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11)

1. 卒中暴厥

卒中者,卒然不省人事,全如死屍,但氣不絕,脈動如故,或脈無倫序,或乍大乍小,或微細不絕,而心胸暖者是也。

〔仲〕屍蹶,脈動而無氣,氣閉不通,故靜而死也。菖蒲屑納鼻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著舌下。又方,剔取左角發方寸燒末,酒和灌之立起。(此即《內經》法也。詳見後。)

〔《素》〕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刺其足大指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後刺足心,後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後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後刺手心主、少陰銳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鬄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白話文:

中風是指突然失去意識,全身宛如死屍,但仍有呼吸心跳,脈搏依然有規律,或者脈搏忽大忽小、忽細忽粗,但心口仍然溫暖的狀態。

「仲」所述的「屍厥」,脈搏跳動但沒有氣息,氣息閉塞不通,因此靜止不動而死亡。可以使用菖蒲粉塞入鼻孔中,並讓人將桂皮粉放在舌下。又有一個方法,從左角拔下一小塊頭髮,燒成粉末,然後與酒混合灌入,病人會立刻清醒。這就是《內經》中的方法,詳細內容後續會有說明。

「素」提到,邪氣侵襲了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的絡脈,這些絡脈都聚集在耳朵中,其中的左角絡脈尤其重要。當所有絡脈枯竭時,人體的脈搏會持續跳動,但意識已經消失,表現出如同死屍的狀態,又稱為「屍厥」。治療方法是先在腳的大拇指內側,離指甲約韭葉寬的地方針刺,再在腳心和腳中指指甲上各針刺一次,接著在手的大拇指內側離指甲約韭葉寬的地方,以及手心主、少陰銳骨的末端各針刺一次,即可立即痊癒。如果還未見效,可用竹管吹雙耳,再將左角的頭髮刮下約一寸長,燒成灰,用美酒一杯調和後灌服,也可立即痊癒。

(全文見繆刺論,鬄,音易。)

〔《玉》〕氣昏暈:奪命(在曲澤上針入三分,先補,候氣回後瀉,不可離手,忌灸,如不蘇取濟中。)臍中(灸七壯,忌針。此二穴能起死回生。)

〔《摘》〕屍蹷:玉泉(八分,補十呼,得氣即瀉。),隱白(三分,先補後瀉,補生瀉成,更於兩脅頻頻熨之。),鬼擊,支溝(二分,先補後瀉,補生瀉成。)三里(補十呼,瀉五呼。此二穴刺之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氣至,去之勿復刺。)中惡:人中,中脘,氣海,

〔仲〕少陰脈不止,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人不仁,此為屍蹶。當刺期門、巨闕。恍惚屍蹶煩痛,中極及僕參主之。

白話文:

(全文出自《繆刺論》,鬄字讀作易。)

【《玉》】氣昏暈:失命(在曲澤上針入三分,先補針以調和氣血,待氣迴轉後瀉針,不可離手,忌灸,如病人不甦醒則取濟中穴來救治。)臍中(灸七壯,忌針。這二個穴位能使人死而復生。)

【《摘》】屍厥:玉泉(八分深,補針十呼,得氣即瀉針。),隱白(三分深,先補針後瀉針,補針使氣血生髮,瀉針使氣血成形,再於兩脅處頻繁熨壓。),鬼擊,支溝(二分深,先補針後瀉針,補針使氣血生髮,瀉針使氣血成形。)三里(補針十呼,瀉針五呼。這兩個穴位針刺後若無反應,不論次數。針刺後有反應,則去除針頭不再刺。)中毒:人中,中脘,氣海,

【仲】少陰脈不停止,腎氣微弱。少精血,呼吸急促,上行至胸膈,宗氣反而聚集,血液結聚在心下,陽氣下降,熱氣歸於陰股,與陰氣相互作用,使人失去感覺,這是屍厥。應當針刺期門、巨闕。恍惚的屍厥疼痛,中極及僕參是主要的穴位。

〔《甲》〕屍蹶,死不知人,脈動如故,隱白及大敦主之。屍蹶暴死,金門主之。

〔孫〕仁宗最寵貴妃,一日食次,忽仆倒,遍身卒冷。急奏帝,上乃急召孫、杜。即至,奏曰:不妨,此乃氣厥爾,少頃,吐即復甦也。御坐良久,果吐而蘇。上問因何而得?二人並奏曰:此貴妃方食,因憂怨氣上,遂與食相併,故如此者,吐即氣透,故復甦也。上問妃,有何事如此。

妃對曰:陛下無嗣,臣妾不能為陛下生皇嗣,所以自怨,氣忽上逆,而至驚動聖駕。上嘆曰:朕亦自責,乃勞汝致病耶。因嘉獎孫、杜之能,良久曰:醫道如此,豈非良醫也耶。

上暴厥不知人,不治自愈。經云:帝曰,厥或令入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又云: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者是也。

白話文:

[ 〔《甲》〕屍厥,患者昏迷不醒,但脈搏仍正常跳動,治療可採用隱白穴和大敦穴。若患者突然死亡,則可使用金門穴進行急救。

〔孫〕宋仁宗最寵愛的貴妃在進餐時忽然昏倒,全身冰冷。緊急報告給皇帝,於是馬上召見孫和杜來診療。孫和杜到達後,報告說沒有大礙,只是因為氣厥,稍等片刻就會恢復。皇帝坐了許久,果然貴妃嘔吐後就醒轉過來。皇帝詢問原因,孫和杜回答說,貴妃正在進餐時,因為憂慮和怨恨情緒上升,導致食物和情緒相衝突,所以才會這樣。皇帝再問貴妃,發生什麼事。

貴妃回應說:陛下無子嗣,作為臣妾,無法為陛下生下皇嗣,因此感到自怨,情緒突然上衝,導致驚擾聖駕。皇帝歎息說:我也責怪自己,讓你勞累了才生病。他嘉獎孫和杜的醫術,說了很久:醫學就是這樣,難道不是真正的良醫嗎?

