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二·傷寒部 (7)
卷之三十二·傷寒部 (7)
1. 結胸
心下滿痛,如結胸狀,若頭下強痛眩冒者,刺大椎、肝腧。若汗下後頭項強痛,發熱,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論並見項強。)
若婦人經水來,熱除譫語者,刺期門。(論見譫語。)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四日復下之」五字衍文也。)太陽病,下之脈浮者,必結胸也。(論見大法。)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結胸症悉具,煩躁者亦死。
白話文:
胸口下方脹滿疼痛,像是結胸的症狀,如果頭部又出現僵硬疼痛、頭暈目眩,就針刺大椎穴和肝俞穴。如果發汗或瀉下後,頭部和頸項仍然僵硬疼痛,並且發燒、小便不順暢,就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來治療。(這個方劑和相關論述,可以參考「項強」的篇章。)
如果婦女正值月經來潮,發熱退去後出現胡言亂語,就針刺期門穴。(相關論述可以參考「譫語」的篇章。)
太陽病發病二三天,患者無法躺臥,只想起身,這時胸口下方一定會產生結聚,而且脈象微弱,這是患者原本體內就有寒氣。如果反而用瀉下的方式治療,當腹瀉停止,就會形成結胸。如果腹瀉沒有停止,第四天又用瀉下方式治療,這樣會造成協熱利(一種因瀉下過度造成的腹瀉)。(「第四天又用瀉下之」這五個字是多餘的。)太陽病,如果用瀉下方式治療,脈象反而變為浮的,就必定會形成結胸。(相關論述可以參考「大法」的篇章。)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作,如果反而用瀉下方式治療,就會形成結胸,胸口下方會感到堅硬,腹瀉不止,無法進食水或米湯,病人會感到心煩。結胸的症狀都出現,如果還感到煩躁不安,也是危險的。
2. 結胸續法
〔《活》〕若誤下了,初未成結胸者,急頻與理中湯,自然解了,更不作結胸,蓋理中湯治中焦故也。此古人亦說不到,後因人消息得之。若大段轉損,有厥症者,兼與四逆湯便安。胃中雖和,傷寒未退者,宜候日數足可下,卻以承氣再下之,蓋前來下之未是故也。
西晉崔行功云:傷寒結胸欲絕,心膈高起,手不得近,用大陷胸湯皆不瘥者,此是下後虛逆,氣已不理,而毒復上攻,氣毒相摶結於胸者,當用枳實理中丸先理其氣,次療其疾,古今用之如神,應手而愈。
枳實理中丸,治傷寒結胸欲絕,心膈高起,手不得近。
枳實(十六片,麩炒),茯苓,人參,白朮,乾薑(炮),甘草(炮,以上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雞子黃大。每服一丸,熱湯化下,連進二三服,胸中豁然。渴者,加栝蔞根一兩。自汗者,加牡蠣二兩,煅過,下利亦加。
〔海〕,增損理中丸,王朝奉云:大小陷胸湯丸不愈者,宜與之。
人參,白朮,栝蔞,牡蠣,甘草(炙。各二兩),乾薑(炒白,半兩),枳實(炒,二十四個),黃芩(去枯,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湯一盞,煎服。不效,復與之,不過五六丸,胸中豁然矣,用藥神速,未嘗見也。渴者,加栝蔞根。有汗,加牡蠣。
〔《活》〕水結在胸脅間,亦名結胸,其證頭微汗出,但結胸無熱者,小半夏加茯苓湯、小柴胡去棗加牡蠣主之。
〔孫〕按俞伯道忽患微熱,心下滿,頭有汗,不能解。眾醫以為溫病,用表藥,有謂食在膈者,治之皆不愈。召孫至。曰:用半夏茯苓湯遂瘥。眾問其故,曰:頭有汗,心下滿,非濕症,乃水結胸脅也。水既去,其病乃愈。且如濕氣心下滿,自當遍身汗,若有食,心滿,頭豈得有汗?若言是表,身又不疼,不惡寒,表證何在?故凡水結胸脅,頭必有汗耳。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見嘔門)
穿結散,大實大滿,心胸高起,氣塞不通者,為結也。
蟾酥,麝香,輕粉,巴豆(另研,少許)
上再研過至細,以乳汁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丸,用薑湯下,不時服。
〔《本》〕婦人傷寒,血結胸膈,揉而痛,不可撫近,宜,海蛤散,。
海蛤,滑石,甘草(炙。各一兩),芒硝(半兩),
上末,每服二錢,雞子清調下。
小腸通利則胸膈血散,膻中血聚則小腸壅,小腸壅,膻中血不流行,宜此方。若小便血散數行,更宜桂枝紅花湯發其汗則愈。《活人書》云:此方疑非仲景,然其言有理,姑存之。
治結胸灸法。
巴豆(十四個),黃連(七寸,去皮用)
上搗細,津唾和成膏,填入臍中,以艾灸其上,腹中有聲,其病去矣。不拘壯數,病去為度。才灸了,便以溫湯浸手帕拭之,恐生瘡也。
白話文:
【結胸續法】
