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10)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10)
1. 頭汗
〔海〕頭汗出,劑頸而還,血證也。額上偏多何謂也?曰:首者,六陽之所會也,故熱熏蒸而汗出也。額上偏多,以部分,左頰屬肝,右頰屬肺,鼻屬中州,頤屬腎,額屬心。三焦之火涸其腎水,溝渠之餘迫而上,入於心之分,故發為頭汗,而額上偏多者,屬心之部,而為血證也。飲酒飲食頭汗出者,亦血證也。
至於雜證,相火迫腎水上行入於心,為盜汗,或自汗,傳而為頭汗出者,或心下痞者,俱同血證例治之。無問傷寒雜病酒積,下之而心下痞者,血證也。何以然?曰:下之亡陰,亡陰者,則損脾胃而亡血,氣在胸中以亡其血,陷之於心之分也,故心下痞。世人以為血病,用氣藥導之,則痞病愈甚。
而又下之,故變而為中滿彭脹,非其治也。如此然當作何治?獨益中州脾土,以血藥治之,其法無以加矣。
白話文:
[頭部出汗]
在海氏醫學觀點中,頭部出汗,汗線至頸項而止,這被視為一種血證。額頭部位特別容易出汗是怎麼回事呢?解釋如下:頭部,是六條陽經脈絡交會的地方,因此因熱氣蒸騰而出汗。額頭部位特別多汗,根據人體部位的不同,左臉部歸屬於肝臟,右臉部歸屬於肺部,鼻子歸屬於中州(即脾胃),下巴歸屬於腎臟,額頭則歸屬於心臟。三焦(中醫理論中的器官)的火氣消耗了腎臟的水液,殘餘的水液被迫上升,進入心臟的區域,所以產生頭部出汗的情況,額頭部位特別多汗,是因為這部分歸屬於心臟,因此可判斷為血證。
飲酒或進食後頭部出汗,也是血證的一種表現。
對於其他的症狀,如相火(中醫理論中的一種火氣)迫使腎水(中醫理論中的一種能量)上行進入心臟,導致盜汗或者自汗,再發展成為頭部出汗,或是有心下痞(胃部不適)的情況,都按照血證的方式來治療。無論是風寒、雜病、酒精中毒,如果使用下法(中醫治療方法之一)治療後出現心下痞,這也是血證的表現。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使用下法會使陰氣流失,陰氣流失會損傷脾胃並導致血液流失,氣滯留在胸部,血液流失,使血液滲入心臟區域,因此出現心下痞。
一般人都認為這是血液的問題,使用理氣藥物進行治療,但實際上會讓病情更嚴重。
如果再使用下法,就會演變成腹部脹滿,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那麼應該如何治療呢?應該單純地滋補中州(脾胃)的脾土,使用補血藥物進行治療,這種方法已經是最優選了。
2. 手足汗
一男子手足汗,醫用芩、連、柏並補劑皆不效,又足汗常多,後以八物半苓為君,白附、川烏佐使,其汗即無。
〔《本》〕治腳汗。
白礬,乾葛(各等分),
上二味為末,每半兩,水三碗,煎十數沸洗,逐日一次,纏三五日自然無汗。
白話文:
有個男子手腳經常出汗,醫生使用黃芩、黃連、柏葉以及補藥治療都沒有效果,尤其是他的腳汗特別多。後來,醫生改以八種草藥加上半夏和茯苓作為主要藥材,再輔以白附子和川烏,結果他的汗就不再那麼多了。
根據《本草綱目》,對於治療腳汗有以下方法:
所需材料為白礬和乾葛,兩者份量相等,
將這兩種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取半兩,加三碗水,煮至水沸騰十幾次後洗腳,每天洗一次,連續洗個三五天,自然而然地腳汗就會消失。
3. 無汗
