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1)

1. 身重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出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風溫為病,脈浮汗出,身重多眠,鼻息鼾。(論見風溫。宜《活人》葳蕤湯。)

陽明病,脈浮緊,口苦咽燥,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身重,忌汗,忌燒針,忌下。(論見自汗。注云:此證宜和解之。)

陽明病,汗出不惡寒,身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宜大承氣湯。(論見不大便。)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宜,防己黃耆湯,。

防已(一兩),甘草(半兩),白朮(七錢半),黃耆(去蘆,一兩一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溫服。良久再服。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瘥。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三分。下有沉寒者,加細辛三分。

中暑病發熱惡寒,身重痛,汗出足冷,脈虛而渴者,忌汗下針。(宜瓜蒂散、白虎湯。論見中暑。)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無少陰但欲寐、吐利證者,宜大青龍湯。下後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者乃解。(論見悸。)

陰陽易為病,身重少氣,少腹急引,陰中拘攣,上衝胸,眼花者,燒裩湯。(論見陰陽易。)

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者,真武湯。(論見身重。)

白話文:

[身重]

  1. 如果是三陽合病的情形,患者腹部會感到脹滿,身體沉重,翻身轉側困難,嘴巴感覺遲鈍且臉部有污垢,可能出現胡言亂語和失禁。如果用發汗療法治療,可能會導致胡言亂語加劇,如果使用下法治療,可能會使額頭大量出汗,手腳冰冷。如果患者自己有出汗現象,應該使用白虎湯來調理。

  2. 風溫症狀的患者,脈象浮動,有出汗現象,身體沉重且多眠,呼吸時有鼾聲。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活人》葳蕤湯來治療。

  3. 陽明病患者,脈象浮緊,口中苦澀且咽喉乾燥,腹部脹滿並伴有喘息,發熱且出汗,但不畏寒,身體沉重。對於這種症狀,應避免使用發汗、燒針和下法治療。

  4. 陽明病患者,出汗且不畏寒,身體沉重且呼吸短促,腹部脹滿並伴有喘息,若有潮熱現象,應該使用大承氣湯。

  5. 患有風水病的人,脈象浮動,身體沉重,出汗且畏風,應該使用防己黃耆湯。

  6. 中暑病患者,發熱且畏寒,身體沉重疼痛,出汗且腳冷,脈象虛弱且口渴,這種情況應避免使用發汗、下法和針灸治療。

  7. 傷寒患者,脈象浮緩,身體雖不疼但沉重,如果沒有少陰病的只想睡覺和嘔吐、腹瀉症狀,適合使用大青龍湯。治療後如果心悸且身體沉重,不能使用發汗療法,應等待自然出汗才能緩解。

  8. 陰陽易病患者,身體沉重且氣短,小腹部位有緊繃感,陰部有拘攣感,向上沖擊胸部,眼睛有眩暈感,適合使用燒裩湯。

  9. 少陰病患者,腹部疼痛,小便不順暢,四肢沉重且疼痛,並有下痢症狀,應該使用真武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