皇帝突然昏厥,失去意識,但未經治療就自行恢復。經典中提到:皇帝說,厥症可能會導致腹脹滿,也可能讓人昏迷不醒,甚至持續半日或一日後才恢復意識,這又是怎麼回事?岐伯回答說,陰氣過盛於上部,會使下部虛弱,下部虛弱就會引起腹脹滿。陽氣過盛於上部,則會使下部的氣上升,邪氣逆流,逆流會使陽氣混亂,陽氣混亂則會導致昏迷。又提到,血液和氣體一同上沖到頭部,就會造成大厥症。厥症可能是突然死亡,當氣體重新回到正常狀態,人就會活過來;如果氣體不回歸正常,那麼人就會死去。 ]

〔丹〕嘗治一人,陰先虧而陽暴絕者。浦江鄭兄,年近六十,豢養受用之人也。仲夏久患滯下,而又犯房勞,忽一晚登廁間,兩手疏散,兩眼開而無光,尿自出,汗如雨,喉如鋸,呼吸甚微,其脈大而無倫次,無部位,可畏之甚。予適在彼,急令煎人參膏,且先與灸氣海穴壯如小指大,至八十壯,右手能動。

又三壯,唇微動。參膏亦成,遂與一盞,至半夜後,盡三盞,眼能動。盡二斤,方能言而索粥。五斤而痢止。至數十斤而安。

〔仲〕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

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稀糞也)一升,溫酒灌口中,灸心下一寸,臍上三寸,臍下四寸,各一壯瘥。

白話文:

【丹】曾為一病患治療,該患者陰虛而陽突然衰竭。浦江鄭兄,年齡接近六十,他僱傭了個專門照顧他的人員。仲夏時,他長期受到腹瀉困擾,又不慎過度房事。某晚,他突然去廁所,雙手無力,雙眼開著但沒有光澤,尿液自行流出,汗水如雨,喉嚨如被鋸割,呼吸微弱。他的脈象大而無規律,無特定部位,令人非常害怕。我正好在那裡,趕緊讓他服用人參膏,並且先用針灸方法刺激氣海穴,如同小指大小,灸了八十次,他的右手可以動了。

又灸三次後,他的嘴脣開始微動。人參膏也製成了,我讓他喝了一杯,到半夜後,他喝了三杯,眼睛開始動了。喝了兩斤後,他才能說話並索要粥食。到了五斤後,腹瀉停止。到數十斤後,他才完全恢復健康。

【仲】對於即將死亡、四肢無法控制以及大小便失禁的情況,有一個方法:

使用馬糞一升,加水三鬥,煮沸後取二斗來清洗,再取牛洞(稀糞)一升,加入溫酒讓其飲入,然後灸心下一寸,肚臍上三寸,肚臍下四寸,各灸一次,這樣即可痊癒。

救卒死而張口反折者方。

灸手足兩爪後十四壯,飲以五毒諸膏散。(方未考。)救小兒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

狗屎一丸,絞取汁以灌之。無濕著,水煮乾者取汁。

救卒死,客忤死,,還魂湯,主之。

麻黃(去節,三兩),杏仁(去皮尖,七十個),炙甘草(一錢),《千金》有桂(二兩),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分令咽之,通治諸感忤。《千金方》云:主卒忤鬼擊飛屍,諸奄忽氣絕無復覺,或已無脈,口噤拗不開,去齒下湯。湯下口不下者,分病人發左右提㩉肩引之,藥下復增服一升,須臾立蘇。

白話文:

救治猝死且張口反折的方法。

在手和腳的爪後各灸14壯,然後飲用五毒諸膏散。(此方未被確認。)救治小兒猝死並伴有吐瀉,不知道是什麼疾病的療法。

使用一顆狗屎丸,壓榨其汁液灌入小兒口中。如果沒有濕潤的狀況,則需用水煮至乾燥,再取出汁液。

救治猝死,因外來邪氣致死,使用還魂湯進行治療。

麻黃(去節,三兩),杏仁(去皮尖,七十個),炙甘草(一錢),《千金》有桂(二兩)。

以上三種成分,用水八升煮沸,取三升後去除渣滓,分成數份讓病人嚥下,這方法對各種感應邪氣都有療效。《千金方》提到:此方主要用於救治因鬼怪攻擊、飛屍等外來邪氣導致的猝死,患者氣息停止,失去意識,或者已經失去脈搏,口緊閉無法打開,需要使用此湯劑。若湯劑不能順利進入口中,則需要分開病人,提起其肩膀拉動,待藥物下肚後,再加服一升,不久就會醒來。

〔《局》〕,蘇合香丸,治卒中惡忤疰。

蘇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內),薰陸香(另研),龍腦(研,各一兩),青木香,白朮,白檀香,丁香,硃砂(研,水飛),沉香,香附(炒,去毛),犀角(鋸屑),蓽茇,安息香(另為末,調無灰酒一升,熬膏),麝香(研),訶梨勒(煨取皮。各二兩),

白話文:

【局】,蘇合香丸,用於治療突然間發生的中風、邪氣和腹痛。

蘇合香油(加入安息香膏中),薰陸香(單獨研磨),龍腦(研磨,各一份兩),青木香,白朮,白檀香,丁香,硃砂(研磨,水飛),沈香,香附(炒後去毛),犀角(鋸屑),蓽茇,安息香(單獨研磨,調和無灰酒一升,熬成膏),麝香(研磨),訶梨勒(烘烤後取皮。各二份兩)。

上為細末,入研藥勻,用安息香膏,並煉白蜜和劑,每丸桐子大。清晨新汲水溫冷,任意化服四丸。老人小兒一丸,溫酒化服亦得。用蠟紙裹一丸,如彈子大.縫袋帶之。陳無擇云:病自內作,不曉其名者,服之皆效。最治氣厥氣不和,吐利關格,甚有神效。

〔《肘》〕扁鵲:中惡與卒死鬼擊,亦相類為治,皆宜相參用之。已死。搗菖蒲生根,絞汁灌之立瘥。

〔仲〕救卒死而目閉者,搗韭汁灌耳中,吹皂莢末鼻中效。

〔無〕治魘卒死,諸暴絕症,用半夏不拘多少,湯泡七次為末,每用少許,吹入鼻中,心頭溫者可治。倉卒無方,急於人中穴及兩腳大拇指離甲一韭葉許,各灸三五壯即活。

白話文:

上部的草藥要研磨成粉末,與研製好的藥物混合均勻,加入安息香膏和煉製的白蜜調和,做成大小如桐子的丸藥。早上用新取的溫水沖服四顆丸藥,年長者或小孩只需服用一顆,用溫熱的酒來沖服也行。準備一顆丸藥包在蠟紙中,大小如彈子,用布袋吊掛身上。陳無擇認為,對於從內部發作、病因不明的疾病,此藥都有效果。它特別對治因氣血不調引起的昏厥、嘔吐、腹瀉等症狀,效果顯著。

扁鵲指出,對於中邪或突然死亡的情況,可以參考這種藥方進行治療,但應根據情況靈活使用。對於已經死亡的人,可以用生菖蒲的汁液灌入,可迅速恢復。仲景則提供了一個急救方法,對於突然昏迷且眼睛閉上的患者,可以將韭菜汁灌入耳朵中,或將皁莢粉吹入鼻孔,有著良好的療效。無擇則提出了治魘(一種突然昏迷的病症)的方法,對於各種突發性的失去意識的症狀,可以使用半夏(不論量多少),用湯浸泡七次後研磨成粉末,每次少量吹入鼻孔,如果心口感到溫暖,就表示能治癒。在緊急情況下,若找不到方法,可以在人中穴和兩個大拇指指甲旁邊各一韭葉寬的地方,各灸三至五壯,就能使病人復活。

〔和〕一夫病痰厥不知人,牙關緊急,諸藥不能下,候死而已。戴人見之,問侍病者,口中曾有涎否?曰:有。戴人先以防風、藜蘆煎湯,調瓜蒂末灌之,口中不能下,乃取長蛤甲磨去刃,以紙裹其尖,灌於右鼻竅中,嘓然下咽有聲,復灌其左竅亦然。戴人曰:可治矣。良久涎不出,遂以砒石一錢,又投之鼻中,忽偃然仰面,似覺有痛,斯須吐穢及膠涎數升頓蘇。砒亦尋常勿用,以其病大,非此莫能動。

然無瓜蒂亦不可使用,宜消息之。

凡卒中、屍厥、鬱冒、中風、中暑之類,皆當發表也。仲景云:鬱冒欲解,必是大汗出。還魂湯用麻黃、桂枝,清魂湯用荊芥,及諸卒中用皂角、半夏搐鼻取嚏,用藜蘆、砒霜折齒取痰,皆所以開發上焦,使表邪流通也。中暑忌冷水閉表,亦此意。

白話文:

一位病人因為痰阻而昏倒,牙關緊閉,各種藥物都無法使其清醒,只能等待死亡。戴醫生見狀,詢問照護病人的護士,病人口中是否有口水?護士回答說有。戴醫生首先用防風和藜蘆煎成湯水,再加入瓜蒂粉調和後灌入病人口中,但因口不能下,於是取長蛤甲削去尖端,用紙包裹尖端,從右鼻孔灌入,病人發出嘓然的聲音,吞嚥聲響,接著從左鼻孔也進行同樣的操作。戴醫生說可以救治了。過了一段時間,口水仍不流出,於是放入一錢的砒石於鼻中,病人突然側身仰頭,似乎感到疼痛,不久後吐出大量黏稠的口水,病態得到緩解。砒石平常不應使用,因為這病狀嚴重,非此法不能輓救。

然而,若沒有瓜蒂,則不能使用,應酌情調整。

對於猝死、屍厥、鬱冒、中風、中暑等類型的疾病,都應該採用發汗的方法。仲景說,鬱冒想要痊癒,一定會有大量的汗水排出。還魂湯使用麻黃和桂枝,清魂湯使用荊芥,以及各種卒中時使用皁角和半夏催鼻打噴嚏,使用藜蘆和砒霜折齒取痰,都是為了開通上焦,使表邪得以流暢。中暑時要避免使用冷水封閉表層,也是這個道理。

〔《本》〕解毒雄黃丸治卒中仆地,不知人事。(方見喉痹。)

〔仲〕,三物備急丸

大黃,乾薑,巴豆(各一兩,去皮尖心外,熬研如脂)

上藥各須精新,先搗大黃、乾薑為末,研巴豆內中,合搗千杵,蜜和丸,器中貯之。主心腹諸卒暴百病。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屍卒死者,以熱苦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瘥。如未瘥,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瘥。若口噤,亦須折齒灌之。

