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5)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5)
1. 妊孕咳唾血
〔《心》〕妊孕寒熱往來,咳嗽血痰,或嘔吐不食無力,或喘滿乳脊相應痛,或口中唾如霜雪,出語無聲,或耳鳴,或痰涎日夜數碗,誤用熱藥之故也。風門,魂戶(各五分),支溝,間使(各相透),如寒熱未解,百節瘛瘲昏憒,再取絕骨(五分),太谿(三分),如脈氣未平,瀉太淵,太白(各二分),中府。
以上穴,實瀉虛補,治產前病立效,此病安後半年,必有一變,四肢消瘦,單腹腫脹,即取陰交一穴,去其惡物也。
白話文:
懷孕期間,如果出現寒熱交替、咳嗽帶血痰、嘔吐不思飲食、乏力、胸悶、乳房和脊背疼痛、口中唾液像霜雪一樣、說話不出聲、耳鳴、痰涎一天到晚要吐好幾碗,這些都是因為誤用溫熱藥物造成的。可以用風門、魂戶(各取五分)、支溝、間使(各相通)穴位治療。如果寒熱未消,全身百節抽搐、昏昏沉沉,再加取絕骨(五分)、太谿(三分)穴位。如果脈象不平,就瀉太淵、太白(各取二分)、中府穴位。
以上穴位,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用於治療產前疾病效果显著。這種病症產後半年内,必然會有變化,四肢消瘦、單獨腹部腫脹,這時就要取陰交穴,清除病灶。
2. 溲血
〔無〕,玉屑膏,治尿血,並五淋砂石,疼痛不可忍受者。
黃耆,人參(各等分),
上為末,用蘿蔔大者,切一指厚,三指大四五片,蜜淹少時,蘸蜜炙乾,復蘸復炙,盡蜜二兩為度,勿令焦。至熟,蘸黃耆、人參末吃,不以時,仍以鹽湯送下。
〔《外》〕療虛尿血方。干膠三兩,炙搗末,酒二升,和溫服。
〔無〕,發灰散,治小便尿血。
發灰(《本草》云:發灰能消瘀血,通關格,利水道,破癰疽血衄。丹溪云:發,補陰甚捷。)
白話文:
玉屑膏可用於治療尿血,以及伴隨疼痛難忍的五淋砂石症。將黃耆、人參等量研磨成粉末,用大蘿蔔切成三指大小、一指厚的薄片,用蜜浸泡一會兒,然後蘸蜜烤乾,反覆蘸蜜烤乾,直到用完兩兩蜜為止,注意不要烤焦。蘿蔔烤熟後,蘸黃耆、人參粉末食用,不分時間,用鹽湯送服。另外,干膠三兩,炙烤後搗碎成粉末,用酒二升調和溫服,也能治療虛尿血。發灰散則可以用於治療小便尿血,發灰有消瘀血、通關格、利水道、破癰疽血衄的功效。
上一味,每用二錢,以米醋二合,湯少許服,井花水調亦得。一法茅草根、車前子煎湯調下尤妙。兼治肺疽心衄,內崩吐血一兩口,或舌上出血如針孔。若鼻衄,吹內立已。
〔葛〕治小便出血。當歸四兩,細銼,酒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丹〕有血虛,四物湯加牛膝膏。
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全文見痿。)
〔姚氏〕治小便出血。龍骨末方寸匕,水調溫服,日三服瘥。
白話文:
上一味药,每次用两钱,用米醋两合,加少许水服用,也可以用井花水调和。另一种方法是用茅草根煎汤调服,效果更佳。此方还可治疗肺疽、心衄、内崩吐血,或舌头上出血如针孔。如果鼻衄,吹入鼻中即可止血。
葛根治小便出血。用当归四两,切碎,加酒三升,煮至一升,一次服用。
丹参治血虚,可以用四物汤加牛膝膏。
过度悲伤会导致胞络断绝,胞络断绝会导致阳气内动,表现为心下崩痛,频繁尿血。
姚氏治疗小便出血的方法是:用龙骨末方寸匕,用水调和温服,每天三次,直到病愈。
〔《肘》〕治淋下血。麻根十枚,水五升,煮取二升一服,取血神效。
〔《經》〕治尿血不止。以鬱金一兩搗為末,蔥白一握相和,水一盞,煎三合去渣溫服,日三服。
〔《濟》〕,鹿角膠丸,治房室勞傷,小便尿血。
鹿角膠(半兩),沒藥(另研),油頭髮灰(各三錢),
上為末,用茅根汁打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全文見診病傳變。)
白話文:
《肘》中記載,治療淋下血,可用麻根十枚,水五升煮成二升,服用一次,可有效止血。
《經》中記載,治療尿血不止,可用鬱金一兩搗成粉末,與蔥白一握混合,加水一盞煎煮至三分之二,去渣溫服,每天三次。
《濟》中記載,鹿角膠丸可治療房室勞傷引起的小便尿血。將鹿角膠半兩、沒藥另研、油頭髮灰各三錢研成粉末,用茅根汁打成麵糊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鹽湯送服。
胞宮的熱氣移至膀胱,就會導致小便不通暢或尿血。詳細內容請參閱診病傳變。
〔仲〕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閟不通。
〔丹〕溺血屬熱,山梔炒水煎,或用小薊、琥珀。
〔《玄》〕小便出血,是心伏熱在於小腸,宜鏡面草自然汁,加生蜜一匙服之,以八正散加麥門冬,蔥煎服。如小便澀痛,以海金沙細末調治之。(八正散見淋條。)
〔《外》〕治尿血。車前草搗取汁五合,空心服之。
〔《濟》〕,小薊飲子,治下焦結熱,尿血成淋。
白話文:
如果熱在身體下部,就會出現尿血,也會導致排尿不暢。尿血屬於熱症,可以用山梔子炒水煎服,或者用小薊、琥珀。小便出血是心火伏藏在小腸造成的,可以服用鏡面草汁加生蜜,並用八正散加麥門冬,用蔥煎服。如果小便澀痛,可以用海金沙研成細末調服。治療尿血,可以用車前草搗汁服用。小薊飲子可以治療下焦積熱、尿血成淋。
生地(四兩),小薊根,滑石,通草,蒲黃(炒),藕節,淡竹葉,當歸(去蘆,酒浸),山梔仁,甘草(炙。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八分,空心溫服。
〔無〕葎草汁法。(方見淋。)
〔丹〕尿血實者,可用當歸承氣湯下之,後以四物加山梔。(當歸承氣湯即調胃承氣加當歸。)
白話文:
