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十八·心小腸部 (2)
卷之十八·心小腸部 (2)
1. 潰瘍
癰疽已潰,膿出者也。
〔仲〕諸癰疽欲知有膿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為有膿,不熱為無膿。
〔《精》〕凡癰疽,按之牢𩊅,未有膿也。按之半軟半𩊅,已有膿也,宜急破之。(𩊅,未詳何切。半軟,謂中央膿熟處。半𩊅謂四旁無膿腫肉也。)
凡瘡腫,以手指從瘡旁按至四畔上赤黑者,按之色不變,膿已結成。又按之隨手赤色,此亦有膿。按之白,良久方赤,遊毒已息,可就赤白色盡處灸斷,瘡肉平實,久而方消。夫癰則皮薄腫高,疽則皮厚腫堅,初發並宜灼艾,惟癰膿成則宜針,疽膿成則宜烙。切宜熟視詳審,候其潰熟膿透於外,其勢盈盈欲出,只用替針丸自瘡頭咬開,不半日許,其膿自出,切不用針刀也。(丹溪云:《精要》論戒用針刀,業外科者,當拳拳服膺。
白話文:
當癰疽潰爛流出膿液時,可以用手按住腫塊的上方,如果感覺到熱,就表示有膿,不熱則表示沒有膿。
癰疽如果按壓起來堅硬,表示還沒長膿;按壓時感覺半軟半硬,就表示已經有膿了,應該趕快將它切開。
所有瘡腫,用手指從瘡口旁邊按壓到四周,如果呈現紅色或黑色,但按壓後顏色不變,表示膿已經形成了。如果按壓後隨手指出現紅色,也表示有膿。如果按壓後是白色,過很久才變紅,表示毒素已經消退,可以在紅白色交界處灸灼,使瘡肉平坦,久而久之就會消退。
癰疽的皮膚較薄,腫塊較高;疽的皮膚較厚,腫塊較硬。剛開始發作的時候都應該用艾灸,只有癰疽長膿後才可以用針,疽長膿後才可以用烙鐵。一定要仔細觀察,等瘡潰爛成熟,膿液完全滲透出來,呈現飽滿欲出的狀態,就可以用替針丸從瘡口咬開,不到半天時間,膿液就會自動流出,千萬不要用針刀。丹溪先生說,《外科精要》中提到戒用針刀,所有外科醫生都應該謹記在心。
)
替針丸,治癰疽已潰未破,或破後膿出不快者。
白丁香(一字),硇砂(一字以上),沒藥(一字),乳香(一字)
石灰餅藥納種糯米十四粒,其法用石灰五升,爐灰三升,以水五升,淋取清汁,入大鍋內熬濃汁,至三五升,用瓦器盛貯,臨用時以小青盞盛取半盞濃汁,卻用皮紙貼盞中濃汁面上安定,然後取糯米十四粒,種在皮紙面上,一宿即是。
白話文:
「替針丸」可以用於治療已經化膿但尚未破潰,或已經破潰但膿液排泄不暢的癰疽。配方包括白丁香、硇砂、沒藥、乳香各一字,以及石灰餅藥納種糯米十四粒。製法是將石灰五升、爐灰三升,用水五升淋取清汁,放入大鍋內熬至濃縮至三五升,用瓦器盛裝。使用時,用小青盞盛取半盞濃汁,用皮紙貼在濃汁表面,然後將十四粒糯米種在皮紙上,放置一夜即可。
上為細末,糯米飯丸,如麥粒大。每用一粒。未破用津貼瘡頭薄處即破,膿滯不快,則用一粒納瘡口內,使膿不滯,好肉易生。
〔無〕,替針丸
雄雀糞(二十粒),硇砂,陳倉米,沒藥(各一字),
上研勻,以米飯丸,如粟大。每用一粒貼瘡口眼中,即潰膿出。
〔梅〕治諸癰不消,已成膿,懼針不得破,令速決。取雄雀糞塗頭上,干即易之,雀糞中豎者為雄。
〔《本》〕,治癰疽已有瘡眼,未出膿,痛不可忍,用此藥紝即膿出。巴豆一個,去皮膜,不去心油,鹽豉十四個,口中含去皮令軟,同研爛,真麝少許,如難丸,入少稀糊,捏作餅子,如鼠糞大。大小臨時看瘡口紝之,只以紙捻子送入藥,須臾必痛,忍之,良久膿遂出。
白話文:
將藥磨成細末,用糯米飯製成丸藥,大小如麥粒。每次服用一粒。如果瘡頭沒有破,可以用唾液塗抹在瘡頭薄弱的地方,幫助它破開。如果膿液積聚不順暢,就將一粒藥丸塞進瘡口,讓膿液暢通,促進肉芽生長。
一種叫做替針丸的藥方:
取雄雀糞二十粒、硇砂、陳倉米、沒藥各一字,將它們研磨均勻,用米飯做成丸藥,大小如粟米。每次服用一粒,貼在瘡口中央,就能使膿液排出。
另一種治療癰疽不消的藥方:
如果癰疽已經化膿,但害怕針灸不敢破開,想要快速解決問題,可以用雄雀糞塗抹在瘡頭上,待其乾燥後再換新藥。雄雀糞中豎立的羽毛是雄性的。
還有一種治療癰疽已有瘡口,但尚未化膿,疼痛難忍的藥方:
將巴豆一個去掉皮膜,不要去掉心油,再取鹽豉十四個,含在嘴裡去掉皮膜使其軟化,然後與巴豆一起研磨成泥狀,加入少許麝香,揉成藥丸,加入少許稀糊,捏成餅狀,大小如同鼠糞。根據瘡口的狀況調整藥丸的大小,用紙捻將藥丸送入瘡口,很快就會感到疼痛,忍耐片刻後,膿液就會排出。
〔丹〕出一切瘡口。出蛾繭殼,燒存性,無灰酒調下,每服一枚。服下一個時辰,便有瘡口一個。若服兩枚,出瘡口兩枚。
〔《精》〕,癰成膿,宜針,其鐵用馬銜鐵為之,形如韭葉,兩面皆利,可以橫直裂開五六分許,取其毒血。如覺病輕,須先灸而後裂。
按癰如椒眼數十粒,或如蜂窠蓮房,而膿出痛不除,宜用針者,以針橫直裂之,則毒血挾膿出而愈。如無椒眼之類,只消直入取膿,不必裂之也。又法當椒眼上,各各灸之亦佳,不必裂也。
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全文見針灸門。)
〔《素》〕,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病能篇,王注云:息,瘜也,死肉也。今世用刀割去死肉者是也。)治腐腫者刺腐上,視癰小大深淺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內針為故正。(長刺節論「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八字,衍文也。大小深淺刺七字,取膿之法,盡矣備矣。)
白話文:
【丹】可以清除所有傷口,去除蠶蛹殼,燒烤至存有活性,然後用無灰的米酒調和服用,每次服用一顆。服用後一小時,就會有一個傷口出現。如果服用兩顆,就會出現兩個傷口。
【《精》】,膿包形成時,應使用針灸治療。所使用的鐵針應以馬銜鐵製成,形狀如韭葉,兩面都要尖利,可以橫向或直向裂開五六分左右,取出毒素血液。如果感覺病情減輕,則應先灸後裂。
對於像椒眼一樣數十粒、或如蜜蜂窩和蓮房一樣的膿包,即使膿水流出但疼痛仍未消除,適合使用針灸,以針橫向或直向裂開,這樣可以將毒素和膿水一同排出而痊癒。如果沒有椒眼這樣的表現,只需直接進入取膿即可,不必裂開。
鈹針,其形狀如同劍鋒,用於取出大膿包(詳細內容見針灸門)。
【《素》】,對於癰氣停止的狀況,應使用針灸來打開並移除它("息"在此處意指"瘜"或"死肉",現今世界常使用刀割去死肉的方式進行治療)。治療腐腫時,應在腐腫位置刺針,根據癰的大小和深度進行刺針。對大的膿包要多放血,對小的膿包要深入刺針,必須確保針的方向正確(長刺節論中的“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八字是誤記,而“大者多血,小者深之”七字,已經完整地概括了取膿的方法)。
〔《精》〕疽成膿宜烙。可用銀篦大二分,長六寸,火上燒令赤,急手熨烙毒上,得膿為效。
〔涓〕凡癰覺在虛處,及眼不見處,皆是惡症。如發高腫紫赤,皮薄光澤,覺里有膿毒,諸藥貼㶸不破者,宜用熟銅針於油火上燎透,先用墨筆點定,卻當頭以針淺刺入。隨針出膿者,順也。有不隨針膿出,當用白紙作紝,紝入針孔,引出膿毒,當時腫退,可及三分。如腫不退,是一逆也。
腫不退,疼不除,但膿出,二逆也。膿疼不退,患人不覺瘡輕,三逆也。雖用針破出膿,亦無所濟,須急用引膿托裡湯藥,以助其勢力可也。更有癰生實處,不問深淺,如有膿即用針烙無害。稍遲緩,即恐傷筋骨內疼。凡近筋脈骨節處,不得亂行針烙,反致他病也。患疽初生赤硬,或在處處毒氣淺,或在實處毒氣深,切須仔細辨認,仍問患人疼痛覺淺覺深。其患處瘡頭不拘多少,其間須有一個最大者,即是大膿竅。
