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10)

1. 頭汗

〔海〕頭汗出,劑頸而還,血證也。額上偏多何謂也?曰:首者,六陽之所會也,故熱熏蒸而汗出也。額上偏多,以部分,左頰屬肝,右頰屬肺,鼻屬中州,頤屬腎,額屬心。三焦之火涸其腎水,溝渠之餘迫而上,入於心之分,故發為頭汗,而額上偏多者,屬心之部,而為血證也。飲酒飲食頭汗出者,亦血證也。

至於雜證,相火迫腎水上行入於心,為盜汗,或自汗,傳而為頭汗出者,或心下痞者,俱同血證例治之。無問傷寒雜病酒積,下之而心下痞者,血證也。何以然?曰:下之亡陰,亡陰者,則損脾胃而亡血,氣在胸中以亡其血,陷之於心之分也,故心下痞。世人以為血病,用氣藥導之,則痞病愈甚。

而又下之,故變而為中滿彭脹,非其治也。如此然當作何治?獨益中州脾土,以血藥治之,其法無以加矣。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頭上出汗,汗水從頭頂流到脖子再回到頭頂,這就屬於血證。額頭上的汗特別多是怎么回事呢?頭部是六陽經脈匯聚的地方,所以容易受到熱氣熏蒸而流汗。額頭的不同部位对应不同的臟腑,左臉頰属肝,右臉頰属肺,鼻子属脾胃,下巴属肾,额头属心。如果三焦的火气耗伤了肾脏的水分,多余的水气就会被迫向上,进入心臟,因此就会出现头汗,而额头上汗特别多的,就说明是心臟部位出现了问题,属于血證。喝酒吃饭时头出汗的,也是血證。

至于其他类型的头汗,比如因相火逼迫肾水上行进入心臟导致的盗汗、自汗,或是由盗汗、自汗演變成頭汗的,以及心下痞满的,都属于血證,可以参照血證的治疗方法。不管是傷寒、雜病、酒積,只要泻下之后出现心下痞满的,都属于血證。为什么呢?因为泻下会伤阴,伤阴就会损伤脾胃,导致失血,气血停滞于胸中,而血气又会下沉到心脏部位,所以出现心下痞满。很多人认为这是血病,用温补气血的药物来治疗,反而会加重痞病。

如果继续泻下,还会导致腹胀,这并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应该怎样治疗呢?应该着重调理脾胃,用补血的药物治疗,这是最好的方法。

2. 手足汗

一男子手足汗,醫用芩、連、柏並補劑皆不效,又足汗常多,後以八物半苓為君,白附、川烏佐使,其汗即無。

〔《本》〕治腳汗。

白礬,乾葛(各等分),

上二味為末,每半兩,水三碗,煎十數沸洗,逐日一次,纏三五日自然無汗。

白話文:

一位男子手腳容易出汗,醫生嘗試用黃芩、黃連、側柏等藥材,搭配補氣藥物治療,但效果都不理想。尤其腳汗特別多,後來醫生以八物半夏湯作為主方,再加入白附子、川烏頭作為輔助藥材,結果他的汗就消失了。

【本草綱目】記載治腳汗的方法:

藥材:

  • 白礬(等份)
  • 乾葛(等份)

製作方法:

  1. 將以上兩種藥材研磨成粉末。
  2. 每次取藥粉半兩,用三碗水煎煮至沸騰十多次。
  3. 用藥液浸泡患處,每天一次,連續浸泡三至五天,腳汗自然消失。

3. 無汗

〔《靈》〕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榮衛生會篇)

〔垣〕真氣已虧,胃中火盛,汗出不休,胃中真氣已竭。若陰火已衰,無汗反燥,乃陰中之陽,陽中之陽俱衰,四時無汗,其形不久,濕衰燥旺,理之常也。其形不久者,秋氣主殺,生氣乃竭。生氣者,胃之穀氣也,乃春少陽生化之氣也。

〔丹〕盛夏浴食無汗者,為表實。(見心痛表裡條。)

