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9)

1. 舌縱涎下多唾

〔蕭〕治口角流涎不止,口目喎邪,手足痿軟,方如下。(流涎者,自然流出也。)

神龜滋陰丸,治足痿。

龜板(炙,四兩),知母(酒炒,二兩),鎖陽(酒洗,一兩),黃柏(炒赤,二兩),枸杞子,五味子(各一兩),乾薑(炮,半兩),

上為末,清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

白話文:

針對口角流涎不止、口眼歪斜、手腳無力等症狀,可以使用以下藥方:

神龜滋陰丸,專治足部無力。

藥材包括:龜板(炙,四兩)、知母(酒炒,二兩)、鎖陽(酒洗,一兩)、黃柏(炒赤,二兩)、枸杞子、五味子(各一兩)、乾薑(炮,半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用清水製成丸劑,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時用鹽湯送服。

通天愈風湯

人參(一錢),威靈仙(去蘆,半錢),南星(湯泡),貝母(去心。各一錢),連翹,防風(去蘆。各五分),栝蔞仁(十五粒),白朮(一錢半),桔梗(三錢),甘草,荊芥穗(各五分),生薑(三片)

上水一鍾半,煎七分去渣,入荊瀝一呷,薑汁些少,半飢時服。吞下清心導痰丸五十粒,日一服。

白話文:

將人參一錢、威靈仙去蘆半錢、南星湯泡、貝母去心各一錢、連翹、防風去蘆各五分、栝蔞仁十五粒、白朮一錢半、桔梗三錢、甘草、荊芥穗各五分、生薑三片,用水煎煮,煎至七分,去渣,加入荊瀝一小口,薑汁少許,在半飢時服用。服下清心導痰丸五十粒,每日服用一次。

清心導痰丸

白附(一兩),南星(薑汁,二兩),半夏(薑汁,二兩),黃連(炒,七錢半),天花粉(一兩),白殭蠶(炒,去絲嘴,半兩),川烏(鹽制,二錢),鬱金(七錢半),天麻,羌活(各半兩),

上為末,薑汁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通天愈風湯吞下。

清心牛黃丸

白話文:

清心導痰丸是由白附、南星、半夏、黃連、天花粉、白殭蠶、川烏、鬱金、天麻、羌活等藥材製成,以薑汁糊成丸狀,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通天愈風湯送服。

膽星(一兩),牛黃(二錢),黃連(一兩),歸身,甘草,辰砂(各半兩),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臨臥時唾津嚥下。

嘗治宣文炳,口流涎不止,喜笑舌喑,脈洪大。用連、芩、柏、梔、白朮、蒼朮、半夏、竹瀝、薑汁,服之五日,涎止笑息。

〔仲〕云: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東垣云:多唾或唾白沫者,胃口上停寒也,藥中加益智仁。(此多唾者,用力吐方出也。)

白話文:

膽星一兩,牛黃二錢,黃連一兩,歸身、甘草、辰砂各半兩,混合研磨成粉末,用湯浸泡蒸餅製成丸藥,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五十丸,睡前服用並將唾液嚥下。

這個藥方曾用於治療宣文炳的口流涎不止、喜笑舌喑、脈洪大的症狀。當時使用黃連、黃芩、側柏葉、梔子、白朮、蒼朮、半夏、竹瀝、薑汁等藥物,服用五天後涎止笑息。

仲景認為,大病初癒後喜唾不止,久治不愈者,是胃中有寒,需要用溫性的丸藥治療,例如理中丸。東垣則認為,多唾或唾白沫者,是胃口上停寒,藥方中應加入益智仁。這種多唾情況,通常需要用力吐才能吐出。

〔《靈》〕舌縱涎下,煩悗,取足少陰。(寒熱病篇)黃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飲食者,皆入於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廉泉開故涎下,補足少陰。(口問篇)

〔《甲》〕,舌縱涎下,煩悶,陰谷主之。

白話文:

舌頭伸出來流口水,感到煩躁不安,這是足少陰經的病症。黃帝問道:為什麼人會流口水呢?岐伯回答:人吃進去的食物都進入胃裡,胃裡有熱就會使蟲子活動,蟲子活動就會使胃部鬆弛,胃部鬆弛就會導致廉泉穴打開,廉泉穴打開就會流口水,需要補益足少陰經。