生地四錢,小薊根、滑石、通草、蒲黃(炒)、藕節、淡竹葉、當歸(去蘆,酒浸)、山梔仁、甘草(炙)各半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碗水煎至八分,空腹溫服。若患者不含葎草汁,則使用此方。若患者尿血實熱,可先服用當歸承氣湯,之後再用四物湯加山梔。當歸承氣湯即調胃承氣湯加當歸。
〔《脈》〕尺脈滑,氣血實,婦人經脈不利,男子尿血,宜服朴硝煎大黃湯下去經血,針關元瀉之。
〔丹〕,冬榮散,治小便出血,及腸風下血。
用夏枯草燒灰存性為末,米飲下。一方,用涼水調下。
少陰澀,則病積溲血。(又見積塊。)
咳而且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逆也。(全文見診生死。)
咳溲血,形肉脫,脈搏,是逆也。(同上。凡脈曰勞曰強曰勁曰搏者皆謂有力而實也。)
白話文:
尺脈滑,表示氣血充盈。婦女經脈不暢,男子尿血,適合服用朴硝煎大黃湯來排出經血,並針刺關元穴瀉血。
丹方冬榮散,用於治療小便出血和腸風下血。
將夏枯草燒成灰,存留藥性,研磨成粉末,用米湯送服。另一方可以用涼水調服。
少陰經脈澀滯,則會導致病邪積聚,出現尿血。
咳嗽並伴隨尿血和形體消瘦,脈象細小而有力,這是逆氣上衝的表現。
咳嗽、尿血、形體消瘦,脈搏有力,這是逆氣上衝的表現。凡是脈象形容為勞、強、勁、搏的,都表示脈象有力而實。
3. 妊娠尿血
〔《聖》〕治妊娠尿血。用阿膠炒黃為散,每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匕。
〔《大》〕治妊娠尿血。
阿膠,熟地(各等分),
上為末,空心粥飲調二錢。
白話文:
【《聖》】治療孕期出現尿血的情況。做法是把阿膠炒至微黃後研磨成為粉末狀,每次在用餐前服用兩湯匙,可用稀飯水送服。
【《大》】治療孕期出現尿血的情形。
所需材料:阿膠,熟地(各一份量)
步驟: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為粉末狀,在早上空腹時服用兩湯匙,並用稀飯水送服。
4. 下血
〔丹〕下血不可用純寒涼藥,必於寒涼藥中,加辛味為佐。久不愈者,後用溫劑,必兼升舉藥中加酒浸炒涼藥,如酒煮黃連丸之類。凡用血藥,不可單行單止。腸風獨在胃與大腸出,治用黃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定腸風痛,用蒼朮、滑石、當歸、生地黃、黃芩、甘草。
白話文:
便血不能只用寒涼藥,必須在寒涼藥中加入辛味藥材。如果久治不愈,之後要用溫性的藥物,還要加入升舉藥材,並且用酒浸炒涼藥,像是酒煮黃連丸這種藥方。任何用來止血的藥物,都不能單獨使用。腸風只在胃和大腸出現,可以用黃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來治療。如果腸風疼痛,可以用蒼朮、滑石、當歸、生地黃、黃芩、甘草。
下血屬虛者,當溫散之,四物加乾薑、升麻。便血過多者,四物加蝟皮。有熱者,四物加山梔、升麻、秦艽、阿膠。有兼風者,蒼朮、秦艽、芍藥、香附。胃清血,非藍實不除。
〔《本》〕如下清血色鮮者,腸風也。血濁而色黯者,藏毒也。肛門射如血線者,蟲痔也。亦是一種下部虛,陽氣不升,血隨氣而降者。
仲景云:脈弦而大者,弦為緊,大為芤,緊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此下部虛而下者也。若得革脈,須宜服溫補藥。蟲痔宜熏,《千金》用蝟皮艾者佳,予嘗用有效。(方見痔。)
白話文:
如果下血是體虛引起的,就應該用溫熱散寒的藥物,可以服用四物湯加入乾薑和升麻。如果便血過多,則可以在四物湯中加入蝟皮。如果有發熱的症狀,則可以在四物湯中加入山梔、升麻、秦艽和阿膠。如果有兼有風寒的症狀,則可以服用蒼朮、秦艽、芍藥和香附。如果胃部有積熱導致出血,則一定要用藍實來清熱解毒。
《本草綱目》中記載,下血如果顏色鮮紅,則是腸風;如果血色暗沉,則是體內有毒素;如果肛門射出像血線一樣的血,則是蟲痔。這三種情況都屬於下部虛弱,陽氣不升,導致血液隨氣而下降。
張仲景說,脈象弦而大,弦代表緊,大代表虛,緊則為寒,虛則為虛,寒虛相搏,稱為革脈。婦女則會出現半產漏下,男子則會出現亡血失精,都是下部虛弱引起的。如果出現革脈,就應該服用溫補藥物。蟲痔可以用藥物熏蒸,千金方中用蝟皮和艾草熏蒸的效果最好,我曾經使用過,效果很好。 (治療蟲痔的藥方見痔病章節。)
〔垣〕,升麻補胃湯,治宿有腸血症,因五月大熱吃杏,腸澼下血遠三四尺,散漫如篩,腰沉沉然,腹中不痛,血色紫黑,病名濕毒腸澼,是陽明少陽經血症,升陽湯主之。
升麻(一錢半),羌活(一錢),獨活(五分),柴胡,防風(各錢半),葛根(三分),肉桂(少許),白芍藥(五分),牡丹皮(半錢),黃耆(一錢),熟地,生地(各五分),歸身(三分),甘草(炙,五分),
白話文:
患者長期有腸出血,因五月酷熱吃了杏子,導致腸道出血,血流不止,血色紫黑,腰部沉重,腹部不痛。這是濕毒導致的腸道出血,屬於陽明、少陽經的血症,用升陽湯治療。
方劑如下:升麻一錢半,羌活一錢,獨活五分,柴胡、防風各錢半,葛根三分,肉桂少許,白芍藥五分,牡丹皮半錢,黃耆一錢,熟地、生地各五分,歸身三分,甘草(炙)五分。
上銼如麻子大,作二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渣,稍熱食前服。
和中益胃湯,治太陰陽明腹痛,大便常溏泄,若不泄,即秘而難見,在後傳作濕熱毒,下鮮紅血,腹中微痛,脅下急縮,脈緩而洪弦,中指下得之,按之空虛。
熟地(三錢),歸身(酒洗,三分),升麻(五分),柴胡(五分),蘇木(一分),藁本(二分),甘草(炙,三分),益智(三分),
上作一服,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渣,午食前溫服,一帖愈。
升陽除濕和血湯,治腸澼下血。另作一泒,其血𣹜出有力,而遠射四散如篩下,春二月中旬,日下二行,腹中大作痛,乃陽明氣衝熱毒所作也,當升陽去濕熱,和血脈,不兩服而愈。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麻子大小,分成兩劑,用兩碗水煎成一碗,去渣,稍微溫熱後飯前服用。
