,逢樹便產,以桑上者為好,是兼得桑皮之津氣,市人恐非真,皆令合枝斷取之爾,偽者亦以膠著桑枝之上也。(《大觀》卷二十,《政和》四一五頁)

白話文:

味道鹹、甘甜,性平和,沒有毒性。主要治療身體內部損傷、疝氣腫塊、男性陽痿、補益精氣、幫助生育、女性經血閉塞、腰痛、疏通五淋(指泌尿系統疾病)、使小便順暢。又可治療男性虛弱虧損、五臟氣虛、做夢時遺精、小便失禁。長期服用能增強氣力、養護精神。又名蝕肬。生長在桑樹枝上,是螳螂的卵囊,在二月、三月採收後蒸煮,需要用火烤乾,否則會使人腹瀉。與龍骨一起使用,可以治療遺精。(畏懼旋覆花。)

世俗稱螳螂為䖨螂,牠們遇到樹木就產卵,其中以產在桑樹上的為最佳,是因為它兼得桑樹皮的津液之氣。市面上的人擔心買到假貨,都要求連同樹枝一起截斷取得,以此證明是真品。假的則是將膠塗在桑樹枝上偽造的。(出自《大觀》卷二十,《政和》四一五頁)

3. 䗪蟲

味鹹,寒,有毒。主治心腹寒熱洗洗,血積癥瘕,破堅,下血閉,生子大良。一名地鱉,一名土鱉。生河東川澤及沙中,人家牆壁下土中濕處。十月取曝乾。(畏皂莢、菖蒲。)

形扁扁如鱉,故名土鱉,而有甲,不能飛,小有臭氣,今人家亦有之。(《大觀》卷二十一,《政和》四三四頁)

白話文:

味道鹹,性寒,有毒。主要治療心腹冷熱交替的感覺,以及血瘀積聚形成的腫塊,能破除堅硬的結塊,使閉塞的經血暢通,對婦女生產有很大的幫助。它又名地鱉或土鱉。生長在河東地區的川澤、沙地,以及人家牆壁下潮濕的泥土中。在十月份捕捉曬乾。(忌與皂莢、菖蒲同用。)

形狀扁平像鱉,所以叫做土鱉,有甲殼,不能飛行,帶有少許臭味,現在許多人家也有牠們的蹤跡。

4. 蠐螬

味鹹,微溫、微寒,有毒。主治惡血,血瘀痹氣,破折血在脅下堅滿痛,月閉,目中淫膚,青翳白膜。治吐血在胸腹不去,及破骨踒折,血結,金瘡內塞,產後中寒,下乳汁。一名蟦蠐,一名蜰齊,一名㪍齊。生河內平澤及人家積糞草中。取無時,反行者良。(蜚虻為之使,惡附子。)

大者如足大指,以背滾行,乃駛於腳,雜豬蹄作羹與乳母,不能別之,《詩》云領如蝤蠐,今此別之。名以蠐字在下,恐此云蠐螬倒爾。(《大觀》卷二十一,《政和》四二八頁)

白話文:

味道鹹,性質稍微溫熱,也可能稍微寒涼,有毒。主要治療體內惡血、血瘀導致的痺痛、因跌打損傷導致脅下瘀血積聚脹痛、月經閉止、眼睛裡長出贅肉、青翳和白膜。還能治療吐血在胸腹無法排除、跌打骨折、傷口內瘀血阻塞、產後受寒、以及幫助分泌乳汁。

它又名蟦蠐、蜰齊、㪍齊。生長在河內平坦的沼澤地和人們堆積糞便雜草的地方。採集沒有時間限制,但倒著爬行的最好。(蜚虻是它的媒介,它怕附子。)

大的像腳的大拇指,用背部滾動爬行,速度比用腳爬快。把它和豬蹄一起煮湯給哺乳期的婦女喝,她們分辨不出來。《詩經》裡說的「脖子像蝤蠐」,說的就是這種蟲子。這個名稱用「蠐」字在下,可能因為人們說它是倒著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