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四·陰陽臟腑部 (2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陰陽臟腑部 (29)

1. 診五邪相干

正邪中風,目眩頭重,叫怒不出,脈弦緊而長。仲景云:甚則如癇為痓,宜羌活湯。本草云:羌活主痓癇,防風、黃芩為佐。小兒為癇,大人為痓。

假令心病實邪,熱濕相合,憒憒心煩,熱蒸不眠,脾經絡於心,心經起於脾,二經相接,故為濕熱,脈浮大而緩,足太陰寄證在手太陽,宜梔豉湯。若痞,加厚朴、枳實。虛邪熱風相合,妄聽妄聞,耳有蕭聲,膽與三焦之經,同出於耳。銅人云:刺關衝出血,瀉支溝。脈浮大而弦,初小柴胡湯,後大柴胡湯。

此證是太陽與少陽為病,前客後主也。賊邪熱寒相合,膽惕心懸如飢,神怯恐怖,足少陰與手厥陰相接,水中心經,故神怯怖耳。脈大而沉濡,亦在太陽經中。《內經》曰:心虛則熱收於內,以黃連附子瀉心湯主之。治法云:熱多寒少,以熱為佐,如寒多熱少,加附子、乾薑佐之。

微邪熱燥相合,過飲歌樂,實為熱燥,俗言暢飲也。病人言快活,快活是有聲歌樂也。以意思漿,是無聲歌樂也。脈大而洪澀,白虎湯主之。喘則加人參。正邪熱也,脫陽見鬼,躁擾狂越,脈洪實,一呼四至,是八至脈也。小承氣湯主之,謂腹不堅大也。

假令肺病實邪,燥寒相合,毛聳皮涼,溲多而清,其脈短澀而沉。此證如秋冬宜八味丸,若春夏宜地黃丸。虛邪燥濕相合,微喘而痞,便難而痰,其脈浮澀而緩,枳實理中湯主之。如喘甚加人參;若便難加木香、檳榔各半錢,為極細末,煎下理中丸。賊邪燥熱相合。鼻窒鼽衄,血溢血泄,其脈澀而浮大,甚者,桃仁承氣湯;微者,犀角地黃湯。

極者,抵當湯;微者,抵當丸。微邪燥風相合,皮燥甲枯,血虛氣虛,二臟俱虛,先血後氣,其脈浮澀而弦大,養氣血藥主之。正邪燥自病,其氣膹郁,皆屬於肺,諸燥有聲,其脈浮澀而短,則諸嗽藥選而用之。

假令腎病實邪,寒風相合,當藏不藏,故下痢純清,其脈沉滑而弦。仲景云:少陰證,口燥咽乾,下痢純清,大承氣湯主之。脈沉弦而遲,四肢逆冷者,宜四逆湯等。虛邪寒清相合,咳唾多呻,灑淅寒清無寐,經言燥化清,其脈沉實而澀,酸棗仁湯主之。賊邪寒濕相合,腎為胃關,關閉水溢,關閉不利,水在胃為腫,在肺為喘,及變諸證,其脈沉緩而大。仲景云:大病瘥後,腰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湯主之。

微邪寒熱相合,膀胱熱鬱,津液枯少,其脈沉濡而大。《內經》曰:水少乾涸是也,豬苓湯主之。正邪寒自病,為寒忿用藏,黑痹經沉,其脈沉濡而滑,宜黑痹天麻丸。如證同脈異,微者腑病也,甚者臟病也。

假令脾病實邪,濕燥相合,胃中燥屎,腹滿堅痛,其脈緩而長澀,正陽陽明證也,調胃承氣湯主之。虛邪濕熱相合,熱陷胃中,腸澼下血,脈緩而大,黃連解毒湯主之。賊邪濕風相合,嘔逆脅痛,往來寒熱,脈緩而弦長,小柴胡湯主之。微邪濕寒相合,寒來求濕,身黃而不熱,體重而不渴,謂之寒濕。

白話文:

診五邪相干

中風導致頭暈目眩、頭重腳輕,想發怒卻發不出來,脈象弦緊而長。張仲景說:嚴重時就像小兒的癇證,大人則為瘛瘲,應該服用羌活湯。本草書記載:羌活主治瘛瘲癇證,防風、黃芩為輔藥。小兒發病稱癇,大人發病稱瘛瘲。

如果心臟病是實邪,熱邪和濕邪結合,則會神志不清、心煩意亂、燥熱難眠,因為脾經與心經相連,心經起源於脾經,兩經相通,所以出現濕熱症狀,脈象浮大而緩,足太陰經的證候反映在手太陽經上,宜服用梔子豉湯。如果出現痞塊,再加入厚朴、枳實。虛邪和熱風相合,則會出現幻聽幻覺,耳朵裡有嗡嗡聲,膽經與三焦經都通過耳朵,銅人腧穴針灸圖譜記載:針刺關衝穴放血,瀉支溝穴。脈象浮大而弦,初期服用小柴胡湯,後期服用大柴胡湯。

