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五·陰陽臟腑部 (8)
卷之五·陰陽臟腑部 (8)
1. 治發熱
上焦熱:清神散、連翹防風湯、涼膈散、龍腦飲子、犀角地黃湯。
中焦熱: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洗心散、四順清涼飲、桃仁承氣湯。
下焦熱,大承氣湯、五苓散、立效散、八正散、石葦散、四物湯。身熱脈洪無汗多渴者,熱在上焦,宜桔梗湯。
桔梗,連翹,山梔,薄荷,黃芩,甘草(各等分)
上為粗末,竹葉白水煎,溫服。汗之,熱服。春倍加防風、羌活。夏倍加黃芩、知母。季夏淫雨倍加羌活。秋加桂五錢。冬加桂一兩。亦可以意消息,隨症增損而用之。
〔《局》〕,清神散,消風壅,化痰涎,治頭目眩面熱。
檀香(挫),人參(去蘆),羌活(去苗),防風(去蘆。各一兩),薄荷(去土),甘草,荊芥穗(各二兩),石膏(研,四兩),細辛(去苗,焙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點服,或入茶末點服。(此方虛熱可用。)
龍腦飲子,治蘊積邪熱,咽喉腫痛,眼赤口瘡,心煩鼻衄。(丹溪云;上中二焦藥也。)
砂仁,栝蔞根(各三兩),藿香葉(二兩四錢),石膏(四兩),甘草(蜜炙,六兩),梔子(微炒,十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至三錢,用新汲水入蜜調下。
〔無擇〕,加減涼膈散,退六經熱。(丹溪云:涼膈散,心肺脾胃藥也。)
〔易老〕涼膈散減大黃、芒硝,加桔梗、甘草,一法加防風,同為舟楫之劑,浮而上之。治胸膈中與六經之熱。以手足少陽之氣俱下膈,絡胸中,三焦之氣同相火遊於身之表,膈與六經乃至高之分,此藥浮載亦至高之劑,故施於無形之中,隨高而走,去胸膈中及六經之熱也。
涼膈散,梔子仁(一兩五錢),芒硝(半兩),連翹,薄荷,黃芩,甘草(各一兩半),大黃(五錢)
上為粗末,每一兩,水二盞,竹葉七片,同煎至一盞,去渣,入蜜少許,食後服,加姜煎亦得。去六經熱,減大黃、芒硝,加桔梗、甘草、人參、防風。治肺經邪氣,咳嗽有痰,加半夏。涼膈與四物湯各半服,能益血泄熱,名雙和散。錢氏去連翹,加藿香、石膏,為瀉黃散。
〔《本事方》〕治大人小兒五臟積熱,煩躁多渴,唇裂喉閉,目赤鼻頷結硬,口舌生瘡,陽明症傷寒,發狂見鬼譫語,大小便閉,一切風壅,並皆治之。
山梔仁,甘草,赤芍藥(各一兩),大黃,朴硝,連翹,薄荷,(淨葉),乾葛(各二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蜜三匙,同煎至七分,去渣食後服,唯陽明症傷寒忌下。此藥《局方》亦載,緣味數與用藥大段不同。予一侄婦忽患熱病欲死,付之一服立效,後來累服累驗,幸毋忽。
又方
白朮,荊芥,赤芍藥(各三兩),大黃,車前子(生用),木通,甘草,當歸(各二兩)
白話文:
治發熱
上焦熱:可服用清神散、連翹防風湯、涼膈散、龍腦飲子、犀角地黃湯。
中焦熱:可服用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洗心散、四順清涼飲、桃仁承氣湯。
下焦熱:可服用大承氣湯、五苓散、立效散、八正散、石葦散、四物湯。如果發熱、脈搏有力、不出汗、口渴,熱在 上焦,宜服用桔梗湯。
桔梗湯配方:桔梗、連翹、山梔、薄荷、黃芩、甘草(各等分) 將藥材研成粗末,用竹葉和清水煎煮,溫服。出汗後,再服用。春天加倍防風、羌活;夏天加倍黃芩、知母;夏季雨水多時加倍羌活;秋天加桂枝五錢;冬天加桂枝一兩。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增減藥量。
清神散:能消除風寒壅塞,化解痰涎,治療頭暈目眩、面部發熱。 配方:檀香、人參、羌活、防風、薄荷、甘草、荊芥穗、石膏、細辛。 將藥材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沸水沖服,或加入茶末沖服。(此方適用於虛熱。)
龍腦飲子:治療積聚的邪熱,咽喉腫痛,眼睛紅腫,口瘡,心煩意亂,鼻出血。(丹溪先生說:此方適用於上焦和中焦的熱症。) 配方:砂仁、栝蔞根、藿香葉、石膏、甘草、梔子。 將藥材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到三錢,用新鮮的開水加蜜調服。
涼膈散:可以退去六經的熱症。(丹溪先生說:涼膈散適用於心、肺、脾、胃的熱症。) 原方中減去大黃、芒硝,加入桔梗、甘草,或加防風,如同舟楫一樣,使藥力上浮。 治療胸膈及六經的熱症。 配方:梔子仁、芒硝、連翹、薄荷、黃芩、甘草、大黃。 將藥材研成粗末,取一兩藥末,加兩盞水,七片竹葉同煎至一盞,去渣,加少許蜂蜜,飯後服用,也可以加薑煎服。 要退去六經的熱,可以減去大黃、芒硝,加入桔梗、甘草、人參、防風。治療肺經邪氣,咳嗽有痰,可以加半夏。涼膈散和四物湯各半量服用,可以益血泄熱,稱為雙和散。錢氏方去連翹,加藿香、石膏,稱為瀉黃散。
治大人小兒五臟積熱的方劑:治療大人小孩五臟積熱,煩躁口渴,嘴唇乾裂,喉嚨阻塞,眼睛紅腫,鼻樑腫硬,口舌生瘡,陽明症傷寒,發狂說胡話,大小便不通,一切風寒壅塞,都能治療。 配方:山梔仁、甘草、赤芍藥、大黃、朴硝、連翹、薄荷、乾葛。 將藥材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加一盞水,七片竹葉,三匙蜂蜜,同煎至七分,去渣飯後服用,唯獨陽明症傷寒忌用。此方《局方》也有記載,但藥味和用量大有不同。
另一個方劑:配方:白朮、荊芥、赤芍藥、大黃、車前子、木通、甘草、當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