舌頭伸出來流口水,感到煩悶,這是陰谷穴所管轄的病症。

2. 自齧舌

〔《靈》〕黃帝曰:人之自齧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脈氣輩至也。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唇矣。視主病者則補之。

白話文:

【靈樞】黃帝說:有的人自己咬舌頭,這是什麼氣造成的呢? 岐伯說:這是因爲陽氣上逆而走錯路了,脈象混亂導致的。如果足少陰腎經的氣血來得過盛就會咬到自己的舌尖;若足太陽膀胱經的氣血來得太旺,則會咬到面頰部;若是手陽明大腸經的氣血太過旺盛時則會咬到嘴脣。要根據主要病症進行治療和補救。

3. 舌苔、舌黑

(二條見傷寒)

4.

〔《素》〕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脈要精微論)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經脈別論)

白話文:

《素問》脈要精微論

  • 陽氣過盛,會導致身體發熱卻不出汗。
  • 陰氣過盛,則會容易出汗且感到身體寒冷。
  • 陰陽皆過盛,則會不出汗且感到寒冷。

經脈別論

  • 吃得過飽,汗會從胃部排出。
  • 受到驚嚇而耗損精氣,汗會從心臟排出。
  • 負重遠行,汗會從腎臟排出。
  • 疾速奔跑或感到恐懼,汗會從肝臟排出。
  • 搖晃身體或勞累過度,汗會從脾臟排出。

5. 自汗

〔《素》〕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全文見五臟。)陽加於陰謂之汗。(陰陽別論,陽氣入內,加於陰氣也。凡傷寒始病脈浮,至汗出則沉入內,加於陰也。)

〔垣〕表虛自汗,秋冬用桂枝,春夏用黃耆,能治虛勞自汗。(脈證有寒者亦用桂枝,無寒者用黃耆。)

〔無〕,牡蠣散,治諸虛不足,及新病暴虛,津液不固,體常自汗。(許學士方亦治盜汗不止。)

黃耆,麻黃根,牡蠣(煅研)

白話文:

《素問》中說,陽氣散發出的汗液,可以用天地降雨來比喻。陽氣作用於陰氣,就會產生汗液。當人患上傷寒初期,脈象浮,等到出汗後,脈象就會沉入內,因為陽氣進入體內,作用於陰氣了。

《垣》中提到,身體虛弱而自汗,秋冬季節可用桂枝,春夏季節可用黃耆,可以治療虛勞自汗。脈象有寒證的也用桂枝,沒有寒證的用黃耆。

《無》中提到,牡蠣散可以治療各種虛損不足,以及新病導致的虛弱、津液不固、身體經常自汗。許學士的方子也用於治療盜汗不止。

方子中用到黃耆、麻黃根、牡蠣(煅研)。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小麥一百粒,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垣〕,周衛湯,治濕勝自汗,補衛氣虛弱,表虛不任外寒。

黃耆,麻黃根(各一錢),生甘草(五分),豬苓,羌活(各七分),麥門冬(三分),歸梢(五分),生地(三分),生黃芩(五分),五味子(七粒),蘇木,紅花(各一分),半夏(湯洗七次,五分),

白話文:

將「銼散」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半水,加入一百粒小麥,煎煮至八分,不論何時都可以服用。

「垣」湯,用來治療濕氣過盛引起的盜汗,以及衛氣虛弱、外寒入侵導致的表虛症狀。

方劑中包含黃耆、麻黃根各一錢,生甘草五分,豬苓、羌活各七分,麥門冬三分,歸梢五分,生地三分,生黃芩五分,五味子七粒,蘇木、紅花各一分,半夏(用湯洗七次)五分。

上㕮咀,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中風症必自汗,汗多不得重發汗,故禁麻黃而用根節也。張芸夫,己酉四月,天寒陰雨,寒濕相雜,因官事飲食失節,勞役所傷。病解之後,汗出不止,沾濡數日,惡寒,重添厚衣,心胸悶躁,時躁熱,頭目昏憒,壅塞,食少減。