和中益胃湯,用於治療太陰陽明經脈引起的腹痛,大便經常稀溏,若不稀溏,就便祕而且排便困難,之後發展成濕熱毒,排泄鮮紅色血液,腹部微痛,脅肋下緊縮,脈象緩慢而洪大有力,在中指下方觸摸到,按下去空虛。
熟地黃三錢,歸身酒洗三分,升麻五分,柴胡五分,蘇木一分,藁本二分,甘草炙三分,益智三分。
以上藥材為一劑,用三大碗水煎成一碗,去渣,午飯前溫熱服用,一劑即可痊癒。
升陽除濕和血湯,用於治療腸道滑脫下血。另有一種情況,其血排出有力,並且遠遠地向四面八方散開,如同篩子般下血,在春季二月中旬,太陽下降到第二行,腹部劇烈疼痛,這是陽明經脈氣衝熱毒所致,應該升陽去濕熱,調和血脈,不服用兩劑即可痊癒。
生地,牡丹皮,甘草(各五分),白芍藥(一錢半),熟地,黃耆(一錢),升麻(七分),歸身,蒼朮,秦艽,肉桂(各三分),陳皮(二分),甘草(炙,五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四大盞,煎一盞稍熱,空心服立效。
益智和中湯,治腸澼下血,紅或深紫黑色,腹中痛,腹皮惡寒,右三部脈中指下得之俱弦,按之無力,關脈甚緊,肌表陽明分涼,腹皮熱而喜熱物熨之,內寒明矣。
升麻(一錢),葛根(五分),白芍藥(錢半),甘草(炙,一錢),桂枝(四分),益智(五分),半夏(五分),肉桂(一分),歸身(一錢),黃耆(一錢),乾薑(少許),牡丹皮,柴胡(各五分),
白話文:
生地、牡丹皮、甘草各五分,白芍藥一錢半,熟地、黃耆一錢,升麻七分,歸身、蒼朮、秦艽、肉桂各三分,陳皮二分,甘草(炙)五分。以上藥材研磨成粉,製成一服藥,用水四大盞煎成一盞,稍稍溫熱後,空腹服用,效果顯著。
此方名為「益智和中湯」,主治腸道泄瀉下血,血色紅或深紫黑色,伴隨腹痛,腹部皮膚惡寒,右三部脈中指下得之俱弦,按之無力,關脈甚緊,肌表陽明分涼,腹部皮膚熱而喜用熱物熨之,顯示內寒明顯。
升麻一錢,葛根五分,白芍藥錢半,甘草(炙)一錢,桂枝四分,益智五分,半夏五分,肉桂一分,歸身一錢,黃耆一錢,乾薑少許,牡丹皮、柴胡各五分。
上為粗末,作一服,水三盞,煎一盞,食後溫服。
〔丹〕婦人年六十,性多沉怒,大便下血,十餘年不止,食減形困,心搖動,或如煙燻,情性極惡,早起面微浮急。此時便血尤未盡絕,中間若得一二日不來,則意思稍清,但遇稍不如意事,則血復作,百法不治。左三部脈浮大,稍重手則無,久取之又似滯澀,而至數不勻,右三部沉澀細弱,寸脈沉絕。
予謂氣鬱生涎,涎郁胸中,清氣不升,經脈壅遏不降,心血絕少,不能自養,所以有如熏之狀。非開涎不足以行氣,非氣行則血不能歸隧道,以壯脾為君,諸藥佐之。遂以二陳湯加酒紅花、升麻、當歸身、酒黃連、青皮、貝母、澤瀉、黃耆、人參、白朮、酒芍藥,每帖生附子一小片煎服,四帖後血止。遂去附子,加乾葛、牡丹皮、山梔子,而如熏之狀亦除去。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做成一劑藥,用三碗水煎煮,煎至一碗,飯後溫熱服用。
一位六十歲的婦人,個性容易生氣,長期便血,十多年未止,食慾不佳,身體虛弱,心神不定,有時像被煙燻一樣,脾氣暴躁,早上起床時臉色稍微浮腫急躁。此時便血還沒完全停止,如果有一兩天沒有血,精神就會稍微好轉,但只要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便血就會復發,各種治療方法都不奏效。左邊三部脈搏浮大,稍微用力按壓就消失,長期按壓又像是滯澀,脈搏不規律;右邊三部脈搏沉澀細弱,寸脈沉沒消失。
我認為是氣鬱結在體內,產生了痰涎,痰涎積聚在胸部,清氣不能上升,經絡阻塞不通,下降不順暢,心血不足,不能滋養心臟,所以出現像被燻的樣子。必須開通痰涎才能使氣血流通,氣血流通才能使血液回歸正常通道,以健脾為主要藥物,其他藥物輔助。於是用二陳湯,加入酒紅花、升麻、當歸身、酒黃連、青皮、貝母、澤瀉、黃耆、人參、白朮、酒芍藥,每劑藥加入一小片生附子煎服,服用四劑後便血停止。接著去掉附子,加入乾葛、牡丹皮、山梔子,熏的症狀也消失了。
又於前方加縮砂、炒神麯、熟地、木香,倍參、術,服半月而全愈。
治下血。蒼朮、地黃,同擂細末為丸,不用鐵器。
〔《玄》〕大便下血曰腸風,切勿止澀,究其本末症狀,先清其表,後攻其里,其血自止。如脈洪大,宜後方四物合解毒湯調治。(解毒湯方見發熱。)
〔《本》〕治腸風瀉血。
牽牛(五兩),牙皂(三兩,不蛀者,捶碎)
上二味水浸三日後,除皂角不用,將酒一升煮,令乾焙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溫酒送下,空心日午夜臥各一服。或轉下黃物,不妨。病可後,每日常服五丸,飯飲送下。
白話文:
此外,在前方藥方中加入縮砂、炒神麴、熟地、木香,並將人參、蒼朮的份量加倍,服用半個月後便完全康復。
治療下血。將蒼朮和地黃一起研磨成細粉,製成丸藥,製作過程中不要使用鐵器。
《玄》書中記載:大便下血叫做腸風,切忌止澀,應該先從表面清熱,再攻治內在病竈,這樣出血就會自然停止。如果脈象洪大,則應該用四物湯配合解毒湯來調治。(解毒湯的方劑請參考發熱部分。)
《本》書中記載:治療腸風瀉血。
將牽牛(五兩)和牙皁(三兩,選擇沒有蟲蛀的,敲碎)一起用水浸泡三天,然後去除牙皁不用,用一升酒煮沸,煮乾後研磨成粉末,再用蜂蜜製成丸藥,每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七丸,用溫酒送服,空腹、中午和晚上睡前各服用一次。即使排泄物帶有黃色,也不必擔心。病癒後,每天可以服用五丸,飯後用酒送服。
〔潔〕,黃連湯,治大便後下血,腹中不痛者,謂之濕毒下血。
黃連,當歸(各五錢),甘草(炙,二錢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
芍藥黃連湯,治大便下血,腹中痛者,謂熱毒下血。