〔《靈》〕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榮衛生會篇)
〔垣〕真氣已虧,胃中火盛,汗出不休,胃中真氣已竭。若陰火已衰,無汗反燥,乃陰中之陽,陽中之陽俱衰,四時無汗,其形不久,濕衰燥旺,理之常也。其形不久者,秋氣主殺,生氣乃竭。生氣者,胃之穀氣也,乃春少陽生化之氣也。
〔丹〕盛夏浴食無汗者,為表實。(見心痛表裡條。)
楊順二官子,患脈澀而短,重取而弱,此久受濕傷血,多年無汗,遇勞身熱倦怠,如沙病狀。
蒼朮,白朮,芍藥(各半兩),陳皮(六兩),歸身(二兩),甘草,紅花(各半兩),
分六帖,姜三片,煎服。
謝老形實,夏月無汗,成久嗽病。
半夏,蘇葉
二味為末,入莎末、枕流末、仁陷末,以栝蔞穰、桃仁泥半兩為丸,先服三拗湯三帖,卻服此丸子。(詳枕流末,蜆殼灰、蛤粉之類。仁陷末,神麯也。)
〔《甲》〕汗不出,曲差主之。
白話文:
【無汗】
['《靈樞》經典記載,大量失血的人不會出汗,大量出汗後的人則血量不足。(出自《榮衛生會篇》)
'丹溪'指出,若身體真氣已經損耗,胃部火氣旺盛,持續出汗不止,表示胃部的真氣已耗盡。如果體內的陰火衰弱,沒有出汗反而乾燥,這顯示體內的陰陽雙方都處於衰弱狀態。一年四季皆無汗,身體狀況將難以持久,這是因為濕氣衰退而燥氣旺盛,是自然的生理現象。身體難以持久的原因在於秋季的氣候主導殺伐,生命活力將消耗殆盡。而所謂的生命活力,是指胃部的穀物氣息,也是春季少陽的生長氣息。
在盛夏時,沐浴後進食但不出汗的情況,被認為是表層實證。(可參考心痛表裡條目。)
有位名叫楊順的二官子,他的脈象澀且短,深按下去則微弱,這是他長期受潮濕影響導致血液受損,多年來不出汗,遇到勞累時身體會發熱並感到疲憊,呈現出像沙病一樣的症狀。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使用蒼朮、白朮、芍藥(各半兩)、陳皮(六兩)、歸身(二兩)、甘草和紅花(各半兩)等草藥進行治療,分六次服用,每次加入三片薑一起煎煮。
有位名叫謝老的患者,體質壯實,夏天不出汗,結果發展成長時間的咳嗽病。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使用半夏和蘇葉兩種草藥研磨成粉末,再加入莎末、枕流末和仁陷末,以及栝蔞穰和桃仁泥(各半兩),製成丸子。首先服用三拗湯三帖,然後再服用這些丸子。(枕流末詳細配方包含蜆殼灰和蛤粉等;仁陷末就是神麯。)
根據《甲乙經》記載,若無法出汗,可以使用「曲差」穴進行治療。']
4. 盜汗
〔垣〕,當歸六黃湯,治盜汗之聖藥也。
當歸,生地,熟地,黃柏,黃芩,黃耆,黃連(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二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渣,溫服。小兒用半錢。
正氣湯,治盜汗。
黃柏(炒,一錢),知母(炒,一錢半),甘草(炙,五分),
上粗末,作一服,水二大盞,煎一盞去渣,臨臥服。
〔丹〕當歸龍薈丸,治盜汗。(見治法門。)
〔《本》〕治盜汗,外腎濕。
人參,苦參,龍膽草,麻黃根(各三錢),
上件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燒麩湯下。
嚴氏黃耆湯,治喜怒驚恐,房室虛勞,致陰陽偏虛發厥,自汗或盜汗不止,並宜服之。