此乃胃外陰火熾甚,與夫雨之濕氣挾熱,兩氣相合,令濕熱大作,汗出不休,兼見風邪,以助東方甲乙。以風藥去其濕,以甘藥瀉其熱,,羌活勝濕湯,主之。

甘草(炙,三錢),黃耆(七分),生甘草(五分),生黃芩(三分),防風(三分),酒黃芩(三分),人參(三錢,以助氣益胃。以上藥瀉胸中熱),藁本(三分),獨活(二分),升麻(五分),川芎(三分),柴胡(五分。以上風藥勝其濕),細辛,蔓荊子(各三分),薄荷(一分。以上清利頭目)

白話文:

病人上嘴唇腫脹,如麻豆般大小。服用一劑藥,水兩碗,煎至一碗去渣,稍熱服用。中風症必自汗,汗多不得重發汗,因此禁用麻黃而用根節。張芸夫,己酉年四月,天寒陰雨,寒濕相雜,因公務飲食失節,勞役所傷。病癒後,汗出不止,持續數日,惡寒,需添厚衣,心胸悶躁,時而燥熱,頭昏眼花,頭腦昏沉,食慾減退。

這是因為胃外陰火熾盛,加上雨天的濕氣挾帶熱氣,兩者相合,導致濕熱過盛,汗出不止,又兼見風邪,助長東方甲乙之氣。用風藥去濕,用甘藥瀉熱,羌活勝濕湯主治。

甘草(炙,三錢),黃耆(七分),生甘草(五分),生黃芩(三分),防風(三分),酒黃芩(三分),人參(三錢,以助氣益胃。以上藥瀉胸中熱),藁本(三分),獨活(二分),升麻(五分),川芎(三分),柴胡(五分。以上風藥勝其濕),細辛,蔓荊子(各三分),薄荷(一分。以上清利頭目)。

上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半,後入細辛等四味,再熬至一盞,去渣熱服。一服而止,諸症悉去。

〔丹〕人參、黃耆少佐桂枝,甚者附子亦可用。

〔嚴〕,耆附湯,治氣虛陽弱,虛汗不止,肢體倦怠。

黃耆(去蘆,蜜炙),附子(炮去皮臍。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十片,煎八分,食前溫服。

〔《本》〕補精氣,止肝邪,平補五臟虛羸,六腑怯弱,充肌膚,進飲食。人參丸,。

人參,山藥,白朮,白茯苓,石斛,黃耆(取頭末),五味子(各一兩),

白話文:

先用兩杯水煎一劑藥,煎到剩一杯半時,再加入細辛等四味藥,繼續熬到剩下一杯,濾掉藥渣,趁熱服用。只要服用一劑,各種病症就會全部消失。如果體力虛弱,可以用人參、黃耆,病情嚴重者也可以用附子。黃耆附子湯適合治療氣虛陽弱、虛汗不止、肢體倦怠的症狀。將黃耆去蘆頭,用蜜炙;附子去皮臍,炮製後,兩者等量。將藥材研成細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水,加入十片生薑,煎八分,飯前溫服。此方可以補精氣、止肝邪、滋補五臟虛弱、強健六腑,滋養肌膚、增進食慾。人參丸則是用人參、山藥、白朮、白茯苓、石斛、黃耆(取頭末)、五味子等藥材製成。

上為細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飲下,久服不熱,尤宜少年。

平人氣象論云:尺澀脈滑,謂之多汗。王注謂尺膚澀,而尺脈滑也。膚澀者,榮血內涸。又《針經》云: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脫。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按此二經論自汗多而血涸津脫者,其治法乃東垣正陽湯,用炒黃柏、知母及當歸六黃湯之類是也。汗,以臟腑言之,皆屬心。經云:心為汗。《難》云:腎邪入心,為汗出不可止者是也。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顆,空腹飯前服用,長期服用不會上火,尤其適合年輕人。

