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五·陰陽臟腑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陰陽臟腑部 (2)

1. 治寒熱法

〔《素》〕帝曰:論言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術也。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復起,奈何?岐伯曰:諸病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

(王注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帝曰:善。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氣,是以反也。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岐伯曰:悉哉問也,不治五味屬也。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至真要大論,下同)王注云:入肝為溫,入心為熱,入肺為清,入腎為寒,入脾為至陰,而四氣兼之皆為增其味而益其氣,故久服黃連、苦參而反熱者,此其類也。故曰: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不已,則臟氣偏勝。氣有偏勝,則臟有偏絕,臟有偏絕,則有暴天者。故曰: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海〕問寒病服熱藥而寒不退,熱病服寒藥而熱不退,何也?答曰:啟玄子云,熱不得寒,是無水也。寒不得熱,是無火也。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經云:滋其化源,源既已絕,藥之假,焉能滋其真水火也。

帝曰:脈從而病反者,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王注云:言病熱而脈數,按之不鼓動,乃寒盛格陽而致之,非熱也。此一節言症屬陽脈亦從,症雖屬熱而病反寒也。諸陽皆然,謂三陽緊數而不鼓,太陽標本不同之脈也。)帝曰:諸陰之反,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盛而甚也。

(王注云:形症皆寒,按之而脈氣鼓擊,於指下盛,此為熱盛拒陰而生病,非寒也。此一節言症屬寒,脈亦從,症雖屬寒,而病反熱也。)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逆,正順也。

若順,逆也。故曰: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此之謂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一言而知百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

察本與標,氣可令調,明知勝復,為萬民式,天之道畢矣。(六氣之病,標本相反者,唯太陽少陰之病為最。蓋太陽標陽本寒,少陰標陰本熱。王註釋諸陽脈至而從為病熱脈數者,太陽之標也。按之不鼓為寒盛格陽者,寒水之本與標相反也。釋諸陰脈至而從為脈證是寒者,少陰之標也。

白話文:

治寒熱法

上古天帝與岐伯討論治療寒熱的方法。 天帝提出,用熱治寒、用寒治熱是基本原則,但有時用熱治病反而更熱,用寒治病反而更寒,甚至舊病未癒,新病又起,該如何應對?岐伯解釋說,用寒治熱取決於陰氣,用熱治寒取決於陽氣,關鍵在於找到疾病的根本屬性。 服藥後寒熱症狀反轉,是因為治療的是疾病的主導氣勢(王氣)。如果治病不針對主導氣勢,而是單純依據五臟的喜好,例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等,長期服用,則會導致氣盛,最終傷身。 長期服用特定藥物,例如黃連、苦參等,可能因為其氣味過盛而導致反效果。氣盛則臟腑功能失衡,嚴重則危及生命。

海藏(作者)提出疑問:寒症服用溫熱藥物,寒症不退;熱症服用寒涼藥物,熱症不退,是怎麼回事?回答是:熱症得不到寒涼的治療是因為體內缺乏陰液(水);寒症得不到溫熱的治療是因為體內缺乏陽氣(火)。 經書上說要滋養其根本的陰陽,如果陰陽本源已絕,藥物只是治標不治本,無法滋養真正的陰陽。

脈象方面,天帝詢問,脈象正常卻病情反轉的原因。岐伯解釋,脈象雖然正常,但按壓時無彈性,這多半是寒邪太盛,阻礙陽氣所致,而非真的熱症。相反,脈象正常但按壓時彈性強,則多半是熱邪太盛,阻礙陰氣所致,而非真的寒症。

百病的成因,可以分為源於臟腑本體、體表症狀或中氣的衰弱;治療方法也有針對本體、症狀或中氣的。治療方法可以順著病情,也可以反著病情來治療(逆治)。 了解疾病的本質與表象,才能正確施治;了解疾病發展的順逆,才能正確判斷。不懂這些,就無法正確診斷,甚至會誤治疾病。粗心大意的醫生,以為自己懂,卻無法判斷熱症未退,寒症又起的情況,因為病情往往外在症狀相同,卻本質不同,這容易導致誤診。

標本治療的道理,精要又廣博,小中見大,一句話就能點明百病的禍根;治病時,要注意標本兼顧,不可損傷身體。察明本質與表象,就能調整氣機,明白病情發展,才能治療萬民的疾病,這就體現了天道。 六邪致病中,標本相反最常見於太陽少陽兩經,因為太陽經表證為陽,本質為寒;少陽經表證為陰,本質為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