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5)

1. 妊孕咳唾血

〔《心》〕妊孕寒熱往來,咳嗽血痰,或嘔吐不食無力,或喘滿乳脊相應痛,或口中唾如霜雪,出語無聲,或耳鳴,或痰涎日夜數碗,誤用熱藥之故也。風門,魂戶(各五分),支溝,間使(各相透),如寒熱未解,百節瘛瘲昏憒,再取絕骨(五分),太谿(三分),如脈氣未平,瀉太淵,太白(各二分),中府。

以上穴,實瀉虛補,治產前病立效,此病安後半年,必有一變,四肢消瘦,單腹腫脹,即取陰交一穴,去其惡物也。

白話文:

【妊娠咳嗽咯血】

《心》中提到,孕婦若出現時冷時熱、咳嗽並咯出血痰,或者嘔吐無法進食而感到無力,或是呼吸困難、胸部及背部相應疼痛,或是口吐如霜雪般的白色泡沫,說話聲音沙啞,或是耳鳴,或是日夜吐出大量痰液,這些症狀可能是誤用了溫熱藥物所導致。

治療上,可以針對風門、魂戶(各五分)、支溝、間使(各相互透刺)進行鍼灸。如果發熱與寒顫的症狀仍未緩解,伴隨全身關節抽搐、意識不清,可再加絕骨(五分)、太溪(三分)。若脈象仍不穩定,可以瀉太淵、太白(各二分)、中府。

上述穴位,實證時採用瀉法,虛證時採用補法,對產前疾病的治療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然而,患此病的人在病癒後半年內,可能會有病情變化,表現爲四肢消瘦,腹部單獨腫脹。此時,應針對陰交穴進行治療,以排除體內惡物。

2. 溲血

〔無〕,玉屑膏,治尿血,並五淋砂石,疼痛不可忍受者。

黃耆,人參(各等分),

上為末,用蘿蔔大者,切一指厚,三指大四五片,蜜淹少時,蘸蜜炙乾,復蘸復炙,盡蜜二兩為度,勿令焦。至熟,蘸黃耆、人參末吃,不以時,仍以鹽湯送下。

〔《外》〕療虛尿血方。干膠三兩,炙搗末,酒二升,和溫服。

〔無〕,發灰散,治小便尿血。

發灰(《本草》云:發灰能消瘀血,通關格,利水道,破癰疽血衄。丹溪云:發,補陰甚捷。)

上一味,每用二錢,以米醋二合,湯少許服,井花水調亦得。一法茅草根、車前子煎湯調下尤妙。兼治肺疽心衄,內崩吐血一兩口,或舌上出血如針孔。若鼻衄,吹內立已。

〔葛〕治小便出血。當歸四兩,細銼,酒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丹〕有血虛,四物湯加牛膝膏。

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全文見痿。)

〔姚氏〕治小便出血。龍骨末方寸匕,水調溫服,日三服瘥。

〔《肘》〕治淋下血。麻根十枚,水五升,煮取二升一服,取血神效。

〔《經》〕治尿血不止。以鬱金一兩搗為末,蔥白一握相和,水一盞,煎三合去渣溫服,日三服。

〔《濟》〕,鹿角膠丸,治房室勞傷,小便尿血。

鹿角膠(半兩),沒藥(另研),油頭髮灰(各三錢),

上為末,用茅根汁打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全文見診病傳變。)

〔仲〕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閟不通。

〔丹〕溺血屬熱,山梔炒水煎,或用小薊、琥珀。

〔《玄》〕小便出血,是心伏熱在於小腸,宜鏡面草自然汁,加生蜜一匙服之,以八正散加麥門冬,蔥煎服。如小便澀痛,以海金沙細末調治之。(八正散見淋條。)

〔《外》〕治尿血。車前草搗取汁五合,空心服之。

〔《濟》〕,小薊飲子,治下焦結熱,尿血成淋。

生地(四兩),小薊根,滑石,通草,蒲黃(炒),藕節,淡竹葉,當歸(去蘆,酒浸),山梔仁,甘草(炙。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八分,空心溫服。

〔無〕葎草汁法。(方見淋。)

〔丹〕尿血實者,可用當歸承氣湯下之,後以四物加山梔。(當歸承氣湯即調胃承氣加當歸。)