白話文:
疽瘡形成膿腫時,應該用烙鐵處理。可以用銀篦子,寬度約兩分,長度六寸,在火上燒到通紅,迅速用手將烙鐵熨在毒瘡上,直到流出膿液即可。
凡是癰瘡長在身體虛弱的地方,或者眼睛看不到的地方,都是惡性病症。如果腫塊高高隆起,顏色紫紅,皮膚薄而光亮,感覺裡面有膿毒,各種藥物敷貼都無法使它破潰,就應該用熟銅針在油火上燒透,先用墨筆在患處點定,然後將針頭輕輕刺入。如果膿液隨著針頭流出,就是順利的情況。如果膿液不隨著針頭流出,就應該用白紙搓成細繩,將細繩塞入針孔,引出膿毒,這樣腫塊會立刻消退,至少可以消退三分之一。如果腫塊沒有消退,就是逆症。
腫塊沒有消退,疼痛也沒有消失,但膿液流出,這是第二種逆症。膿液和疼痛都沒有消退,患者卻感覺不到瘡傷變輕,這是第三種逆症。即使用針刺破流出膿液,也無濟於事,必須趕緊使用引膿托裡的湯藥,以幫助它自行排膿。還有一些癰瘡長在身體實處,不論深淺,只要有膿液,就可以用針烙,不會造成傷害。如果稍稍延遲,就可能傷及筋骨,導致內部疼痛。凡是靠近筋脈骨節的地方,不能隨意針灸烙鐵,否則會導致其他疾病。
患疽瘡初期,患處發紅硬腫,可能是毒氣淺表,也可能是毒氣深入實處,必須仔細辨別,同時詢問患者疼痛的感覺深淺。患處瘡口的大小不重要,其中一定有一個最大的,那就是膿液的主要出口。
當用熟鐵大針頭如釵腳者,於麻油燈上燒令熱透,以大頭處按定,插入一寸或至二寸,膿當下,恐未有膿毒出,卻用白紙作紝子,紝入,直候次日取出,其膿即隨紝下矣。膿色黃白即好,若赤黑色,防復有鮮血出,即患人寒戰不禁。其有虛處,不得亂行針烙。凡患發背,覺似有膿成,便用大熟鐵烙,當正頭上烙之。
其烙並用麻油燈上燒令通紅,烙入可二寸許。初入肉即須橫插入,不得正入,恐烙透膜也。如已有破處,皮爛潰熟,更不得用針烙。如是橫長,赤引開闊,當須兩頭下火針,令膿毒隨針引出。肥人膿汁多,瘦人膿汁少。如肥人卻少,瘦人卻多,多是肉敗壞成膿,少是肉不腐爛,變氣實也,猶宜審詳,不可造次,便行針烙。亦看患者氣脈勻和,榮衛氣不節滯,血脈不致凝澀,即行針烙無畏,切須仔細。
白話文:
如果要使用熟鐵製成的大針頭,就像髮簪的腳一樣,先在麻油燈上燒熱,用大頭處固定位置,插入一寸或兩寸,膿液就會立即流出。如果沒有膿液流出,可以用白紙做成小布條,塞入針孔,等到第二天取出,膿液就會跟著布條一起出來。膿液呈黃白色是好的,如果呈赤黑色,並且伴隨鮮血流出,患者就會寒戰不止。對於身體虛弱的地方,不能隨意使用針灸或烙鐵。
如果患有發背,感覺像是有膿液形成,就要用燒紅的大熟鐵烙鐵,直接烙在患處的中心位置。烙鐵也要用麻油燈燒熱,直到通紅,插入約兩寸。剛開始烙的時候,要橫著插入,不能直直地插入,以免烙穿膜。如果已經有破損的地方,皮膚潰爛、化膿,就不要再用針灸或烙鐵。如果患處呈橫向發展,發紅擴散,就要用兩根火針分別從兩頭插入,讓膿液沿著針孔流出。
肥胖的人膿液多,瘦弱的人膿液少。如果肥胖的人膿液少,瘦弱的人膿液多,很可能是肉組織腐敗形成膿液,而少則是肉組織沒有腐爛,變成氣血實證。還是要仔細觀察,不可急躁地使用針灸或烙鐵。也要看患者的氣血是否調和,榮衛之氣是否暢通無阻,血脈是否順暢無凝滯,如果沒有問題,就可以使用針灸或烙鐵,但一定要小心謹慎。
患者氣虛脈氣大者,亦不可亂行針烙。針烙之法,不可容易,先看皮紋緊慢厚薄,紫赤色大光澤者,即可用針烙,如皮肉未變,不可用針,針亦無濟。大抵用針,只欲引膿,如針刺無膿,是氣伏也,不可用針烙。
〔丹〕或問烙法如何?曰:膿或汪洋欲出,奈何皮厚肉深難穴者,既前無內托之藥先致力於內,後又不用烙以開竅脈,膿何由出?膿本肉腐所成,皆挾毒熱之氣。若久留肉腠間則毒氣浸淫,好肉亦化為膿腐,此所以烙法有功於潰瘍也。彼根淺而皮薄者,何必假此以賣弄假法,恐嚇而脅取利也。
〔《靈》〕帝曰:願聞身形應九野,奈何?岐伯曰:請言身形之應九野,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脅應春分,其日乙卯;左手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頭應夏至,其日丙午;右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脅應秋分,其日辛酉;右足應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竅應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五臟應中州,其大禁太乙所在之日及諸戊己。
白話文:
病人如果氣虛脈氣旺盛,也不可隨意針灸或烙灼。針灸烙灼的手法不可輕易使用,要先觀察皮膚紋理是否緊密、緩慢、厚薄,顏色是否紫紅且光澤明亮,才能使用針灸烙灼。如果皮膚和肌肉沒有變化,則不可使用針灸,針灸也無濟於事。總之,使用針灸的目的只是為了引出膿液,如果針刺後沒有膿液出現,就是氣機鬱伏,不可使用針灸烙灼。
有人問烙灼的方法如何?回答說:膿液如果很多快要流出來,但皮膚厚肌肉深難以找到穴位,則應該先服用內託藥物來治療內部,然後再使用烙灼的方法來開通經脈,膿液才能流出來。膿液本是腐爛的肉所形成,都夾帶著毒熱之氣。如果長時間停留在肌肉和皮膚之間,毒氣就會浸淫蔓延,好的肉也會化為膿腐,這就是烙灼方法對潰瘍有效的道理。如果病根淺而皮膚薄,就不需要用這種方法來炫耀自己的醫術,恐嚇病人以謀取利益。
皇帝說:想要知道身體對應九野的部位,請問應該怎麼做?岐伯說:請讓我說明身體對應九野的部位:左腳對應立春,這天是戊寅或己丑日;左脅對應春分,這天是乙卯日;左手對應立夏,這天是戊辰或己巳日;胸部、喉嚨、頭部對應夏至,這天是丙午日;右手對應立秋,這天是戊申或己未日;右脅對應秋分,這天是辛酉日;右腳對應立冬,這天是戊戌或己亥日;腰部、臀部、下竅對應冬至,這天是壬子日。六腑和膈膜以下的五臟對應中州,這天是大禁太乙所在之日以及戊日或己日。
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處,所主左右上下,身體有癰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直之日潰治之,是謂天忌日也。
〔涓〕十歲,二十二歲,三十三歲,七十三歲,以上四人,百神在上部,不可患癰疽發背,見血者死。申子辰年,血忌,餘年不妨。男女同。
二十五歲,三十一歲,六十八歲,七十四歲,以上四人,百神在額,不可患瘡腫,見血者死。
十八歲,二十四歲,三十五歲,四十五歲,五十六歲,六十七歲,七十二歲,八十九歲,以上八人,百神在兩肩隅,不宜患癰疽瘡腫,見血者死。
十二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五十九歲,六十六歲,九十七歲,以上六人,百神在中部,不可患癰疽發背,見血者死。巳西丑年,血忌,餘年不妨。男女同。
白話文:
這九種情況,都屬於八正之善候,身體的任何部位,都會影響到左右上下,假如身體有癰腫,想要治療,千萬不要在它直衝的日期潰治,因為這是天忌日。十歲、二十二歲、三十三歲、七十三歲這四個人,百神都在上部,不可患癰疽發背,見血就會死。申子辰年血忌,其他年份則沒有影響,男女皆同。二十五歲、三十一歲、六十八歲、七十四歲這四個人,百神都在額頭,不可患瘡腫,見血就會死。十八歲、二十四歲、三十五歲、四十五歲、五十六歲、六十七歲、七十二歲、八十九歲這八個人,百神都在兩肩隅,不宜患癰疽瘡腫,見血就會死。十二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五十九歲、六十六歲、九十七歲這六個人,百神都在中部,不可患癰疽發背,見血就會死。巳西丑年血忌,其他年份則沒有影響,男女皆同。