芍藥,黃連,當歸(各半兩),大黃(一錢),淡桂(五分),甘草(炙,二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如痛甚者,調木香、檳榔末一錢服之。
〔垣〕夫腸澼者,為水穀與血,另作一泒,如𣹜桶湧出也。夏濕熱太甚,正當客氣盛,而主氣弱,故腸澼之病甚也,以,涼血地黃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大便完後出血,但肚子不痛,稱為濕毒下血,可用黃連湯治療。黃連、當歸各五錢,甘草(炙)二錢半,將藥材磨碎,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服。
如果大便出血伴隨肚子痛,稱為熱毒下血,可用芍藥黃連湯治療。芍藥、黃連、當歸各半兩,大黃一錢,淡桂五分,甘草(炙)二錢,將藥材磨碎,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服。如果疼痛嚴重,可以加入木香、檳榔末各一錢服用。
腸澼是指水穀和血液另闢蹊徑流出,就像桶子傾倒一樣。夏天濕熱過盛,外邪侵犯人體,而人體抵抗力弱,因此腸澼的病症會更加嚴重。可用涼血地黃湯治療。
黃柏(去皮),知母(炒。各一錢),青皮(炒),槐子(炒),當歸,熟地(各五分),
上㕮咀,俱作一服,水一盞,煎七分溫服。如小便澀,臍下悶,或大便前後重,調木香、檳榔細末各半錢,稍熱於食前空心服。如裡急後重,又不去者,當下之。如腹中動搖有水聲,而小便不調者,停飲也,診是何臟,以去水飲藥瀉之。假令脈洪大,用瀉火利小便之類是也。
如胃虛不能食,而大渴不止,不可用淡滲之藥止之,乃胃中元氣少故也,與七味白朮散補之。(方見消渴。)如發熱惡熱煩躁,大渴不止,肌熱不欲近衣,其脈洪大,按之無力,或無目痛鼻乾者,非白虎湯症也,此血虛發躁,當以黃耆一兩,當歸二錢,㕮咀。水煎服。如大便秘塞,或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膿,或少有血,慎勿利之,利之則必致病重,反鬱結不通,以升陽除濕防風湯升其陽,則陰氣自降矣。
白話文:
黃柏去皮,知母炒,各一錢,青皮炒,槐子炒,當歸,熟地各五分,研磨成粉末,作為一劑藥方,用一杯水煎煮,留七分溫熱服用。如果小便澀痛,臍下悶脹,或大便前後沉重,可再加入木香、檳榔細末各半錢,稍熱後於飯前空腹服用。若出現裡急後重,且服用藥物後仍未改善,應立即採取其他措施。如果腹部有水聲,且小便不暢,則可能是停飲,需要根據病灶所在,服用利水藥物治療。若脈象洪大,則可服用瀉火利小便的藥物。
如果胃虛無力,食慾不振,卻又口渴不止,不可使用淡滲的藥物,因為這是胃中元氣不足引起的,應該服用七味白朮散補益胃氣。如果發熱惡熱煩躁,口渴不止,身體發熱,不願靠近衣物,脈象洪大,按之無力,或沒有眼痛鼻乾的症狀,則不是白虎湯的病症,而是血虛發躁,應該服用黃耆一兩,當歸二錢,研磨成粉末,用水煎煮服用。如果大便便秘,或裡急後重,多次上廁所卻無法排便,或少量排出白膿或血,不可使用利藥,否則會加重病情,導致反覆便秘,應服用升陽除濕防風湯升陽氣,則陰氣自然下降。
升陽除濕防風湯
蒼朮(酒浸,炒,去皮,淨,四錢),白朮(一錢),白茯苓,白芍藥(各一錢),防風(二錢),
上㕮咀,除蒼朮另作片,水一碗半,煮至二大盞,納諸藥同煎至一大盞,去渣,稍熱空心食前服。如飧泄不禁,以此藥導其濕。如飧泄及泄不止,以風藥升陽,蒼朮益胃去濕。脈實,腹脹閉塞不通,宜從權,以苦多甘少藥泄之。如得通,復以升陽湯助其陽。或不便,以升陽湯中加泄藥通之。
當歸和血散,治腸澼下血,或濕毒下血。
白話文:
升陽除濕[防風湯]
藥材:
- 蒼朮(酒浸,炒,去皮,淨,四錢)
- 白朮(一錢)
- 白茯苓(一錢)
- 白芍藥(一錢)
- 防風(二錢)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除了蒼朮之外,其餘藥材切片。取水一碗半,煮至剩二大盞,再加入所有藥材一同煎煮至一大盞,去渣,稍熱後空腹飯前服用。
功效:
- 針對食慾不振、腹瀉不止的情況,本方可引導體內濕氣排出。
- 若腹瀉並伴隨血便,則可用此方升陽化濕,以蒼朮健脾胃除濕。
- 脈象實證,伴隨腹脹便秘,可適量增加苦味藥材以瀉下通便。若通便後仍需補陽,可再服用升陽湯。若未通便,則可在升陽湯中添加泄藥以通便。
其他:
- [當歸和血散]則專治腸道出血或濕毒下血。
槐花,青皮,荊芥,熟地,白朮(各六分),當歸,升麻(各一錢),川芎(四分),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清水飲湯調,食前下。
〔《本》〕治腸風臟毒,,槐花散,。
槐花(炒),柏葉(搗爛,焙),荊芥,枳殼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空心食前服。(《經驗》治下血,槐花、荊芥等分為末,酒調下一錢。)
〔《玄》〕大便下血者,肺與大腸受熱,宜四物同解毒藥,入艾煎,下三黃丸調治之。
白話文:
槐花、青皮、荊芥、熟地、白朮各六分,當歸、升麻各一錢,川芎四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至三錢,用清水煎煮,飯前服用。這個方子可以治療腸風臟毒。另外,將槐花炒熟,柏葉搗碎後烘乾,荊芥、枳殼等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調服,空腹飯前服用,可以治療下血。對於大便下血的患者,由於肺和大腸受熱,應當服用四物湯和解毒藥,加入艾草煎煮,再服用三黃丸進行調治。
〔丹〕治便血久久傷血,並麻風症,癬瘡見面者用。
龜板(二兩),升麻,香附(各半兩),白芍藥(一兩半),側柏葉(一兩),椿皮(七錢半),
上為末粥丸,先用四物加白朮、黃連、廿草、陳皮等藥,作湯送下。
積熱便血。蒼朮,陳皮(各二錢半),黃柏,黃芩(各七錢半),連翹(半錢),生地膏(六兩),
