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壘元戎》~ 發癍諸藥 (1)

回本書目錄

發癍諸藥 (1)

1. 發癍諸藥


葛根橘皮湯,癍在肌,治傷寒暴發肌中癍爛,咳而心悶,但嘔清汁,宜此。葛根橘皮杏仁知母黃芩麻黃甘草,分銼,每用五錢水煎。


陽毒升麻湯,癍在面,治傷寒一二日,或吐下後變成陽毒,腰背痛,煩悶不安,面赤狂言,見鬼下痢,脈浮大數,咽喉痛,下膿血。五日可治,七日難愈。升麻(半兩)、犀角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三錢半)。上㕮咀,水三升,煎取半飲一盞。刻許再服,溫覆手足,汗出解。否則重作。


陽毒玄參升麻湯,癍在身,治汗下吐後毒不散,表虛裡實熱發於外,甚則煩躁譫語,兼治喉痹腫痛。玄參升麻甘草(各半分)。上細銼水煎。


陽毒梔子湯,少陽陽明合病,治陽毒傷寒壯熱,百節疼痛。升麻梔子仁黃芩芍藥石膏知母甘草杏仁柴胡。上粗末五錢,生薑五片,豆豉百粒水煎。


消毒犀角飲子,治癍。牛蒡子(六兩)、荊芥(三兩)、防風(三兩)、甘草(一兩)。水煎服。


陰毒升麻鱉甲湯,大建中湯尤妙。升麻(三兩)、當歸甘草(各二兩)、蜀椒(一兩,去汗)、鱉甲(炙)、雄黃(半兩,研)。上為細末,每服半兩水煎,蒸病。治者宜隨各經虛實,內外淺深用藥加減可也。


古今錄驗五蒸湯

甘草(一兩,炙)、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竹葉(二兩)、乾地黃葛根(各三兩)、知母黃芩(各二兩)、石膏(五兩,碎)、粳米(二合)。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作三服。亦可以先煮小麥水,乃煮藥。忌海藻、菘菜、蕪荑、大醋。


實熱黃芩黃連黃柏大黃

虛熱:氣也,烏梅秦艽柴胡;血也,青蒿鱉甲蛤蚧小麥牡丹皮


(鼻乾):烏梅天門冬麥門冬紫菀

(舌白唾血):石膏桑白皮

(昏昧嗜睡):牡丹皮

(遍身氣熱喘促鼻乾):人參黃芩梔子

大腸(鼻右孤干痛):大黃芒硝

(唾白浪語脈絡溢脈緩急不調):生地黃當歸

(舌乾):黃連生地黃

(髮焦):地黃當歸桂心童子小便

小腸(下唇焦):赤茯苓木通生地黃

(唇焦):芍藥木瓜苦參

(食無味而嘔煩躁不安):芍藥

(舌下痛):石膏粳米大黃芒硝葛根

(眼黑):川芎當歸前胡

(甲焦):川芎當歸

(眼白失色):柴胡栝蔞

三焦(乍熱乍寒):石膏竹葉

(兩耳焦):生地黃石膏知母寒水石

(頭眩悶熱):地黃防風羌活

(髓沸骨中熱):天門冬當歸地黃

(齒黑腰痛足逆變疳食減):鱉甲地骨皮牡丹皮當歸生地黃

(肢細跌腫府藏俱):石膏黃柏

(小便赤黃):澤瀉茯苓生地黃沉香滑石

膀胱(左耳焦):澤瀉茯苓滑石

凡此諸蒸,皆熱病後食肉油膩房酒犯之而成,久蒸不除,變成疳病即死矣。

白話文:

[發癍各種藥物]

  • 葛根橘皮湯: 斑疹出現在肌膚上。治療因感冒突然導致肌膚上長出斑疹、咳嗽且心悶,只吐清水的情況,適用此方。所需藥材有葛根、橘皮和杏仁。

  • 知母、黃芩、麻黃、甘草: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使用五錢,用水煎煮。

  • 陽毒升麻湯: 斑疹出現在臉上。治療感冒一兩天或嘔吐及腹瀉後轉為陽毒,腰背疼痛、煩悶不安、面色紅赤、精神錯亂、看到幻象、下痢、脈搏浮大且頻率快、咽喉痛、下膿血,五天內可治癒,超過七天則難以康復。所需藥材有升麻、犀角、射干、黃芩、人參、甘草等。

  • 陽毒玄參升麻湯: 斑疹出現在身體上。治療汗下吐後,毒素未散,表虛裏實,熱從外發,嚴重時會產生煩躁、妄語症狀,同時還能治療喉部腫痛。

  • 陽毒梔子湯: 對少陽和陽明合併病症有效。治療陽毒引起的高燒、全身疼痛。所需藥材有升麻、梔子仁、黃芩、芍藥、石膏、知母、甘草、杏仁、柴胡。

  • 消毒犀角飲子: 治療斑疹。所需藥材有牛蒡子、荊芥、防風、甘草。

  • 陰毒升麻鱉甲湯: 大建中湯效果更佳。所需藥材有升麻、當歸、甘草、蜀椒、鱉甲、雄黃。

  • 古今錄驗五蒸湯: 所需藥材有甘草、茯苓、人參、竹葉、乾地黃、葛根、知母、黃芩、石膏、粳米。

  • 實熱病症可用黃芩、黃連、黃柏、大黃;虛熱病症可用烏梅、秦艽、柴胡;血熱病症可用青蒿、鱉甲、蛤蚧、小麥、牡丹皮。

  • 各個器官的治療藥物也分別列舉,例如肺部問題可使用烏梅、天門冬、麥門冬、紫菀;皮膚問題可使用石膏、桑白皮等。

  • 葛根散: 治療陽毒導致身體熱度像火一樣,頭痛、口渴、咽喉乾燥疼痛。

  • 活人敗毒散: 治療太陽病症,如感冒、瘟疫、風溫、風眩、風痰等。所需藥材有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枳殼、人參、茯苓、桔梗、甘草、川芎。對於瘴煙之地的瘟疫,或者人多風痰,或居住環境潮濕導致的腳氣,這藥不可缺。

  • 三陽頭痛: 所需藥材有羌活、防風、荊芥、升麻、葛根、白芷、柴胡、川芎、芍藥、細辛、蔥白。如果是陰性頭痛,只需使用溫中藥即可,如理中姜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