三十二歲,四十二歲,五十五歲,六十一歲,以上四人,百神在肩背,不可患癰疽,見血者死。
十九歲,二十六歲,四十九歲,五十六歲,五十七歲,六十二歲,八十歲,九十一歲,以上八人,百神在肝肺俞,不宜患癰腫,見血者死。
十一歲,二十三歲,二十四歲,五十八歲,九十六歲,以上五人,百神在脅肋,不可患癰疽,見血者死。
十四歲,二十九歲,三十九歲,四十六歲,五十二歲,六十歲,六十九歲,七十六歲,八十一歲,八十八歲,九十五歲,以上十一人,百神在下部,不可患瘡漏疾,見血者死。下部尤忌見勞瘵人,不宜下部出膿,難瘥。
白話文:
32歲、42歲、55歲、61歲這四個年齡的人,身體的百神都在肩背部位,不能患癰疽,如果見血就會死亡。
19歲、26歲、49歲、56歲、57歲、62歲、80歲、91歲這八個年齡的人,身體的百神都在肝肺俞部位,不適合患癰腫,如果見血就會死亡。
11歲、23歲、24歲、58歲、96歲這五個年齡的人,身體的百神都在脅肋部位,不能患癰疽,如果見血就會死亡。
14歲、29歲、39歲、46歲、52歲、60歲、69歲、76歲、81歲、88歲、95歲這十一個年齡的人,身體的百神都在下部部位,不能患瘡漏疾病,如果見血就會死亡。下部部位尤其忌諱接觸勞瘵病人,也不適合下部出膿,很難痊癒。
十一歲,十五歲,二十七歲,六十三歲,七十五歲,以上五人百神在尻尾間,不可患癰疽,見血者死。
十三歲,二十八歲,五十二歲,七十二歲,九十三歲,以上五人,百神在足下,不可患癰疽,見血者死。
二十一歲,三十八歲,四十一歲,五十歲,以上四人,百神在遍身,不可患瘡腫,見血者不治。
凡發背及癰疽,皆在背上,不問大小,有疼無疼,或熱或不熱,或冷或不冷,但從小至大,腫起至一尺以上者,其赤腫焮熱者,即用緊急收赤腫藥圍定,不令引開,中心即用抽膿聚毒散貼之,急令散毒外透,內服排膿縮毒內托湯藥。候膿成,相次破穴,看瘡大小深淺,內發其膿汁。
白話文:
十一歲、十五歲、二十七歲、六十三歲、七十五歲這五個年齡段的人,百神都在臀部,不可患癰疽,如果見血就會死亡。
十三歲、二十八歲、五十二歲、七十二歲、九十三歲這五個年齡段的人,百神都在腳下,不可患癰疽,如果見血就會死亡。
二十一歲、三十八歲、四十一歲、五十歲這四個年齡段的人,百神遍佈全身,不可患瘡腫,如果見血就無法治癒。
凡是發背和癰疽,都長在背上,不論大小,有痛無痛,或熱或不熱,或冷或不冷,但只要從小到大,腫起超過一尺以上,而且紅腫發熱的,就要立即用緊急收赤腫藥圍住腫塊,不讓它蔓延開來。中心部位則用抽膿聚毒散貼敷,快速讓毒素散出體外,同時內服排膿縮毒內託湯藥。等到膿液形成,就依次破開膿瘡,根據瘡的大小和深度,排出膿汁。
膿水大泄,急須托裡內補。雖破穴膿汁不多,再須排膿拔毒,透後慎不令再腫,須疼止腫消,患人自覺輕便,即是順疾也。最宜節慎飲食。其熱毒方盛,或發大渴,多飲冷水及冷漿之類,此是毒氣攻心,令口乾煩渴,但以心氣藥內補臟腑即止矣。(內補謂參、耆之屬,排膿謂皂角刺之屬。
)
〔丹〕《精要》云:凡疽疾,勿食羊、雞、牛、鵝、魚、面、煎爆、炙炒、法酒等味,犯之必發熱,只有梔子黃芩湯,用之取效。夫梔、芩、苦參、犀角輔佐人參,固可解食毒之熱,若寒月與虛人,寧無加減乎?《內經》謂膏粱之變,足生大疔,此原癰疽之因也。禁戒厚味,蓋以厚味能引起宿火之熱,此誠富貴豢養口腹者所宜謹守,若素貧者,大不然矣。予治章兄,背疽徑尺,家貧,待死而已。
白話文:
膿水大量流出,要趕緊把裡頭補起來。就算破了膿瘡,膿汁不多,也要繼續排膿拔毒,等膿毒排完後要小心不要再腫起來,要等到疼痛消腫,病人自己感覺輕鬆了,才是順著病症治療。最重要的是要節制飲食,如果熱毒仍然很旺盛,病人可能會出現口渴,想喝冷水或冷漿之類的東西,這是因為毒氣攻心,導致口乾舌燥,只要用補心氣的藥物來調理臟腑就可以止渴了。(補心氣的藥物是指人參、黃耆之類,排膿的藥物是指皂角刺之類。)
《精要》書中說:所有疽疾,都不能吃羊肉、雞肉、牛肉、鵝肉、魚肉、麵食,以及煎炸、炙炒的食物,還有酒類,吃了這些就會發熱,只有梔子黃芩湯有效,可以治好。梔子、黃芩、苦參、犀角輔助人參,可以解食毒的熱氣,但是如果在寒冷的月份,或病人體質虛弱,就要根據情況增減藥量。《內經》說,吃太多肥膩的食物,容易引起大疔,這是癰疽的病因。禁止吃肥膩的食物,是因為肥膩的食物會引起體內潛藏的熱毒,這一點富貴人家養尊處優的人更應該注意,但如果是平常就貧窮的人,就不用太在意了。我曾經治療章兄背上的疽疾,直徑有一尺,他家裡很窮,已經等著要死了。
視瘡穴黑深似有近內之意,急作參耆歸術膏。飲三日,略以艾芎湯洗,氣息奄奄,不可支持。幸其身不發熱,而可進飲食,每日作餛飩大碗與之。盡藥膏五斤,餛飩多肉者三十碗,瘡口漸合,以其因肉與餛飩助氣之有益也。
〔羅〕凡治病必察其下予從軍,戊午年冬於武城縣,有賈倉使父,年逾六旬,冬至後數日,疽發於背,五七日腫勢約七寸許,不任其痛,瘍醫曰:視之膿成可開矣。公懼不從。越三日,醫曰:不開,恐變證生矣。遂以燔針開之,膿泄痛減,以開遲之故。迨二日,變證果生,覺重如負石,熱如焫火,痛楚倍常,六脈沉數按之有力,此膏粱積熱之變也。邪氣酷熱,故宜寒藥治之,時月嚴凝,復有用寒遠寒之惑。
白話文:
瘡口發黑、深陷,似乎病氣深入內部,醫生緊急用參、耆、歸、術等藥材製成膏藥敷在患處。病人服用三天後,用艾葉和芎藥煎湯洗患處,但氣息微弱,難以支撐。幸好病人沒有發燒,還能進食,醫生每天為他準備一大碗餛飩,以補充營養。共用完五斤膏藥和三十碗肉餡豐富的餛飩後,瘡口逐漸癒合。可見,肉食和餛飩有助於病人恢復元氣。
羅大夫說,治病要根據病人的情況而定,不能一成不變。我曾在戊午年冬天,於武城縣當兵時,遇到一位名叫賈倉的使者父親,他年過六旬,冬至後不久背上長了毒瘡,五七日後腫脹約有七寸,疼痛難忍。當時的醫生說可以開刀排膿,但這位老人害怕而拒絕。過了三天,醫生再次提醒他,如果不開刀,可能會有其他併發症。於是老人勉強同意了,醫生用燒紅的針刺破瘡口,排膿後疼痛減輕,但因為開刀太遲,兩天後果然出現了併發症,病人感覺身體沉重如負石,熱如火燒,疼痛加劇,脈象沉而數,按之有力。這是由於膏粱厚味積熱所致。邪氣酷熱,應該用寒涼藥物治療,但當時正值嚴冬,一些醫生卻誤以為用寒藥會更加寒涼。
乃思《內經》曰:有假者反之,雖違其時,以從其證可也。與瘍醫議,急作清涼飲子加黃連一兩五錢與之,利下兩行,痛減七分。翌日,復用前藥,其證悉除,月餘平復。陳錄判母,年七十餘歲,忽冬至後腦出疽,形如甌面大,命瘍醫診視,俟瘡熟以針出膿。因怒笞侍妾,瘡即內陷凹一韭葉許,面色青黃不澤,四肢逆冷,汗出身清,時復嘔吐,脈極沉細而遲。
蓋緣衰老之年,嚴寒之時,病中苦楚,飲食淡薄,已滌肥膿之氣,獨存憔悴之形,加之暴怒,精神愈損,故有此寒變也。病與時同,與瘍醫議,遂制五香湯一劑,加丁香、附子各五錢,劑盡,瘡復大發,隨證調治而愈。《內經》曰:凡治病,必察其下,謂察時下之宜也。諸痛癢瘍瘡,皆屬心火,言其常也。
白話文:
我想到《內經》裡說:有虛症的病人,即使不符合時令,也要根據病症用藥。我和外科醫生商量,緊急製作清涼飲子,加入黃連一兩五錢給病人服用,促進排泄,減輕疼痛七分。第二天,繼續服用前藥,病症全部消除,一個多月後完全康復。陳錄判的母親,七十多歲,突然在冬至之後腦部出現一個像碗口大的瘡,請外科醫生診治,等瘡成熟就用針挑出膿液。她因為生氣責打侍妾,瘡就凹陷下去,凹陷的深度像一根韭菜葉子那麼深,面色青黃沒有光澤,四肢冰冷,出冷汗,時常嘔吐,脈象非常沉細而且遲緩。
