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6)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6)
1. 中蠱下血
(唾水沉者,心腹絞痛下血如爛肉者,俱為蠱。)
〔《千》〕治中蠱下血如雞肝出,其餘四臟俱壞,惟心未毀,或鼻破待死。取馬藺根末,水服方寸匕,隨吐則出,極神。此苗似葛蔓綠紫,生子似橘子。
〔梅〕治卒中蠱毒,下血如雞肝,晝夜不絕,臟腑敗壞待死。用白蘘荷葉,密安病人席下,勿令病人知覺,自呼蠱主姓名。
〔《百一》〕治中蠱毒,或吐下血者若爛肝。取蚯蚓十四枚,以苦酒三升漬之,蚓死但服其汁,已死者皆可治。
〔《千金翼》〕治蠱毒下血。蝟毛燒末,水服方寸匕,當吐蠱毒。
〔《肘》〕療中蠱毒,吐血下血,皆如爛肝者。苦瓠一枚,水二升煮取一升,服之吐即愈。又方,用苦酒一升,煮瓠令消,服之神效。
白話文:
【中了蠱毒導致大量出血】
如果口水會下沉而非浮在水面,且有劇烈心腹疼痛並排出像爛肉般的血液,這都是中了蠱毒的徵兆。
根據《千金方》,若中了蠱毒導致出血如雞肝般,甚至其它四個內臟都已經受損,只剩下心臟尚未被破壞,或者鼻子破裂瀕臨死亡的情況,可以取馬藺草的根部磨成粉末,用水服用一小匙,就能隨後將蠱毒吐出,效果非常神奇。這種草本植物的樣子類似葛蔓,顏色為綠紫色,結出的果實形狀類似橘子。
根據梅氏的治療方法,對於突然中了蠱毒,導致出血如雞肝,日日夜夜不停,內臟衰竭即將死亡的患者,可以用白蘘荷葉,祕密地放在病人的褥墊下,不要讓病人知道,病人自然就會呼喚出蠱主的名字。
根據《百一方》,對於中了蠱毒,或是嘔吐及排泄出血如爛肝的患者,可以取14條蚯蚓,用三升的醋浸泡,等蚯蚓死亡後只服用其汁液,即使是已經死去的病人都可以治療。
根據《千金翼方》,對於中了蠱毒導致出血的患者,可以用刺蝟的毛髮燒成灰燼,用水服用一小匙,便能將蠱毒吐出。
根據《肘後救卒方》,對於中了蠱毒,嘔吐及排泄出血如爛肝的患者,可以用一個苦瓠,加兩升的水煮至剩下一升,服用後就能吐出蠱毒而痊癒。另一個方法是,用一升的醋煮苦瓠至溶解,服用後效果神妙。
2. 諸痿
痿者,手足痿軟而無力,百節緩縱而不收也。
〔丹〕痿屬濕熱,有濕痰者,有氣虛者,有血虛者,有食積妨礙不降者,有死血者。
〔《素》〕黃帝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岐伯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
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此之謂也。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
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
帝曰:何以別之?岐伯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帝曰: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岐伯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補其榮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帝曰:善。(痿病論)
或問曰:治痿之法,取陽明之一經.此引而未發之言,願明以告我。予曰:諸痿生於肺熱。只此一句,便見治法大意。經曰;東方實則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此固就生克言補瀉,而大經大法,不外於此。東方木肝也,西方金肺也,南方火心也,北方水腎也。五方之中,惟火有二。
腎雖有兩,水居其一,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故經曰一水不勝二火,理之必然。金體燥而居上,主氣,畏火者也。土性溫而居中,主四肢,畏火者也。火性炎上,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則熱矣。木性剛急,肺受熱則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矣。
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之病作。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治痿之法,無出於此。駱龍吉亦曰:風火既熾,當滋腎水。東垣先生取柏皮為君,黃耆等補藥輔佐,以治諸痿,而無一定之方。