黃耆(去蘆,蜜炙,兩半),白茯苓(去皮),熟地(酒蒸),桂枝(不見火),天門冬(去心),麻黃根,龍骨(各一兩),五味子,小麥(炒),防風(去蘆),當歸(酒蒸),甘草(炙。各兩半),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五片,煎七分溫服,不拘時。發厥自汗,加熟附子。發熱自汗,加石斛。
〔《山》〕盜汗,臨夜吃淡煮麥丸子,空心服妙香散。
〔《本》〕戢陽氣,止盜汗,進飲食,退經絡熱,,柏子仁丸,。
柏子仁,半夏曲(各二兩),牡蠣(坩鍋子內火煅,用醋淬七次,焙乾),人參,麻黃根(慢火炙,拭去汗),白朮,五味子(各一兩),淨麩(炒,半兩),
上八味為末,棗肉丸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三五十丸,日二服。得效減一服,將愈即住。作散調服亦可。
〔丹〕,白朮湯,治盜汗。
用白朮四兩,分作四處:
一兩(用黃耆同炒),一兩(石斛同炒),一兩(牡蠣同炒),一兩(麩皮同炒)
各味炒黃色,余藥不用,只用白朮研末,每服三錢,用粟米煎湯送下,盡四兩為效。
〔世〕治盜汗出,山藥一味為末,臨臥酒調下三錢效。
〔《本》〕牡蠣散,治盜汗。(方見前自汗門。)
〔世〕,黃耆散,治盜汗。
黃耆,木通,葛根
上為粗末,水煎服。
〔《衍》〕治盜汗尤切。將椒目微炒,搗細末,用半錢匕。以生豬上唇煎湯一合調,臨睡服,無不效。蓋椒目能行水,又治水蠱。
〔世〕,五仙丸,治盜汗。
天仙子,五靈脂
上為末,水糊丸桐子大。三十丸,白湯臨臥服。(本草云:天仙子一名莨菪子,性甘寒,有毒,服者審之。)
〔《本》〕治盜汗。
威靈仙,甘草(各半錢),水煎服。
臟腑盜汗皆屬腎。經云:腎病者,盜汗出,憎風是也。
運氣盜汗皆屬寒水。經云:歲水太過,寒氣流行,甚則勞汗出,憎風。又云:太陽所至,為寢汗痓是也。
〔世〕治盜汗。桑葉為末,茶服之,諸藥不應者,累驗。(出《醫說》)
〔孟〕豆豉能治久盜汗患者,以一升微炒令香,清酒二升漬兩三日,取汁,任人服之。不瘥,更作三兩劑即止。
〔《衍》〕牡蠣煅過,麻黃根等分,同研極細粉,治盜汗及陰汗。
〔世〕盜汗:陰都、五里、間使。
〔扁〕盜汗:中極、氣海。虛損盜汗勞熱:百勞(三分,瀉三吸)、肺俞(四分,補三呼。)。
〔成〕盜汗者,謂睡而汗出者也,不睡則不能汗出,方其睡也,溱溱然出,覺則止而不復出矣。
白話文:
標題:[夜間盜汗]
內容翻譯如下: [張元素] 當歸六黃湯,是治療夜間盜汗的良藥。
藥材包含當歸、生地、熟地、黃柏、黃芩、黃芪、黃連(各等量), 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二到三錢,用水一盞半,煎至剩下七分後去渣,溫服。兒童則用半錢。
[正氣湯] 用於治療夜間盜汗。
藥材爲黃柏(炒,一錢)、知母(炒,一錢半)、甘草(炙,五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作爲一劑,用水兩大盞,煎至一盞後去渣,臨睡前服用。
[李杲] 當歸龍薈丸,用於治療夜間盜汗。(具體見治療方法章節)
[本草綱目] 治療夜間盜汗和外腎溼。
藥材爲人參、苦參、龍膽草、麻黃根(各三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煉蜜製成如桐子大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燒麩湯送服。
[嚴氏黃芪湯] 用於治療因喜怒驚恐、房事過度導致的陰陽偏虛,引發暈厥、自汗或夜間盜汗不止的情況,均適合服用。
