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五·陰陽臟腑部 (1)
卷之五·陰陽臟腑部 (1)
1. 卷之五·陰陽臟腑部
2. 治寒熱法
〔《素》〕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陰陽應象論,下同)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垣〕諸有過,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身寒。陰陽不足,則有汗而身熱。予補此句,為病之重者,莫大於此,如刀削肌肉,危之甚,不能久矣。按經曰:邪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
又曰:陽虛生外寒。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又曰:陽盛生外熱。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經曰:邪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又曰:陰虛生內熱。
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又曰:陰盛生內寒。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血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余見針灸門。)
〔《靈》〕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五音五味篇)經曰: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際之絡多青,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浮絡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其寒熱也。(余見陰陽通論。)
〔《難》〕經云: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全文見診法通論。)經曰:人迎盛則為熱,虛則為寒。氣口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全文見針灸虛實。)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謂?岐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全文見治法通論。)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之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全文見治法虛實。
)
王注曰。假如小寒之氣,溫以和之。大寒之氣,熱以取之,甚寒之氣,則下奪之。奪之不已,則逆折之。折之不盡,則求其屬以衰之。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甚熱之氣,則汗發之。發之不已,則逆制之。制之不盡,則求其屬以衰之。)
〔《難》〕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此熱病也。陽盛生外熱,陰虛生內熱,用寒藥下之。仲景云:桂枝下咽,陽盛則斃。)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此寒病也。陰盛生內寒,陽虛生外寒,用熱藥汗之非止發汗也,為助陽也。仲景云:承氣入胃,陰盛以亡。東垣云:用甘藥以助升浮生長之氣。)
白話文:
治寒熱的方法
陰陽失衡的表現:
陰氣過盛就會導致陽氣虛弱的疾病,陽氣過盛就會導致陰氣虛弱的疾病。陽氣過盛會發熱,陰氣過盛會怕冷。嚴重的寒症會出現發熱現象,嚴重的熱症反而會出現怕冷現象。
陽氣過盛,身體會發熱,皮膚毛孔閉塞,呼吸急促,身體會前後搖動,無法出汗而感到燥熱,口乾舌燥,煩躁不安,腹脹,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死亡,患者通常是冬天能忍受,夏天則不行。陰氣過盛,身體會怕冷出汗,身體常感到清涼,頻頻顫抖怕冷,寒冷時會四肢厥冷,厥冷時會腹脹,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死亡,患者通常是夏天能忍受,冬天則不行。