楊順二官子,患脈澀而短,重取而弱,此久受濕傷血,多年無汗,遇勞身熱倦怠,如沙病狀。

蒼朮,白朮,芍藥(各半兩),陳皮(六兩),歸身(二兩),甘草,紅花(各半兩),

白話文:

《靈樞》說,奪取血液的人不會出汗,奪取汗液的人沒有血液。垣谷先生認為,如果真氣已虧,胃中火盛,汗出不止,表示胃中真氣已經耗竭。如果陰火衰弱,沒有汗反而乾燥,說明陰中之陽、陽中之陽都衰竭了,四季都不出汗,這種情況活不久了。濕氣衰退,燥氣旺盛,這是正常的道理。活不久的原因是,秋天主殺,生氣就會耗竭。生氣就是胃部的穀氣,是春天少陽生化之氣。

《丹溪心法》說,盛夏時節,飲食後不出汗,屬於表實證。

楊順二官子患病,脈象澀而短,重按則虛弱,這是多年受濕邪傷血,多年不汗,遇勞動則身體發熱、倦怠,就像沙病一樣。

蒼朮、白朮、芍藥各半兩,陳皮六兩,歸身二兩,甘草、紅花各半兩。

分六帖,姜三片,煎服。

謝老形實,夏月無汗,成久嗽病。

半夏,蘇葉

二味為末,入莎末、枕流末、仁陷末,以栝蔞穰、桃仁泥半兩為丸,先服三拗湯三帖,卻服此丸子。(詳枕流末,蜆殼灰、蛤粉之類。仁陷末,神麯也。)

〔《甲》〕汗不出,曲差主之。

白話文:

這是一份中醫處方,共有六個藥方:

第一貼:加入三片生薑煮水服用。

第二至第六貼:使用謝氏配方治療夏季無汗和長期咳嗽的症狀。

其中包含兩種草藥——半夏和蘇葉,並加入了莎草粉末、枕頭流水粉末以及仁陷粉末(可能是指神曲)。此外還添加了栝蔞瓤和桃仁泥製成的小丸劑,在服用三拗湯三個療程後開始服用這些小丸劑。

註釋: 詳細說明枕頭流水粉末可能是指貝殼類動物殼磨成的粉末,如蜑殼灰或蛤粉等;而仁陷粉末則指的是發酵食品中的酵母菌,即神曲。最後提到,《甲》書中記載出汗不暢的情況可以由“曲差”來調理。

4. 盜汗

〔垣〕,當歸六黃湯,治盜汗之聖藥也。

當歸,生地,熟地,黃柏,黃芩,黃耆,黃連(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二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渣,溫服。小兒用半錢。

正氣湯,治盜汗。

黃柏(炒,一錢),知母(炒,一錢半),甘草(炙,五分),

白話文:

「垣」是治療盜汗的一種良方。「當歸、生地、熟地、黃柏、黃芩、黃耆和黃連」都是其中的重要成分,各取相等份量研磨成粉末狀後服用。每次服用約兩到三個銅板大小的份量,加入一杯半的熱開水煮沸後去掉泡沫,然後溫暖地飲用。如果是小孩使用,則只需要一半的份量。 另一個名為「正氣湯」也是治療盜汗的好方法。「黃柏、知母和甘草」是其主要成分,分別取一份炒過的黃柏、一份半炒過的知母以及五分炙過的甘草,一起研磨成粉末狀後服用。每次服用約兩個銅板大小的份量,加入一杯熱開水煮沸後去掉泡沫,然後溫暖地飲用。

上粗末,作一服,水二大盞,煎一盞去渣,臨臥服。

〔丹〕當歸龍薈丸,治盜汗。(見治法門。)

〔《本》〕治盜汗,外腎濕。

人參,苦參,龍膽草,麻黃根(各三錢),

上件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燒麩湯下。

嚴氏黃耆湯,治喜怒驚恐,房室虛勞,致陰陽偏虛發厥,自汗或盜汗不止,並宜服之。

黃耆(去蘆,蜜炙,兩半),白茯苓(去皮),熟地(酒蒸),桂枝(不見火),天門冬(去心),麻黃根,龍骨(各一兩),五味子,小麥(炒),防風(去蘆),當歸(酒蒸),甘草(炙。各兩半),

