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五·陰陽臟腑部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陰陽臟腑部 (9)

1. 治發熱

上為細末,大便秘結,米泔調空心服三錢。上膈壅熱,或生赤丹,或生癰癤,用水二盞,煎六分。若小便結如淋狀,用蘆根打碎洗淨,煎湯下。五心煩熱,用生薑一片,同煎服效。

小承氣湯(方見傷寒。),調胃承氣湯(方見傷寒。),四順飲子(方見前氣血。),桃仁承氣湯(方見傷寒。),大承氣湯(方見傷寒。)

立效散,治下焦結熱,小便黃赤,淋閉疼痛,或出血。

山梔(炒,半兩),瞿麥穗(一兩),甘草(炙,三分)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碗,入連須蔥根七個,燈心五十莖,生薑七片,同煎至七分溫服。

石葦散,治膀胱有熱,水道淋澀,或尿如豆汁,及出砂石。

石葦,木通,滑石,王不留行(各二兩),甘草梢(一兩),當歸,白朮,瞿麥,芍藥,葵子(各三兩),黃耆(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煎湯調下,空心服。

經云:胃足陽明之脈,氣盛則身以前皆熱。(當取足三里等穴。全文見刺灸。)

〔《素》〕帝曰: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陰氣虛,陽氣盛。四肢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而止耳。逢風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見逆調論爍,消削也。)

〔仲〕三物黃芩湯治婦人四肢煩熱。(方見產煩。)

〔丹〕治手足心熱。用東垣火鬱湯(方見後火鬱熱條。)

治手足心熱,此方神妙。

梔子,香附,蒼朮,白芷,半夏,川芎

上用神麯糊丸。

〔垣〕身熱有五不同論五臟有邪,各有身熱,其狀各異。以手捫摸有三法:以輕手捫之則熱,重按之則不熱,是熱在皮毛血脈也。重按至筋骨之分,則熱蒸手極甚,輕摸之則不熱,是熱在筋骨間也。輕手捫之則不熱,重手加力按之亦不熱,不輕不重按之而熱,是熱在筋骨之上,皮毛血脈之下,乃熱在肌肉也。此謂三法,以三黃丸通治之。細分之,則五臟各異矣。

肺熱者,輕手乃得,微按全無,瞥瞥然見於皮毛上,為肺主皮毛故也。日西尤甚,乃皮毛之熱也。其症必見喘咳,灑淅寒熱。輕者瀉白散,重者涼膈散、白虎湯之類治之,及地黃地骨皮散。

心熱者,心主血脈,微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上,輕手乃得,微按至皮毛之下則熱,少加力按之則全不熱,是熱在血脈也。日中太甚,乃心之熱也。其症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以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硃砂丸、安神丸、清涼散之類治之。

脾熱者,輕手捫之不熱,重按至筋骨又不熱,不輕不重在輕手重手之間,此熱在肌肉,遇夜尤甚。其症必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無氣以動。以瀉黃散、調胃承氣湯治實熱用之。人參黃耆散、補中益胃湯治中虛有熱者用之。

白話文:

治發熱

發熱,將藥磨成細末,若大便秘結,用米湯調和,空腹服用三錢。上膈壅塞發熱,或生長赤丹(皮膚紅腫),或生長癰疽(皮膚化膿性感染),用水兩盞,煎煮至六分。若小便閉塞如淋症狀,用蘆根打碎清洗乾淨,煎湯服用。五心煩熱,用生薑一片,一同煎煮服用有效。

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四順飲子、桃仁承氣湯、大承氣湯(以上湯劑方劑請參考傷寒論或相關醫籍)。

立效散,治療下焦積聚熱邪,小便黃赤,排尿困難疼痛,或伴隨出血。

藥方:炒山梔子半兩,瞿麥穗一兩,炙甘草三分。

將藥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碗,加入帶根蔥七個,燈芯草五十莖,生薑七片,一起煎煮至溫熱服用。

石葦散,治療膀胱有熱,排尿困難澀痛,或尿液如豆汁狀,以及排出砂石。

藥方:石葦、木通、滑石、王不留行各二兩,炙甘草梢一兩,當歸、白朮、瞿麥、芍藥、葵子各三兩,黃耆二兩。

將藥磨成細末,每次服用時用煎煮的湯藥調服,空腹服用。

經書記載:胃與足陽明經的氣血旺盛,則身體前部都會感到發熱。(應取足三里等穴位施治,詳見針灸相關書籍)。

《素問》記載:皇帝問道:人為何會有四肢發熱,遇到風寒如同炙烤般熾熱呢?岐伯回答:這是因為陰氣虛弱,陽氣旺盛。四肢屬陽,兩者相激,而陰氣不足,少水無法滅盛火,陽氣獨盛。陽氣獨盛,則無法正常生長,只能獨強而止。遇到風寒如同炙烤般熾熱,這種人將會被熱氣燒灼。(詳見逆調論中關於燒灼、消蝕的解釋)。

《仲景》三物黃芩湯治療婦女四肢煩熱。(方劑詳見產後煩熱相關章節)。

《丹溪》治療手足心熱。使用東垣火鬱湯(方劑詳見後火鬱熱相關章節)。

治療手足心熱,此方藥效神奇。

藥方:梔子、香附、蒼朮、白芷、半夏、川芎。

以上藥物用神麴糊做成丸藥服用。

《東垣》論述身熱的五種不同情況,認為五臟積邪各有不同的發熱症狀和表現。用手觸摸有三種方法:輕輕觸摸則發熱,重按則不發熱,這是熱邪在皮毛血脈;重按至筋骨部位則熱感加重,輕摸則不發熱,這是熱邪在筋骨之間;輕輕觸摸不發熱,用力按壓也不發熱,只有中等力度按壓時才發熱,這是熱邪在肌肉。這三種方法,可以用三黃丸治療。更詳細區分,則五臟各有不同。

肺熱:輕輕觸摸就能感覺到,輕微按壓就沒有感覺,隱約感覺在皮毛表面,因為肺主皮毛。日落時尤甚,是皮毛的熱。症狀必見喘咳,寒熱交替。輕者用瀉白散,重者用涼膈散、白虎湯等,以及地黃地骨皮散。

心熱:心主血脈,輕微按壓到皮膚之下、肌肉之上就能感覺到,輕輕按壓到皮毛之下就發熱,稍用力按壓則不發熱,這是熱邪在血脈。中午尤甚,是心的熱。症狀煩躁不安、心痛,掌心發熱,呃逆。用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硃砂丸、安神丸、清涼散等治療。

脾熱:輕輕觸摸不發熱,重按至筋骨也不發熱,中等力度按壓時才發熱,這是熱邪在肌肉,晚上尤甚。症狀必見怠惰嗜睡,四肢無力,氣虛乏力。用瀉黃散、調胃承氣湯治療實熱;用人參黃耆散、補中益胃湯治療虛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