這種症狀是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患病,先受邪氣侵犯的是太陽經,後受邪氣侵犯的是少陽經。賊邪(外邪)的熱邪和寒邪結合,則會膽戰心驚、像飢餓一樣難受,精神萎靡、恐懼不安,因為足少陰經和手厥陰經相連,心經在其中運行,所以會精神萎靡、害怕。脈象大而濡弱,也在太陽經範圍內。《內經》說:心虛則內熱,用黃連附子瀉心湯治療。治療方法是:熱多寒少,以瀉熱為主,佐以溫寒之藥;如果寒多熱少,就加入附子、乾薑作為輔藥。

微弱的邪氣與燥熱相合,過度飲酒作樂,導致燥熱內盛,俗稱暢飲。病人自覺很痛快,痛快是指有聲的歌舞音樂;如果只是吃喝,那是無聲的歌舞音樂。脈象大而洪澀,用白虎湯治療。如果呼吸困難,再加人參。正邪(內邪外邪)皆屬熱邪,陽氣脫落,見到鬼魅,躁動狂亂,脈象洪大有力,一呼四至,是八至脈。用小承氣湯治療,因為腹部不堅硬腫大。

如果肺病是實邪,燥邪和寒邪結合,則會毛髮豎立、皮膚冰冷,小便量多而清澈,脈象短澀而沉。這種症狀,秋冬季節用八味丸,春夏季節用地黃丸。虛邪和燥濕相合,則會輕微呼吸困難、痞塊,大便困難且有痰,脈象浮澀而緩,用枳實理中湯治療。如果呼吸困難嚴重,加人參;如果大便困難,加入木香、檳榔各半錢,研成極細末,與理中丸一起服用。賊邪(外邪)的燥熱相合,則會鼻塞、流鼻血,出血不止,脈象澀而浮大,嚴重者用桃仁承氣湯;輕微者用犀角地黃湯。

非常嚴重者,用抵當湯;輕微者,用抵當丸。微弱的邪氣與燥風相合,則會皮膚乾燥、指甲枯萎,血虛氣虛,心肝脾肺腎兩個臟腑都虛弱,先治血虛後治氣虛,脈象浮澀而弦大,服用養氣血的藥物。正邪(內邪外邪)的燥邪導致疾病,氣機鬱滯,都屬於肺系病變,各種燥邪引起的咳嗽有聲,脈象浮澀而短,則選擇治療咳嗽的藥物。

如果腎臟病是實邪,寒邪和風邪結合,則不能正常貯藏精氣,所以下痢清稀,脈象沉滑而弦。張仲景說:少陰經的證候,口乾舌燥,下痢清稀,用大承氣湯治療。脈象沉弦而遲,四肢冰冷,用四逆湯等。虛邪和寒清相合,則會咳嗽咳痰、呻吟不止、寒邪襲體、清冷無眠,經書上說燥邪化為清邪,脈象沉實而澀,用酸棗仁湯治療。賊邪(外邪)的寒濕相合,腎臟是胃的關口,關口閉塞,水液外溢,關口閉塞不利,水停留在胃裡則腫脹,停留在肺裡則呼吸困難,以及其他各種變化,脈象沉緩而大。張仲景說:大病痊癒後,腰部以下有水腫,用牡蠣澤瀉湯治療。

微弱的邪氣與寒熱相合,膀胱熱邪鬱結,津液枯竭減少,脈象沉濡而大。《內經》說:體液減少,乾燥枯竭,用豬苓湯治療。正邪(內邪外邪)的寒邪導致疾病,寒邪犯於臟腑,導致肢體麻木、經絡阻塞,脈象沉濡而滑,用黑痹天麻丸。如果症狀相同但脈象不同,輕微者是腑臟病變,嚴重者是臟腑病變。

如果脾臟病是實邪,濕邪和燥邪結合,則胃中乾燥、大便乾燥,腹部脹滿疼痛,脈象緩而長澀,是足陽明胃經的證候,用調胃承氣湯治療。虛邪和濕熱相合,熱邪下陷胃中,腸道出血,脈象緩而大,用黃連解毒湯治療。賊邪(外邪)的濕風相合,則會嘔吐、脅肋疼痛、往來寒熱,脈象緩而弦長,用小柴胡湯治療。微弱的邪氣與寒濕相合,寒邪引起濕邪,身體發黃但不發熱,身體沉重但不口渴,稱為寒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