白話文:

上方藥材磨細後製作成爲一次劑量,並加入兩杯水中進行熬煮,去除藥渣後再在睡前服用。 當歸龍薈丸:治療盜汗的症狀,請參照治療方法門。 根據本草綱目記載,此方可以用來治療盜汗和腎虛等症狀。 人參、黃連、龍膽草以及麻黃根等藥材按照比例混合研磨並煉製成蜜丸大小,在每次使用時取約30顆用燒麩湯送服。 嚴氏黃芪湯則適用於因情緒波動及過度勞累導致陰陽失衡而引發的昏厥症狀,同時也可以用於止住出汗過多或者盜汗的情況。配方包括黃芪(去掉蘆頭部分並經過蜂蜜炮製的一半量)、茯苓(去掉表層的部分)、熟地黃(通過白酒浸泡過的部分)、桂枝(未受過火燒處理的一部分)、麥冬(去掉內部硬核的部分)、麻黃根、龍骨、五味子、小麥(經炒制後的部分)、防風(去掉蘆頭部分)、當歸(通過白酒浸泡過的部分)以及甘草(經過烤制後的部分), 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比而成。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五片,煎七分溫服,不拘時。發厥自汗,加熟附子。發熱自汗,加石斛。

〔《山》〕盜汗,臨夜吃淡煮麥丸子,空心服妙香散。

〔《本》〕戢陽氣,止盜汗,進飲食,退經絡熱,,柏子仁丸,。

柏子仁,半夏曲(各二兩),牡蠣(坩鍋子內火煅,用醋淬七次,焙乾),人參,麻黃根(慢火炙,拭去汗),白朮,五味子(各一兩),淨麩(炒,半兩),

白話文:

上方藥物切碎後,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碗,加入五片薑一起煎煮,煎至七分即可,趁溫熱喝下,無需固定時間。如果出現抽搐和大量出汗的情況,可以增加熟附子的用量;如果是高燒並伴有大量出汗,則可添加石斛。 在《山》篇中提到,對於晚上盜汗的人,可以在睡前食用淡煮麥丸,並且空腹時服用妙香散。 而在《本》篇中,則是使用柏子仁、半夏曲以及牡蠣等藥材來收斂陽氣、減少盜汗現象的發生,同時還可以促進食慾並降低經絡中的熱量。具體的方劑爲:柏子仁、半夏曲及經過爐火煅燒後浸泡過醋多次的牡蠣粉,再加上人參、麻黃根(慢慢烤制後再擦拭掉汗水)、白朮和五味子,最後再加入淨麩(一半炒過的)。

上八味為末,棗肉丸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三五十丸,日二服。得效減一服,將愈即住。作散調服亦可。

〔丹〕,白朮湯,治盜汗。

用白朮四兩,分作四處:

一兩(用黃耆同炒),一兩(石斛同炒),一兩(牡蠣同炒),一兩(麩皮同炒)

各味炒黃色,余藥不用,只用白朮研末,每服三錢,用粟米煎湯送下,盡四兩為效。

〔世〕治盜汗出,山藥一味為末,臨臥酒調下三錢效。

白話文:

上面所寫的是八種草藥磨成粉末後製成小球狀或做成粉狀服用的方法,每天吃兩次,每次約三十到五十個小球或是等量的粉狀物。如果有效果可以減少一次份量,快好的時候就可以停止服用。也可以把這些草藥磨成粉然後沖水喝。 以下是使用白朧和其它草藥治療盜汗的方法:

  • 使用四兩的白朧,分成四份;
  • 第一份與黃芪一起炒;
  • 第二份與石斛一起炒;
  • 第三份與牡蠣一起炒;
  • 第四份與麩皮一起炒。

以上所有草藥都要炒至金黃色,最後只需要白朧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並用水煮過的小米粥來送服,直到全部四兩爲止。 下面是使用山藥治療盜汗的方法:只要將山藥磨成粉末,在臨睡前用酒調製後服用三次即可見效。

