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五·陰陽臟腑部 (5)
卷之五·陰陽臟腑部 (5)
1. 治發熱
〔丹〕火鬱當看熱在何經,輕者可降,重者則隨其性而升之。人虛火盛顛者,用生薑湯,若投以冰水正治之,立死。實火可瀉,小便降火極速。有補陰即火自降,炒柏、地黃之類。凡氣有餘便是火,急甚者必緩之。生甘草兼瀉兼緩,參、術亦可。凡火盛者,不可驟用寒涼藥,必兼溫散之。
左金丸治肝火,用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陰虛火動,難治。吃酒人發熱,難治。不飲酒人,因酒發熱者,難治。
一男子二十三歲,因酒發熱,用青黛、栝蔞仁,入薑汁,每日數匙,入口中,三兩月而愈。
〔垣〕小兒癍後,餘熱不退,痂不收斂,大便不行,是謂血燥,則當以陰藥治之,因而補之,用清涼飲子,通大便而瀉其熱。潔古云:涼風至而草木實。夫清涼飲子,乃秋風徹熱之劑也。(此甘寒瀉火也。)傷寒表邪入於裡,日晡潮熱,大渴引飲,譫語狂躁,不大便,是胃實,乃可攻之。
夫胃氣為熱所傷,以承氣湯瀉其上實,元氣乃得周流,承氣之名於此具矣。(此苦寒瀉濕熱也。)今世人以苦泄火,故備陳之。除熱瀉火,非甘寒不可,以苦寒瀉火非徒無益而反害之。故有大熱脈洪大,服苦寒劑而熱不退者,加石膏。如症退而脈數不退,洪大而病有加者,宜減苦寒,加石膏。
如大便軟或泄者,加桔梗,食後服之。此藥誤用,則其害非細,用者旋旋加之。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石膏善能去脈數,如病退而脈數不退者,不治。
〔海〕大熱而脈反細小,不可下者,瀉心湯主之。脈有力,可用之。骨肉筋血皮毛,陰足而熱反勝之,是謂實熱。
〔垣〕能食而熱,口舌乾燥,大便難者,實熱也,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瀉熱補陰。經云:陽盛陰虛,下之則愈。脈洪盛而有力者是已。
〔丹〕人壯氣實,火盛顛狂者,可用正治,芒硝、冰水之類飲之。
〔海〕骨痿肉燥,筋緩血枯,皮聚毛落,陰不足而有熱疾,是謂虛熱。
〔垣〕不能食而熱,自汗氣短者,虛熱也,以甘寒之劑瀉熱補氣。經云:治熱以寒?溫而行之。脈虛弱無力者是已。
當歸補血湯,治婦人肌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內經》曰:脈虛血虛,脈實血實。又云:血虛發熱是也。症象白虎,惟脈不長實難辨也,誤服白虎湯必死,此病得於飢困勞役。
黃耆(一兩),當歸(二錢,酒洗)
上銼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空心服之。
補中益氣湯,治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蓋人受水穀之氣以生,所謂清氣、營氣、運氣、衛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別名也。夫胃氣為水穀之海,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若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繫系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症始得,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蓋陰火上衝,則氣高喘而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脾胃之氣下流,使穀氣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營衛,故不任風寒,乃生寒熱,此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然與外感風寒之症,頗同而實異。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其外則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其內則不足,不足者補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之類,皆瀉也。溫之和之調之養之之類,皆補也。內傷不足之病,苟誤認作外感有餘之症,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實實虛虛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然則奈何?唯當以辛甘溫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又曰: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損其脾胃。脾胃之症始得,則熱中,今立法治始得之症。
白話文:
[治發熱]