病邪的產生與體徵:
凡是觸摸起來感到乾澀的,表示陽氣過盛;觸摸起來感到滑潤的,表示陰氣過盛。陽氣過盛會導致身體發熱且不出汗;陰氣過盛會導致多汗且身體怕冷。陰陽同時過盛,會不出汗且身體怕冷。陰陽同時不足,則會出汗且身體發熱。疾病嚴重時,情況會像刀削肌肉般,十分危險,無法長久維持。
病邪從陽而來,多是因為風、雨、寒、暑等外感因素。陽氣虛弱會導致體表怕冷。陽氣從上焦散發,以溫煦皮膚和肌肉之間。如果寒氣在體表,會導致上焦的氣機不暢通,上焦不暢通,寒氣就會滯留在體表,所以會出現寒顫。陽氣過盛會導致體表發熱。上焦不暢通,會導致皮膚緊密,毛孔閉塞,玄府不通,衛氣無法宣洩,所以會出現體表發熱。病邪從陰而來,多是因為飲食、起居、情緒(喜怒)等因素引起。陰氣虛弱會導致體內發熱。
如果過於勞累,形體氣機衰弱,水穀精微不足,導致上焦氣機不通暢,中下焦阻塞,胃熱上湧,熱氣熏蒸胸中,所以會出現體內發熱。陰氣過盛會導致體內怕冷。氣機逆亂上行,寒氣積聚在胸中而不宣洩,不宣洩則陽氣受損,寒氣獨留,導致血液凝滯,血脈不通,脈象呈現盛大且澀滯,所以會出現體內怕冷。
觀察顏色與脈象:
觀察面色,如果呈現黃色或紅色,多表示體內有熱;如果呈現青色或白色,表示體內熱較少;如果呈現黑色,表示體內多血而少氣。診斷絡脈時,脈色呈現青色表示體內有寒且疼痛;呈現紅色表示體內有熱。胃中有寒,手掌魚際部位的絡脈多呈青色;胃中有熱,魚際部位的絡脈多呈紅色。如果魚際部位的絡脈呈現暗黑色,表示病邪停留時間長久,形成痹證。如果魚際部位的絡脈呈現紅色、黑色、青色等不同顏色,表示體內寒熱交雜。絡脈呈現青色且短,表示體內氣虛。浮絡呈現多青色表示疼痛,多黑色表示痹證,黃赤色表示有熱,多白色表示有寒,五色都出現表示體內寒熱交雜。
脈象的表現:
脈搏跳動快表示有熱,慢表示有寒。所有陽性的脈象都表示有熱,所有陰性的脈象都表示有寒。人迎脈搏跳動強勁表示體內有熱,虛弱表示體內有寒。寸口脈搏跳動強勁表示腹部脹滿寒冷,消化不良,虛弱表示體內有熱,出現稀便,氣虛,小便顏色改變。
治療原則:
針對寒症要用熱藥來治療,針對熱症要用寒藥來治療。症狀輕微的要用反向的治療方法,症狀嚴重的則要順應病勢來治療。反向治療是針對輕微的病症,順應病勢治療是針對嚴重的病症。針對輕微症狀和嚴重症狀,要仔細觀察病情來選擇治療方法。
皇帝問:「什麼是反向治療?」岐伯回答:「對於熱症,要用寒性藥物,對於寒症,要用熱性藥物;對於閉塞的病症,要用開通的藥物;對於通暢的病症,要用收澀的藥物。必須先瞭解病症的根本,再治療導致病症的原因。治療的開始可能相同,但最終結果卻不同。這種方法可以使積聚的病邪消散,可以使堅硬的腫塊潰破,可以使氣血和諧,可以使疾病痊癒。」輕微的病症要用調和的方法,其次要用平和的方法,嚴重的病症要用攻伐的方法,用發汗或泄下的方法來治療。寒熱、溫涼的藥物,要根據病情的需要來選擇,根據對患者有利的原則來使用。
如果寒氣輕微,要用溫藥調和;寒氣較重,要用熱藥溫散;寒氣過重,就要用下泄的方法來治療。如果下泄的方法還不能解決問題,就要用反向的方法來抑制,如果反向的方法還不能徹底解決,就要找出病症的歸屬,用相應的方法來調治。對於輕微的熱症,要用涼藥調和;對於較重的熱症,要用寒藥來治療;對於過重的熱症,就要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發汗的方法還不能解決問題,就要用反向的方法來抑制,如果反向的方法還不能徹底解決,就要找出病症的歸屬,用相應的方法來調治。
陰陽失衡的嚴重後果:
陽氣過盛、陰氣虛弱,用下泄的方法治療就會痊癒,如果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就會導致死亡。(這是熱病,陽氣過盛會導致體表發熱,陰氣虛弱會導致體內發熱,要用寒涼的藥物來下泄。)仲景說:「桂枝湯下咽,陽盛者則會死亡。」陰氣過盛、陽氣虛弱,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就會痊癒,如果用下泄的方法治療就會導致死亡。(這是寒病,陰氣過盛會導致體內怕冷,陽氣虛弱會導致體表怕冷,要用溫熱的藥物來發汗,目的是幫助陽氣。仲景說:「承氣湯入胃,陰盛者會死亡。」東垣說:「要用甘溫的藥物來幫助陽氣升發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