有兼痰積者,有濕多者,有熱多者,有濕熱相半者,有挾氣者,臨病制方,其善於治痿者乎。雖然,藥中肯綮矣,若將理失宜,醫不治也。天產作陽,氣厚發熱,先哲格言。但是患痿之人,若不淡薄食味,吾知其必不能安也。
〔垣〕清暑益氣湯,黃耆人參湯,清燥湯(三方並見注夏)
〔丹〕補益丸,治痿。
龜板(酒炙,一兩),鎖陽(酒浸,一兩),生地(酒浸,兩半),歸身(酒浸,一兩),陳皮(一兩),杜牛膝(酒浸,一兩),白朮(二兩),乾薑(七錢半),黃柏(炒,半兩),虎脛骨(酒炙,半兩),五味子(二錢),茯苓(半兩),白芍藥(酒浸,一兩),甘草(炙,一錢),菟絲子(酒蒸熟,研如糊,入余藥末,曬乾)
諸藥為末,紫河車為丸。如無紫河車,豬腦骨髓亦得。
龍虎丹,治痿。
敗龜板(酒炙),虎骨(酒炙),黃柏(酒炙),乾薑(二錢半),鎖陽(七錢半),金箔(十片),神麯,如懶言語,加山藥末七錢。
上為末,糯粉糊為丸,空心白湯服。
虎潛丸
龜板(四兩),知母(二兩),黃柏(四兩),熟地(二兩),牛膝(三兩半),鎖陽(一兩),虎骨(炙,一兩),當歸(一兩),芍藥(兩半),陳皮(七錢半),乾薑(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加附子,治痿厥如神。
濕熱痿,東垣健步丸加芩、柏、蒼朮。東垣補益腎肝丸,治腳膝無力。(二方並見痿厥。)蕭炳神龜滋陰丸。(方見涎下。)丹溪氣虛病痿,四君子加蒼朮、芩、柏。血虛病痿,四物湯加蒼朮、黃柏,下補陰丸。《保命集》治脾虛四肢不用,以十全散者,蓋治氣血俱虛者也。
〔無〕,加減四斤丸,治腎肝虛,熱淫於內,致筋骨痿弱,不自勝持,起居須人,足不任地,驚恐戰掉,潮熱時作,飲食無味,不生氣力,諸虛不足。
肉蓯蓉(酒浸),牛膝(酒浸),木瓜,菟絲子(酒浸,另研),鹿茸(燎去毛,切,酥炙),熟地,天麻,五味子(酒浸,等分),
上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米湯食前下。
王啟玄傳《玄珠》耘苗丹三方。序曰:張長沙戒人妄服燥烈之藥,謂藥勢偏有所助,勝克流變,則真病生焉,猶憫苗不長而揠之者也。若稟氣血不強,合服此而不服,是不耘苗者也,故名,耘苗丹,。此丹養五臟,補不足,秘固真元,均調二氣,和暢榮衛,保神守中。
五味子(半斤),巴戟(去心),遠志(去心),枸杞子,山藥,白茯苓,肉蓯蓉(酒浸),百部(酒浸一宿,焙),杜仲(炒,斷絲),蛇床子,防風(去蘆),柏子仁(另研),菟絲子(酒浸,另研。各二兩),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食前溫酒鹽湯任下三十丸。春干棗湯下,夏加五味子四兩,四季月加蓯蓉六兩,秋加枸杞子六兩。
衛生湯,補虛勞,強五臟,除煩熱,養真元,退邪熱,順血脈。
當歸,白芍藥(各四兩),甘草(炙,一兩),黃耆(八兩),
年老加酒半盞,同水煎。
〔蕭炳〕治腳軟丹參酒。(方見痿厥。)
〔《經》〕治骨軟風腰膝疼,行履不得,遍身搔癢。何首烏大而有花紋者,同牛膝銼各一斤,以好酒一升浸七宿焙乾,於木臼搗末蜜丸,每日空心食前酒下三五十丸。
〔《保》〕四肢不舉,俗曰癱緩,故經所謂脾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又曰土太過則敦阜。阜,高也,敦,厚也。既厚而又高,則令除去,此真所謂膏粱之疾,其治則瀉,令氣弱陽衰,土平而愈,或三化湯、調胃承氣湯,選而用之。若脾虛則不用也,經所謂土不及則卑陷。卑,下也,陷,坑也。
故脾病四肢不舉。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能至經,必因於脾,方得稟受。今脾病不能與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可十全散加減四物,去邪留正。
脾實病痿者。經云:脾病者肉痿,足不收。又云:脾脈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又云:其犯雨濕之地,則為痿者是也。
〔丹〕濕痰病痿。二陳湯加蒼朮、白朮、黃芩、黃柏之類,入竹瀝。
〔《鬥》〕商陸飯,治腳軟。(方見痿厥。)
〔子和〕陳下一武卒宋子玉,因駐軍息城,六月間暴得痿病,腰膝兩足皆不任用,躄而不行,求治於予。予察其兩手脈俱滑大而有力。予思《內經》火淫於內,治以鹹寒。以鹽水越其膈間寒熱宿痰,(新者為熱,舊者為寒。)或宿食宿飲。在上脘者,可以湧之。宿痰既盡,因而下之。