白話文:

【本】解毒雄黃丸治療突然倒地,失去意識的疾病。(相關治療方式見於咽喉病的治療方法。)

【仲】,三物備急丸

大黃(一兩,研磨成粉末),乾薑(一兩,研磨成粉末),巴豆(各一兩,去皮尖心外,熬煮研磨成油脂狀)

以上藥物都需要品質良好且新鮮,首先將大黃和乾薑研磨成粉末,然後在其中加入巴豆研磨,再一起研磨一千次,用蜂蜜調和成丸狀,放入容器中保存。主要用於治療心腹部位的各種急症。如果中毒或遇到邪氣幹擾,心腹部位出現脹滿、疼痛如被針刺,呼吸急促,口不能開,已經死亡的病人,可以使用熱的苦酒服用約大黃米大小的三到四顆丸子。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將頭部抬起,灌入藥丸讓其吞下,不久就會好轉。如果還沒有好轉,可以再給三顆,會聽到腹部響聲,然後開始嘔吐和排泄就會痊癒。如果口不能開,也需要掰開牙齒灌入藥丸。

〔無〕中暑悶倒,急扶在陰涼處,切不可與冷水,當以布中衣物等蘸熱湯,熨臍中及氣海,續以湯淋布上,令徹臍腹暖,即漸醒。如倉卒無湯處,掬道上熱土於臍,以多為佳,冷即易之。古法,道塗無湯,即掬熱土於臍上,仍撥開作窩子,令人更溺於中以代湯。續與白虎、竹葉石膏湯。

凡覺中暑,急嚼生薑一大塊,冷水送下。如已迷亂悶,嚼大蒜一大瓣,冷水送下。如不能嚼,即用水研灌之醒。路中倉卒無水,渴甚,急嚼生蔥二寸許,津同咽,可抵飲水二升。(中暑之病即《內經》熱至則瞀郁是也。)

白話文:

如果中暑昏倒,要迅速扶到陰涼處,絕不能用冷水,應該用布沾熱湯,敷在肚臍和氣海穴上,再將熱湯淋在布上,讓熱氣透進腹部,就能逐漸恢復意識。如果找不到熱湯,可以用路上的熱土覆蓋在肚臍上,越多越好,如果熱土變涼了就換新的。古法中,如果路上沒有熱湯,可以用熱土覆蓋在肚臍上,再挖個小坑,讓人尿在裡面代替熱湯。接著可以喝白虎湯或竹葉石膏湯。

一旦發現中暑,要馬上咀嚼一大塊生薑,並用水吞下。如果已經迷糊、頭暈,可以咀嚼一大片大蒜,並用水吞下。如果無法咀嚼,可以用水研磨後灌服。如果在路上沒有水,口渴得很,可以馬上咀嚼一段長約兩寸的生蔥,並吞下其汁液,這樣可以解渴,等同於喝兩升的水。(中暑的症狀就是《內經》中所說的熱至則瞀鬱。)

大黃龍丸,治中暑眩暈,昏不知人,或身熱惡寒,頭痛,狀如傷寒,或往來寒熱,渴甚,嘔吐泄瀉。常服去暑毒,分陰陽。

硫黃,硝石(各一兩),雄黃(透明者),白礬,滑石(各半兩),寒食麵(四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加至二十丸,新汲水下。昏塞不知人,則以井水開口灌之。中暑忌冷。此藥以冷水下之,乃熱因寒用。

〔《本》〕又方,解一切暑毒,欲死者,便服之,立蘇。

白話文:

【大黃龍丸】,用於治療中暑引起的頭暈、昏迷,或者出現身體發熱、畏寒、頭痛的症狀,類似於傷寒的表現,或者是反復發熱、口渴、嘔吐和腹瀉。經常服用可以消除暑毒,調節體內陰陽平衡。

硫磺、硝石(各一兩),雄黃(透明的),白礬,滑石(各半兩),寒食麵(四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用水滴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到七粒,可以逐漸增加至二十粒,使用新汲的井水送服。當患者昏迷不醒時,則可以使用井水開口灌服。中暑期間應避免使用冷飲品,這款藥物需用冷水送服,這是一種利用熱藥以治寒的方法。

另外一個方子,能解除所有的暑毒,對於即將死亡的患者,馬上服用此藥,可以立即使其清醒。

半夏(四兩,醋一升半,煮盡焙乾),甘草(一兩),肉桂,赤茯苓(各半兩),白茯苓(一兩),

上為末,用生薑汁,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熱水下。予夏日登途,常蓄此藥於篋笥中,防諸緩急,及僕價門,每日一服,無伏暑之疾,奇驗不一。

〔《山》〕中暑發昏。以新汲水滴兩乳,以扇扇之。重者以地漿灌之則醒,若與水飲則死。

〔仲〕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以胃無穀氣,脾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也。

白話文:

  • 半夏(四兩,醋一升半,煮盡焙乾),甘草(一兩),肉桂,赤茯苓(各半兩),白茯苓(一兩):這是一組藥物配方,包括半夏、甘草、肉桂、赤茯苓和白茯苓等五味中藥材。這些材料需要按照比例進行準備和處理,最後研磨成粉末。
  • 上為末,用生薑汁,麵糊丸如桐子大:這段描述了將上述藥粉混合生薑汁和麵糊後,揉製成大小類似桐子的藥丸。
  • 每服五十丸,熱水下:這是服用方法的說明,每次服用五十顆藥丸,用水沖服。
  • 予夏日登途,常蓄此藥於篋笥中,防諸緩急,及僕價門,每日一服,無伏暑之疾,奇驗不一:這段文字表明,在夏季出行時,作者通常會攜帶這些藥丸,以防備各種緊急情況,甚至在旅途中每天服用一次,可以避免中暑疾病,並且效果多樣且奇特。
  • 〔《山》〕中暑發昏。以新汲水滴兩乳,以扇扇之。重者以地漿灌之則醒,若與水飲則死:這段描述了中暑昏迷的情況。建議使用新汲的水滴在兩乳上,並用扇子扇風以促進清醒。對於病情較重的患者,應使用地漿灌入,以使其恢復清醒;如果給予水飲,可能會導致死亡。
  • 〔仲〕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以胃無穀氣,脾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也:這段文字描述了因受寒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如顫抖、無知覺、口急難言等。可能由於胃部缺乏食物氣息和脾臟功能失調所導致。