上為末,以地黃膏搜為丸。
脈緩大,口渴便血,月經紫色,勞挾濕熱。
白話文:
丹藥用於治療長期便血導致血虛,以及麻風病、癬瘡等皮膚病。
將龜板、升麻、香附、白芍藥、側柏葉、椿皮研磨成粉末,製成藥丸,先用四物湯加入白朮、黃連、廿草、陳皮等藥,煮成湯汁服用。
如果便血是因積熱所致,則用蒼朮、陳皮、黃柏、黃芩、連翹、生地膏研末,以地黃膏調製成丸服用。
若脈象緩慢而有力,口渴、便血、月經呈紫色,可能是因勞累導致濕熱內蘊。
白朮(五錢),地黃,黃柏(炒),白芍藥(各三錢),地榆(二錢),黃芩(一錢),香附(二錢),
上為末,炊餅為丸。
孫用和治腸風瀉血。黃耆、黃連等分為末,酒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羅〕,結陰丹,治腸風下血,臟毒下血,諸大便血疾。
枳殼(麩炒),威靈仙,黃耆,陳皮(去白),椿根白皮,何首烏,荊芥穗(各半兩),
白話文:
白朮五錢,地黃、黃柏(炒)、白芍藥各三錢,地榆二錢,黃芩一錢,香附二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炊餅做成丸藥。
孫用和用這個藥方治療腸風瀉血。黃耆、黃連等量研末,用酒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米湯送服。
羅氏的結陰丹則是用來治療腸風下血、臟毒下血以及各種大便出血的疾病。
枳殼(麩炒)、威靈仙、黃耆、陳皮(去白)、椿根白皮、何首烏、荊芥穗各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陳米飲入醋少許煎過,放溫送下。
〔《本》〕,椿皮丸
臭椿皮(刮去粗皮焙,十四兩),蒼朮,枳殼(各二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空心食前,米飲下三四十丸。
治腸風瀉血,久不止,,玉屑丸,。
槐根白皮(去粗皮),苦楝根(去皮,各三兩),椿根白皮(四兩,三味於九月後二月前取,軟者曬乾),天南星,半夏(各半兩,並生用),威靈仙(一兩),寒食麵(三兩),
白話文:
將臭椿皮、蒼朮、枳殼研磨成粉,用醋和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飯前空腹服用三十到四十丸,用米湯送服。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以水一盞,煎沸下丸子,煮令浮,以匙抄起,溫溫送下不嚼,空心食前服。
頃年有人下血,幾盈盆,頓爾疲萎,諸藥不效。予曰:此正腸風,令服玉屑丸,三服而愈。
〔《經》〕治臟毒下血。以苦楝子炒黃為末,蜜丸,米飲下,十丸至二十丸甚妙。
〔《鬥》〕治腸風痔瀉血。羊蹄根葉,蒸爛一碗,食之立瘥。
〔《外》〕治卒下血不止。龍膽草一虎口,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五服瘥。
白話文:
上藥研成細末,做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一杯水煎煮沸騰,放入丸子,煮至丸子浮起,用湯匙撈出,溫熱後送服,不要咀嚼,空腹飯前服用。
近年來有人下血,血量幾乎滿盆,立刻虛弱無力,各種藥物都不見效。我說:這是腸風,讓他服用玉屑丸,三次就痊癒了。
《經》書記載:治療臟腑中毒引起的出血。將苦楝子炒至黃色,研成細末,用蜜做成丸子,用米湯送服,每次服用十至二十丸效果極佳。
《鬥》書記載:治療腸風痔瘡引起的出血。將羊蹄根葉蒸爛至一碗,食用即可立即痊癒。
《外》書記載:治療突然出血不止。將一虎口量的龍膽草,用五升水煎煮至二升半,分五次服用即可痊癒。
〔《本》〕蕨菜花不以多少,文武火焙乾為末,每服三錢,飯飲調下。
〔子和〕一男子臟毒下血,當六月熱不可堪,自甘於死,忽思蜜水,猛舍性命飲一大盞,痛止血住。
〔《素》〕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駱龍吉云:結陰之病,陰氣內結不得外行,血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便血也,其脈虛澀者是也。因血結不行故下。陰陽別論)血泄者脈急,血無所行也。(從容篇)
〔羅〕真定總管史侯男,年四十二歲,形體本瘦,因勉強飲酸酒得腹痛,次傳泄瀉,十餘日。便後見血,或紅或紫,腸鳴腹痛。醫以諸見血皆熱,治以芍藥柏皮湯之類,前證如故,仍不欲食,食則嘔酸,形體愈瘦。面色青黃不澤,心下痞,惡冷物,口乾,時有煩躁,不得安臥。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蕨菜花無論多少,用文武火烘乾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飯水送服。
子和醫案記載,一位男子因臟腑有毒,導致下血不止,時值六月炎熱,他痛苦不堪,甚至想放棄生命。突然想起蜜水,強忍著痛苦喝下一大盞,結果疼痛止住,出血也止住了。
《素問》記載,結陰者,便血量會逐漸增加,第一次便血一升,第二次便血二升,第三次便血三升。駱龍吉認為,結陰病是因為陰氣內結,無法排出體外,血液沒有依附之物,便滲入腸道,導致便血,脈象虛澀就是這個原因。血結不通,所以才會便血。陰陽別論中說,血泄者脈象急促,是因為血液無處可去。
羅天益醫案記載,真定總管史侯男,四十二歲,體型本就瘦弱,因勉強喝了酸酒,導致腹痛,繼而腹瀉,持續十餘日。便後見血,有時紅色,有時紫色,伴隨腸鳴腹痛。醫生以為所有的見血都是熱症,用芍藥柏皮湯等方治療,但病情仍然如故,而且他也不想吃東西,吃東西就會嘔吐酸水,體型越來越瘦。面色青黃無光澤,心下痞悶,厭惡冷食,口乾,時常煩躁,無法安睡。