這應該是因為年老體衰,加上寒冬季節,病痛折磨,飲食清淡,已經把肥膿之氣排泄乾淨,只剩下虛弱的體格,又因為暴怒,精神更加受損,所以才會出現這種寒變。病情和時節有關,我和外科醫生商量,於是製備了五香湯,加入丁香、附子各五錢,服完一劑之後,瘡又開始明顯長大,於是根據病症調理治療,最後痊癒。《內經》說:治療疾病,一定要觀察其時下之宜,也就是要根據時令來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各種痛癢、瘍瘡,都屬於心火,這是它們的共同特點。
如瘡盛形羸,邪高痛下,始熱終寒,此反常也,固當察時下之宜而權治。故曰:經者常也,法者用也,醫者意也,隨所宜而治之,可收十全之功矣。
至元壬午五月二十八日,王伯祿年五十有七,右臂膊腫盛,上至肩,下至手指,色變,皮膚涼,六脈沉細而微,脈證俱寒。予舉瘍醫孫彥和視之。曰:此附骨癰,開發已遲。以燔針啟之,膿清稀解,次日肘下再開之,加呃逆不絕。彥和以丁香柿蒂散,兩服稍緩。次日,呃逆尤甚,自利,臍腹冷痛,腹滿,飲食減少,時發昏憒。
於左乳下黑盡處灸二七壯,又處托裡溫中湯,用乾薑、附子、木香、沉香、茴香、羌活等分,㕮咀,一兩半,欲與服。或者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又當盛暑之時,乾薑、附子可乎?予應之曰:理所當然,不得不然。《內經》曰:脈細皮寒,瀉利前後,飲食不進,此謂五虛。
白話文:
如果瘡瘍嚴重而病人體虛,邪氣上攻疼痛向下,一開始發熱,最後卻出現寒症,這都是反常的情況,必須根據當時的病況靈活治療。所以說,經方是常規,法則是用來指導,醫生要用心去判斷,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來治療,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元朝至元壬午年五月二十八日,王伯祿先生,五十七歲,右臂腫大,從肩膀到手指都腫脹,皮膚顏色改變,觸摸起來冰涼,脈象沉細微弱,整體表現出寒症。我請瘍醫孫彥和診治。孫彥和說這是附骨疽,開刀已經太晚了。他用燒灼的針灸開啟瘡口,膿液清稀,第二天又在肘下開了另一個口,之後病人開始不停地打嗝。孫彥和用丁香柿蒂散,吃了兩劑後稍微緩解。第二天,打嗝更加嚴重,還出現腹瀉,臍腹冰冷疼痛,腹部脹滿,食慾不振,偶爾昏昏沉沉。
我在他左乳下方黑色皮膚處灸了二十七壯,並用溫中湯,以乾薑、附子、木香、沉香、茴香、羌活等量,研磨成粉,用量為一兩半,準備給他服用。有人問道:各種疼痛、瘙癢、瘡瘍,都屬於心火,現在又是盛夏季節,用乾薑、附子合適嗎?我回答說:這是理所當然,必須這樣做。《內經》說:脈細皮寒,瀉痢前後,飲食不進,這就叫做五虛。
況呃逆者,胃中虛寒極也。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是言其定理也。此證內外相反,須當舍時從證,非大方辛熱之劑急治之,則不能愈矣。遂投之,諸症悉去,飲食倍進,瘡勢溫,膿色正。彥和又與五香散數服,月餘平復。噫!守常者,眾人之見。知變者,智者之事。知常而不知變,因而取敗者亦多矣,況醫乎哉!守常知變,豈可同日而語。
托裡溫中湯,治瘡瘍為寒變而內陷者,膿出清解,皮膚涼,心下痞滿,腸鳴切痛,大便微溏,食則嘔逆,氣短促,呃逆不絕,不得安臥,時發昏憒。
羌活,乾薑(炮。各三錢),黑附子(四錢,炮,去皮臍),益智仁(一錢),茴香,甘草(炙),丁香,沉香(各一錢),木香(一錢半),陳皮(一錢),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經常打嗝,表示他的胃寒氣很重。各種疼痛、瘙癢、瘡瘍等問題,都是心火過旺引起的,這是醫學上的基本道理。這種情況內外症狀相反,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治療,不能只用辛熱藥物急着治,否則病症不會好轉。後來給患者服用了一味藥,各種症狀都消失了,飲食也變得好了,瘡瘍也開始癒合,膿液顏色也正常了。彥和又給他服用了一些五香散,一個多月後就完全康復了。唉,墨守成規是普通人的做法,懂得變通才是聰明人的事。知道常規卻不懂變通,因此而失敗的人很多,何況是醫生呢?守常規和懂得變通,怎么能相提並論呢?
托裡溫中湯專治瘡瘍因寒氣入侵而內陷的症狀,膿液排出後身體會感到清爽,皮膚涼涼的,心下發悶,腸鳴腹痛,大便稍微稀軟,吃東西就嘔吐,呼吸急促,不停地打嗝,無法安睡,時常昏昏沉沉。
這味藥的主要成分是:羌活、乾薑(炮製)、黑附子(炮製,去皮臍)、益智仁、茴香、甘草(炙)、丁香、沉香、木香、陳皮。
按經曰:寒淫於內,治以辛熱,佐以苦溫。附子、乾薑,大辛熱溫中,外發陽氣,自里之表,以為君;羌活味苦辛溫透關節;炙甘草甘溫補脾胃,行經絡,通血脈。胃寒則嘔吐呃逆,不下食,益智仁、沉香、丁香大辛熱,以散寒邪為佐。瘡氣內攻,氣聚而為滿,木香、茴香、陳皮苦辛溫,治痞散滿為使也。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三盞,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無時。忌一切冷物。
〔丹〕一老人年七十,患背疽徑尺余,已雜與五香、十宣數十帖,膿血腥穢,嘔逆不食者旬余。病人自去吃內托散,隔中不安,且素有淋病三十年,今所苦者淋之痛,與嘔吐不得睡而已。急以參、耆、歸、術煮膏,以牛膝湯入竹瀝飲之,三日後盡藥一斤半,淋止思食,七日後盡藥四斤,膿自湧出而得睡,又兼旬而安。
白話文:
醫書上記載,體內寒氣過盛,應當用辛熱藥物治療,並輔以苦溫藥物。附子、乾薑,性辛熱溫中,能發散陽氣,從內到外溫暖身體,為主要藥物;羌活味苦辛溫,能穿透關節;炙甘草甘溫,能補脾胃,運行經絡,通暢血脈。如果胃寒引起嘔吐、呃逆、食慾不振,則可用益智仁、沉香、丁香,它們性辛熱,能散寒邪,作為輔助藥物。如果瘡毒內攻,氣血瘀滯,導致腹部脹滿,則可用木香、茴香、陳皮,它們味苦辛溫,能消痞散結,作為使藥。
以上藥物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劑,用水三杯,加入生薑五片,煎煮至一杯,去渣,溫熱服用,沒有時間限制。忌食一切生冷食物。
有一位七十歲的老人,患有背部膿瘡,直徑超過一尺,已經服用五香散、十宣散等藥物十多帖,膿血腥臭,嘔吐不食已經十多天。病人自己去吃內托散後,覺得胃部不適,而且本身患有淋病三十年,現在主要痛苦是淋病的疼痛,以及嘔吐導致的失眠。於是急用人參、黃芪、當歸、黃精煮成膏,加入牛膝湯和竹瀝飲,服用三天後,藥物服用了一斤半,淋病疼痛停止,想吃東西了。七天后,藥物服用完四斤,膿液自行流出,可以睡覺了,又過了十天,病情完全康復了。
一男子年六十餘,性好酒肉,背疽見膿,嘔逆發熱,蓋其得內托、十宣多矣。醫以嘔逆,於嘉禾散中加丁香以溫胃行氣,時七月大熱,脈洪數有力,予因謂:此脈症在潰瘍尤為忌。然形氣實,只與人參膏和竹瀝飲之,盡藥十五斤,竹百餘竿而安。予曰:此病幸安也,不薄味,必再作。
仍厚味自若,夏月醉後,坐水池中,又年餘左脅旁生一軟塊如餅。二年後,軟塊為疽。本人見膿血淋漓而脈洪數有力,又嘔逆食少,遂自以人參膏入竹瀝飲之,又百餘竿而安。令八十歲,強健如舊。此病兩以老年血氣弱,專服人參、竹瀝而愈,若與內托十宣散,恐未能若是之安全也。
白話文:
一位六十多歲的男子,平時愛喝酒吃肉,背上長了膿瘡,還伴隨嘔吐、發燒的症狀,可見他已經服用過不少內托十宣散了。醫生看到他嘔吐,就在嘉禾散中加了丁香溫胃行氣。當時是七月酷暑,他的脈象洪數有力,我認為這樣的脈象在潰瘍的情況下最忌諱。但是他的身體氣血充實,所以只給他服用人參膏和竹瀝,足足喝了十五斤藥,用了上百根竹子才痊癒。我當時就說,他這次是幸運才好的,如果他還像以前一樣貪吃,一定會再次發病。
果然,他依然我行我素,夏天醉酒後還坐在水池裡,過了一年多,左肋旁就長了個軟塊,像個餅一樣。兩年後,這個軟塊變成膿瘡,他看到膿血淋漓,脈象依然洪數有力,還伴隨嘔吐、食慾不振,於是自作主張又服用人參膏和竹瀝,又喝了上百根竹子才痊癒。他活到八十歲,身體依然強健如常。這兩次他都是因為年老體虛,血氣不足,專門服用人參和竹瀝才得以康復。如果他服用內托十宣散,恐怕就沒有這麼安全了。
膿潰之後,腫退肌寬,痛必漸減,而反痛者,此為虛也,宜補之。亦有穢氣所觸者,宜和解之。亦有風寒逼者,宜溫散之。補者,歸、耆之類。和解者,乳香、芍藥之類。溫散者,防風、桂枝之類。
權小娘,瘧後右腿股生癤,破後筋吊疼,脈虛而澀。詢之,小便時疼處亦相應,宜與生血導熱。
川芎,歸頭,條芩,生地,赤芍,牛膝,黃柏,甘草(炙,二分),青皮(炒),檳榔(五分),通草(三分),桂皮(一錢),
白話文:
膿包破掉之後,腫塊消退,肌肉鬆弛,疼痛也必定逐漸減輕,但有些人會出現反覆疼痛,這是因為身體虛弱的緣故,需要進補。也有些人可能是受到穢氣侵犯,需要調和解毒。還有些人可能是風寒入侵,需要溫暖散寒。補益的藥物有黃芪、黨參等等;調和解毒的藥物有乳香、芍藥等等;溫暖散寒的藥物有防風、桂枝等等。
權小娘,她在瘧疾之後右腿大腿上長了膿包,破掉之後筋骨疼痛,脈象虛弱而澀。詢問得知,她小便時疼痛部位也會有相應的反應,因此需要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藥物來治療。
處方:川芎、柴胡、生地、赤芍、牛膝、黃柏、甘草(炙,二分)、青皮(炒)、檳榔(五分)、通草(三分)、桂皮(一錢)。
上煎,食前熱飲之。
五香湯,即五香連翹湯,去射干、大黃、升麻、連翹,加參、犀角。若用於腫瘍猶可,借其飛走以攻散其毒,使不延蔓,若用於潰瘍,雖多有參、耆、廿草之緩補,而走泄太多,寧不犯仲景已有得汗復汗、得下復下,重虛之戒,可不省乎。
《精要》云:血氣聞香則行,聞臭則逆。又言飲食調令香美,益其脾土,養其真氣。夫甘而淡者,可養脾土,若香美者,但能起火,經以熱傷脾、熱傷氣為戒。今曰益脾養氣,若施之於腫瘍者,似有暢達之益,潰瘍後用香美,恐有發濕熱損真陰之患矣。
白話文:
將藥材煎煮,飯前趁熱飲用。
「五香湯」就是「五香連翹湯」,去掉射干、大黃、升麻、連翹,加入人參和犀角。如果用於腫瘤,還可以,因為它能快速散佈,攻擊腫瘤毒素,防止擴散。但如果用於潰瘍,雖然裡面有很多像人參、黃芪、廿草之類的補藥,但藥性太過散泄,容易造成身體虛弱。難道不應該記住張仲景的「得汗復汗,得下復下,重虛之戒」嗎?
《精要》說:血氣聞到香味就會順暢,聞到臭味就會逆行。還說飲食要調配得香美,才能滋養脾土,培育真氣。甘淡的食物可以滋養脾土,而香美的食物只能生火,經書中已告誡「熱傷脾、熱傷氣」。現在說要滋養脾胃,如果用在腫瘤上,好像還有一些幫助。但潰瘍之後再用香美的食物,恐怕會引發濕熱,損傷真陰。
《精要》云:熱盛脈數,與漏蘆湯、單煮大黃等湯。不甚熱,脈緩弱,只投五香寒變。夫熱盛脈數,若腫瘍時臟腑秘而體實者,猶可與大黃。若潰瘍後,膿血出多者,熱盛脈數,去死為近,其可下乎。緩弱之脈,古人皆以為邪毒已散,五香之飛走升散,其可用乎!
《精要》云:初成膿,宜用烙,得膿利為效。亦服神仙追毒丸,此又不能無疑者也。夫追毒丸下積取毒之藥,決無取膿之效。今用烙而得膿,若在裡之氣血壯實,則膿自出如推矣。何不以和氣活血之藥,佐參耆補劑,使膿自托出乎。
白話文:
《精要》說:病人發熱,脈搏跳動頻繁,可以用漏蘆湯、單煮大黃等藥物治療。如果熱度不重,脈搏緩慢虛弱,就只用五香寒變藥方。熱盛脈數,如果腫脹時臟腑壅塞實證,還可以服用大黃。但如果已經潰瘍,膿血流出很多,即使熱盛脈數,也接近死亡,就不能再用瀉下藥了。脈搏緩弱,古人認為邪氣已散,五香藥物具有升散作用,可以考慮使用。
《精要》還說:膿瘡初成時,可以用烙法,膿液流出才見效。也可以服用神仙追毒丸,但這也有爭議。追毒丸是下行引導毒素的藥物,肯定不會有引出膿液的效果。現在用烙法引出膿液,如果是內裡氣血充實,膿液就會像被推出來一樣自然流出。為什麼不用溫和活血的藥物,配以參耆補氣藥劑,讓膿液自然排出呢?
《精要》云:瘡作渴甚,急與神仙追毒丸。取下惡毒,與清膻湯、萬金散、五香連翹湯、六味車螯散、千金漏蘆湯皆可選用。下利以後,渴尚未止,宜用生津補氣藥,則津液生,氣血完,渴自止矣。夫大渴而與利藥,非明示脈證,何以知其當下?後又言下利後,渴又不止,卻用補藥,又不明言脈證,恐是但有大渴,必與峻下,下後尚渴,方與補藥。夫醫者治未病,如此用藥可乎?況渴屬上焦,當腫瘍時,猶或可用。
若潰瘍時,渴恐因血氣之虛,何以待下利後,方議其虛哉?
白話文:
《精要》中記載:「瘡瘍發作,患者感到極度口渴,應立即服用神仙追毒丸,將毒素排出體外。之後,可選用清膻湯、萬金散、五香連翹湯、六味車螯散、千金漏蘆湯等方劑治療。如果患者腹瀉後,口渴症狀仍然持續,應使用生津補氣的藥物,這樣才能滋生津液,補充氣血,口渴自然會消失。然而,對於患者出現口渴症狀,就立即使用瀉藥,未經脈象診斷,又如何能確定應該瀉下?之後又說,腹瀉後口渴不消,就使用補藥,同樣沒有提及脈象,恐怕是只看到口渴症狀,就急於使用瀉藥,瀉下後仍然口渴,才使用補藥。醫者應該治未病,如此用藥,是否妥當?況且口渴屬於上焦症狀,在腫瘍階段,可能可以使用瀉藥。
但是,如果瘡瘍已經潰爛,口渴可能是由於氣血虛弱所致,為何要等到腹瀉之後才考慮補虛呢?」
《精要》論疽疾咽喉口舌生瘡,歸罪於不得內托,以致熱毒衝心,與琥珀犀角膏。夫於腫瘍時用之猶或近理。若於潰瘍後用之,彼犀角、腦子之升散,寧不助病邪致虛,以速其死也耶?後有犀角散,以大黃佐黃耆,用黃耆則知其虛,用大黃又似疑其有實熱。夫瘡潰體虛,縱有舊熱,將自漸因膿血而消,何必以峻冷利動臟腑?若在秋冬,何異用刀劍耶?
《精要》論癰疽發寒熱多汗,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連日作,或間日作,必先嘔痰,然後寒熱。寒熱解,大汗出,不可專以為有熱。亦有氣虛而得者,亦有因怒而得者,又有先感寒邪,脾氣不正,而有此證者。夫氣虛者,當以補氣藥補之;因怒者,當以順氣藥和之;脾氣不正者,當以調脾藥養之。
白話文:
《精要》認為,咽喉口舌生瘡是因內火不降所致,導致熱毒上攻心臟,因此用琥珀犀角膏來治療。在腫脹期使用,或許還算合乎道理。但如果在潰瘍後使用,犀角、腦子的升散之性,難道不會助長病邪,加重虛弱,加速死亡嗎?後來出現了犀角散,用大黃配黃耆,用黃耆表明患者虛弱,用大黃又好像懷疑患者有實熱。瘡瘍潰破後,身體虛弱,即使有舊熱,也會隨著膿血的排出逐漸消退,何必用峻冷寒涼的藥物傷及臟腑呢?尤其是在秋冬季節,用藥如同用刀劍一般。
《精要》還論述了癰疽伴隨寒熱、多汗,可能先寒後熱,也可能先熱後寒,或者連續發作,或者間歇發作,多半先嘔吐痰液,然後出現寒熱。寒熱消退,大量出汗,不能只認為是熱證。也有因氣虛而發病的,也有因生氣而發病的,還有因感受寒邪、脾氣失調而出現這種症狀的。對於氣虛者,應該用補氣藥物補益;因怒者,應該用順氣藥物調和;脾氣失調者,應該用調脾藥物滋養。
今用不換金正氣散,悉是溫散瀉衛之藥,而欲以一兩人參,收拾十四兩之瀉衛可乎?若用於腫瘍時感寒邪者,猶或庶幾。彼氣虛者、因怒者、脾氣不正者,此方能兼治乎?又未知用於腫瘍耶,潰瘍耶?