〔無〕,附子理中湯,治五臟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昔有武士守邊,大雪出帳外,忽然暈倒,時灌以此藥兩劑遂醒。

大附子(炮,去皮臍),人參,乾薑(炮),甘草(炙),白朮(各等分),

上銼為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空心服。口噤則斡開灌之。

乾薑附子湯,治中寒卒然暈倒,或吐逆涎沫如暗風,手腳攣搐,口噤,四肢厥冷,或復躁熱。(方見傷寒。)

〔世〕治凍死法。四肢直,口噤,只有微氣者。

白話文:

【無】,附子理中湯,治療五臟中寒導致的口噤、四肢僵直、失音不語。過去有一名軍官駐守邊境,大雪天走出帳篷外,突然暈倒,當時使用此藥兩次後即清醒。

大附子(先將其煮熟去皮和果心),人參,乾薑(煮熟),甘草(炙烤),白朮(各等份),

以上材料研磨為散粉,每次服用四大錢,用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後去渣,於空腹時服用。若出現口噤的情況,應旋轉開來後灌服。

乾薑附子湯,治療因中寒而突然暈倒,或者吐出像暗風一樣的涎沫,手腳抽搐,口噤,四肢冰涼,或者再次出現煩躁熱感。(詳細方法見傷寒方)

【世】治療凍死的方法。四肢直挺,口噤,但仍有微弱呼吸的人。

用大釜炒灰令暖,以囊盛熨心上,冷即易之,目開氣出,然後以粥清稍稍進之。若不先溫其心,便將火灸,則冷氣與火爭,必死矣。

〔垣〕瘡瘍鬱冒,俗呼昏迷,慎不可下,汗之則愈。(此因出膿血至多而鬱冒之也。)

〔仲〕鬱冒欲解,必大汗出。

〔《本》〕人平居無疾,忽如死人,身不動搖,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啞不能言,或微知人,惡聞人聲,但如眩冒,移時方寤。此由汗過多,血少氣並於血,陽獨上而不下,氣壅塞而不行,故身如死。氣過血還,陰陽復通,故移時方寤。名曰鬱冒,亦名血厥,婦人多有之。宜白薇湯、倉公散。

白話文:

用大鍋炒灰讓它溫暖,用布袋盛裝放在心臟部位熨熱,冷了就換新的,眼睛張開,呼吸順暢,然後喝一點稀粥。如果沒有先溫暖心臟就用火灸,那麼寒氣就會和火氣爭鬥,必然會死亡。

瘡瘍(指皮膚上的傷口或炎症)因為鬱積在體內而昏迷,俗稱昏迷,切忌使用瀉下藥物,出汗則會痊癒。這是因為膿血過多而導致鬱積昏迷。

鬱積昏迷想要好轉,必須大量出汗。

人平常沒有病,突然像死人一樣,身體不動,沉默無言,不知道周圍的情況,眼睛閉著無法睜開,嘴巴啞了無法說話,或者稍微有點意識,卻討厭聽到人的聲音,就像頭昏眼花一樣,過了一段時間才清醒。這是因為出汗過多,血液不足,氣血都集中在血液裡,陽氣只向上升而無法下降,氣機阻塞不通,所以身體就像死人一樣。氣血恢復平衡,陰陽重新流通,所以過了一段時間才清醒。這種情況叫做鬱積昏迷,也叫做血厥,婦女比較常見。應該服用白薇湯、倉公散。

白薇湯

白薇,當歸(各一兩),人參(半兩),甘草(一分),

上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一盞,去渣溫服。

倉公散

藜蘆,瓜蒂,雄黃,礬石(煅)

上等分,為細末,少許吹入鼻中。

〔《脈》〕問曰:婦人病經水適下,而發其汗,則鬱冒不知人,何也?師曰:經水下,故為裡虛。而發其汗,則表亦虛。此為表裡俱虛,故令鬱冒也。

〔垣〕婦人半產誤用寒涼藥有損論治法婦人分娩,及半產漏下,昏冒不省,瞑目無所知覺,蓋因血暴亡。此有形血去之後,則心神無所養。心與包絡者,君火相火也,得血則安,亡血則危。火上熾,故令人昏冒。火乘肺,瞑目不省人事,是陰血暴亡,不能鎮撫也。故血已虧損,往往用滑石、甘草、石膏之類,乃辛甘大寒之藥,能瀉氣中之熱,是血虧瀉氣,乃陰虧瀉陽,使二者俱傷,反為不足。虛勞之病,昏迷不省者,上焦心肺之熱也。

白話文:

白薇湯

白薇和當歸各一兩,人參半兩,甘草一分。

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用兩碗水煎煮成一碗,去掉藥渣,溫熱服用。

倉公散

藜蘆、瓜蒂、雄黃、礬石(經過煅燒)