節次間行,覺神志日清,飲食日美,兩足漸舉,腳膝漸伸,心降腎升。又繼以黃連解毒湯加當歸等藥,及瀉心湯、涼膈散、柴胡飲子,大作劑煎,時時呷之。
〔《保》〕心熱盛則火獨亢,火炎上,腎之脈常下行。今火盛而上炎用事,故腎脈亦隨火炎爍而逆上行,陰氣厥逆,火復內焰,陰上隔陽,下不守位,心氣通脈,故生脈痿,膝腕樞如折去而不相提挈,經筋縱緩而不任地故也,可下數百行而愈。
〔丹〕痿病食積妨礙不得降者,亦有死血者,俱宜下之。
〔《素》〕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手足三陰之經也。)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
(手足三陽之經也)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太陰陽明篇調經篇云:脾藏肉不足則四肢不用。示從容論云:四肢懈惰,此脾精之不行也。)
脾虛四肢不用,治法並見前肺熱條。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全文見診。)
此即諸痿皆生於肺熱之義。王注云:上謂上焦,心肺氣也。
運氣,痿有三:一曰熱痿。經云:少陰之復,少氣骨痿。又云:少陽之復,少氣脈痿是也。
二曰濕痿。經云:歲土太過,甚則病肌肉痿,足痿不收。又云:土太過曰敦阜,敦阜之紀,其病四肢不舉。又云:太陽司天之政,寒濕之氣持於氣交,民病寒濕發肌肉痿,足痿不收。四之氣,風濕交爭,風化為雨,民病大熱,少氣,肌肉痿,足痿。又曰:陽明司天之政,四之氣,寒雨降,民病骨痿是也。
三曰風制脾痿。經云:厥陰司天,風氣下臨,脾氣上從而土且隆,體重,肌肉痿是也。
〔《靈》〕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顙大。顙大者,鉗耳是也。(顙大謂額角入髮際,頭維二穴也,以其鉗束於耳上,故名鉗耳也。)陽明為闔,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足陽明根於厲兌,溜於衝陽,注於下陵,入於人迎、豐隆也。
(下陵,三里穴也。)手陽明根於商陽,溜於合谷,注於陽谿,入於扶突、偏歷也。盛絡皆當取之。(根結篇)
刺痿經文,見前熱條,今概舉其略。
肺熱葉焦,則肺喘鳴,生痿躄,色白而毛敗者,補其滎魚際,通其俞太淵,至秋病已。
心熱生脈痿,數溲血,樞折不相提挈,脛縱不能任用於地,色赤而絡脈溢者,補其滎勞宮,通其俞大陵,至夏病已。
肝熱生筋痿,下白淫,口苦筋急攣,色蒼而爪枯者,補其滎行間,通其俞太衝,至春病已。
脾熱生肉痿,乾渴,肌肉不仁,色黃而蠕動者,補其滎大都,通其俞太白,至長夏病已。
腎熱生骨痿,足不任身,腰脊不舉,骨枯髓減,色黑而齒槁者,補其滎然谷,通其俞太谿,至冬病已。
又痿躄足不收,取之少陽陽明之別。經云: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又云:淫濼脞痿,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維,在外踝上五寸。又云: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病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者是也。
骨酸懈惰,取足少陰髓海。經云: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懈惰不能動,補足少陰。又云:腦為髓之海,其俞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懈怠安臥,審守其俞,而調其虛實者是也。百節弛縱,取脾手太陽之絡。經云: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腋三寸,布胸脅,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取之脾之大絡也。又云: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脘五寸,實則節弛肘廢,取之所別者是也。
〔《甲》〕痿不相知,太白主之。(一云身重骨痿不相知。)足下緩失履,衝陽主之。足緩不收,痿不能行,不能言語,手足痿躄不能行,地倉主之。
腎脈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全文見治虛實法。)
〔丹〕斷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