〔《脈》〕尺脈滑,氣血實,婦人經脈不利,男子尿血,宜服朴硝煎大黃湯下去經血,針關元瀉之。

〔丹〕,冬榮散,治小便出血,及腸風下血。

用夏枯草燒灰存性為末,米飲下。一方,用涼水調下。

少陰澀,則病積溲血。(又見積塊。)

咳而且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逆也。(全文見診生死。)

咳溲血,形肉脫,脈搏,是逆也。(同上。凡脈曰勞曰強曰勁曰搏者皆謂有力而實也。)

白話文:

[尿血]

玉屑膏,治療尿血,包括各種類型的尿路結石,痛到難以忍受的情況。

使用等量的人參和黃芪,磨成粉末。取一個大蘿蔔,切成厚度約一指,寬度約三指的四五片,用蜂蜜浸泡一段時間,然後蘸蜂蜜烤乾,反覆蘸烤直到用完兩兩的蜂蜜,但不要烤焦。等到熟了,蘸着人參和黃芪的粉末吃,不限定時間,同時以鹽湯送服。

外部療法:治療虛弱導致的尿血。取三兩的幹膠,炙燒搗碎成粉末,與二升酒混合,溫熱後服用。

發灰散,治療小便尿血。

發灰有消瘀血,通關格,利水道,破癰疽血衄的效果。

使用二錢的發灰,與二合米醋,少量的熱水服用,也可以用井花水調服。另一個方法是用茅草根和車前子煎湯調服更佳。同時可以治療肺疽心衄,內崩吐血,或者舌上出血如針孔。如果鼻衄,吹入即可立即止血。

葛氏的治療方法:治療小便出血。使用四兩當歸,細銼,用三升酒煮,取一升頓服。

丹氏的方法:對於血虛,可以使用四物湯加牛膝膏。

過度的悲傷會導致胞絡斷裂,胞絡斷裂則陽氣內動,發病時心下崩,頻繁尿血。

姚氏的治療方法:治療小便出血。使用龍骨末一寸匕,用水調和,溫服,每日三次。

肘後的治療方法:治療尿血。使用十枚麻根,五升水,煮取二升,一次服下,取血效果顯著。

經方:治療尿血不止。使用一兩鬱金搗爲末,一把蔥白,一盞水,煎三合去渣溫服,每日三次。

濟氏的治療方法:鹿角膠丸,治療房室勞傷,小便尿血。

使用半兩鹿角膠,沒藥(另研),油頭髮灰(各三錢)。將上述材料磨成粉末,用茅根汁打麪糊丸,如桐子大。每次服用五十丸,用鹽湯送服。

胞移熱於膀胱,則小便困難,尿血。

仲氏的治療方法: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也會導致淋閉不通。

丹氏的治療方法:尿血屬於熱,可以使用炒山梔水煎,或使用小薊、琥珀。

玄氏的治療方法:小便出血,是心伏熱在小腸,宜使用鏡面草自然汁,加一匙生蜜服用,可以用八正散加麥門冬,蔥煎服。如果小便澀痛,可以使用海金沙細末調治。

外部的治療方法:治療尿血。使用車前草搗取汁五合,空腹服用。

濟氏的治療方法:小薊飲子,治療下焦結熱,尿血成淋。

使用四兩生地,小薊根,滑石,通草,蒲黃(炒),藕節,淡竹葉,當歸(去蘆,酒浸),山梔仁,甘草(炙)。將上述材料磨碎,每次服用四錢,一盞水,煎八分,空腹溫服。

對於實證尿血,可以使用當歸承氣湯下之,之後使用四物加山梔。

脈象:如果尺脈滑,表示氣血實,婦女可能月經不利,男性可能尿血,應該服用朴硝煎大黃湯下去經血,或者在關元處針刺瀉之。

冬榮散,治療小便出血,以及腸風下血。

使用夏枯草燒灰存性爲末,米飲下。另一個方法是用涼水調下。

少陰澀,則可能有積塊,尿血。

咳嗽且尿血脫形,脈小勁,是逆也。

咳嗽尿血,形肉脫,脈搏,是逆也。凡脈稱爲勞,強,勁,搏的都表示有力而實。

3. 妊娠尿血

〔《聖》〕治妊娠尿血。用阿膠炒黃為散,每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匕。

〔《大》〕治妊娠尿血。

阿膠,熟地(各等分),

上為末,空心粥飲調二錢。

白話文:

【對於孕婦尿血的處理方式】

根據古書《聖》的記載,處理孕婦尿血的方法是:將阿膠炒至呈黃色後磨成粉,每次進食前,用粥湯調和兩錢的阿膠粉服用。

另據《大》所述,處理孕婦尿血的方式如下:

所需材料為阿膠與熟地,兩者份量相同,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粉末,於空腹時,用粥湯調和兩錢的藥粉服用。

4. 下血

〔丹〕下血不可用純寒涼藥,必於寒涼藥中,加辛味為佐。久不愈者,後用溫劑,必兼升舉藥中加酒浸炒涼藥,如酒煮黃連丸之類。凡用血藥,不可單行單止。腸風獨在胃與大腸出,治用黃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定腸風痛,用蒼朮、滑石、當歸、生地黃、黃芩、甘草。

下血屬虛者,當溫散之,四物加乾薑、升麻。便血過多者,四物加蝟皮。有熱者,四物加山梔、升麻、秦艽、阿膠。有兼風者,蒼朮、秦艽、芍藥、香附。胃清血,非藍實不除。

〔《本》〕如下清血色鮮者,腸風也。血濁而色黯者,藏毒也。肛門射如血線者,蟲痔也。亦是一種下部虛,陽氣不升,血隨氣而降者。

仲景云:脈弦而大者,弦為緊,大為芤,緊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此下部虛而下者也。若得革脈,須宜服溫補藥。蟲痔宜熏,《千金》用蝟皮艾者佳,予嘗用有效。(方見痔。)

〔垣〕,升麻補胃湯,治宿有腸血症,因五月大熱吃杏,腸澼下血遠三四尺,散漫如篩,腰沉沉然,腹中不痛,血色紫黑,病名濕毒腸澼,是陽明少陽經血症,升陽湯主之。

升麻(一錢半),羌活(一錢),獨活(五分),柴胡,防風(各錢半),葛根(三分),肉桂(少許),白芍藥(五分),牡丹皮(半錢),黃耆(一錢),熟地,生地(各五分),歸身(三分),甘草(炙,五分),

上銼如麻子大,作二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渣,稍熱食前服。

和中益胃湯,治太陰陽明腹痛,大便常溏泄,若不泄,即秘而難見,在後傳作濕熱毒,下鮮紅血,腹中微痛,脅下急縮,脈緩而洪弦,中指下得之,按之空虛。

熟地(三錢),歸身(酒洗,三分),升麻(五分),柴胡(五分),蘇木(一分),藁本(二分),甘草(炙,三分),益智(三分),

上作一服,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渣,午食前溫服,一帖愈。

升陽除濕和血湯,治腸澼下血。另作一泒,其血𣹜出有力,而遠射四散如篩下,春二月中旬,日下二行,腹中大作痛,乃陽明氣衝熱毒所作也,當升陽去濕熱,和血脈,不兩服而愈。

生地,牡丹皮,甘草(各五分),白芍藥(一錢半),熟地,黃耆(一錢),升麻(七分),歸身,蒼朮,秦艽,肉桂(各三分),陳皮(二分),甘草(炙,五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四大盞,煎一盞稍熱,空心服立效。

益智和中湯,治腸澼下血,紅或深紫黑色,腹中痛,腹皮惡寒,右三部脈中指下得之俱弦,按之無力,關脈甚緊,肌表陽明分涼,腹皮熱而喜熱物熨之,內寒明矣。

升麻(一錢),葛根(五分),白芍藥(錢半),甘草(炙,一錢),桂枝(四分),益智(五分),半夏(五分),肉桂(一分),歸身(一錢),黃耆(一錢),乾薑(少許),牡丹皮,柴胡(各五分),

上為粗末,作一服,水三盞,煎一盞,食後溫服。

〔丹〕婦人年六十,性多沉怒,大便下血,十餘年不止,食減形困,心搖動,或如煙燻,情性極惡,早起面微浮急。此時便血尤未盡絕,中間若得一二日不來,則意思稍清,但遇稍不如意事,則血復作,百法不治。左三部脈浮大,稍重手則無,久取之又似滯澀,而至數不勻,右三部沉澀細弱,寸脈沉絕。