以上藥材等量,研磨成細末,取少許吹入鼻中。

《脈經》中記載:有人問:「婦女經期正常,卻出汗,導致昏迷不醒,這是為什麼?」師傅回答:「經期下血,代表身體內部虛弱,而流汗則代表身體外部也虛弱。這就是內外虛弱,所以才會昏迷。」

《垣術》中記載:婦女生產後或生產中途出現血崩,昏迷不省人事,眼閉目失神,這是因為失血過多。血液流失後,心神無所依附,心與包絡是君火和相火,依賴血液才能安穩,失血則危及生命。火氣上炎,因此昏迷不醒。火氣攻克肺臟,導致眼閉目失神,這是陰血暴失,無法鎮壓火氣。所以血氣已經虧損,往往使用滑石、甘草、石膏等辛甘寒涼的藥物,能瀉去氣中的熱氣。然而,血氣虧損卻瀉去氣,陰氣虧損卻瀉去陽氣,導致兩者都受損,反而更加不足。虛勞的病人,昏迷不省人事,是心肺上焦的熱氣所致。

此無形之熱,用寒涼之藥驅令下行。豈不知上焦之病,悉屬於表,乃陰證也,汗之則愈。今反下之,倖免不死,暴虧氣血,生命豈能久活?又不知《內經》有云:病氣不足,宜補不宜瀉。瞑目閤眼之病,悉屬於陰,宜汗不宜下。又不知傷寒鬱冒,得汗則愈,是禁用寒涼藥也。

分娩半產,本氣不病,是暴去有形之血,亡血補血,又何疑焉。補血則神昌,常時血下降亡,今當補而升舉之,心得血則能養神不昏矣。血暴降下,是秋冬之令大旺,今舉而升之以助其陽,則目張神不昏迷矣。今立一方,補血養血,生血益陽。以補手足厥陰之不足,以全生活血湯主之。

白話文:

這無形的熱症,應該用寒涼藥物驅散向下,怎麼會不知道上焦的病症都屬於表證,是陰虛的症狀呢?只要出汗就能治癒。現在卻反而用下瀉的方法,即使僥倖不死,也會嚴重損耗氣血,生命怎麼能長久?難道不知道《內經》上說:病氣不足,應該補益,不應該瀉掉嗎?眼睛閉合的病症,都是屬於陰虛的,應該出汗,不應該下瀉。難道不知道傷寒發熱,只要出汗就能治癒,是絕對不能使用寒涼藥物的嗎?

生產一半就停住,本氣並沒有病,只是因為突然流失了有形的血液,需要補血,有什麼好懷疑的呢?補血就能精神好,平常血液都是往下流失的,現在應該補血並將其升舉,心臟得到血液就能滋養神明,不再昏迷了。血液突然下降,是秋冬季節陽氣旺盛的表現,現在應該將其升舉,幫助陽氣,就能眼睛睜開,神志清醒。現在開立一個方子,補血養血,生血益陽,用來補益手足厥陰的不足,以全生活血湯為主。

全生活血湯,諸陽既陷,何以知之,血下脫故也。

紅花,蔓荊子,細辛(各五分),生地(夏月倍加),熟地(各一錢),藁本,川芎(各一錢五分),防風,羌活,獨活,甘草(炙),柴胡,葛根,歸身(各二錢),白芍藥,升麻(各三錢),

白話文:

全生活血湯,當所有陽氣都已下降時,如何知道呢?就是血液往下流失的緣故。

藥方:

  • 紅花、蔓荊子、細辛(各五分),生地(夏月加倍),熟地(各一錢)
  • 藁本、川芎(各一錢五分),防風、羌活、獨活、甘草(炙)、柴胡、葛根、歸身(各二錢)
  • 白芍藥、升麻(各三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去渣,食前稍熱服。

當歸附子湯,治臍下冷痛,赤白帶下。

當歸(二分),炒鹽(三分),蠍梢,升麻(各五錢),甘草,柴胡(各七分),黃柏(少許),附子,乾薑,良薑(各一錢),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煎去渣,稍熱服。或為細末,酒麵糊丸亦可。

〔《鬥》〕治婦人血風攻腦,痛旋悶絕,忽死倒地,不知人事者。用喝起草取其嫩心,不限多少,陰乾為末,以常酒服一大錢,不拘時候,其功大效。服之多達腦,蓋善通頂門,今蒼耳是也。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去渣,飯前溫熱服用。

當歸附子湯,用於治療腹部以下寒冷疼痛、白帶或黃帶等症狀。

將當歸(二分)、炒鹽(三分)、蠍梢、升麻(各五錢)、甘草、柴胡(各七分)、黃柏(少許)、附子、乾薑、良薑(各一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兩,用水煎煮去渣,溫熱服用。也可以將藥粉製成丸藥,用酒和麵糊做成丸子服用。

用喝起草嫩心,不限多少,陰乾研磨成粉末,用常酒服用一大錢,不分時辰服用,效果顯著。此藥能通達頭部,類似蒼耳的效果。

〔《大》〕治妊娠因外感風,如中風狀,不知人。用熟艾為末,醋炒令極熱,乘熱以絹帛裹熨臍下,良久開省。

奔豚氣上衝咽喉,發作亦似死狀,往來寒熱是也。(治見積聚。)

卒中仆地,半身不遂者,為中風。(治見中風。)

卒中仆地,口吐涎沫者,為癲癇。(治見癲癇。)

運氣鬱冒有二:

其一屬熱。經云:少陰之復,鬱冒不知人,惡寒振慄。又云:少陽所至為瞀昧。又云:諸熱瞀瘈,皆屬於火。治以鹹寒是也。

其二屬寒。經云:歲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鬱冒,矇昧心痛。又太陽司天,與太陽之復,皆病善悲眩僕。又陽明司天之政,四之氣,寒雨降,病眩僕。治以甘熱是也。

白話文:

懷孕期間因外感風寒,出現類似中風的症狀,失去意識,可用熟艾研磨成粉末,用醋炒至極熱,趁熱用絹布包裹敷在肚臍下方,持續一段時間後就會恢復意識。

奔豚氣上衝咽喉,發作時像死了一樣,反覆發作寒熱,這是氣聚於胸腹所致。

突然倒地,半身不遂,稱為中風。

突然倒地,口吐白沫,稱為癲癇。

氣機鬱結導致昏迷,分為兩種:

第一種屬熱。經書記載:少陰經氣復逆,導致昏迷不省人事,伴隨惡寒發抖。又說:少陽經氣到達的地方,會出現昏迷。又說:一切熱邪引起的昏迷抽搐,都屬於火症。治療方法以鹹寒為主。

第二種屬寒。經書記載:一年中陽氣不足,寒氣盛行,百姓就會出現昏迷,神志不清,胸痛。又說:太陽經氣主宰天時,太陽經氣復逆,以及太陽經氣主宰天時,四時氣候寒雨降臨,都會導致昏迷、頭昏眼花、跌倒。治療方法以甘溫為主。

〔《山》〕中惡客忤卒死者,灸臍中百壯,以皂角末搐鼻,或研韭汁灌耳中。

〔仲〕救卒死。

韭根,烏梅(二七個),吳茱萸(半升炒)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之,以病櫛內中三沸,櫛浮者生,沉者死,煮取三升去滓,分飲之。

救卒死方

雄雞冠割取血,以管吹納鼻中。豬脂如雞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雞肝及血塗面上,以灰圍四旁立起。大豆二七粒,以雞子白並酒和,盡吞之。

白話文:

在山裡遇到暴怒或突然死亡的人,可以將艾草灼燒在肚臍中央一百壯,接著用皁角粉塞入鼻孔,或者研磨韭菜汁灌入耳中。

仲先生救了突然死亡的人。

使用以下藥物:

  • 韭根 (6349)
  • 烏梅 (1203) x 27個
  • 吳茱萸 (1207) 半升,炒過

以上三種藥物加一斗水一起煮沸,煮至藥材浮起則代表病人還活著,沈下則表示已經死亡。煮好後留下三升的湯汁,分成三次給病人服用。

救突然死亡的方法:

  • 用雄雞的雞冠割取血液,用管子吹入鼻孔。
  • 將類似雞蛋大小的豬脂和一升醋煮沸後灌入喉嚨。
  • 在臉上塗上雞肝和其血液,周圍用灰圍起來使其立起。
  • 使用二十七粒大豆,加上雞蛋白和酒混合後全部吞服。

救卒死而壯熱者,方用礬石半斤,以水一斗半煮消,以浸腳令沒踝。

〔世〕驚怖死者,以溫酒灌之。

〔丹〕痰中後,心下迷悶汪洋,食少倦怠。

白朮(二錢半),川芎(半錢),蒼朮,半夏,茯苓(各一錢),姜(三片),水煎服。

四六嫂,因食生菜青梅,痰發昏冒不知人,口渴脈滑,今已能言,但說心下痞痛乏力。

陳皮,白朮(各一錢),蒼朮(半錢),滑石(一錢半),木香(三分),甘草(炙,些少),半夏(七分半),水煎服。

婦人三十餘歲,因產後能食,半月後,忽頭暈僕不知人,醒後至今食少。

白話文:

要救治因病危而發燒的病人,可以用礬石半斤,用水一斗半煮沸,然後用這個水浸泡病人的腳,讓水淹過腳踝。

遇到驚嚇而昏迷的人,可以用溫酒灌醒。

如果病人出現痰堵在喉嚨,胸口悶悶的,像要淹死一樣,而且食慾不振、疲倦乏力,可以用白朮二錢半,川芎半錢,蒼朮,半夏,茯苓各一錢,生姜三片,用水煎服。

四六嫂因為吃了生菜和青梅,導致痰堵喉嚨,昏迷不醒,口渴脈搏滑,現在已經能說話了,但是說胸口堵塞疼痛,沒有力氣。可以用陳皮,白朮各一錢,蒼朮半錢,滑石一錢半,木香三分,甘草(炙,少許),半夏七分半,用水煎服。

一位三十多歲的婦人,生完孩子後能吃飯,但是半個月後突然頭暈昏倒,失去意識,醒過來之後一直食慾不振。

白朮(二錢),川芎,黃芩,茯苓(各一錢),姜(三片)

上煎取三之一,下保和丸三十粒。

〔《本》〕世言氣中者,雖不見於方書,然暴喜傷陽,暴怒傷陰,憂愁拂意,氣多厥逆,往往多得此疾,便覺涎潮昏塞,牙關緊急。若概作中風候用藥,非止不相當,多致殺人。元祐庚午,母氏親遭此禍,至今飲恨。母氏平時食素,氣血羸弱,因先子捐館憂惱,忽一日氣厥,牙禁涎潮,一里醫便作中風,以大通丸三粒下之,大下數行,一夕卒,予嘗痛恨。每見此症,急化蘇合香丸灌之便醒,然後隨其寒熱虛實而調理之,無不愈者。

白話文:

藥方為白朮兩錢,川芎、黃芩、茯苓各一錢,生薑三片,煎取三分之一,再服用保和丸三十粒。

古籍記載,氣郁之症雖然方書中少見,但暴喜傷陽,暴怒傷陰,憂愁煩悶,氣郁厥逆,常常會導致這種病症,表現為流涎、昏迷、牙關緊閉等。若將其誤認為中風而用藥,不僅無效,還會危及生命。元祐庚午年,我的母親因憂傷而患此病,最終不幸離世。母親平素素食,氣血虛弱,因兒子去世而憂慮,突然氣厥,牙關緊閉、流涎不止,當時醫生誤診為中風,服用大通丸後病情急劇惡化,當晚就去世了。我对此深感痛心。每次遇到這種病症,我會立即用蘇合香丸灌服,病人很快就會清醒,再根据寒热虚实情况进行调理,从未失手。

經云:無故而喑,脈來乍大乍小、乍短乍長者為祟,滑者鬼疰,緊而急者遁屍。

〔《素》〕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大奇論)脈浮而散者為眴僕。(王注云:浮為虛,散為不足。脈要精微論)

急虛身中卒至,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於墮溺,不可為期,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藏雖不見,猶死也。(玉機真藏論)

〔無〕中暑脈陽弱陰虛,微遲似芤。

〔《脈》〕問曰:婦人病如癲疾鬱冒,一日二十餘發,師脈之,反言帶下,皆如師言,其脈何類?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濡而緊,濡則陽氣微,緊則榮中寒,陽微衛氣虛,血竭凝寒,陰陽不和,邪氣舍於榮衛。

白話文:

經書上說:沒有原因突然失聲,脈搏時大時小、時短時長,是受邪祟影響;脈搏滑利,是鬼魅作祟;脈搏緊而急,是魂魄離體。

脈搏跳動像喘氣一樣,稱為暴厥。暴厥的人,無法與人交談。脈搏浮而散,稱為眴僕。浮代表虛弱,散代表不足。

突然昏迷,五臟閉塞,脈道不通,氣機不流通,就像掉入深淵,無法預測,脈搏完全消失。如果人每分鐘呼吸五到六次,形體尚未腐爛,雖然真氣已不見,但已如同死亡。

中暑的脈象,陽氣衰弱,陰氣虛損,脈搏微弱緩慢,像芤脈。

有人問道:婦女患病像癲癇發作,一天發作二十多次,醫生摸脈之後,卻說患有帶下病,與醫生所說相符,她的脈象是什麼樣的?如何區分?醫生回答:寸口脈濡而緊,濡表示陽氣微弱,緊表示榮衛寒涼,陽氣微弱,衛氣虛損,血液凝滯寒冷,陰陽不調,邪氣停留於榮衛之間。

疾起年少時經水來以合房室,移時過度,精感命門開,經下血虛,百脈皆張,中極感陽動,微風激成寒,因虛舍榮衛,令積于丹田,發動上衝,奔在胸膈,津液掩口入,涎唾湧溢出,眩冒狀如厥,氣衝髀裡熱,粗醫名為癲,灸之因大劇。

問婦人病苦,氣上衝胸,眩冒,吐涎沫,髀裡氣沖熱,師脈之,不名帶下,其脈何類?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沉而微,沉則胃氣伏,微則榮氣絕,陽伏則為疹,陰絕則為亡血,病當小便不利,津液閉塞。

今反小便通,微汗出,沉變為寒,咳逆嘔沫,其肺成痿,津液竭少,亡血損經絡,因寒為血厥,手足苦痹,氣從丹田起,上至胸脅,沉寒怫鬱於上,胸中窒塞,氣歷陽部,面翕翕如醉,形體似肥。此乃浮虛,醫反下之長針,復重虛榮衛,久發眩冒,故知為血厥也。

白話文:

年輕時經期來就開始性生活,時間久了,過度房事,精氣損傷,導致命門火衰,經期血量減少,全身脈絡都張開,下焦陽氣虛弱,容易受寒。因為身體虛弱,無法正常運行氣血,導致寒氣積聚在丹田,向上衝擊,到達胸口,津液堵塞在口中,唾液不停地流出,頭昏眼花,像要昏倒一樣。腿部內側感到熱氣上沖,粗淺的醫生把它叫做癲癇,用艾灸治療,卻反而加重病情。

問:婦女患病,出現胸悶氣急、頭昏眼花、吐口水、腿部內側氣沖熱的情況,請問這是什麼病?脈象是什麼樣的?和帶下病有什麼區別?

答:寸口脈沉而微弱,沉則胃氣虛弱,微則營氣不足,陽氣虛弱則會出現疹子,陰血不足則會出現出血。病人應該是小便不利,津液阻塞。

現在病人反而小便通暢,微微出汗,脈象從沉變為寒,咳嗽逆氣,嘔吐泡沫,肺部已經虛弱,津液減少,失血損傷經絡,由於寒邪入侵導致血虛昏厥,手腳麻木,氣從丹田升起,到達胸脅,寒氣鬱積在胸部,胸中憋悶,氣往上走,面部紅潤像喝醉了酒一樣,身體看起來肥胖。這是因為身體浮虛,醫生卻用長針向下瀉氣,更加重了身體虛弱,久而久之就會頭昏眼花,所以可以確定這是血虛昏厥。

〔仲〕問曰:寸口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脈》〕人病屍厥,呼之不應,脈伏者死,脈大反小者死。卒中惡,腹大四肢滿,脈大而緩者生,緊大而浮者死,緊細而微者亦生。

白話文:

仲景问:“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 老师说:“唇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温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脉经》说:“人病尸厥,呼之不应,脉伏者死,脉大反小者死。卒中恶,腹大四肢满,脉大而缓者生,紧大而浮者死,紧细而微者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