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十八·心小腸部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八·心小腸部 (3)

1. 癰疽所兼諸證

〔涓〕熱毒方盛,或發大渴,此是毒攻心臟,令舌乾煩渴也。但以補心氣藥,內補即止。

〔羅〕,竹葉黃耆湯,治發背發渴,通治諸瘡大渴。

竹葉(二兩),生地(八兩),黃耆麥門冬(去心),當歸川芎甘草黃芩,芍藥,人參半夏(湯洗),石膏(各三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竹葉五七片,同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無時。(虛渴者忌用石膏、半夏、黃芩。)

金銀花散

金銀花(四兩,去土),甘草(一兩,炒)

上為細末,每服四錢,水酒各一盞,同煎至一盞,去渣熱服。

〔丹〕《外科精要》云:疽向安後發渴,與加減八味丸。夫當此時血氣兩虛,當用參、耆補氣,當歸、地黃養血,渴當自止。何必澤瀉茯苓導水,佐以肉桂?若忍冬丸黃耆六一湯等方,切當。忍冬養血,黃耆補氣,渴何由作。

〔《精》〕,忍冬丸,大能止渴,及療渴疾,既愈之後,須預防外癰疽,大宜服此。

忍冬草(不以多少,根莖花葉皆可用)

上入瓶內,以無灰好酒浸,以糠火煨一宿,取出曬乾,入甘草少許,研為細末,以所浸酒打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無時酒飲任下。

黃耆六一湯,大治渴疾,補虛乏,常服此藥,終身可免癰疽之疾。

綿黃耆(去蘆,六兩,一半生用,一半鹽水潤蒸,三次焙乾),粉草(一兩,一半生,一半炙黃用)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早晨日午,以白湯點服。若飲初杯,用酒調尤妙。

桑枝湯,大治口乾。

桑枝一小升,細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盡。

五味子湯,大治口燥舌乾,此是腎水竭也。

五味,黃耆(去蘆,生用),人參(去蘆),麥門冬(去心),粉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無時候,一日二夜五七服妙。

〔丹〕《外科精要》云:嘔逆有二證,一證謂初發時,不曾服內托散,伏熱在心。一證謂氣虛脾氣不正而嘔,伏熱在心,與內托散三兩帖,氣虛而嘔,宜嘉禾散。有寒熱,宜家傳正氣散,兼與山藥丸以補腎。謹按病機,諸逆衝上嘔越,皆屬於火。其內托散性涼,固有降火之理,若嘉禾散群隊以為補虛之劑,補力已少,徒有溫暖助火耳。

山藥丸補腎以壯下焦之陰,粗為近理。然治嘔,須分先後,腫瘍時,當作毒氣上攻治之。潰瘍後,當作陰虛補之。若年老因疽潰發嘔不食者,宜用參耆白朮膏峻補取效。佐藥隨時隨證加減,恐用山藥丸,緩急未易得力。河間謂諸病瘡瘍如嘔者,濕氣侵於胃也,藥中宜倍加白朮

丹溪治一老人,背疽嘔逆,用補藥效。方見潰瘍門。予治一男子腫瘍嘔,諸藥不止,用獨參湯一服,嘔即愈。

〔《精》〕,犀角膏,治咽喉口舌生瘡。

昔有一貴人,因疽而生此證,醫者以為心臟絕盡,皆辭退。愚進此藥,一日而安。

琥珀(研),生犀角(各一錢),辰砂(研),茯神(去木。各二錢),真腦子(研,一字),人參(去蘆),酸棗仁(去皮研。各二錢),

上人參、茯神、犀角為細末,入乳缽內,別研藥味和勻,用煉蜜搜為膏子。以瓷瓶收貯,俟其疾作,每服一彈子大,以麥門冬去心,濃煎湯化服,一日連服五服,取效。(此方潰瘍不宜用。)

〔涓〕治發背癰疽,膿潰後氣虛,脾臟滑泄,並四肢逆冷,宜用,和氣散,。

蒼朮(四兩,米泔浸三日,洗淨,曬乾,再以米醋炒令香黃色),甘草(炙),青皮(去穰。各一兩),良薑(炒),肉桂,乾薑(炮。各半兩),陳粟(半升)

上七味,為末,每服一錢,用炒茴香末半錢,相和溫酒調下,不拘時。

〔垣〕,聖愈湯,治諸惡瘡血出不止,以寒水石細末摻之,立止。或瘡時間作黑色,不可潰也,藥力去盡卻紅和。如血出多而心煩不安,不得眠睡,此亡血也。此湯主之。

熟地,生地(各三錢),歸身(一錢半),川芎(二錢),黃耆(五分),人參(三分),

上㕮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無時。

〔梅〕治背瘡肉長疾,皮不及裹,見風即成僵。以寒水石燒研為細末,敷瘡上,再用銅綠細末上之,肉即不作僵矣。

〔《圖經》〕古方療惡瘡癰腫,或連陰髀間疼痛,急攣牽入小腹不可忍,一宿則殺人者。用茴香苗葉搗取汁一升,服之,日三四,用其滓以貼腫上,冬中根亦可用。此外國方,永嘉以來用之,起死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