予謂氣鬱生涎,涎郁胸中,清氣不升,經脈壅遏不降,心血絕少,不能自養,所以有如熏之狀。非開涎不足以行氣,非氣行則血不能歸隧道,以壯脾為君,諸藥佐之。遂以二陳湯加酒紅花、升麻、當歸身、酒黃連、青皮、貝母、澤瀉、黃耆、人參、白朮、酒芍藥,每帖生附子一小片煎服,四帖後血止。遂去附子,加乾葛、牡丹皮、山梔子,而如熏之狀亦除去。

又於前方加縮砂、炒神麯、熟地、木香,倍參、術,服半月而全愈。

治下血。蒼朮、地黃,同擂細末為丸,不用鐵器。

〔《玄》〕大便下血曰腸風,切勿止澀,究其本末症狀,先清其表,後攻其里,其血自止。如脈洪大,宜後方四物合解毒湯調治。(解毒湯方見發熱。)

〔《本》〕治腸風瀉血。

牽牛(五兩),牙皂(三兩,不蛀者,捶碎)

上二味水浸三日後,除皂角不用,將酒一升煮,令乾焙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溫酒送下,空心日午夜臥各一服。或轉下黃物,不妨。病可後,每日常服五丸,飯飲送下。

〔潔〕,黃連湯,治大便後下血,腹中不痛者,謂之濕毒下血。

黃連,當歸(各五錢),甘草(炙,二錢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

芍藥黃連湯,治大便下血,腹中痛者,謂熱毒下血。

芍藥,黃連,當歸(各半兩),大黃(一錢),淡桂(五分),甘草(炙,二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如痛甚者,調木香、檳榔末一錢服之。

〔垣〕夫腸澼者,為水穀與血,另作一泒,如𣹜桶湧出也。夏濕熱太甚,正當客氣盛,而主氣弱,故腸澼之病甚也,以,涼血地黃湯,主之。

黃柏(去皮),知母(炒。各一錢),青皮(炒),槐子(炒),當歸,熟地(各五分),

上㕮咀,俱作一服,水一盞,煎七分溫服。如小便澀,臍下悶,或大便前後重,調木香、檳榔細末各半錢,稍熱於食前空心服。如裡急後重,又不去者,當下之。如腹中動搖有水聲,而小便不調者,停飲也,診是何臟,以去水飲藥瀉之。假令脈洪大,用瀉火利小便之類是也。

如胃虛不能食,而大渴不止,不可用淡滲之藥止之,乃胃中元氣少故也,與七味白朮散補之。(方見消渴。)如發熱惡熱煩躁,大渴不止,肌熱不欲近衣,其脈洪大,按之無力,或無目痛鼻乾者,非白虎湯症也,此血虛發躁,當以黃耆一兩,當歸二錢,㕮咀。水煎服。如大便秘塞,或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膿,或少有血,慎勿利之,利之則必致病重,反鬱結不通,以升陽除濕防風湯升其陽,則陰氣自降矣。

升陽除濕防風湯

蒼朮(酒浸,炒,去皮,淨,四錢),白朮(一錢),白茯苓,白芍藥(各一錢),防風(二錢),

上㕮咀,除蒼朮另作片,水一碗半,煮至二大盞,納諸藥同煎至一大盞,去渣,稍熱空心食前服。如飧泄不禁,以此藥導其濕。如飧泄及泄不止,以風藥升陽,蒼朮益胃去濕。脈實,腹脹閉塞不通,宜從權,以苦多甘少藥泄之。如得通,復以升陽湯助其陽。或不便,以升陽湯中加泄藥通之。

當歸和血散,治腸澼下血,或濕毒下血。

槐花,青皮,荊芥,熟地,白朮(各六分),當歸,升麻(各一錢),川芎(四分),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清水飲湯調,食前下。

〔《本》〕治腸風臟毒,,槐花散,。

槐花(炒),柏葉(搗爛,焙),荊芥,枳殼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空心食前服。(《經驗》治下血,槐花、荊芥等分為末,酒調下一錢。)