請予治之,診得脈弦細而微遲,手足稍冷。《內經》曰: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又曰:邪至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結陰之病,陰氣內結,不得外行,血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便血也,以,平胃地榆湯,主之。
蒼朮(一錢),白朮,陳皮,茯苓,厚朴(各五分),甘草(炙),乾薑,當歸,炒曲,白芍藥,益智仁,人參(各三分),地榆(七分),升麻(一錢),葛根(五分),黑附子(炮,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此藥溫中散寒,除濕和胃,數服病減大半。又灸中脘二七壯,引胃氣上升,次灸氣海百壯,生髮元氣,灸則強食生肉,以還少丹服之,至春再灸三里二七壯,溫脾壯胃,生髮元氣,次服芳香之劑,慎言語、節飲食而愈。
白話文:
病人脈象弦細而微遲,手腳略微冰冷。根據《內經》,陰氣內結會導致便血,病情加重便血量也會增加。這屬於陰氣內結導致陰脈不和,血液瘀滯,渗入腸道,所以出現便血。建議服用平胃地榆湯治療。
處方:蒼朮一錢,白朮、陳皮、茯苓、厚朴各五分,甘草(炙)、乾薑、當歸、炒曲、白芍藥、益智仁、人參各三分,地榆七分,升麻一錢,葛根五分,黑附子(炮)一錢。
用法:以上藥材共為一服,水兩碗,生姜三片,大枣两枚,煎至一碗去渣,飯前溫服。此藥溫中散寒,除濕和胃,服藥數次後病情會減輕一半。另外,可以灸中脘穴二十七壯,引導胃氣上升,再灸氣海穴一百壯,生髮元氣。灸後會增進食慾,可以服用還少丹。等到春天再灸三里穴二十七壯,溫脾壯胃,生髮元氣,之後服用芳香之劑,注意言語謹慎,飲食節制,便可痊癒。
〔海〕楊師大醉,醒發大渴,飲水三大盞,又飲冰茶三碗,後病便鮮血四次,約一盆。先與吳茱萸丸,翌日又與平胃五苓各半散,三大服,血止後自利。又與神應丸,四服自利乃止。或問曰:何不用黃連之類以解毒?予曰:若用寒藥,其疾大變,難治。寒飲內傷,復用寒藥,非其治也。
況血為寒所凝,入大腸間,而便下血,溫之乃行,所以得熱則自止。楊氏飲冷酒,瀉血,服對金散止。亦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之意也。
白話文:
楊師傅喝醉了,醒來非常口渴,喝了三大杯水,又喝了三碗冰茶,之後便連續四次拉血,血量約有一盆。一開始給他吃了吳茱萸丸,第二天又給他吃了平胃五苓各半散,吃了三次之後,血止住了,並且開始腹瀉。接著又給他吃了神應丸,吃了四次之後腹瀉也止住了。有人問我為什麼不用黃連等寒涼藥來解毒?我回答說:如果用寒涼藥,病情會更加嚴重,難以治療。寒飲傷及內臟,再用寒涼藥,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了。
而且,血因為寒氣凝結,進入大腸,導致便血,用溫熱的方法才能讓它運行順暢,所以用溫熱藥物就能止血。楊師傅喝了冰冷的酒,導致出血,服用對金散可以止血。這也是調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的用意。
唐生病,因飲酪水,及食生物,下利紫黑血十餘行,脾胃受寒濕毒,與六神平胃散半兩,加白朮三錢,以利腰臍間血,一服愈。
〔《易》〕,胃風湯,治大人小兒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
人參,茯苓,川芎,官桂,當歸,芍藥,白朮(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粟米百餘粒同煎七分,去渣,稍熱空心服,小兒量力增減。若加熟地、黃耆、甘草等分為十味,名十補湯。若虛勞嗽,加五味子。若有痰,加半夏。若發熱,加柴胡。若有汗,加牡蠣。若虛寒,加附子。若寒甚,加乾薑,皆依本方等分。若骨蒸發熱,飲食自若者,用十補湯加柴胡一兩。
白話文:
唐生生病了,因為喝了酪水,又吃了生冷食物,導致腹瀉排出紫黑色的血,十多行之多。他的脾胃受到寒濕毒的侵害,於是用六神[平胃散]半兩,再加上白朮三錢,幫助排出腰臍間的淤血,服用一次就痊癒了。
《易經》中記載的[胃風湯],可以用來治療大人和小孩因風寒趁虛侵入腸胃,導致水穀不化,腹瀉不止,以及腸胃濕毒,排泄物像豆汁一樣,或是排出瘀血,日夜不停的情況。
人參、茯苓、川芎、官桂、當歸、芍藥、白朮(各等分),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大碗水,加入百餘粒[粟米]一起煎煮七分,去除藥渣,稍微加熱後空腹服用,小孩可根據自身情況調整藥量。如果再加上熟地、黃耆、甘草等分,就是十味[十補湯]。如果出現虛勞咳嗽,可以加入[五味子]。如果有痰,可以加半夏。如果發熱,可以加柴胡。如果出汗,可以加[牡蠣]。如果虛寒,可以加附子。如果寒氣很重,可以加乾薑,所有藥材按照原方比例混合使用。如果出現骨蒸發熱,但飲食正常,可以用十[補湯]再加上柴胡一兩。
若氣弱,加人參。若小便不利,加茯苓。若脈弦澀,加川芎。若惡風,加官桂。若脈澀,加當歸。若腹痛,加白芍藥。若胃熱濕盛,加白朮。
〔潔〕治血下,防風為上使,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若血瘀色紫者,陳血也,加熟地。若血鮮色紅者,新血也,加生地黃。若寒熱者,加柴胡。若肌熱者,加地骨皮。若脈洪實痛甚者,加酒浸大黃。
治腸風,,烏荊丸,。
川烏頭(一兩,炮,去皮尖),荊芥穗(二兩),
白話文:
如果氣虛乏力,就加人參;如果小便不暢,就加茯苓;如果脈象弦澀,就加川芎;如果怕風,就加肉桂;如果脈象澀滯,就加當歸;如果肚子痛,就加白芍藥;如果胃熱濕盛,就加白朮。
治療出血,防風是主要的藥物,黃連是輔助藥物,地榆是輔助藥物。如果血瘀呈紫色,是陳舊血,就加熟地黃。如果血鮮紅,是新鮮血,就加生地黃。如果寒熱交替,就加柴胡。如果肌膚發熱,就加地骨皮。如果脈象洪大有力,疼痛劇烈,就加酒浸大黃。
治療腸風,可以用烏荊丸。
川烏頭(一兩,炮製去皮尖),荊芥穗(二兩),...
