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1)

1. 盜汗

三陽合病,脈浮大見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陽明病,脈但浮者,必盜汗出。(論見胃實。成無己云:陽明病當作裡實而脈浮者,云必盜汗是猶有表邪故也。)太陽病,脈浮而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論見結胸。)

〔成〕傷寒盜汗者,非若雜病之虛,是由邪氣在半表半裡使然也。何者?若邪氣一切在表干於衛,則自然汗出也。此則邪氣浸行於里,外連表邪,及睡則衛氣行於里,乘表中陽氣不致,津液得泄,故但睡而汗出,覺則氣散於表而汗止矣,其證悉當和表而已。

白話文:

如果三條正經(太陽、陽明、少陽)同時受到影響,脈象在關部呈現浮大的特徵,患者會想要睡覺,一旦閉眼就會出汗。如果是陽明病,脈象單純浮動的,肯定會出現盜汗的情況。(這點可參考胃實的討論。成無己認為:陽明病本應表現為內臟實證,但脈象卻呈現浮動,表明必有盜汗的原因是仍有表邪存在。)如果是太陽病,脈象浮動且跳動快速,伴有頭痛發燒,輕微盜汗,且仍感覺惡寒,這說明表證尚未解決。(這點可參考結胸的討論。)

成無己進一步解釋:在感冒中出現盜汗,並不是像一般疾病中的虛弱所致,而是因為邪氣位於半表半里的緣故。這是什麼道理呢?如果邪氣完全影響表層,幹擾衛氣,那會自然而然地出汗。而這種情況下,邪氣正在逐漸侵入內臟,同時與表面的邪氣相聯繫。當人入睡時,衛氣進入內臟,此時由於表面的陽氣無法到達,使得體內的津液得以釋放,所以只有在睡著的時候才會出汗,醒來後,氣血重新分散至表面,汗也就停止了。對於這種症狀,治療應當著重於調和表裡。

希望這能幫助你理解古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