〔《玄》〕大便下血者,肺與大腸受熱,宜四物同解毒藥,入艾煎,下三黃丸調治之。

〔丹〕治便血久久傷血,並麻風症,癬瘡見面者用。

龜板(二兩),升麻,香附(各半兩),白芍藥(一兩半),側柏葉(一兩),椿皮(七錢半),

上為末粥丸,先用四物加白朮、黃連、廿草、陳皮等藥,作湯送下。

積熱便血。蒼朮,陳皮(各二錢半),黃柏,黃芩(各七錢半),連翹(半錢),生地膏(六兩),

上為末,以地黃膏搜為丸。

脈緩大,口渴便血,月經紫色,勞挾濕熱。

白朮(五錢),地黃,黃柏(炒),白芍藥(各三錢),地榆(二錢),黃芩(一錢),香附(二錢),

上為末,炊餅為丸。

孫用和治腸風瀉血。黃耆、黃連等分為末,酒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羅〕,結陰丹,治腸風下血,臟毒下血,諸大便血疾。

枳殼(麩炒),威靈仙,黃耆,陳皮(去白),椿根白皮,何首烏,荊芥穗(各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陳米飲入醋少許煎過,放溫送下。

〔《本》〕,椿皮丸

臭椿皮(刮去粗皮焙,十四兩),蒼朮,枳殼(各二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空心食前,米飲下三四十丸。

治腸風瀉血,久不止,,玉屑丸,。

槐根白皮(去粗皮),苦楝根(去皮,各三兩),椿根白皮(四兩,三味於九月後二月前取,軟者曬乾),天南星,半夏(各半兩,並生用),威靈仙(一兩),寒食麵(三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以水一盞,煎沸下丸子,煮令浮,以匙抄起,溫溫送下不嚼,空心食前服。

頃年有人下血,幾盈盆,頓爾疲萎,諸藥不效。予曰:此正腸風,令服玉屑丸,三服而愈。

〔《經》〕治臟毒下血。以苦楝子炒黃為末,蜜丸,米飲下,十丸至二十丸甚妙。

〔《鬥》〕治腸風痔瀉血。羊蹄根葉,蒸爛一碗,食之立瘥。

〔《外》〕治卒下血不止。龍膽草一虎口,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五服瘥。

〔《本》〕蕨菜花不以多少,文武火焙乾為末,每服三錢,飯飲調下。

〔子和〕一男子臟毒下血,當六月熱不可堪,自甘於死,忽思蜜水,猛舍性命飲一大盞,痛止血住。

〔《素》〕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駱龍吉云:結陰之病,陰氣內結不得外行,血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便血也,其脈虛澀者是也。因血結不行故下。陰陽別論)血泄者脈急,血無所行也。(從容篇)

〔羅〕真定總管史侯男,年四十二歲,形體本瘦,因勉強飲酸酒得腹痛,次傳泄瀉,十餘日。便後見血,或紅或紫,腸鳴腹痛。醫以諸見血皆熱,治以芍藥柏皮湯之類,前證如故,仍不欲食,食則嘔酸,形體愈瘦。面色青黃不澤,心下痞,惡冷物,口乾,時有煩躁,不得安臥。

請予治之,診得脈弦細而微遲,手足稍冷。《內經》曰: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又曰:邪至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結陰之病,陰氣內結,不得外行,血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便血也,以,平胃地榆湯,主之。

蒼朮(一錢),白朮,陳皮,茯苓,厚朴(各五分),甘草(炙),乾薑,當歸,炒曲,白芍藥,益智仁,人參(各三分),地榆(七分),升麻(一錢),葛根(五分),黑附子(炮,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此藥溫中散寒,除濕和胃,數服病減大半。又灸中脘二七壯,引胃氣上升,次灸氣海百壯,生髮元氣,灸則強食生肉,以還少丹服之,至春再灸三里二七壯,溫脾壯胃,生髮元氣,次服芳香之劑,慎言語、節飲食而愈。

〔海〕楊師大醉,醒發大渴,飲水三大盞,又飲冰茶三碗,後病便鮮血四次,約一盆。先與吳茱萸丸,翌日又與平胃五苓各半散,三大服,血止後自利。又與神應丸,四服自利乃止。或問曰:何不用黃連之類以解毒?予曰:若用寒藥,其疾大變,難治。寒飲內傷,復用寒藥,非其治也。

況血為寒所凝,入大腸間,而便下血,溫之乃行,所以得熱則自止。楊氏飲冷酒,瀉血,服對金散止。亦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之意也。

