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五·陰陽臟腑部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陰陽臟腑部 (4)

1. 治寒熱法

故曰:少陰經標陰本熱,是內則心陽為本,外則真陰為標,其脈沉細,按之洪大緊甚而盛者,心火在內則緊甚洪大,真陰為標,則得脈之沉細,寒水之體也。故仲景以大承氣湯,酒製大黃煎成熱服之以除標寒,用大黃、芒硝辛苦大寒之氣味,以瀉本熱。以此用藥,可以為萬世法矣。

〔《素》〕治熱以寒,溫而行之。(五常政大論即寒因熱用之類。如前大黃、芒硝,大寒之藥熱服是已。)

丹溪治色目婦人惡寒,用八物湯去芎加炒柏治之,反劇,知其病熱深,而藥無反佐之過也,仍取前藥熟炒與之而愈。此治熱以寒,借火之力溫而行之也。

〔垣〕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有三:皆因大熱在身,止用黃耆、人參、甘草此三味者,皆甘溫,雖表裡皆熱,燥發於內,捫之肌熱於外,能和之,汗自出而解矣,此溫能除大熱之至理,一也。熱極生風,乃左遷入地,補母以虛其子,使天道右遷順行,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

況大熱在上,其大寒必伏於內,溫能退寒,以助地氣,地氣者,在人乃胃之生氣,使真氣旺,三也。

〔《素》〕治寒以熱,涼而行之。(即熱因寒用之類,如用乾薑、附子大熱之藥,須冷服是已。)

仲景治少陰病下痢脈微者,與白虎湯。痢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熱,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此治寒以熱,借膽汁之涼而行之也。

〔東垣〕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有三:北方之人,為大寒所傷,其足脛脹,乃寒勝則浮,理之然也。若火炙湯浴,必脫毛見骨,須先以新汲水浴之,則時見完復矣。更有大寒凍其面或耳,若近火湯,必脫皮成瘡,須先於涼房處浴之,少時以溫手熨烙,必能完復,此涼而行之,除其大寒之理,一也。

大寒之氣,必令母實,乃地道左遷入肺,逆行於天,以涼藥投之,使天道右遷而順天令,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況大寒在外,其大熱伏於地下者,乃三焦包絡天真之氣所居之根蒂也,熱伏於中,元氣必傷,在人之身乃胃也,以涼藥和之,則元氣充盛而不傷,三也。

〔丹〕惡寒非寒惡熱非熱論經曰:惡寒戰慄者,皆屬於熱。又曰:戰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惡寒者,雖當炎月,若遇風霜,重綿在身,如覺凜凜戰慄,如喪神守,惡寒之甚也。《原病式》曰:病熱症而反覺自冷,此為病熱,實非寒也。或曰:往往見有服熱藥而可愈者,何也?病熱之人,其氣炎上,郁為痰飲,抑遏清道,陰氣不升,病熱尤甚。積痰得熱,亦為暫退,熱勢助邪,其病益深。

或曰:寒勢如此,誰敢以寒涼藥與之,非殺而何?予曰:古人遇戰慄之症,有以大承氣湯下燥糞而愈者。惡寒戰慄明是熱症,但有虛實之分耳。

經曰:陰虛則發熱。夫陽在外,為陰之衛。陰在內,為陽之守。精神外馳,嗜欲無節,陰氣耗散,陽無所附,遂致浮散於肌表之間而惡熱,實非有熱,當作陰虛治之,而用補養之法可也。或曰:傷寒惡寒惡熱者亦是耶?予曰:若病傷寒者,自外入內,先賢論之詳矣,愚奚庸贅。

白話文:

治寒熱法

所以說,少陰經的表徵是陰虛發熱,其根本在於心陽不足,而外在的表現則是真陰虧損。脈象沉細,按之則洪大緊甚且有力,這是因為心火內盛導致脈象洪大緊甚,而真陰虧損則表現為脈象沉細,屬寒水之體。所以張仲景用大承氣湯,以酒製大黃煎成熱服,來去除表面的寒邪,利用大黃、芒硝辛苦大寒的藥性,來瀉去裡面的實熱。這種用藥方法,可以作為萬世的法則。