根據《平人氣象論》,如果尺脈澀而滑,就說明容易出汗。王注說尺膚澀而尺脈滑,皮膚澀說明營血內虛。另外,《針經》也說腠理發泄,汗出很多,說明津液流失。根據這兩本書的論述,自汗過多、血虛津液流失,治療方法應該參考東垣的正陽湯,用炒黃柏、知母,以及當歸六黃湯等方劑。汗液,從臟腑來說,都屬於心。經書說:心主汗。難經說:腎邪入心,就會導致汗出不止。

〔垣〕或問濕之與汗,陰乎陽乎?予應之曰:西南坤土也,在人則為脾胃。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濕主淋淫,驟注者,濕勝也,陰滋其濕,為露為雨,此陰寒隔熱火也。隔者,解也。陰濕寒下行,地之氣也。仲景云:汗多則亡陽,陽去則陰勝也。重虛則表陽虛極矣,甚為寒中濕勝,則音聲如從甕中出,若中水也。

相家有言,土音如居深甕里,言其壅也,遠也,不出也,其為濕也審矣。又知此二者,亦為陰寒。《內經》云:氣虛則外寒,雖見熱中,蒸蒸為汗,終傳大寒。知始為熱中者,表虛無陽,不任外寒,終傳為寒中者,多成痹寒矣。夫色以候天,脈以候地。形者,乃候地之陰陽也。

白話文:

有人問,濕氣和汗,屬於陰還是陽?我回答說:西南屬坤土,對應人體的脾胃。陽氣的汗,以天地雨水命名。濕氣主導淋漓、驟雨,那是濕氣過盛。陰氣滋潤濕氣,形成露水和雨水,這是陰寒隔絕熱火。隔,就是阻隔的意思。陰濕寒氣向下運行,是地氣。張仲景說:汗多則耗損陽氣,陽氣不足則陰氣佔優勢。重病虛弱,就代表表面的陽氣極度虛弱,非常容易受到寒濕侵襲,表現為聲音像從瓦罐中發出,仿佛置身水中。

相面家有句俗語:土音如居深甕里,形容說話聲音沉悶、遙遠、難以傳播,說明此人體內濕氣嚴重。由此可知,濕氣和汗都屬於陰寒。 《黃帝內經》說:氣虛則外寒,即使感覺到熱,出汗多,最終也會演變成大寒。最初感覺到熱,是因為表層虛弱無陽,無法抵禦外寒,最終演變成寒症,大多會發展為痹寒。人的面容反映天象,脈象反映地氣,身體形態則反映地氣的陰陽狀況。

故以脈氣候之,皆有形之可見者也。

上濕勝自汗,治法並見陰虛條。

〔丹〕痰症亦有汗。火氣上蒸,胃中之濕,亦能作汗,可用涼膈散。

〔《素》〕帝曰:有病身熱懈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酒風。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病能篇,麋銜一名薇銜,俗名吳風草。)

〔河〕,白朮散,治飲酒中風,汗多不可單衣,食則汗出如洗,久不治,必為消渴症。

牡蠣(煅,三錢),白朮(一兩二錢),防風(二兩半),

白話文:

所以用脈象和氣候來診斷疾病,都是有形體可以觀察的。

上焦濕邪過盛會導致自汗,治療方法請參照陰虛條。

丹溪先生說,痰證也會引起汗出。火氣上蒸,胃中的濕氣也會導致汗出,可以用涼膈散治療。

《素問》中,黃帝問道:病人身體發熱,懶散無力,汗出如洗,怕風氣短,這是什麼病?岐伯回答:叫做酒風。黃帝問:要怎麼治療?岐伯回答:用澤瀉、白朮各十分,麋銜五分,混合在一起,用三指撮成藥丸,飯後服用。(這段話出自《素問•病能篇》,麋銜又名薇銜,俗稱吳風草。)

《河間醫話》中提到,白朮散可以治療因飲酒而中風,汗出很多不能穿單衣,吃飯就會汗出如洗的病症,如果長期不治,就會變成消渴症。

牡蠣(煅燒,三錢),白朮(一兩二錢),防風(二兩半),…

上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下,不計時。如惡風,倍防風、白朮。如多汗面腫,倍牡蠣。

酒風,一名漏風。經云:飲酒中風,則為漏風。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喘息惡風,衣裳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此即酒風同治也。凡五臟風,皆自汗惡風。(經文見風門。)