〔涓〕穴有孔,慎風,仍慎再合。如再合者,為風濕邪氣攻搏,而再生膿,宜如前以通和湯藥,依次第用,不可急性,恐傷氣害人之命也。
〔無〕瘡瘍未合,風入為破傷風,濕入為破傷濕,二者害人最急,食卒不知其因,甚難認治。癰疽瘰癧潰後,尤宜謹之。
〔《精》〕,加味十全湯,治癰疽愈後,補氣血,進飲食。
白話文:
現在使用不換金正氣散,都是溫散瀉衛的藥,然而只用一兩、兩個人參,就能收治十四兩的瀉衛嗎?如果用於腫瘍,又伴隨寒邪入侵者,或許勉強可以。但若是氣虛、因怒氣、脾氣不正的人,這個方子能兼治嗎?更何況,還不知道是治療腫瘍還是潰瘍呢?
穴口有孔,要注意防風,更要小心再次癒合。如果再次癒合,可能是風濕邪氣入侵,而導致再次化膿,應該像先前一樣使用通和湯藥,按順序服用,不可操之過急,以免傷氣害人性命。
瘡瘍尚未癒合,風邪入侵會導致破傷風,濕邪入侵會導致破傷濕,這兩種病症最為危急,患者猝然發病,原因不明,非常難以辨治。癰疽瘰癧潰瘍之後,更要格外小心。
癰疽治癒後,可以用加味十全湯補氣血,促進飲食進補。
黃耆(蒸),地黃(蒸),當歸,川芎,人參,茯苓,芍藥(炒),白朮,陳皮(各一兩),粉草(炙),桂心,五味(各五錢),烏藥(七錢),
上㕮咀,每服一兩,用水一碗,生薑五片,棗二枚,同煎,分作二服,留渣曬乾為末,服之。丹溪云:加味十全湯,須看年之老壯,資之強弱,證之緩急,時之寒熱,加減用之。
〔丹〕加味十全湯治癰疽後,補氣血,進飲食,實為切要。蓋膿血出多,陰陽兩虛,非此藥何以回生起死。惜其不分經絡,不載時令,又在識者觸類而長之。今之外科,於瘡瘍腫平痛寬,遂以為安,漫不加省,往往於結痂後兩三日或半年,虛證乃見。醫者不察,病者不悟,無補接調養之功,因而轉成他病者,惜哉。
白話文:
將黃耆、地黃、當歸、川芎、人參、茯苓、芍藥(炒)、白朮、陳皮(各一兩)、粉草(炙)、桂心、五味(各五錢)、烏藥(七錢)這些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兩,用一碗水,加入生薑五片、紅棗兩枚,一起煎煮,分成兩次服用,藥渣曬乾研磨成粉末,服用。
丹溪先生說,加味十全湯的藥量需要根據病人年齡、體質、病情輕重、季節寒熱等因素來調整。
加味十全湯用於治療癰疽之後,可以補氣血、增進食慾,對於改善虛弱體質至關重要。因為膿血流失過多,會導致陰陽兩虛,如果不服用這些藥物,就難以恢復健康。
可惜的是,此方沒有明確指出適合哪些經絡,也沒有說明適用於什麼季節,需要醫生根據經驗判斷和調整。現代外科醫生往往在瘡瘍腫痛消退後就認為痊癒,沒有及時進行調理,常常在傷口結痂後兩三天或半年後出現虛弱的症狀。醫生沒有注意到,病人也沒有意識到,缺乏後續的調理,導致病情轉變,令人遺憾。
予治一士夫,因腳弱求診,兩手俱浮洪稍鼓,飲食如常,惟言問不答,肌上起白屑如麩片。時在冬月,予作極虛處治。詢其弟,乃知半年前,曾於背臂腿三處,自夏至秋冬節次生疽,率用五香連翹湯、十宣散與之,今結痂久矣。
予屬作參耆白朮當歸膏,以二陳湯化飲之,三日後盡藥一斤,白屑沒者大半,病者自喜呼吸有力,補藥應效以漸,而病家反怨藥不速應,自作風病論治,煉青礞石二錢半,以青州白丸作料,煎飲子頓服之。予諫止不聽,因致不救,書以為警云。
白話文:
我曾經治療一位士大夫,他因為腳弱前來求診。我觀察到他的雙手浮腫、脈象洪大略微鼓起,飲食如常,只是問話不答,皮膚上出現白屑,像麩皮一樣。當時是冬季,我判斷他的病因是極虛。詢問他的弟弟,才知道他半年前在背部、手臂和腿部三處,從夏季到冬季逐漸生出癰疽,當時就用五香連翹湯和十宣散治療,現在已經結痂很久了。
我於是給他開了參耆白朮當歸膏,再用二陳湯來化解體內的痰飲。三天後,他服完了一斤藥,白屑消退了一大半,他自己也感到呼吸有力,補藥的效果逐漸顯現。然而病人家屬卻抱怨藥效不快,自作主張地認為是風病,於是煉製了兩錢半青礞石,用青州白丸做藥引,煎好後讓病人一次喝下。我極力勸阻,但他們不聽,結果導致病人病情加重,最終不治。我把這件事記錄下來,作為警示。
運氣癰自潰者,惟土不及歲有之。經曰:土不及曰卑監,卑監之紀,其動瘍湧分潰癰腫,蓋土不及則肉腐為癰腫,故木化啟折乘之,而膿湧分潰其癰腫也。
〔東垣〕癰疽用藥加減法如發背疔腫,膿潰前後,虛而頭痛者,於托裡藥內加五味子。恍惚不寧,加人參、茯神。虛而發熱者,加地黃、栝蔞根。潮熱者,加柴胡、地骨皮。渴不止者,加知母、赤小豆。虛煩者,加枸杞、天門冬。自利者,加厚朴。膿多者,加當歸、川芎。痛甚者,加芍藥、乳香。
白話文:
天生就能自行潰爛的癰疽,只有土不及的人才會發生。經書上說:「土不及就叫做卑監,卑監的氣候特徵,會導致身體出現腫瘍、膿液流出、潰爛化膿的狀況。」這表示土不及的人,肉體腐敗而形成癰疽,因此木氣旺盛,乘虛而入,導致膿液流出,使癰疽潰爛。
東垣醫家治療癰疽的方法,需要根據症狀加減藥物。比如說,發背疔腫、膿潰前後,身體虛弱,伴隨頭痛的,可以在托裡藥中加入五味子。如果病人神志恍惚、不安寧,則要加入人參、茯神。身體虛弱,伴隨發熱的,則要加入地黃、栝蔞根。如果出現潮熱症狀,則要加入柴胡、地骨皮。口渴不止的,則要加入知母、赤小豆。虛煩的,則要加入枸杞、天門冬。容易腹瀉的,則要加入厚朴。膿液過多的,則要加入當歸、川芎。疼痛劇烈的,則要加入芍藥、乳香。
肌肉遲生者,加白蘞、官桂。有風邪者,加獨活、防風。心驚悸者,加丹砂。口目瞤動者,加羌活、細辛。嘔逆者,加丁香、藿葉。痰多者,加半夏、陳皮。
〔《精》〕,麥飯石膏,在膿潰後圍瘡口。
麥飯石(火煅,醋淬十次,研數日),鹿角(煅煙盡),白蘞
上用麥飯石末二兩,白蘞末二兩,鹿角灰四兩,要研極細,如不細反痛。用好米醋,入銀石器內煎,令魚眼沸,卻入三味藥末,用竹篦子不住手攪,熬一二時稀稠得所,傾出候冷,以紙蓋。每用時,先以豬蹄湯洗去膿血,挹干,以鵝翎拂藥,塗四圍,凡赤處盡塗之,但留一小口,如錢大,以出膿血。凡用瘡藥上,久則藥干,勿令繃急,須常用醋拂濕其藥。
白話文:
肌肉生長緩慢的,加入白蘞和官桂;有風寒的,加入獨活和防風;心悸的,加入丹砂;眼皮跳動的,加入羌活和細辛;嘔吐的,加入丁香和藿葉;痰多的,加入半夏和陳皮。
麥飯石膏,在膿瘡潰爛後敷於瘡口周圍。
將麥飯石煅燒後用醋淬十次,研磨數日;鹿角煅燒至煙盡;白蘞也研成粉末。
取麥飯石粉末二兩、白蘞粉末二兩、鹿角灰四兩,研磨至極細,否則會加重疼痛。用優質米醋在銀器中煮沸,再加入三味藥粉,用竹篦不停地攪拌,熬煮一到兩個時辰至濃稠適度,倒出待涼,用紙蓋好。每次使用前,先用豬蹄湯清洗乾淨膿血,擦乾,用鵝翎沾藥塗抹於瘡口周圍,凡是紅腫的地方都塗抹,只留一個錢幣大小的洞口,以便排膿血。塗抹藥膏後,時間久了會乾燥,不要繃得太緊,要經常用醋刷濕藥膏。
初便一日洗換藥,十日後兩日一換。(肉冷惡寒者不宜用。)
豬蹄湯,治一切腫破,消毒氣,去惡肉。凡瘡有口,便用此湯濯洗。
白芷,生甘草,羌活,露蜂房,黃芩,赤芍藥,川歸(等分),
上為粗末,看疽大小用藥。如疽大,獖豬蹄兩隻,只用白水三升煮軟,將汁分為兩次,澄去面上油並下面渣,卻將藥末投其中,再煎十數沸,去渣,以故帛蘸藥湯溫洗薄揩,惡血惡肉隨洗而下。洗訖,仍避風,忌人口氣吹之,又忌狐臭人、月經人。
白話文:
一開始每天換藥一次,十天後改為兩天換藥一次。(體寒怕冷的人不適合使用。)