〔《本》〕牡蠣散,治盜汗。(方見前自汗門。)

〔世〕,黃耆散,治盜汗。

黃耆,木通,葛根

上為粗末,水煎服。

〔《衍》〕治盜汗尤切。將椒目微炒,搗細末,用半錢匕。以生豬上唇煎湯一合調,臨睡服,無不效。蓋椒目能行水,又治水蠱。

〔世〕,五仙丸,治盜汗。

天仙子,五靈脂

白話文:

【原】牡蠣散可以治療盜汗(詳細方法見前面自我出汗門)。 【世醫心法】黃芪散也可以治療盜汗。 組成:黃芪、木通和葛根。 將這些草藥磨成粉末後用水煮沸服用。 【衍生】這個方劑特別適合治療盜汗。先稍微烤一下花椒籽,然後搗碎成爲細末,每次使用大約半個銅錢那麼多。接着把豬嘴脣上的肉切成薄片並加入一杯開水一起熬煮,最後在臨睡前喝下這碗湯汁,效果非常好。因爲花椒籽能夠利尿,並且還能治療水腫病。 【世醫心法】五仙丸也能有效治療盜汗。 成分包括:天仙子和五靈脂。

上為末,水糊丸桐子大。三十丸,白湯臨臥服。(本草云:天仙子一名莨菪子,性甘寒,有毒,服者審之。)

〔《本》〕治盜汗。

威靈仙,甘草(各半錢),水煎服。

臟腑盜汗皆屬腎。經云:腎病者,盜汗出,憎風是也。

運氣盜汗皆屬寒水。經云:歲水太過,寒氣流行,甚則勞汗出,憎風。又云:太陽所至,為寢汗痓是也。

〔世〕治盜汗。桑葉為末,茶服之,諸藥不應者,累驗。(出《醫說》)

〔孟〕豆豉能治久盜汗患者,以一升微炒令香,清酒二升漬兩三日,取汁,任人服之。不瘥,更作三兩劑即止。

白話文:

上級的草藥要研磨成粉末,然後用水和成糊狀,製成大小類似桐子的丸狀。每次服用三十粒,用白開水在臨睡前服用。

根據本草書的記載,天仙子又名莨菪子,其性質甘涼,有毒素,服用時必須謹慎。

治療盜汗。

威靈仙和甘草(各半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盜汗通常與腎臟有關。經書提到,腎病的症狀之一就是盜汗,並且對風感到畏懼。

盜汗也可能與寒水有關。經書提到,如果水氣過盛,寒氣會流動,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盜汗和對風的畏懼。此外,經書還提到,太陽所到的地方會出現寢汗癱瘓的情況。

治療盜汗。

使用桑葉研磨成粉末,用茶水來服用。對於一些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這種方法已被多次驗證有效。

治療長期盜汗的患者,可以使用豆豉。將一升豆豉微火炒至香味四溢,然後用二升清酒浸泡兩三天,取出汁液,讓患者自由服用。如果病情未見好轉,可以再製作三次這樣的劑量直到病情得到控制。

〔《衍》〕牡蠣煅過,麻黃根等分,同研極細粉,治盜汗及陰汗。

〔世〕盜汗:陰都、五里、間使。

〔扁〕盜汗:中極、氣海。虛損盜汗勞熱:百勞(三分,瀉三吸)、肺俞(四分,補三呼。)。

〔成〕盜汗者,謂睡而汗出者也,不睡則不能汗出,方其睡也,溱溱然出,覺則止而不復出矣。

白話文:

【衍】牡蠣經煅燒後,與麻黃根按照等量比例混合,研磨成極細粉末,用於治療盜汗和陰部出汗。

【世】盜汗:涉及陰都、五里、間使等穴位。

【扁】盜汗:涉及到中極、氣海等穴位。對於虛損、盜汗、勞熱的情況,可以使用百勞(三分,瀉三吸)、肺俞(四分,補三呼)等穴位進行調理。

【成】盜汗指的是在睡眠中出汗的情況,只有在睡著時才會出現出汗現象,醒來後就會停止不再出汗。對於這種情況,有相應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