上為末,醋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送下,熟水亦得。有病發時,食前日三服。無病時,日一服。
〔仲〕下血,先便後血者,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甘草,熟地,白朮,附子(炮),阿膠,黃芩(各三兩),灶中黃土(半升)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下血,先血後便者,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赤小豆(五兩,浸令芽出,曝乾),當歸(一兩),
上杵為末,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梅師云:治熱毒下血,或因食熱物發動,以赤豆杵末,水調吞下方寸匕。又方,治腸風,赤小豆炒黑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白話文:
上面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醋丸,大小像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溫酒送服,用熟水也行。如果有病發作時,飯前一天服用三次。沒有病時,一天服用一次。
對於下血,先大便後出血的,這是遠血,用黃土湯治療。
甘草、熟地、白朮、炮附子、阿膠、黃芩各三兩,灶中黃土半升。
以上七味藥材,用水八升,煎煮至三升,分兩次溫服。
對於下血,先出血後大便的,這是近血,用赤小豆當歸散治療。
赤小豆五兩,浸泡至發芽後曬乾,當歸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漿水服用,每次服用方寸匕,一天服用三次。
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腹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全文見五臟。)
〔《素》〕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生氣通天論)
上飲食不節,腸澼,如羅謙甫治真定總管史侯男,飲酸酒下血法,及海藏治楊師飲冰茶下血法,治唐生飲酪水下血法是也。並見寒濕條。
〔世〕,治酒積下血不止,糞後見,諸藥不效。
神麯(一兩半),白酒藥(二丸)
上同為末,用清水調,捏作餅子,慢火上炙黃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亦治泄瀉神效。
〔《靈》〕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腸澼。(論疾診尺篇)
白話文:
飲食不規律,作息不正常,容易導致身體陰氣受損,陰氣受損就會進入五臟,進入五臟就會造成腹脹便秘,嚴重一點會拉肚子,長期如此則會導致腸道疾病。飽食過度也會傷害筋脈,導致腸道疾病,甚至形成痔瘡。飲食不節制,引發腸道疾病,可以參考羅謙甫治療真定總管史侯男飲酸酒下血的方子、海藏治療楊師飲冰茶下血的方子、以及唐生飲酪水下血的方子,這些方法都可以在寒濕條中找到。另外,治療因酒積導致下血不止,排便後出血,且服用其他藥物無效的情況,可以用神麴和白酒製成藥餅,服用後可有效止血,同時也能治療腹瀉。春季受風寒,夏季容易引發腹瀉和腸道疾病。
〔易〕胃風湯,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下血。(方論寒濕條。)
〔丹〕治腸風下血及血崩。用五靈脂炒,去火毒,每服二錢。
〔世〕腸風下血。馬鞭草葉,研碎扭汁服。
〔丹〕臟毒下血。車前草連根一握,生薑一小塊,新水研碎去渣,候血欲下時,腰間必覺重,便服此藥一盞。少坐漸覺冷下腹中,即登廁,已不見血矣,甚者不過再服。
〔《本》〕治腸風臟毒,酒痢下血。
黃連,生薑
上二味煎湯,下二氣丸,次服五槐丸,方列於後。
白話文:
胃風湯可以治療風寒乘虛入侵腸胃導致的下血,丹溪翁認為五靈脂炒去火毒可以治療腸風下血和血崩,世醫則用馬鞭草葉研碎取汁治療腸風下血。丹溪翁還指出車前草加生薑可以治療臟毒下血,方法是將車前草連根和生薑研碎去渣,在血欲下時服下一碗,可以止血。另外,《本草綱目》記載可以用黃連、生薑煎湯,再服用二氣丸和五槐丸來治療腸風臟毒、酒痢下血。
又方
金星草(三兩,草味苦寒,大解丹石毒),陳乾薑
上為末,每服一錢,新汲水調,空心服。
孫真人治糞後有血,濃煎艾葉湯,和生薑汁三合服之。
〔《本》〕治臟毒,蒜連丸。鷹爪黃連末,用獨頭蒜一顆,煨香熟,研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陳米飲下。
〔《衍》〕患暴下血。以葫五七枚,去梗皮,量多少入豆豉搗為膏,可即丸如桐子大。以米飲下五六十丸,無不愈者。(葫即蒜也,本草稱其能清血。)
〔垣〕,烏梅丸,治腸風下血,服之立效。
白話文:
金星草三兩,研成粉末,加入陳乾薑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新汲取的清水調服,空腹服用。孫真人治療糞便帶血,用艾葉濃煎湯,加入生薑汁三合服用。治療臟腑毒素,可用蒜連丸。將鷹爪黃連研成粉末,用獨頭蒜煨香熟透,研磨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四十丸,用陳米水送服。治療暴下血,可用葫蘆五七枚,去梗皮,按比例加入豆豉搗成膏狀,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六十丸,用米水送服,效果顯著。葫蘆即是大蒜,本草記載其具有清血的功效。烏梅丸治療腸風下血,服用後效果顯著。
真殭蠶(一兩),烏梅肉(焙乾,一兩),
上為末,薄糊丸如雞頭肉大。每服百丸,食前白湯送下,日三服。
〔《本》〕,五槐丸,治臟毒。
五倍子,槐花(陳者),百藥煎(好者。各等分),
上焙乾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湯下,一日三服。
〔丹〕治下血。用白芷、五倍子為末,丸服。
〔《本》〕治腸風。
五倍子,白礬(各五錢。),
白話文:
將真殭蠶和烏梅肉各一兩,一起磨成粉末,用薄糊做成雞頭肉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百丸,飯前用白湯送服,一天三次。此方出自《本草綱目》,名為五槐丸,主治臟毒。
將五倍子、陳槐花和好百藥煎各等分,一起烘乾磨成粉末,用酒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一天三次。此方出自《丹溪心法》,主治下血。
用白芷和五倍子一起磨成粉末,做成丸子服用,主治腸風。此方出自《本草綱目》。
將五倍子和白礬各五錢一起研磨服用,主治腸風。
上為末,順流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米飲下,忌酒。
上酸寒之劑
〔《千》〕糞前有血,令人面黃。石榴皮取末,茄子枝湯下。
〔丹〕治腸風下血,百藥不效。有一良醫,獨用山裡棗,俗名鼻涕團,又名酸棗,最治下血之疾。試取乾者為末,服之應手而安。藥苟對症,其效若此,烏可以賤而忽之哉。(《衍義》云:酸棗微熱。)
上酸熱之劑。
〔《本》〕丈夫傷血,婦人血崩漬,入大腸出血。
草豆蔻,檳榔(各炒紫色),罌粟殼(燒灰)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粉末,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丸,用米湯送服,忌酒。
以上是治療寒涼症的藥方。
《千金方》記載:大便前出血,會導致面容發黃。將石榴皮磨成粉末,用茄子枝煎湯服用。
《丹溪心法》記載:治療腸風下血,百藥無效時,有一位名醫獨用山裡的棗子,俗稱鼻涕團,又名酸棗,最有效治療下血的疾病。取乾的酸棗磨成粉末服用,效果顯著。藥物如果對症,療效如此顯著,怎能因為藥材便宜而忽視呢? (《醫學衍義》記載:酸棗性微溫。)