豬蹄湯,可以治療各種腫脹潰瘍,消毒殺菌,去除壞肉。凡是瘡傷有開口,就可以用這個湯來洗滌。
白芷、生甘草、羌活、露蜂房、黃芩、赤芍藥、川歸(各取等量),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粉,根據疽的大小來決定用藥量。如果疽很大,就用兩隻豬蹄,加入三升清水煮軟,將汁液分為兩次,去除表面的油和底部的渣滓,再把藥粉加入其中,煎煮十幾沸,去除渣滓,用乾淨的布沾藥湯溫熱地洗患處,並輕輕擦拭,壞血壞肉就會隨著洗滌而脫落。洗完後,要避風,忌諱人口氣吹到傷口,也要避免狐臭的人和月經期間的婦女靠近。
癰疽有死肉不去者,用白丁香、霜梅,深則紝之,淺則乾摻於膏藥上,甚妙。
〔海〕又方,膏藥內入雄黃巴豆少許,不傷好肉,止去惡肉。不惟惡瘡,凡癰毒有惡肉者俱可去。
又方,雄黃散,以雄黃一錢另研,巴豆不去皮,研如泥,入乳香、沒藥少許,再研細。少上,惡肉自去。
〔《保》〕,治惡瘡有死肉者及追膿。
白丁香,輕粉,粉霜,雄黃,麝香(各一錢),巴豆霜(三個)
白話文:
如果癰疽裡有死肉無法去除,可以用白丁香、霜梅,如果傷口深就用藥物浸泡,淺則將藥物乾燥後摻入膏藥上,效果很好。
此外,也可以在膏藥裡加入少許雄黃和巴豆,這樣可以去除惡肉而不傷及好肉,不只是惡瘡,凡是癰毒裡有惡肉的都可以用這個方法。
還有一種方法是用雄黃散,將雄黃研成粉末,巴豆不需去皮,研成泥狀,再加入少許乳香和沒藥,繼續研磨成細粉,敷在患處,就能去除惡肉。
這種方法可用於治療惡瘡裡有死肉以及追出膿液。
具體的藥方是:白丁香、輕粉、粉霜、雄黃、麝香各一錢,巴豆霜三個。
上細末,新飯和作錠子,用之。
〔丹〕治瘡疽攻腫,瘜肉突出。烏頭五枚,苦酒三升,漬三日,洗之,日夜三四次。(《古今錄驗》)
諸癰疽有肉凸出數寸者,更於凸出瘡門求之。
〔《精》〕,神異膏,治諸般惡毒瘡癤,發背癰疽,其妙如神。
露蜂房(要用蜂兒多者為妙,細剪淨一兩),全蛇蛻(以鹽水洗淨,焙乾,半兩),玄參(半兩,去蘆),綿黃耆(三兩),黃丹(五兩,研細後入),真麻油(一斤),杏仁(去皮尖,切小片,一兩),男子亂髮(洗淨,烙干,如雞子大)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新煮的米飯和成藥丸,服用。
烏頭五枚,浸泡在三升苦酒中三日,然後用藥酒洗患處,一天洗三四次,可以治療瘡疽、腫毒和瘜肉突出。
對於長有肉瘤的癰疽,要在肉瘤突出部位的瘡口處用藥。
神異膏可以治療各種惡毒的瘡癤、發背癰疽,效果神奇。
將蜂房(最好選擇蜂兒多的蜂房)、蛇蛻(用鹽水洗淨,焙乾)、玄參(去蘆)、綿黃耆、黃丹(研磨成細粉)、真麻油、杏仁(去皮尖,切成小片)、男子亂髮(洗淨,烙乾至雞蛋大小)等藥材混合在一起。
上件藥,先將麻油入銀銚中,同亂髮於風爐上慢慢文武火熬,候發焦熔盡,以杏仁投入。候杏仁色變黑,好綿濾去渣。再將所熬清油入銀銚內,然後入黃耆、玄參二味,慢火熬一二時,取出銚子,安一冷風爐上。
候半時久,火力稍息,旋入露蜂房、蛇蛻二味,將柳枝急攪,移銚於火上不住手攪,慢火熬至黃紫色,用綿濾過後,復入清油在銚內,乘冷投黃丹,急攪片時,又移銚於火上,文武火慢慢熬,不住手用柳枝攪千餘轉,候藥油變黑色,滴於水中凝結成珠子,則是膏成就矣。若珠子稀,再熬少時,必候得所。
白話文:
首先,將麻油倒入銀銚中,加入頭髮,放在風爐上用文火慢慢熬煮,直到頭髮焦黑熔化,再投入杏仁。等到杏仁顏色變黑,用棉布過濾掉渣滓。然後將熬好的清油倒回銀銚內,加入黃耆、玄參,慢火熬煮一兩個時辰,再將銚子放在冷風爐上。
等半個時辰後,火力稍減,加入露蜂房、蛇蛻,用柳枝快速攪拌,然後把銚子移到火上不停地攪拌,慢火熬煮至黃紫色,用棉布過濾後,再將清油倒回銚內,趁冷加入黃丹,快速攪拌片刻,再把銚子移到火上,用文火慢慢熬煮,不停地用柳枝攪拌一千多圈,直到藥油變成黑色,滴入水中凝結成珠子,就表示膏藥製成了。如果珠子太稀,再熬煮一小會兒,一定能達到要求。
然後用瓷器內封收待用,或恐偶然熬火太過,稍硬難用,卻入少蠟熬添麻油在內,瓷器盛封,蓋於甑上蒸,乘熱攪勻,收而用之。膏藥熬成了,須用所盛瓷器,置淨水盆中出火毒一晝夜,歇三日方可用。熬此膏藥極難,於火候須耐煩,看火緊慢,火猛即藥中火發,千萬謹戒。
(膏藥方甚多,效無出於此。)
〔垣〕,熱瘡寒膏藥
當歸身(水洗,焙乾,一兩),杏仁(湯浸,去皮尖,一百個),黃丹(研細,六兩),肥嫩柳枝(三兩半,切如寸許,水洗干),肥嫩桃枝(一兩,切作如寸,洗淨干),麻油(一斤),
白話文:
熬好的膏藥要先用盛著它的瓷器浸泡在清水盆中,消除火毒一整天一夜,再放置三天才能使用。熬制膏藥非常不容易,需要耐心控制火候,火候過猛就會使藥材受損,一定要謹慎。膏藥方很多,但效果都比不上這個。
這個膏藥方是專治熱瘡寒的:
將當歸根洗淨,烘乾,用量一兩;杏仁用溫水浸泡,去皮尖,用量一百個;黃丹研磨成細粉,用量六兩;肥嫩柳枝切成一寸長,洗淨烘乾,用量三兩半;肥嫩桃枝切成一寸長,洗淨烘乾,用量一兩;麻油一斤。
上件,先熬麻油熱,下桃、柳枝熬令半焦,以綿裹當歸、杏仁同煎,至柳枝黑焦為度,去藥渣,濾油澄淨,抹去銚中渣滓令淨,再上令沸,旋旋入黃丹,熬成滴水中不散為度。
寒瘡熱膏藥
與寒膏藥同,只將當歸身改作當歸梢,桃、柳枝分兩倒過便是。
劉氏貼發背癰疽,膿盡四面皮黏,恐有膿毒攻起,宜用,逼毒散,方。
黃藥子,白藥子(各一兩),赤小豆(二兩),雄黃(一錢),
上為末,水調敷。
治發背癰疽,膿盡生肉平滿,宜用緊瘡口,生肌青散子,。
白話文:
首先將麻油熬熱,接著放入桃子和柳枝,熬至半焦。用棉布包裹當歸和杏仁,一同煎煮,直到柳枝焦黑為止,去除藥渣,過濾油脂並澄清,將鍋中的渣滓擦拭乾淨,再次加熱至沸騰,慢慢加入黃丹,熬至滴入水中不散為止。
寒瘡熱膏藥
做法與寒膏藥相同,只是將當歸身改成當歸梢,桃子和柳枝的比例則需顛倒。
劉氏因發背癰疽,膿液流盡,四面皮膚黏連,擔心會有膿毒攻發,應使用逼毒散方。
黃藥子、白藥子各一兩,赤小豆二兩,雄黃一錢,研磨成粉,用清水調勻敷於患處。
治療發背癰疽,膿液流盡,生長出肉,表面平整,應使用緊瘡口、生肌的青散子。
槿花葉(盛時收,陰乾,取四兩為末),青赤小豆,白芨(各二兩),
為末,臨時用槿花末三錢匕,白芨、小豆末各一錢匕,相和新汲水調攤紙上貼四畔,中心瘡口不用貼。
〔垣〕斂瘡口方,木香檳榔散,用之決無疼痛,以蠟油塗覆瘡上,生肌斂肉,甚速,必無惡血,瘡口疾合,易取平復,惟膏粱熱瘡所宜用也。貧人害地之寒濕外來寒瘡者,禁不可用。
木香,檳榔,黃連(各等分),
上為極細末,依前調用,濕則干貼。
治寒瘡斂瘡口藥。
當歸身(一錢,洗淨,曬乾),青皮(二分,去白),木香(一分),黃連(五分),
白話文:
取新鮮的木槿花葉在盛開時採收,陰乾後研磨成粉,取四兩備用。另取青赤小豆、白芨各二兩,也研磨成粉。使用時,取木槿花粉三錢,白芨粉、小豆粉各一錢,混合後用新鮮水調成糊狀,塗抹在患處周圍,中心瘡口不要塗抹。
此方法適用於熱性瘡口,能快速收斂傷口,生肌長肉,且不會有惡血產生,傷口癒合迅速,效果顯著。但對於貧困者或因寒濕外來導致的寒性瘡口,則不可使用。
另外,還可用木香、檳榔、黃連等量研磨成極細粉末,按照上述方法調用,濕潤時即可貼敷,適合治療寒性瘡口。
