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一·脾胃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一·脾胃門 (2)

1.

旋覆代赭石湯

旋覆花(一兩),人參(半兩),生薑(一兩半),代赭石(三錢),甘草(炙,一兩),半夏(湯泡,八錢),大棗(六個)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渣溫服。

病解後,心下痞硬噫氣,若不下利者,此條旋覆代赭石湯也。若下利者,前條生薑瀉心湯也。

胸中痞硬,氣上衝咽不得息者,瓜蒂散。若心下痞硬,脅痛,氣上衝咽眩冒者,成痿。(方論並見氣上衝心。)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煩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發熱惡寒,身痛表症未解,若心下支結妨悶者,柴胡桂枝湯也。(方見發熱。)若心下痞而腹滿者,即前條先以桂枝湯,解後用大黃黃連瀉心也。)

心下滿似痞,而手足厥冷,若脈乍結乍緊,心煩,飢不欲食者,瓜蒂散。若脈沉細,頭汗惡寒,大便硬者,小柴胡湯。(論見厥。)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易愈。

脈浮而緊而反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屬腑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硬,汗多則熱愈甚,汗少則便難。若脈遲,尚未可攻。陽明痞,胃實,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論見胃實。)

白話文:

旋覆代赭石湯

藥材組成:旋覆花(約37.5克),人參(約18.75克),生薑(約56.25克),代赭石(約11.25克),炙甘草(約37.5克),半夏(用熱水泡過,約30克),大棗(六個)

製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約18.75克,用水約240毫升煎煮至剩約192毫升,去除藥渣後溫服。

症狀說明:

病好之後,如果感到心下(胃脘部)堵塞不舒服、發硬,並且有打嗝的現象,但不腹瀉,這種情況適合用旋覆代赭石湯。如果出現腹瀉,就應該使用之前提到的生薑瀉心湯。

如果胸部堵塞發硬,感到氣往上衝,卡在咽喉部無法順暢呼吸,應該使用瓜蒂散。如果心下堵塞發硬,同時有脅肋部疼痛,氣往上衝,導致頭暈目眩,可能會發展成痿症(肢體癱軟),(詳細的方劑理論和說明可以參考氣往上衝的相關篇幅)。

如果原本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結果導致心下堵塞,而且使用瀉心湯也無法緩解,同時患者感到口渴、煩躁不安,小便不順暢,應該使用五苓散來治療。

如果發燒怕冷,身體疼痛等表證還沒解除,同時心下有堵塞不通、感到悶脹的情況,應該使用柴胡桂枝湯來治療(具體方劑和說明可以參考發燒的篇幅)。如果心下堵塞,並且腹部脹滿,應該先用桂枝湯來緩解表證,之後再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如果心下感覺堵塞,像有東西堵著,同時手腳冰冷,脈象時而結代(脈搏不規律),時而緊弦,心煩意亂,肚子餓卻不想吃飯,應該使用瓜蒂散。如果脈象沉細,頭部出汗、怕冷,大便乾燥,應該使用小柴胡湯(詳細說明可以參考厥證的篇幅)。

在太陽病的治療中,如果醫生使用發汗的方法,結果導致發熱怕冷,又再次使用瀉下的方法,造成心下堵塞,表裡都虛弱,陰陽兩虛,沒有陽氣的支持就會導致陰氣獨盛,如果再用燒針的方式治療,導致胸部煩悶,面色青黃,皮膚抽動,這種情況就很難治癒。現在如果面色只是微微發黃,手腳溫暖,就比較容易康復。

脈象浮而且緊,反而使用了瀉下的方法,緊的脈象就跑到裡面去了,就會形成堵塞,按下去感覺軟,只是因為氣機堵塞而已。

如果脈象浮而且大,心下反而發硬,有發熱的現象,如果是臟腑的原因,就應該用攻下的方法,不要使用發汗的方法;如果是腑的原因,就不要使用利尿的方法,如果利尿的話就會導致大便乾燥,發汗過多就會導致發熱更嚴重,發汗過少就會導致大便困難。如果脈象遲緩,就還不可以攻下。如果是陽明經的堵塞,胃氣充實,心下發硬、脹滿,就不能使用攻下的方法。(詳細說明可以參考胃實的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