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1)

1. 面赤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症不罷者,不可下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色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出,出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因發不透徹而面赤躁煩短氣者,不足言陽氣怫鬱,止是當汗不汗也,故更發汗則愈。)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瘥。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太陽病如瘧狀,若脈微惡寒,面反有熱色而身癢者,桂枝麻黃各半湯小汗之。(論見發熱。

身熱足寒,面赤,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病。

陽毒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者,宜升麻鱉甲湯。(方論見陽毒。)

少陰病,下利清穀,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面赤色者,通脈四逆湯加蔥白。(論見下利。)下利清穀,脈沉遲,面少赤,手足微厥者,必鬱冒,汗出解。(論見下利。)

陽明病,面合赤色者,不可攻之。(論見便難。)

白話文:

[臉紅]

這段文字講述的是中醫對於臉紅這種症狀的觀點和治療方式。如果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生病,在太陽經初期生病時,使用發汗療法,但是汗沒能完全排出,病情就會轉移到陽明經。此後病人會持續輕微出汗,不再畏寒。若太陽病的症狀仍然存在,不應再使用瀉下療法,否則會造成反效果。這種情況下,可以稍微發汗來治療。如果臉色非常紅,表示陽氣在體表鬱積,應該用解表或燻蒸的方式來治療。若發汗不夠,陽氣鬱積無法釋放,病人會感到焦躁煩悶,且疼痛的位置不定,可能在腹部,也可能在四肢,而且按壓身體也找不到疼痛點。此外,病人會感到呼吸困難,只能坐著,這都是因為汗沒有充分排出導致的。要確認汗是否充分排出,可以從脈象的滯澀來判斷。

若因汗未充分排出導致臉紅、焦躁、呼吸困難,不是因為陽氣鬱積,而是汗未能順利排出,因此再次發汗就能治好。若脈象浮動但緩慢,臉部發熱紅潤並且有顫抖現象,大約六七天後會出汗並恢復健康,如果反而發燒,那就是病情好轉的跡象。脈象緩慢表示體內缺乏陽氣,無法正常排汗,身體可能會出現搔癢。若太陽經疾病表現出類似瘧疾的症狀,脈象微弱且畏寒,臉色反而紅潤且身體搔癢,可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輕微發汗。

若身體發熱但腳冷,臉色紅潤,突然口閉,背部反弓,這可能是痙病。若是陽毒導致臉色紅潤,皮膚上出現像繡花一樣的紅斑,喉嚨痛,吐出血膿,可用升麻鱉甲湯來治療。若是少陰經疾病,出現拉肚子且糞便如穀物,手腳冰冷,脈象微弱,但身體卻不畏寒,臉色紅潤,可用通脈四逆湯加上蔥白來治療。若是拉肚子且糞便如穀物,脈象沉緩,臉色略紅,手腳微微冰冷,可能會出現昏厥,但出汗後就會好轉。若是陽明經疾病,臉色非常紅潤,不能進行攻下的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