《活》中提到,如果誤用下法治療,但在結胸尚未完全形成之際,應緊急頻繁地給予理中湯,這樣結胸自然會解除,不再進一步發展,因為理中湯能治理中焦。這一點,古人也未曾提及,後來從臨牀經驗中得知。如果病情嚴重惡化,出現厥症,應同時給予四逆湯,患者就能安定。即使胃部已調和,但傷寒症狀仍未消退的情況下,應等到病情足夠穩定可以使用下法,再使用承氣湯進行下法治療,因為先前的下法可能並未對症。
西晉的崔行功說:傷寒結胸症狀嚴重,心膈高起,手無法靠近,使用大陷胸湯都無效的情況下,這是因為下法後導致虛弱逆反,氣機紊亂,毒素再次上攻,氣毒相互結合在胸部。應先使用枳實理中丸調理氣機,再進一步治療疾病,這個方法從古至今都非常有效,能迅速治癒。
「枳實理中丸」能治療傷寒結胸症狀嚴重,心膈高起,手無法靠近的情況。
枳實(16片,炒過)、茯苓、人參、白朮、乾薑(炮製)、甘草(炮製,以上各2兩),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煉蜜搓成丸,大小如雞蛋黃。每次服用一丸,用熱湯溶解後吞服,連續服用二到三次,胸部就會感到舒暢。如果口渴,可添加栝蔞根1兩。如果自汗,可添加煅燒過的牡蠣2兩。
《海》中提到,對於使用大小陷胸湯丸治療無效的情況,王朝奉建議使用增損理中丸。
人參、白朮、栝蔞、牡蠣、甘草(炙製,各2兩)、乾薑(炒白,半兩)、枳實(炒過,24個)、黃芩(去枯,1兩)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煉蜜搓成丸,大小如彈珠,用一碗湯煎煮後服用。如果無效,可再服用,通常五六丸後,胸部就會感到舒暢。這個方法非常快速有效,從未見過如此神奇的治療效果。如果口渴,可添加栝蔞根。如果有汗,可添加牡蠣。
《活》中提到,如果水結在胸脅之間,也稱為結胸,症狀為頭部微出汗,但結胸沒有發熱的情況下,應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小柴胡去棗加牡蠣來治療。
孫思邈曾遇到俞伯道突然出現微熱、心下滿、頭部有汗、無法解決的情況。當時的醫生認為是溫病,使用了表藥,也有醫生認為是食物在膈膜中,但治療都無效。孫思邈使用半夏茯苓湯後,症狀就得到改善。其他醫生詢問原因,孫思邈解釋:頭部有汗,心下滿,不是濕症,而是水結在胸脅之間。水排出了,病自然就好了。如果是濕氣導致心下滿,應該全身出汗;如果有食物,心滿,頭部怎麼可能有汗?如果說是表症,身體又沒有疼痛,沒有怕冷,表症在哪裡?所以,只要是水結在胸脅之間,頭部一定會有汗。
「穿結散」能治療大實大滿、心胸高起、氣塞不通的情況,也就是結胸。
蟾酥、麝香、輕粉、巴豆(另外研磨,少量)
將這些藥材再次研磨至極細,加入乳汁搓成丸,大小如黍米。每次服用兩丸,用薑湯送服,隨時服用。
《本》中提到,婦人傷寒,血液凝結在胸膈,按壓會疼痛,不宜觸碰,應使用海蛤散。
海蛤、滑石、甘草(炙製,各1兩)、芒硝(半兩)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雞蛋清調和後吞服。
如果小腸通利,胸膈的血液就會散開;如果膻中的血液聚集,小腸就會堵塞。小腸堵塞,膻中的血液就不會流通,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這個方子。如果小便出血,應使用桂枝紅花湯發汗,症狀就會改善。《活人書》中提到,這個方子可能不是張仲景的,但其理論有道理,暫時保留。
治療結胸的灸法:
巴豆(14個)、黃連(7寸,去皮)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用唾液和成膏狀,塗抹在肚臍中,然後用艾灸在上面灸治,腹部會有響聲,結胸就會消失。灸治次數不限,直到症狀消失為止。灸治完畢後,立即用溫水浸泡手帕擦拭,以免生瘡。
《摘》中提到,傷寒結胸的治療。首先在心臟下方的疼痛位置左側揉捏,然後用毫針刺入左側支溝穴(正坐側臂,取穴,深度2分)。接著刺入左側間使穴,稱為雙關刺,再刺入左側行間穴(臥位取穴,針入深度6分)。在支溝穴和行間穴下針,深度在規定範圍內,捻針讓患者深呼吸五次,然後向外捻針三次,再向內捻針五次,最後長呼一口氣,拔針,左側結胸就會立即見效。右側同樣操作,慢慢呼吸,停針後使用針刺,治療適時就能痊癒,無不見效。
《雲》中提到,傷寒結胸的痞氣。
胸中結痞:湧泉、太谿、中衝、大陵
心中結痞:隱白、太白、少衝、神門
胃中結痞:少商、太淵、大敦、太衝,以及上下中脘,使用瀉法。
《通玄》中提到,結胸伴隨黃疸:湧泉
《摘》中提到,血結胸,面色紅,極度口乾,口渴,胸中疼痛難忍:期門、大陵、關元(懷孕期間不得刺關元,胎死不出,母子雙亡,務必小心)。
《集》中提到,傷寒胸膈疼痛:期門、大陵
《活》中提到,近世治療結胸多使用金針,並使用硫磺、陽起石,對於寒實結胸,可能會有所改善,但如果屬於熱實結胸,則必然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