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壘元戎》~ 太陰證

回本書目錄

太陰證

1. 太陰證


陷胸三方、瀉心五方在後《保命集》內。


理中湯加減例

若為寒氣濕氣所中者,加附子一兩,名附子理中湯。若霍亂吐瀉者,加橘紅、青橘各一兩,名治中湯。若干霍亂心腹作痛,先以鹽湯少許頓服,候吐出令透,即進此藥。若嘔吐者,於治中湯內加丁香、半夏一兩,每服生薑十片同煎。若泄瀉者,加橘紅、茯苓各一兩,名補中湯。若溏泄不已者,於補中湯內加附子一兩,不喜飲水,穀不化者,再加縮砂仁一兩,共成八味。若霍亂吐下,心腹作痛,手足逆冷,於本方中去白朮,加熟附,名四順湯。若傷寒結胸,先以桔梗枳殼等分煎服不愈者,及諸吐利後胸痞欲絕,心膈高起急痛,手不可近者,加枳實、茯苓各一兩,名枳實理中湯。若渴者,再於枳實理中湯內加栝蔞根一兩。若霍亂後轉筋者,理中湯內加火煆石膏一兩。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官桂一兩半,腎惡燥故云術恐作奔豚,故加官桂。若悸多者,加茯苓一兩。若渴欲飲水者,添加朮半兩。若苦寒者,添加乾薑半兩。若腹滿者,去白朮加附子一兩。若飲酒過多及啖炙爆熱食發為鼻衄,加川芎一兩。若傷胃吐血,以此藥能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只用本方。若中附子毒者,亦用本方。若止用甘草、乾姜等分煎服,仍以烏豆煎湯解之。


平胃散加減例

若瀉脾濕,加茯苓、丁香、白朮為調胃散。一法加藿香、半夏。若加乾薑為厚朴湯。若溫疫時氣,二毒傷寒,頭痛壯熱,加蓮鬚、蔥白五寸、豆豉三十粒,煎二三服,微汗出愈。若五勞七傷,腳手心熱,煩躁不安,百節痠痛,加柴胡。若痰嗽瘧疾,加薑製半夏。若本臟氣痛,加茴香。若火氣衝滿,加桑白皮。若婦人赤白帶下,加黃耆。若酒傷,加丁香。若飲冷傷食,加高良薑。若滑脫泄瀉,加肉豆蔻。若風痰四肢沉困,加荊芥。若腿膝冷痛,加牛膝。若渾身虛壅拘急,加地骨皮。若腿膝濕痹,加菟絲子。若白痢,加吳茱萸。若赤痢,加黃連。若頭風,加藁本。若轉筋霍亂,加楠木皮。若七邪六極,耳鳴夢泄,盜汗,四肢沉重,腿膝酸痿,婦人宮藏久冷,月脈不調者,加肉桂。若胃寒嘔吐多,加生薑。一法加茯苓、丁香各三兩,共成六味。若氣不舒快,中脘痞塞,加縮砂仁、香附子各三兩,生薑煎服。若與五苓散相半,為對金飲子。若與六一散相合,為黃白散。若與錢氏異功散相合,為調胃散。若欲進食,加神麯、麥芽、吳茱萸、蜀椒、乾薑、桂為吳茱萸湯。若加藁本、桔梗為和解散,治傷寒吐利。若加藿香、半夏為金不換正氣散。若瘧疾寒熱者,加柴胡。若小腸氣痛者,加苦楝、茴香。

白話文:

[太陰證]

理中湯加減使用方式

若是被寒氣或濕氣影響,應加入附子一兩,稱為附子理中湯。若出現霍亂、嘔吐與腹瀉,則需加入橘紅和青橘各一兩,命名為治中湯。若霍亂導致心腹部疼痛,先服用少量鹽湯催吐,待吐完後再服用此藥。若伴有嘔吐,在治中湯內加入丁香和半夏一兩,並配以生薑十片一同煎煮。若是腹瀉,應加入橘紅和茯苓各一兩,稱為補中湯。若腹瀉持續不止,在補中湯內加入附子一兩。若消化不良,可再加入縮砂仁一兩,總共成為八種成分。若霍亂後出現嘔吐和腹瀉,心腹部疼痛且手腳冰冷,需在原方中去掉白朮,加入熟附,稱為四順湯。若患結胸病,先以桔梗和枳殼等量煎服,未見效再加枳實和茯苓各一兩,稱為枳實理中湯。若口渴,在枳實理中湯內加入栝蔞根一兩。若霍亂後轉筋,則在理中湯內加入火煆石膏一兩。若臍上疼痛,可能是腎氣動蕩,去掉白朮,加入官桂一兩半。若心跳加速,則加入茯苓一兩。若口渴想喝水,添加白朮半兩。若身體感到寒冷,則加入乾薑半兩。若腹部脹滿,去掉白朮,加入附子一兩。若飲酒過量或食用炙烤食物後鼻出血,加入川芎一兩。若胃部受損導致吐血,僅需服用本方。若出現附子中毒,同樣使用本方,也可使用甘草和乾薑等量煎服,並以鳥豆煎湯解毒。

平胃散加減使用方式

若脾濕引起腹瀉,加入茯苓、丁香和白朮,稱為調胃散。另一方法是加入藿香和半夏。若加入乾薑,則稱為厚朴湯。若感染溫疫,出現頭痛、高燒,可加入蓮鬚、蔥白五寸和豆豉三十粒,煎煮二至三次,微微出汗後病情會好轉。若患有勞損、七傷,手腳心熱,煩躁不安,全身關節痠痛,加入柴胡。若咳嗽、瘧疾,加入薑製半夏。若內臟疼痛,加入茴香。若火氣旺盛,加入桑白皮。若女性白帶異常,加入黃耆。若酒精過量,加入丁香。若食用冷食後消化不良,加入高良薑。若滑脫、腹瀉,加入肉豆蔻。若四肢因風痰而沉重,加入荊芥。若腿膝冷痛,加入牛膝。若全身虛弱、浮腫、拘束,加入地骨皮。若腿膝濕痹,加入菟絲子。若白痢,加入吳茱萸。若赤痢,加入黃連。若頭風,加入藁本。若轉筋、霍亂,加入楠木皮。若出現七邪、六極、耳鳴、夢遺、盜汗、四肢沉重、腿膝酸軟、女性宮寒、月經不調,加入肉桂。若胃寒、嘔吐頻繁,增加生薑。另一方法是加入茯苓和丁香各三兩,總共成為六種成分。若氣悶、中脘痞塞,加入縮砂仁和香附子各三兩,並以生薑煎煮服用。若與五苓散以一半的比例混合,則成為對金飲子。若與六一散混合,則成為黃白散。若與錢氏異功散混合,則成為調胃散。若想增強食慾,加入神麯、麥芽、吳茱萸、蜀椒、乾薑和肉桂,成為吳茱萸湯。若加入藁本和桔梗,成為和解散,治療傷寒引起的嘔吐和腹瀉。若加入藿香和半夏,成為金不換正氣散。若瘧疾伴隨寒熱,加入柴胡。若小腸氣痛,加入苦楝和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