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五·陰陽臟腑部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陰陽臟腑部 (7)

1. 治發熱

寒膀胱藏氣,燥大腸收氣,皆大旺,後瀉,則用黃耆之甘溫,止自汗,實表虛,使不受寒邪,當歸之辛溫,能潤燥,更加桃仁以通幽門閉塞,利其陰路,除大便之難燥者也。

水腎精,金肺氣,皆虛衰不足,先補,則用黃柏之苦寒,除濕熱為痿,乘於腎,救足膝無力,亦除陰汗陰痿而益精。甘草梢、黃芩補肺氣,泄陰火之下行。腎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也。

此初受熱中常治之法也,非權也,權者臨病制宜之謂也。

〔海〕晝熱則行陽二十五度,大抵柴胡飲子。夜熱則行陰二十五度,大抵四順飲子。(又云一身盡熱,或日晡潮熱,或夜則行陰發熱者,皆血熱也。四順飲子或桃仁承氣湯選而用之。當視其由表入里,腹痛血刺痛,腹中有無轉矢氣之異。)平旦發熱,熱在行陽之分,肺氣主之,故用白虎湯以瀉氣中之火。

(又云:白虎治脈洪,故抑之使秋氣得以下降也。)日晡潮熱,熱在行陰之分,腎氣主之,故用地骨皮以瀉血中之火。((又云:地骨皮散治脈弦,故舉之使春氣得以上升也。按地骨皮散治虛熱方也。)

氣分熱:柴胡飲子、白虎湯。

血分熱:清涼飲子(即四順散)、桃仁承氣湯。

〔垣〕牽牛味辛烈,能瀉氣中之濕熱,不能除血中之濕熱。防己味苦寒,能瀉血中之濕熱,又通血中之滯塞。

柴胡飲子(方見勞熱。),白虎湯(方見傷寒。),地骨皮散(方見骨蒸門。)

清涼飲子,大黃(蒸),甘草(炙),當歸(洗),芍藥(洗。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薄荷十葉,水一盞半,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桃仁承氣湯(方見傷寒。)

〔丹〕人病脈虛氣鬱發熱。

芍藥(酒炒,一兩二錢五分),香附(一兩),蒼朮(半兩),沙參(三錢),甘草(一錢五分)

上炊餅丸服。

脈滑,腸有宿食,常暮發熱,明日復止者,於宿食門求之。濕痿夜熱,以三補丸加白芍藥為丸。

三補丸,方

黃芩,黃柏,黃連,為末,粥糊為丸。

〔潔〕有表而熱者謂之表熱,無表而熱者謂之裡熱。故苦者以治五臟,五臟屬陰而居於內。辛者以治六腑,六腑屬陽而在於外。故曰:內者下之,外者發之。又宜養血益陰,身熱自除。(以脈言之,浮數為外熱,沉數為內熱。浮大有力為外熱,沉大有力為內熱。)

〔仲〕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者,為堅,熱在下焦者,為尿血,亦令淋閉不通。

肘前熱者,腰以上熱。手前獨熱者,腰以下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後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掌中熱者,腹中亦熱。(全文見診法。)

〔海〕三焦熱用藥大例上焦熱,梔子、黃芩。中焦熱,小便不利,黃連、芍藥。下焦熱,黃柏、大黃。

白話文:

治發熱

膀胱寒氣、大腸燥氣都非常旺盛,然後瀉下去,就用黃耆的甘溫性質,止住自汗,這是表實裏虛,使之不受寒邪侵襲;用當歸的辛溫性質,能潤燥,再加桃仁通利幽門閉塞,暢通陰道,去除大便燥結。

腎精不足,肺氣虛衰,先要補益,就用黃柏的苦寒性質,去除濕熱導致的痿證,它乘據於腎臟,治療足膝無力,也能去除陰汗、陰痿,並益精;甘草梢、黃芩補益肺氣,瀉去下行的陰火。腎臟有氣逆上,就要趕緊服用苦味藥物瀉下去。

這是初受熱症的常規治療方法,不是權宜之計,權宜之計是指臨症制宜的意思。

白天發熱,熱在陽經循行的部位,約二十五度,大致用柴胡飲子;晚上發熱,熱在陰經循行的部位,約二十五度,大致用四逆飲子(或四順飲子)。(又說:全身都發熱,或午後潮熱,或晚上陰經循行時發熱,都是血熱,可用四逆飲子或桃仁承氣湯擇一使用。應觀察它是由表入裏,伴隨腹痛、血刺痛,腹部是否有腸鳴異常。)平旦發熱,熱在陽經循行的部位,肺氣主之,所以用白虎湯瀉去氣分之火。(又說:白虎湯治脈洪大,所以抑制它,使秋氣得以下降。)午後潮熱,熱在陰經循行的部位,腎氣主之,所以用地骨皮瀉去血分之火。(又說:地骨皮散治脈弦細,所以提升它,使春氣得以上升。按:地骨皮散是治療虛熱的方劑。)

氣分熱證:用柴胡飲子、白虎湯。

血分熱證:用清涼飲子(即四順散)、桃仁承氣湯。

牽牛味辛烈,能瀉去氣分中的濕熱,但不能去除血分中的濕熱;防己味苦寒,能瀉去血分中的濕熱,又能通利血分中的瘀滯。

柴胡飲子(方劑見於治療勞熱的篇章)、白虎湯(方劑見於治療傷寒的篇章)、地骨皮散(方劑見於治療骨蒸的篇章)。

清涼飲子:大黃(蒸)、甘草(炙)、當歸(洗)、芍藥(洗),各等分。

上藥研細,每服五錢,加薄荷十葉,水一盞半,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桃仁承氣湯(方劑見於治療傷寒的篇章)。

病人脈虛氣鬱而發熱。

芍藥(酒炒,一兩二錢五分)、香附(一兩)、蒼朮(半兩)、沙參(三錢)、甘草(一錢五分)。

上藥製成藥丸服用。

脈滑,腸道有宿食,常常傍晚發熱,第二天就好了,應從治療宿食的篇章尋找治療方法。濕熱導致的痿證並伴隨夜間發熱,用三補丸加白芍藥製成藥丸服用。

三補丸方:黃芩、黃柏、黃連,研為細末,用粥糊做成藥丸。

有表證而發熱的,稱為表熱;沒有表證而發熱的,稱為裏熱。所以,苦味藥物用來治療五臟,五臟屬陰,位於內部;辛味藥物用來治療六腑,六腑屬陽,位於外部。所以說:內部病證要瀉下,外部病證要發散。還要養血益陰,身熱自然會消除。(從脈象來說,浮脈數脈是外熱,沉脈數脈是內熱;浮脈大而有力是外熱,沉脈大而有力是內熱。)

上焦發熱,是因為咳嗽導致肺痿;中焦發熱,為胃脘脹滿堅硬;下焦發熱,為尿血,也導致尿閉不通。

肘前發熱,是腰以上發熱;單獨手前發熱,是腰以下發熱;單獨肘前發熱,是胸前發熱;單獨肘後發熱,是肩背發熱;單獨臂中發熱,是腰腹發熱;肘後往下三四寸發熱,是腸中有蟲;手掌發熱,腹部也發熱。(全文詳見診斷方法篇。)

三焦發熱的用藥大綱:上焦熱用梔子、黃芩;中焦熱,小便不利,用黃連、芍藥;下焦熱,用黃柏、大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