火鬱的情況要看熱在哪條經脈,輕微的可以降火,嚴重的就要順著它的特性來升散。如果人體虛弱卻虛火旺盛,頭暈目眩,要用生薑湯來治療,如果用冰水來直接降火,會立刻死亡。實火可以瀉火,小便可以快速降火。有時候補陰就能使火自然下降,可以用炒柏子仁、熟地黃之類的藥材。凡是體內氣有餘就是火,情況很急迫的,一定要慢慢調理。生甘草既可以瀉火也可以緩和症狀,人參、白朮也可以用。凡是火氣旺盛的人,不能立刻使用寒涼的藥物,一定要同時使用溫散的藥物。
左金丸可以治療肝火,用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陰虛導致虛火上炎的情況很難治療。經常喝酒的人發熱也很難治療。不喝酒的人,因為喝酒而發熱的也很難治療。
有一個二十三歲的男子,因為喝酒而發熱,用青黛、栝蔞仁,加入薑汁,每天服用幾匙,含在口中,三個月左右就好了。
小孩子出疹子後,如果餘熱不退,痂皮沒有收斂,大便不通暢,這是因為血燥,應該用滋陰的藥物來治療,並用補法來輔助,可以使用清涼飲子,幫助大便通暢來瀉熱。名醫張元素說:「涼風吹來草木才結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清涼飲子,是秋風吹散暑熱的方劑(這屬於甘寒瀉火的方劑)。傷寒病邪侵入體內,到了午後出現潮熱,口渴想喝水,胡言亂語,煩躁不安,大便不通暢,這是胃腸實熱,可以攻下。
胃氣因為熱邪所傷,可以用承氣湯來瀉去上實的熱邪,這樣元氣才能夠正常運行,承氣湯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這是苦寒瀉濕熱的方劑)。現在世人習慣用苦味藥來瀉火,所以這裡詳細說明。要去除熱邪,瀉火,不能不用甘寒的藥物,而用苦寒的藥物來瀉火,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有害。所以如果出現高熱脈象洪大,服用苦寒的藥物卻沒有退熱效果的,要加入石膏。如果症狀減輕而脈象仍然數快不退,或者脈象洪大而病情加重的,應該減少苦寒藥的用量,加入石膏。
如果大便稀軟或者腹瀉,要加入桔梗,飯後服用。這個藥如果用錯了,造成的危害不小,使用時要逐漸增加用量。如果食慾不好,就不能用石膏,因為石膏容易去除脈數,如果病情減輕而脈數不退,就屬於難以治癒的情況。
高熱而脈象反而細小,不能用攻下法治療的,應該用瀉心湯來治療。如果脈象有力的,就可以用攻下法治療。骨骼肌肉筋脈血液皮膚毛髮,陰液充足卻反而出現熱盛的情況,這就是實熱。
能吃東西卻發熱,口舌乾燥,大便困難,這是實熱,要用辛苦大寒的藥物來攻下,瀉熱同時滋補陰液。《黃帝內經》說:「陽氣過盛陰液虛弱,用攻下法就可以治好。」脈象洪大有力就是這種情況。
人體強壯氣血充盛,火氣旺盛而出現精神失常的情況,可以用正治法來治療,服用芒硝、冰水之類的藥物。
骨骼萎縮肌肉乾燥,筋脈鬆弛血液枯竭,皮膚聚集毛髮脫落,陰液不足而產生熱病的,這是虛熱。
不能吃東西卻發熱,自汗氣短,這是虛熱,要用甘寒的藥物來瀉熱同時補氣。《黃帝內經》說:「治療熱症用寒藥嗎?可以用溫藥來引導。」脈象虛弱無力就是這種情況。
當歸補血湯,治療婦女肌肉發熱,口渴想喝水,眼睛紅腫面色發紅,晝夜不停,脈象洪大而虛,重按完全摸不到的病症。《黃帝內經》說:「脈虛是血虛,脈實是血實。」又說:「血虛會發熱。」症狀像白虎湯證,只是脈象不是長實難以辨別,如果誤用白虎湯就會導致死亡,這種病是因為飢餓困頓勞累造成的。
黃耆(一兩),當歸(二錢,用酒洗過)
以上藥材切碎做成一服,用水兩碗,煎到剩下一碗,去除藥渣,稍熱時空腹服用。
補中益氣湯,治療因為飲食勞倦所造成的,開始表現為熱中的病症。人依靠水穀的精氣來生存,所謂清氣、營氣、運氣、衛氣、春升之氣,都是胃氣的不同名稱。胃氣是水穀之海,食物進入胃,精氣遊走,向上輸送給脾臟,脾臟將精氣散發,向上歸屬於肺臟,疏通調節水道,向下輸送給膀胱,水精散佈到全身,五經同時運行,符合四時五臟陰陽,以此作為常態。如果飲食不規律,寒溫不適,就會損傷脾胃。喜怒憂恐等情緒,會損耗元氣,脾胃氣衰弱,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是陰火,從下焦產生,與心相連,如果心不主事,相火就會代替它的職責,相火是包絡之火,是元氣的賊,火與元氣不能同時強盛,一方強盛另一方就會衰敗。脾胃氣虛弱,就會向下流到腎臟,陰火就會趁機侵佔脾胃的土位。所以脾胃病剛開始發作時,就會出現氣喘,身熱煩躁,脈象洪大而頭痛,或者口渴不止,皮膚不能耐受風寒,出現寒熱交替的現象。陰火上衝,就會導致氣喘煩熱,頭痛口渴,脈象洪大。脾胃之氣向下流,使穀氣不能向上升發,春天生發之氣不能運行,陽氣就不能保護營衛,所以不能耐受風寒,出現寒熱交替的現象,這些都是因為脾胃之氣不足造成的。這種病和外感風寒的症狀很像,但本質卻不同。內傷脾胃是損傷了氣,外感風寒是損傷了形體。損傷外在的屬於有餘,有餘要瀉。損傷內在的屬於不足,不足要補。發汗、攻下、催吐、克伐等方法,都屬於瀉法。溫補、調和、滋養等方法,都屬於補法。內傷不足的疾病,如果錯誤的當成外感有餘的病症來治療,反而用瀉法,就會導致虛弱更加虛弱,使虛實更加混亂,這樣就會因誤診而導致死亡。那麼應該怎麼辦呢?只能用辛甘溫的藥物來補益中氣,升發陽氣,再用甘寒的藥物來瀉火,這樣才能治好。《黃帝內經》說:「勞損的要用溫藥來補益,損耗的要用溫藥來補益。」又說:「溫藥能夠去除大熱。」最忌諱使用苦寒的藥物,會損傷脾胃。脾胃病剛發作時,會表現為熱中,現在制定法則來治療剛開始發作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