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二·傷寒部 (6)
卷之三十二·傷寒部 (6)
1. 結胸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
(丹溪云:此症曰胃中空,曰短氣躁煩,曰脈浮,大陷胸湯不可輕用。)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實硬者,大陷胸湯主之。(云岐云:三症陷胸,皆日西潮熱。)
大陷胸湯
大黃(一兩半,去皮,為末,錦紋者佳),芒硝(一兩八錢),甘遂(一字,赤連珠者,為細末)
上水二盞,煮大黃至八分,去渣,下硝一沸,下甘遂末,溫服,得快利,止後服。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宜,小陷胸湯,。
半夏(湯洗,二兩),黃連(一兩),栝蔞(一枚,用四分之一)
上㕮咀,水二盞,先煎栝蔞至一盞半,後用半夏、黃連煎取八分,去渣溫服。未和再服,微解下黃涎便安也。
〔孫〕工部郎中鄭忠厚,因患傷寒,胸腹滿,面黃如金色,諸翰林醫官商議略不定,推讓曰:胸滿可下,恐脈浮虛。召孫至,曰:諸公雖疑不用下藥,鄭之福也,下之必死,某有一二服藥,服之必瘥。遂下小陷胸湯尋利,其病遂良愈。明日面色改白,京城人稱服。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
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活人》云:水結胸,小半夏加茯苓湯,小柴胡去牡蠣湯亦主之。)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熱被卻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尖,熬黑研如脂),貝母(三分),
上三味為末,納巴豆,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碗,利過不止,進冷粥一碗。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一兩。
上熱實結胸,及寒實結胸。《活人》不拘寒熱,但用陷胸湯。不瘥,用枳實理中丸,應手而愈。
結胸,項亦強,如柔痓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大黃(二兩),葶藶,芒硝,杏仁(去皮,炒,各三分),
上搗羅二味,納杏仁、芒硝合研如脂,相和為丸,如彈大。後用甘遂末一字,白蜜少許,水二盞半,煎至一盞,頓服。一宿乃下,如不下,再服。王海藏云:大陷胸湯,太陽入本藥也;大陷胸丸,陽明藥也;小陷胸湯,少陽藥也。大陷胸治熱實,大陷胸丸兼喘,小陷胸治痞。
白話文:
標題: [結胸]
內容:
-
如果太陽病患者被過度發汗並再施以瀉下療法,導致連續五六天無法排便,舌頭乾燥且口渴,下午時分會發熱如潮,從心窩到小腹部疼痛難忍,這種情況應該使用大陷胸湯來治療。
-
太陽病患者脈搏浮動且快速,浮則爲風,數則爲熱,動則爲痛,數則爲虛,頭痛發熱,輕微盜汗,反而怕冷,表示外邪尚未排除。如果醫生反之下藥,使脈象由動數轉遲,出現膈內疼痛,胃部空虛,外邪侵犯膈膜,呼吸急促煩躁,心中懊惱,陽氣內陷,心下變硬,形成結胸,應使用大陷胸湯治療。如果沒有形成結胸,僅頭部出汗,其他部位無汗,頸部以上出汗,小便不暢,身體必然會出現黃疸。
-
傷寒病六七日後,如果熱實結胸,脈象沉緊,心窩疼痛,按壓堅硬,應該使用大陷胸湯來治療。
-
若患者胸腹脹滿,面色金黃,醫官們認爲胸滿可以下藥,但擔心脈象浮虛,孫思邈則認爲若下藥必定致命,他使用了小陷胸湯,患者服用後病情好轉。
-
傷寒十多天後,熱邪在體內,出現寒熱往來,應使用大柴胡湯。
-
如果只是結胸沒有高熱,這可能是水溼結聚在胸脅,僅頭部輕微出汗,應使用大陷胸湯來治療。
-
熱邪在陽,應該通過發汗來解決,如果使用冷水沖洗或灌注,熱邪被抑制無法排出,反而更加煩躁,皮膚上出現雞皮疙瘩,想喝水但並不口渴,應服用文蛤散。若無效,則使用五苓散。寒邪結聚在胸,沒有熱象,應使用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也可。
-
心窩滿痛,如同結胸,若頭部強烈疼痛、眩暈,可針刺大椎、肝俞穴。若汗下後頭項強痛,發熱,小便不利,應使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
婦女月經來潮,熱退後出現譫語,可針刺期門穴。
-
太陽病患者兩三天內無法平臥,只想坐起,心下必定結滯,脈象微弱,這是原本就有寒邪,反之下藥,如果腹瀉停止,必定形成結胸。若腹瀉未停,第四天再次下藥,這將造成協熱利。
-
太陽病患者下藥後脈象仍浮,必定形成結胸。
-
太陽病與少陽病併發,如果反之下藥,會形成結胸,心下硬,持續腹瀉,無法進食,患者會感到心煩。如果出現結胸症狀,並伴有煩躁,可能危及生命。
請注意,以上翻譯僅供參考,具體病症的診斷和治療應遵循專業醫師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