唐生病,因飲酪水,及食生物,下利紫黑血十餘行,脾胃受寒濕毒,與六神平胃散半兩,加白朮三錢,以利腰臍間血,一服愈。

〔《易》〕,胃風湯,治大人小兒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

人參,茯苓,川芎,官桂,當歸,芍藥,白朮(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粟米百餘粒同煎七分,去渣,稍熱空心服,小兒量力增減。若加熟地、黃耆、甘草等分為十味,名十補湯。若虛勞嗽,加五味子。若有痰,加半夏。若發熱,加柴胡。若有汗,加牡蠣。若虛寒,加附子。若寒甚,加乾薑,皆依本方等分。若骨蒸發熱,飲食自若者,用十補湯加柴胡一兩。

若氣弱,加人參。若小便不利,加茯苓。若脈弦澀,加川芎。若惡風,加官桂。若脈澀,加當歸。若腹痛,加白芍藥。若胃熱濕盛,加白朮。

〔潔〕治血下,防風為上使,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若血瘀色紫者,陳血也,加熟地黃。若血鮮色紅者,新血也,加生地黃。若寒熱者,加柴胡。若肌熱者,加地骨皮。若脈洪實痛甚者,加酒浸大黃。

治腸風,,烏荊丸,。

川烏頭(一兩,炮,去皮尖),荊芥穗(二兩),

上為末,醋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送下,熟水亦得。有病發時,食前日三服。無病時,日一服。

〔仲〕下血,先便後血者,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甘草,熟地,白朮,附子(炮),阿膠,黃芩(各三兩),灶中黃土(半升)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下血,先血後便者,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赤小豆(五兩,浸令芽出,曝乾),當歸(一兩),

上杵為末,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梅師云:治熱毒下血,或因食熱物發動,以赤豆杵末,水調吞下方寸匕。又方,治腸風,赤小豆炒黑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腹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全文見五臟。)

〔《素》〕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生氣通天論)

上飲食不節,腸澼,如羅謙甫治真定總管史侯男,飲酸酒下血法,及海藏治楊師飲冰茶下血法,治唐生飲酪水下血法是也。並見寒濕條。

〔世〕,治酒積下血不止,糞後見,諸藥不效。

神麯(一兩半),白酒藥(二丸)

上同為末,用清水調,捏作餅子,慢火上炙黃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亦治泄瀉神效。

〔《靈》〕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腸澼。(論疾診尺篇)

〔易〕胃風湯,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下血。(方論寒濕條。)

〔丹〕治腸風下血及血崩。用五靈脂炒,去火毒,每服二錢。

〔世〕腸風下血。馬鞭草葉,研碎扭汁服。

〔丹〕臟毒下血。車前草連根一握,生薑一小塊,新水研碎去渣,候血欲下時,腰間必覺重,便服此藥一盞。少坐漸覺冷下腹中,即登廁,已不見血矣,甚者不過再服。

〔《本》〕治腸風臟毒,酒痢下血。

黃連,生薑

上二味煎湯,下二氣丸,次服五槐丸,方列於後。

又方

金星草(三兩,草味苦寒,大解丹石毒),陳乾薑

上為末,每服一錢,新汲水調,空心服。

孫真人治糞後有血,濃煎艾葉湯,和生薑汁三合服之。

〔《本》〕治臟毒,蒜連丸。鷹爪黃連末,用獨頭蒜一顆,煨香熟,研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陳米飲下。

〔《衍》〕患暴下血。以葫五七枚,去梗皮,量多少入豆豉搗為膏,可即丸如桐子大。以米飲下五六十丸,無不愈者。(葫即蒜也,本草稱其能清血。)

〔垣〕,烏梅丸,治腸風下血,服之立效。

真殭蠶(一兩),烏梅肉(焙乾,一兩),

上為末,薄糊丸如雞頭肉大。每服百丸,食前白湯送下,日三服。

〔《本》〕,五槐丸,治臟毒。

五倍子,槐花(陳者),百藥煎(好者。各等分),

上焙乾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湯下,一日三服。

〔丹〕治下血。用白芷、五倍子為末,丸服。

〔《本》〕治腸風。

五倍子,白礬(各五錢。),

上為末,順流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米飲下,忌酒。

上酸寒之劑

〔《千》〕糞前有血,令人面黃。石榴皮取末,茄子枝湯下。

〔丹〕治腸風下血,百藥不效。有一良醫,獨用山裡棗,俗名鼻涕團,又名酸棗,最治下血之疾。試取乾者為末,服之應手而安。藥苟對症,其效若此,烏可以賤而忽之哉。(《衍義》云:酸棗微熱。)