最後,還有一種方劑,用當歸身一錢(洗淨曬乾)、青皮二分(去白)、木香一分、黃連五分,混合使用,也具有收斂傷口的作用。
上四味,為極細末,蠟油調塗,取效甚速。
〔《保》〕瘡口大者,,乳香散,。
寒水石(煅),滑石(各一兩),乳香,沒藥(各半兩),腦子(少許)
上各研細和勻,少許摻瘡口上。
〔《撮》〕,桃紅散,斂瘡口,定痛,闢風邪。
滑石(四兩),乳香,輕粉(各二錢),小豆粉(一兩),寒水石(三兩,煅)
上為細末,乾摻口上。一方改小豆粉為定粉。
〔《精》〕有人患背疽已潰,如碗麵大,視五臟僅膈膜耳,自謂必死。用大鯽魚一枚,去腸臟,以羯羊糞入其中,烘焙焦黑極燥,為細末,乾摻之,瘡口遂收,至今無恙。此方累用有效,須候膿少,欲生肌肉時用之。
白話文:
將上面四種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蠟油調和塗抹在患處,效果非常快。
對於較大的瘡口,可以使用乳香散。乳香散的組成包括:寒水石(煅燒)、滑石(各一兩)、乳香、沒藥(各半兩)、腦子(少許)。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混合均勻,取少許撒在瘡口上。
另外,桃紅散可以用於斂合瘡口、止痛、驅除風邪。桃紅散的組成包括:滑石(四兩)、乳香、輕粉(各二錢)、小豆粉(一兩)、寒水石(三兩,煅燒)。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直接撒在瘡口上。另外一種配方將小豆粉替換成定粉。
有人患了背疽,潰爛的範圍像碗口一樣大,五臟器官幾乎只剩下了隔膜,自認必死無疑。有人用一條大鯽魚,去除內臟,放入羯羊糞,烘烤至焦黑乾燥,研磨成細粉,撒在瘡口上,瘡口便逐漸癒合,至今安然無恙。這個方子屢試不爽,需要等到膿液減少,將要長出新肉的時候使用。
〔《保》〕又方治瘡口久不收。
小椒(去目,炒黑,一錢),定粉,風化硝(二錢),白礬(二錢半),乳香,沒藥(各一錢),
上為末摻之。
〔《精》〕,生肌散
寒水石(銼),滑石,烏魚骨,龍骨(各一兩),定粉,密陀僧,白礬灰,干胭脂(各半兩),
上為細末,乾摻用之。
平肌散,治諸瘡久不斂。
密陀僧(煅),花蕊石(煅),白龍骨(各一兩),乳香(另研),輕粉(各一錢),
白話文:
《保》記載了一個治療瘡口久不收的方子,用小椒(去目,炒黑,一錢)、定粉、風化硝(二錢)、白礬(二錢半)、乳香、沒藥(各一錢)研末摻敷。
《精》記載了生肌散,由寒水石(銼)、滑石、烏魚骨、龍骨(各一兩)、定粉、密陀僧、白礬灰、干胭脂(各半兩)研成細末,乾摻使用。
平肌散則用於治療各種久不癒合的瘡傷,方劑包括密陀僧(煅)、花蕊石(煅)、白龍骨(各一兩)、乳香(另研)、輕粉(各一錢)。
上為細末,和勻乾摻。
〔丹〕《精要》論癰疽久而瘡口不合,其肉白而膿血少,此為瘡口冷滯,乃病氣血枯竭,不潮於瘡,遂致如此。用北艾葉一把,入瓦器內濃煎湯,避風處乘熱用艾湯澆洗瘡口四圍淨肉,以絹帛兜艾葉乘熱澆沃,一日一次。洗了,須避風,仍燒松香以煙燻瘡口,良久,用神異膏貼之,不可與厭穢之人見。
若不能禁忌,瘡口難安,藥亦無效。夫以血氣枯燥,不知補接於內,惟務熱洗於外,不揣其本,而齊其末,而乃歸罪於冷滯。大抵潰瘍宜洗,若非行補接之藥,以實其內,竊恐淋洗有一時之快,少頃恐病體自覺疲憊,有不耐煩之意,非虛而何?可不先議補接乎。(補接,即參、耆、歸、術之類是也。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後乾燥,再進行摻合。
**《丹溪心法》**談論癰疽久治不愈,瘡口難以癒合,肉色白且膿血量少,這是由於瘡口寒滯,病氣血枯竭,無法滋潤瘡口導致的。治療方法是取北艾葉一把,放入瓦器中煎煮濃湯,避風處乘熱用艾湯洗淨瘡口周圍的健康肉,用絹帛包裹艾葉乘熱澆淋,一天一次。洗完後需避風,再用松香煙燻瘡口,持續一段時間後,塗上神異膏,不可與不潔之人接觸。
如果無法做到這些禁忌,瘡口難以安穩,藥物也無效。因為血氣枯燥,不知從內部滋補,只注重外部熱敷,不探究病因,只治標不治本,反而怪罪於寒滯。一般來說,潰瘍需要清洗,但如果沒有服用滋補藥物來填補內虛,恐怕僅僅清洗只能帶來一時的舒緩,不久後病體就會感到疲憊不堪,無法承受,這是虛症的表現。難道不應該先考慮滋補嗎?(滋補藥物,比如人參、黃芪、當歸、蒼朮等。)
)
〔蘇〕亂髮、蜂房、蛇蛻皮,各燒灰存性,每味取一錢匕,酒調服,治瘡久不合,神驗。(丹溪云:發補陰之功甚捷。)
〔丹〕,收斂瘡口,止有柳皮、白蘞煎湯飲之。
〔《靈》〕,眼白青,黑眼小,是一逆也。納藥而嘔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除此五者,為順矣。(玉版篇)
〔《精》〕,癰疽破潰之後,其形候有逆有順。眼白青黑而緊小,一惡也。不能下食,納藥而嘔,食不知味,二惡也。腹痛渴甚,三惡也。肩背不便,四肢沉重,四惡也。聲嘶色脫,唇鼻青黑,面目四肢浮腫,五惡也。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泄利無度,小便如淋,六惡也。膿血大泄,焮痛尤甚,膿色敗臭,氣不可近,七惡也。
白話文:
頭髮、蜂窩、蛇蛻皮燒成灰,每種取一錢,用酒調和服用,能治癒長期不癒合的傷口,效果奇佳。頭髮能快速補充陰氣。柳皮和白蘞煎湯喝,可以收斂傷口,止住傷口流血。眼白發青,黑眼球縮小,是第一種逆氣;服藥後嘔吐,是第二種逆氣;腹痛口渴,是第三種逆氣;肩頸僵硬,是第四種逆氣;聲音嘶啞,面色蒼白,是第五種逆氣。除了這五種逆氣之外,就是順氣了。癰疽破潰後,身體狀況可能有順逆之分。眼白發青發黑且緊縮,是第一種惡兆;無法進食,服藥後嘔吐,食不知味,是第二種惡兆;腹痛口渴,是第三種惡兆;肩背僵硬,四肢沉重,是第四種惡兆;聲音嘶啞,嘴唇鼻子發青發黑,面部和四肢浮腫,是第五種惡兆;煩躁不安,咳嗽不止,腹痛口渴,腹瀉不止,小便頻密,是第六種惡兆;膿血大量流出,疼痛加劇,膿液顏色發黑發臭,氣味難聞,是第七種惡兆。
喘粗短氣,恍惚嗜臥,八惡也。未潰先黑久陷,面青唇黯便汙者,九惡也。更有氣噫痞塞,咳嗽身冷,自汗無時,瞪目耳聾,恍惚驚悸,語言顛錯,皆是惡證。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一善也。便利調勻,二善也。神彩精明,語聲清朗,三善也。膿清腫消,色鮮不臭,四善也。
體氣和平,五善也。五善見三則吉,諸惡見四必危。
白話文:
呼吸急促短淺,昏昏沉沉嗜睡,這是八種惡兆。傷口還沒潰爛就發黑、久久不癒,臉色蒼白、嘴唇暗淡、身體污穢,這是九種惡兆。此外,還有氣往上衝、胸悶憋氣、咳嗽、身體發冷、無緣無故出汗、眼睛瞪大、耳朵失聰、神志恍惚、心驚膽戰、言語顛倒,這些都是惡症。
身體輕鬆舒適,呼吸自然平穩,飲食有味,這是第一種吉兆。大小便通暢,排泄順暢,這是第二種吉兆。精神飽滿,面色紅潤,聲音洪亮清晰,這是第三種吉兆。膿液清亮,腫脹消退,顏色鮮豔,沒有臭味,這是第四種吉兆。
身體氣息平和,這是第五種吉兆。出現三種吉兆就預示著好兆頭,出現四種惡兆就預示著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