〔丹〕周師脈弦,左大於右不數,身易得汗,小便赤,口燥,此為虛。

白朮,陳皮,歸尾,青皮(各半兩),白芍藥,人參(各七錢),黃芩,川芎(各三錢),木通(二錢),甘草(炙,五錢),

白話文:

藥方服用時,每次取一錢,用溫水調服,不需計時。若患者畏風,可加倍防風、白朮;若患者多汗面腫,則加倍牡蠣。

酒風,也稱為漏風。古籍記載,飲酒後中風,就稱為漏風。漏風的症狀包括多汗、常穿不得單衣、進食後出汗、嚴重者會喘息畏風、衣裳濕透、口乾舌燥、難以勞作。這些症狀都屬於酒風的範圍,可以用相同方法治療。所有的五臟風,都伴隨自汗畏風的症狀。(以上見於風門經文)

脈象弦,左側大於右側,且不規律,身體容易出汗,小便赤,口乾,這屬於虛證。

處方:白朮、陳皮、歸尾、青皮(各半兩)、白芍藥、人參(各七錢)、黃芩、川芎(各三錢)、木通(二錢)、甘草(炙,五錢)。

分九帖,煎三之一,稍熱飲之,煎藥下保和丸二十粒。

動而汗出,有虛者,有熱者。

〔垣〕,安胃湯,治因飲食汗出,日久心中虛風,虛邪令人半身不遂。見偏風痿痹之病,先除其汗,慓悍之氣,按而收之。

黃連(去須),五味子,烏梅(去核),生甘草(各五分),熟甘草(三分),升麻梢(二分),

上㕮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渣,溫服食遠。忌濕面酒五辛大料物之類。

刺灸,汗出有二:

白話文:

分成九帖藥,每次煎煮三分之一,稍稍溫熱後喝下,喝完藥後服用保和丸二十粒。

運動時出汗的人,有虛寒的,也有燥熱的。

如果因為飲食而導致出汗,日久心中出現虛風,虛邪會令人半身不遂。遇到偏風痿痹的病症,先要消除汗液和躁悍之氣,按壓收斂。

黃連(去除鬚根),五味子,烏梅(去除核),生甘草(各五分),熟甘草(三分),升麻梢(二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分成兩劑,每劑用水兩盞,煎煮成一盞去渣,溫熱服用,飯後服用,忌食濕面、酒、五辛大料等食物。

針灸之後,出汗有兩種情況:

其一取肺。經云: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輸,背三節五椎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者是也。

其二取手足少陽。經云:三焦手少陽之脈,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後痛。膽足少陽之脈,所生病者,汗出振寒,瘧,皆視盛虛熱寒陷下而施補瀉疾留灸也。

〔《素》〕肺脈耎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今不復發散也。(脈要精微論,灌汗謂汗多如灌洗之狀,病能論云:汗出而浴,亦此義也。)

肺脈緩甚,多為汗。(全文見治虛實法。)

白話文:

第一種情況是取肺經。經書上說:邪氣在肺經,就會出現皮膚疼痛、寒熱交替、氣喘汗出、咳嗽時肩背疼痛等症狀。取穴位置在胸骨外側與鎖骨之間,以及背部第三節到第五節椎骨旁邊。用手指快速按壓,如果感覺到痠痛,就可以針刺了。也可以在鎖骨上方取穴,針刺後向下推動針柄,這種針法叫做「越」。

第二種情況是取手足少陽經。經書上說:手少陽三焦經的病症包括汗出、眼角痛、面頰痛、耳後痛。膽經足少陽經的病症包括汗出寒戰、瘧疾。無論是補還是瀉,都需要根據病情的寒熱虛實來決定針灸的方法,以及針刺、灸灼的深度和時間。

《素問》中記載:如果肺經脈搏微弱散亂,就會出現持續出汗,汗液無法正常排出。醫書中解釋,「灌汗」是指汗液像灌洗一樣多,病能論也說汗出如浴,意思就是一樣的。

如果肺經脈搏緩慢而微弱,則多半會出汗。這一點在治虛實法中也有詳細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