以上是治療熱症的藥方。
《本草綱目》記載:男子傷血,女子血崩,血流入大腸出血。
草豆蔻、檳榔(各炒至紫黑色),罌粟殼(燒成灰)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下。
〔世〕冬榮散,治腸風下血。(方見溲血。)
〔《博》〕治遠年日久腸風下血不止。枳殼燒灰存性,羊脛炭為末,和勻,用濃米飲一中盞調下,空心五更初一服,如人行五里,再服立效。(每服枳殼灰五錢,炭末七錢)
〔《本》〕治腸風,炒赤小豆散。(方見上下血條赤豆當歸散下注。)
又方,栝蔞三個,燒灰存性,每服三錢,空心米飲調下。
〔《靈苑》〕治腸風下血久不止。茄蒂燒存性為末,每服三錢匕,食前米飲調下。(丹溪云:茄蒂燒灰存性,山梔炒。等分為末,丸之,米飲下百丸。)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治療腸風下血,可以使用冬榮散,方劑請參考溲血部分。
治療長期腸風下血不止,可以將枳殼燒成灰,保留藥性,羊脛骨燒成炭,研磨成粉末,混合在一起,用濃米湯一中盞調服,空腹五更初一服,走五里路程後再服一次,效果顯著。每次服用枳殼灰五錢,炭末七錢。
治療腸風,可以使用炒赤小豆散,方劑請參考上下血條赤豆當歸散下注部分。
另一個方法是用三個栝蔞燒成灰,保留藥性,每次服用三錢,空腹用米湯送服。
治療腸風下血久不止,可以將茄蒂燒成灰,保留藥性,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飯前用米湯送服。丹溪先生說:茄蒂燒成灰,山梔子炒熟,等量研磨成粉末,做成丸劑,每次用米湯送服一百丸。
〔《本》〕治腸風。絲瓜燒灰存性,空心溫酒調服二錢。
〔《食療》〕治下鮮血。梔子燒灰,水和一錢匕,服之,量其大小多少服之。
〔《廣》〕治瀉血不止。桑耳一兩,熬令黑,水一大升三合,煎取六大合,去渣,空心分溫三服。
〔《本》〕治腸風下血。
核桃殼,繭蛻,皮鞋底,赤雞冠花(等分)
上燒灰為末,每服一錢,空心溫酒下。
又方,治臟毒。
當歸,枳殼,側柏葉,陳槐花子,百草霜,芍藥(各一兩),
白話文:
治療腸風,可以用絲瓜燒成灰,空腹溫酒調服二錢。
治療下鮮血,可以將梔子燒成灰,用水調和一錢,服用,根據病情調整用量。
治療瀉血不止,可以用桑耳熬至黑色,用水煎煮,取六分之五的藥汁,去渣,空腹分三次溫服。
治療腸風下血,可以將核桃殼、繭蛻、皮鞋底、赤雞冠花等分,燒成灰研末,每次服用一錢,空腹溫酒送服。
治療臟毒,可以將當歸、枳殼、側柏葉、陳槐花子、百草霜、芍藥等藥材各一兩,一起煎煮服用。
上銼碎,一處炒令煙微起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下,日午米湯下,各食前服甚妙。
〔丹〕一方,治腸澼。用陳年棕櫚燒灰,百藥煎為丸服。
〔《本》〕又方,皂角樹上蕈,新瓦上焙乾為末,每服一錢,溫酒下。
〔《山》〕臟毒便血。生藕節切片,清早蘸平胃散嚼下。
〔丹〕治腸痔大便常血,取蔥白三五斤煮作湯,盆中坐立瘥。
灸刺腸澼下血有二法:
其一取肝。經云,病注下血,取曲泉是也。
其二取腎。經云:腎足少陰之脈所生病者,黃疸腸澼,視盛虛熱寒陷下,而施補瀉疾留灸也。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小火炒至冒煙,每次服用兩錢,空腹溫酒送服,中午用米湯送服,飯前服用效果最佳。
用陳年的棕櫚燒成灰,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成丸服用,可以治療腸道疾病。
皂角樹上的蕈,用瓦片烘乾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溫酒送服。
新鮮的藕節切片,早上蘸取平胃散嚼服,可以治療腸道毒素導致的便血。
治療腸痔導致的便血,可以用蔥白三五斤煮湯,在盆中坐浴,可以緩解症状。
灸刺治療腸道疾病導致的下血,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取肝經上的曲泉穴,因為經書記載,病症導致的下血,取曲泉穴可以治療。
第二種方法是取腎經上的穴位,經書記載,腎經足少陰脈所導致的疾病,例如黃疸、腸道疾病,要根據病症的虛實寒熱來決定補瀉的方法,並用艾灸和針刺治療。
〔《脈》〕關脈芤,大便出血數斗者,以鬲俞傷故也,宜灸鬲俞。若下重去血者,宜針關元。
〔垣〕治腸風下血,灸二十椎下,隨年壯三報穴立愈。
〔《甲》〕腸中有寒熱注下,腸澼便血,會陽主之。腸鳴澼泄,下窌主之。腸澼泄切痛,四滿主之。腸澼,中郄主之。(一名中都。)
〔《怪穴》〕治腸風下血,肘內曲澤下一寸。
〔《集》〕又法:三間、商陽、大陵、內關、命門、扶承。
〔海〕血症與黃證,俱頭汗出,惡風,口飲酒,便褐色或黑色者,亦同血症治之。
〔《素》〕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大奇論)
淫而奪精,身熱色夭然,及酒後下血,血篤重是逆也。(全文見診生死。)
白話文:
脈象顯示關脈虛弱,且大便出血量多,可能是由於鬲俞穴受傷導致,應灸鬲俞穴。若下腹部出血,則應針刺關元穴。
治療腸風下血,可灸二十椎下,根據患者年齡加灸三報穴,即可痊癒。
腸中有寒熱之氣下注,導致腸澼便血,可用會陽穴治療。若腸鳴伴隨洩瀉,可用下窌穴治療。若腸澼洩瀉伴隨劇痛,可用四滿穴治療。若僅是腸澼,可用中郄穴(又名中都穴)治療。
治療腸風下血,可在肘內曲澤穴下1寸處針灸。
治療腸風下血,也可針刺三間、商陽、大陵、內關、命門、扶承等穴位。
血症與黃疸症狀相似,患者均伴隨頭部出汗、畏風、口渴飲酒、大便呈褐色或黑色,可用治療血症的方法治療。
腎脈搏動微弱且沉降,伴隨腸澼下血,且血溫身熱者,預後不良。
過度房事損傷精氣,導致身體發熱、面色萎黃,以及飲酒後下血,這些都是逆氣導致的。
〔《素》〕心肝澼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大奇論)帝曰:腸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熱則死,身寒則生。帝曰:腸澼下膿血何如?岐伯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帝曰: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以臟期之。
(俱通評虛實論)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俱大奇論)
腹脹便血,脈大時絕,是逆也。如此者,不及一時而死矣。(全文見診生死。絕謂斷絕而不相續也。)
〔《脈》〕腸澼下膿血,脈沉小留連者生,數疾且大,有熱者死。腸澼筋攣,其脈小細安靜者生,浮大緊者死。
〔《素》〕陰陽虛,腸澼死。(陰陽別論)胃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不可治。(全文見診病傳變。)
白話文:
《素問》提到,心肝同時病變導致下血,是可以治療的。脈象沉細而澀,屬於腸澼,如果病人發燒,則難以存活,發燒七天便會死亡。《大奇論》中,黃帝問腸澼便血的預後,岐伯回答,發燒則死,不發燒則生。黃帝又問腸澼下膿血的預後,岐伯回答,脈象懸絕則死,滑大則生。黃帝再問腸澼沒有發燒,脈象也不懸絕的預後,岐伯回答,脈象滑大者可以存活,懸澀者則會死亡,需要根據臟腑的病程來判斷。
《俱通評虛實論》中提到,脾脈外鼓沉,是腸澼,但會自行痊癒。肝脈小緩,也是腸澼,但較容易治療。《大奇論》中也提到,腹部脹滿且便血,脈象大而時斷時續,這是逆氣,如此情況,很快就會死亡。
《脈經》中提到,腸澼下膿血,脈象沉細而緩慢者可以存活,脈象數疾且大,伴隨發燒則會死亡。腸澼筋攣,脈象細小而安靜者可以存活,浮大而緊者則會死亡。
《素問》中提到,陰陽虛弱,腸澼則會死亡。《診病傳變》中提到,胃氣移熱於脾,傳變為虛,導致腸澼,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