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四·陰陽臟腑部 (30)
卷之四·陰陽臟腑部 (30)
1. 診五邪相干
其脈緩沉而滑,朮附湯主之。如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正邪濕自病,腹滿時痛,手足自溫,其脈沉澀而長。虛痛,桂枝加芍藥湯;實痛,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胃為十二經之海,十二經皆稟血氣滋養於身,脾受胃之稟行其血氣也。脾胃既虛,十二經之邪不一而出。假令不能食而肌肉削,乃本病也。其右關脈緩而弱,本部脈也。本部本證脈中,兼見弦脈,或見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筋一二證,此肝之脾胃病也,當於本經藥中加風藥以瀉之。
本部本證脈中,兼見洪大,或見肌熱煩面赤,而不能食,肌肉消一二證,此心之脾胃病也,當於本經藥中加瀉火之藥。本部本證脈中,兼見浮澀,或見氣短氣上喘咳,痰盛皮澀一二證,此肺之脾胃病也,當於本經藥中兼瀉肺之邪,及補氣之藥。本部本證脈中,兼見沉細,或見善恐數欠之證,此腎之脾胃病也,當於本經藥中加瀉腎水之浮,及瀉陰火伏熾之藥。
弦脈(風邪所傷,甘草芍藥黃耆建中湯之類,或甘酸之劑皆可用之)
洪脈(熱邪所傷,三黃丸瀉黃散、調胃承氣湯,或甘寒之劑皆可用之)
脾胃右關其脈緩,如得:緩脈。(本經太過,濕邪所傷,平胃散加白朮、茯苓,五苓散,或除濕之劑皆可用之)
澀脈(燥邪所傷,異功散加當歸,四君子湯加熟地黃,或甘溫甘潤之劑皆可用之)
沉細脈(寒邪所傷,益黃散、養脾丸、理中湯,如寒甚則加附子甘熱之劑,皆可用之)
前項所定方藥乃常道也,如變則更之。
脾胃不足,不同餘臟,無定體故也。其治肝心肺腎,有餘不足,或補或瀉,惟益脾胃之藥為切。經言至而不至,是為不及,所勝妄行,所生受病,所不勝乘之也。至而不至者,謂從後來者為虛邪,心與小腸來乘脾胃也。脾胃脈中見浮大而弦,其病或煩躁悶亂,或四肢發熱,或口苦舌乾咽乾。
蓋心主火,小腸主熱,火熱來乘土位,乃濕熱相合,故煩躁悶亂也。四肢者,脾胃也,火乘之,故四肢發熱也。飲食不節,勞役所傷,以致脾胃虛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咽乾也。病人自以為渴,醫者治以五苓散,謂止渴燥而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至危亡也。
經云:虛則補其母。當於心與小腸中以補脾胃之根蒂,以甘溫之藥為之主,以苦寒之藥為之使,以酸味為之臣佐。以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則肺金受邪,金虛則以酸補之。次以甘溫及甘寒之劑,於脾胃中瀉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所勝妄行者,謂心火旺能令母實。
母者,肝木也。肝木旺則挾火之勢,無所畏懼而妄行也,故脾胃先受之。或身體沉重,走注疼痛,蓋熱濕相搏,風熱鬱而不得伸,附麗於有形也。或多怒者,風熱下陷於地中也。或目病而生內障者,脾裹血,胃主血,心主脈,脈者血之府也。或云心主血,又云肝主血,肝之竅開於目也。
白話文:
診五邪相干
脈象緩慢沉弱而滑利,可用朮附湯治療。如果小便不利,加茯苓。正邪濕邪導致疾病,腹部脹滿疼痛,手腳溫暖,脈象沉澀而長。虛證疼痛,用桂枝加芍藥湯;實證疼痛,用桂枝加大黃湯。
胃是十二經脈的總匯,十二經脈都依靠胃脾的氣血滋養全身。脾胃虛弱,就會導致十二經脈的邪氣從不同部位出現。如果飲食減少,肌肉消瘦,就是脾胃本身的疾病。右關脈緩弱,這是脾胃的本經脈象。若在脾胃本經脈象中,同時出現弦脈,或伴有四肢沉重拘緊、小便困難、轉筋等症狀,這是肝臟影響脾胃所致,應在脾胃藥方中加入疏風解表藥瀉肝。
若在脾胃本經脈象中,同時出現脈象洪大,或伴有發熱、煩躁、面赤、飲食減少、肌肉消瘦等症狀,這是心臟影響脾胃所致,應在脾胃藥方中加入瀉火藥。若在脾胃本經脈象中,同時出現脈象浮澀,或伴有氣短、氣喘、咳嗽、痰多、皮膚乾燥等症狀,這是肺臟影響脾胃所致,應在脾胃藥方中加入瀉肺邪、補氣藥。若在脾胃本經脈象中,同時出現脈象沉細,或伴有容易恐懼、頻頻嘆息等症狀,這是腎臟影響脾胃所致,應在脾胃藥方中加入瀉腎水、瀉陰火藥。
弦脈(風邪所傷,可用甘草芍藥黃耆建中湯之類,或甘酸藥物)
洪脈(熱邪所傷,可用三黃丸、瀉黃散、調胃承氣湯,或甘寒藥物)
脾胃的右關脈緩,例如緩脈。(脾胃本經氣血過盛,濕邪所傷,可用平胃散加白朮、茯苓、五苓散,或除濕藥物)
澀脈(燥邪所傷,可用異功散加當歸,四君子湯加熟地黃,或甘溫甘潤藥物)
沉細脈(寒邪所傷,可用益黃散、養脾丸、理中湯,寒邪嚴重則加附子等溫熱藥物)
以上所列藥方是常規療法,如果病情變化,需調整藥方。
脾胃不足,與其他臟腑不同,沒有固定的病理表現。治療肝、心、肺、腎的虛實,或補或瀉,關鍵都在於益氣健脾。經文中所說的「至而不至」,是指不足,指後來侵入的虛邪,心和小腸乘脾胃。脾胃脈象浮大而弦,病症可能出現煩躁、悶亂、四肢發熱、口苦舌乾咽乾等。
因為心主火,小腸主熱,火熱之邪乘克脾土,導致濕熱交困,所以出現煩躁悶亂;四肢是脾胃的表現,火熱乘克脾胃,所以四肢發熱;飲食不節、勞累過度導致脾胃虛弱,影響津液運行,所以口咽乾燥。病人自覺口渴,醫生用五苓散治療,反而加重口渴,這是因為更加耗傷津液,導致病情危重。
經書說:「虛則補其母。」應從心和小腸入手,補益脾胃,以甘溫藥為主藥,苦寒藥為佐藥,酸味藥為臣佐藥。心氣虛弱,宜食酸味食物以收斂心氣;心火旺盛,則肺金受邪,肺金虛弱,用酸味藥物補益。然後用甘溫或甘寒藥物,在脾胃中瀉去心火的亢盛之邪,這是治本的方法。「所勝妄行」,是指心火旺盛,能使母臟(肝)實。
母臟肝木旺盛,則挾帶火邪,肆無忌憚地妄行,脾胃首先受到侵犯。患者可能感到身體沉重、遊走性疼痛,這是濕熱交爭,風熱鬱滯不通,附著在形體上;如果患者易怒,則風熱之邪下陷;如果眼睛發生內障,則是脾臟統攝血液失職,胃主血,心主脈,脈是血的府舍;也有人說心主血,肝主血,肝的竅位開於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