藥材爲黃芪(去蘆,蜜炙,兩半)、白茯苓(去皮)、熟地(酒蒸)、桂枝(不見火)、天門冬(去心)、麻黃根、龍骨(各一兩)、五味子、小麥(炒)、防風(去蘆)、當歸(酒蒸)、甘草(炙,各兩半),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盞,加入五片姜,煎至剩下七分後溫服,不限時。如果出現暈厥自汗,可以加熟附子;如果發熱自汗,可以加石斛。
[山家] 夜間盜汗,臨睡前食用淡煮麥丸子,空腹時服用妙香散效果更佳。
[本草綱目] 收斂陽氣,止夜間盜汗,增進飲食,退熱經絡,柏子仁丸。
藥材爲柏子仁、半夏曲(各二兩)、牡蠣(在坩堝內用火煅燒,用醋淬七次,烘乾)、人參、麻黃根(慢火炙,擦拭去汗)、白朮、五味子(各一兩)、淨麩(炒,半兩), 將以上八種藥材磨成粉末,用棗肉製成如桐子大的丸子。空腹時用米飲送服三五十丸,每日兩次。有效果後減少一服,即將痊癒時停止服用。也可以將藥粉調和服用。
[李杲] 白朮湯,用於治療夜間盜汗。
使用四兩白朮,分成四處:
一兩(與黃芪一起炒)、一兩(與石斛一起炒)、一兩(與牡蠣一起炒)、一兩(與麩皮一起炒) 每味炒至黃色,其餘藥材不用,只使用白朮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粟米煎湯送服,服用完四兩後可見效果。
[民間] 治療夜間盜汗,使用山藥磨成粉末,臨睡前用酒調服三錢有效。
[本草綱目] 牡蠣散,用於治療夜間盜汗。(方子見前面自汗章節)
[民間] 黃芪散,用於治療夜間盜汗。
藥材爲黃芪、木通、葛根, 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用水煎服。
[衍義] 治療夜間盜汗尤其有效。將花椒籽稍微炒一下,搗成細末,使用半錢勺。用生豬上脣煎湯一合調和,臨睡前服用,無不見效。花椒籽能利水,也能治療水蠱。
[民間] 五仙丸,用於治療夜間盜汗。
藥材爲天仙子、五靈脂,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水糊製成如桐子大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白湯臨睡前服用。(本草記載:天仙子又稱莨菪子,性甘寒,有毒,服用者需謹慎。)
[本草綱目] 治療夜間盜汗。
藥材爲威靈仙、甘草(各半錢),用水煎服。
臟腑引起的夜間盜汗都屬於腎的問題。經書上說:腎病患者,夜間盜汗,怕風。 運氣導致的夜間盜汗都屬於寒水問題。經書上說:歲水太過,寒氣流行,嚴重的話會勞累出汗,怕風。又說:太陽到達時,會有寢汗痙攣。
[民間] 治療夜間盜汗,使用桑葉磨成粉末,用茶水送服,如果其他藥物無效,多次驗證有效。(出自《醫說》)
[孟詵] 豆豉能治療長期夜間盜汗的患者,取一升稍微炒香,用兩升清酒浸泡兩三天,取出汁液,根據個人情況服用。如果效果不佳,再製作兩三劑即可停止。
[衍義] 將牡蠣煅燒過,與麻黃根等量,一同研成極細的粉末,用於治療夜間盜汗和陰汗。
[民間] 夜間盜汗:陰都穴、五里穴、間使穴。
[扁鵲] 夜間盜汗:中極穴、氣海穴。虛損盜汗勞熱:百勞穴(三分,瀉三吸)、肺俞穴(四分,補三呼)。
[成無己] 夜間盜汗,是指在睡眠中出汗,不睡覺就不會出汗。在睡覺時,汗水會大量流出,醒來後就會停止,不再繼續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