上酸熱之劑。

〔《本》〕丈夫傷血,婦人血崩漬,入大腸出血。

草豆蔻,檳榔(各炒紫色),罌粟殼(燒灰)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下。

〔世〕冬榮散,治腸風下血。(方見溲血。)

〔《博》〕治遠年日久腸風下血不止。枳殼燒灰存性,羊脛炭為末,和勻,用濃米飲一中盞調下,空心五更初一服,如人行五里,再服立效。(每服枳殼灰五錢,炭末七錢)

〔《本》〕治腸風,炒赤小豆散。(方見上下血條赤豆當歸散下注。)

又方,栝蔞三個,燒灰存性,每服三錢,空心米飲調下。

〔《靈苑》〕治腸風下血久不止。茄蒂燒存性為末,每服三錢匕,食前米飲調下。(丹溪云:茄蒂燒灰存性,山梔炒。等分為末,丸之,米飲下百丸。)

〔《本》〕治腸風。絲瓜燒灰存性,空心溫酒調服二錢。

〔《食療》〕治下鮮血。梔子燒灰,水和一錢匕,服之,量其大小多少服之。

〔《廣》〕治瀉血不止。桑耳一兩,熬令黑,水一大升三合,煎取六大合,去渣,空心分溫三服。

〔《本》〕治腸風下血。

核桃殼,繭蛻,皮鞋底,赤雞冠花(等分)

上燒灰為末,每服一錢,空心溫酒下。

又方,治臟毒。

當歸,枳殼,側柏葉,陳槐花子,百草霜,芍藥(各一兩),

上銼碎,一處炒令煙微起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下,日午米湯下,各食前服甚妙。

〔丹〕一方,治腸澼。用陳年棕櫚燒灰,百藥煎為丸服。

〔《本》〕又方,皂角樹上蕈,新瓦上焙乾為末,每服一錢,溫酒下。

〔《山》〕臟毒便血。生藕節切片,清早蘸平胃散嚼下。

〔丹〕治腸痔大便常血,取蔥白三五斤煮作湯,盆中坐立瘥。

灸刺腸澼下血有二法:

其一取肝。經云,病注下血,取曲泉是也。

其二取腎。經云:腎足少陰之脈所生病者,黃疸腸澼,視盛虛熱寒陷下,而施補瀉疾留灸也。

〔《脈》〕關脈芤,大便出血數斗者,以鬲俞傷故也,宜灸鬲俞。若下重去血者,宜針關元。

〔垣〕治腸風下血,灸二十椎下,隨年壯三報穴立愈。

〔《甲》〕腸中有寒熱注下,腸澼便血,會陽主之。腸鳴澼泄,下窌主之。腸澼泄切痛,四滿主之。腸澼,中郄主之。(一名中都。)

〔《怪穴》〕治腸風下血,肘內曲澤下一寸。

〔《集》〕又法:三間、商陽、大陵、內關、命門、扶承。

〔海〕血症與黃證,俱頭汗出,惡風,口飲酒,便褐色或黑色者,亦同血症治之。

〔《素》〕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大奇論)

淫而奪精,身熱色夭然,及酒後下血,血篤重是逆也。(全文見診生死。)

〔《素》〕心肝澼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大奇論)帝曰:腸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熱則死,身寒則生。帝曰:腸澼下膿血何如?岐伯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帝曰: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以臟期之。

(俱通評虛實論)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俱大奇論)

腹脹便血,脈大時絕,是逆也。如此者,不及一時而死矣。(全文見診生死。絕謂斷絕而不相續也。)

〔《脈》〕腸澼下膿血,脈沉小留連者生,數疾且大,有熱者死。腸澼筋攣,其脈小細安靜者生,浮大緊者死。

〔《素》〕陰陽虛,腸澼死。(陰陽別論)胃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不可治。(全文見診病傳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