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五·陰陽臟腑部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陰陽臟腑部 (6)

1. 治發熱

黃耆(病甚熱甚者,一錢),人參(三分,有嗽去之),甘草(五分,炙),當歸身(二分,酒製),橘皮(二分),升麻(二分),柴胡(二分),白朮(三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量氣弱氣盛,臨病斟酌水盞大小,去渣,食遠稍熱服。如傷重者,不過二服而愈。若病久者,以權立加減法治之。如腹中痛者,加白芍五分,炙甘草三分。惡寒冷痛者,加中桂去皮二分。如惡熱喜寒而腹痛者,於已加芍藥、甘草中,更加生黃芩三分,或二分。

或夏月腹痛而不惡熱者,亦然。治時熱也,若天涼惡熱而痛,於加白芍、甘草、黃芩中更加桂少許。天寒腹痛,去芍藥,味酸寒故也。加益智仁三分,或加半夏五分,生薑三片。如頭痛加蔓荊子三二分。痛甚者加川芎二分。頂痛腦痛,加藁本三分,或五分。若苦頭痛者,加細辛二分。

諸頭痛者,並用此四味足矣。若頭上有熱,則此不能治,別以清空膏治之。如臍下痛者,加真熟地五分,其痛立止。如不止者,乃大寒也,更加肉桂去皮三分或二分,《內經》所說小腹痛皆寒症,從復法相報中來也。經曰:大勝必大復。從熱病中變而作也,非傷寒厥陰之症也。

仲景用抵當湯並丸主之,乃血結下焦膀胱也。如胸中氣壅滯,加青皮二分,氣促少氣者去之。如身有疼痛者屬濕,若身重者亦濕,加去桂五苓散一錢。如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各五分,升麻、藁本根、蒼朮各一錢,勿用五苓散。所以然者,為風藥已能勝濕,故別作一服與之。

如病去,勿再服。以治風之藥,大損元氣,而益其病故也。如大便秘澀,加當歸梢一錢。如閉澀不行,煎成正藥,先用一口調玄明粉半錢或一錢,得行則止。此病不宜下,下之恐變成凶症也。如久病痰嗽者,去人參,初病者勿去。冬月、春寒或秋涼時,各宜加不去節麻黃半錢。

如春令大溫,則加佛耳草三分,款冬花二分。如夏月病嗽,加五味子三分,去心麥冬二分或三分。如舌上白滑苔,是胸中有寒,勿用之。如夏月不嗽,亦加人參三二分。並五味子、麥冬各等分,救肺受火邪也。如病人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二分或三分。如不能食而心下痞,勿用。

如脅下痛或急縮者,俱加柴胡、甘草。

上一方加減,是飲食勞倦喜怒不節,始病熱中則可用之。若末傳寒中,則不可用也。蓋甘酸適足益其病耳。如黃耆、人參、甘草、芍藥、五味之類是也。

〔垣〕氣運衰旺圖

濕胃化熱小腸長風膽生皆陷下不足,先補,則用黃耆、甘草、當歸、升麻、柴胡、人參。乃辛甘發散,以助春夏生長之用者也。

土脾形,火心神,木肝血,皆大盛上乘生長之氣,後瀉,則用甘草梢之甘寒,瀉肺火逆於胸中傷氣者也。黃芩之苦寒,以泄胸中之熱,喘氣上奔者也。紅花以破惡血。用黃芩大補腎水。益肺氣,瀉血中火燥者也。

白話文:

治發熱

本方以黃耆、人參、甘草等藥材組成,用於治療發熱。藥量根據病情及體質調整,藥液濃度也需斟酌。病情輕微者,通常服用一劑即可痊癒;病情較重或病程較長者,則需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藥方。

若伴隨腹痛,可加入白芍藥及炙甘草;若畏寒且疼痛,則加入肉桂;若畏熱喜寒且腹痛,則加入生黃芩。夏季腹痛但不畏熱者,也可使用本方加減。若天涼畏熱且疼痛,則在原方基礎上加桂枝;若天冷腹痛,則去除白芍藥。此外,可根據頭痛、頭頂痛、腦痛、苦頭痛等症狀,添加蔓荊子、川芎、藁本、細辛等藥材。但若頭痛伴有頭部發熱,則不適用本方,需另用清空膏治療。臍下疼痛可加真熟地,若疼痛持續則需加肉桂,因多為寒症所致。若胸中氣體阻塞,可加青皮;若氣短,則去除青皮。若伴隨身體疼痛或沉重感(屬濕症),則加入五苓散;若為風濕,則加入羌活、防風、升麻、藁本根、蒼朮,但此時不用五苓散。

療程結束後,切勿繼續服用,以免傷及元氣。若大便秘結,可加當歸梢;若便秘嚴重,可在服用藥物前先服用玄明粉幫助通便,但切忌濫用瀉藥。久病痰嗽者,可去除人參,但初期服用者勿去除。不同季節需調整藥方,如冬季、春季寒冷或秋季涼爽時,需加入麻黃;春季溫暖時,加佛耳草、款冬花;夏季咳嗽,加五味子、麥冬;舌苔白滑(胸中寒症)者,則不適用本方。夏季不咳嗽者,可加人參、五味子、麥冬以保護肺部。若能進食但胃部不適,可加黃連;若不能進食則勿用。脅下疼痛或急縮,可加柴胡、甘草。

本方適用於因飲食勞倦、喜怒不節導致的發熱,但若病情已傳至寒邪,則不可使用。方中甘酸藥材可滋補身體。黃耆、人參、甘草、芍藥、五味子等藥材具有補益作用。

最後,文中提及根據氣運衰旺圖調整藥方,以補益或瀉火為主,例如使用黃耆、甘草等補益藥材,或使用黃芩、甘草梢等瀉火藥材,以及紅花等活血藥材,以調整臟腑功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