《素問》中說,治療熱證要用寒涼之法,但要溫和地施行。 (五常政大論中也有寒因熱用的論述,例如前面提到的用大黃、芒硝這種大寒的藥物,需熱服。)

朱丹溪治療色目婦人惡寒,用八物湯去芎藭加炒柏子治之,結果病情加重,他知道是病情深熱,藥物沒有反佐失當,於是將之前的藥物炒熟再給她服用,於是病就好了。這就是用寒涼之法治熱證,藉助火的溫性使其緩緩發揮藥效。

張景岳說,用寒涼之法治療熱證,溫和地施行的有三個方面:都是因為體內熱盛,只用黃耆、人參、甘草三味藥,這三味藥都是甘溫的,即使表裡都熱,熱邪燥盛於內,摸起來肌膚外熱,也能調和它,汗液自然排出而痊癒,這就是溫和之法能去除大熱的至理,第一點。熱極生風,就會由上向下轉移,補益母氣以虛其子氣,使天道順行,諸病都能順應天道而痊癒,第二點。況且大熱在上,其大寒必定伏於內,溫和之法能退寒邪,以助長地氣,地氣在人體就是胃的生氣,使真氣旺盛,第三點。

《素問》中說,治療寒證要用熱性之法,但要溫和地施行。(即熱因寒用的類別,例如用乾薑、附子這種大熱的藥物,必須冷服。)

張仲景治療少陰病下痢,脈微弱者,用白虎湯。如果痢疾不止,出現厥逆無脈,乾嘔煩熱,就用白虎加豬膽汁湯治療。這就是用熱性之法治療寒證,藉助膽汁的寒涼之性使其緩緩發揮藥效。

張景岳說,用熱性之法治療寒證,溫和地施行的有三個方面:北方人因大寒所傷,足脛腫脹,這是寒邪盛則浮腫的道理。如果用熱湯火炙沐浴,一定會脫毛見骨,必須先用新汲的水沐浴,這樣才能恢復,這是用溫和的方法去除大寒的道理,第一點。大寒之氣會導致母氣實盛,導致地氣下沉入肺,逆行於天,用寒涼藥物治療,使天道順行,諸病都能順應天道而痊癒,第二點。況且大寒在外,其大熱必定伏於內,這是三焦包絡天真之氣的根本所在,熱邪伏於內,元氣必定受損,在人體就是胃,用寒涼的藥物調和它,則元氣充盛而不受損傷,第三點。

朱丹溪的《惡寒非寒惡熱非熱》論述中說:惡寒戰慄,都屬於熱證。又說:戰慄如喪神守,都屬於火證。惡寒者,即使在炎熱的夏季,也像遇到風霜一樣,重綿綿地纏繞在身上,感覺凜凜戰慄,如喪魂失魄,這是惡寒的極致表現。《原病式》中說:病人有熱證,卻反而感覺自冷,這是由於病情深熱,而非真正受寒。有人問:往往見到服用熱藥而能痊癒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有熱證的人,其氣上炎,郁結成痰飲,阻塞清氣通道,陰氣不能上升,熱證就更加嚴重。積聚的痰飲遇到熱邪,雖然會暫時退卻,但熱邪助長邪氣,病情會更加嚴重。

有人問:寒邪如此嚴重,誰敢用寒涼藥物治療呢?不是殺死病人嗎?我說:古人遇到戰慄的症狀,有用大承氣湯瀉去燥熱糞便而痊癒的。惡寒戰慄明明是熱證,只是有虛實之分而已。

經書上說:陰虛則發熱。夫陽氣在外,是陰氣的衛護;陰氣在內,是陽氣的守護。精神外馳,嗜欲無節,陰氣耗散,陽氣無處依附,於是浮散在肌膚之間而惡熱,其實並非有熱邪,應該當作陰虛來治療,用補養的方法即可。有人問:傷寒惡寒惡熱也是這樣嗎?我說:如果患了傷寒,是從外邪入侵內裡,前賢已經論述得很詳細了,我就不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