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一·傷寒部 (7)
卷之三十一·傷寒部 (7)
1. 陰毒續法
下至臟腑中,表未解者,渾身壯熱,脈氣洪大,便宜用發表藥。或表解者,更不發熱,便得眠睡,渾身有汗,若少有痞結,脈實,方可用下膈行臟腑藥,漸用調和元氣,補治脾胃湯散。服此藥三服不應者,不可治也。
〔《本》〕陰毒沉困之候,與前後漸染之候皆同,而更加沉重,六脈附骨,取之方有,按之即無,一息八至以上,或不可數。至此則藥餌難為功矣,但於臍下灼火艾如棗大,三百壯以來,手足不和暖者,不可治也。倘復和暖,以前硫黃及熱藥助之。若陰氣散,陽氣來,則漸減熱藥而和治之,以取瘥也。
〔《活》〕治陰虛陽脫,體冷無脈,氣息欲絕,不省人事,及傷寒陰厥,百方不效者。用蔥以索纏如臂大,切去根及葉,惟存白長二寸許,如大餅樣,先以火協一面,令通熱,勿令著火,乃以熱面熨病人臍上連臍下,又以熨斗滿貯火熨之,令蔥餅中熱氣鬱入肌肉中,須更作三四餅,一餅壞不可熨,又易一餅,良久病人當蘇,手足溫,有汗即瘥,更服四逆湯以溫其內。
〔海〕治陰症諸藥不效,並湯水不下,身冷脈絕,氣息短,不知人。用蔥白熨法,莫若用釅醋拌麩皮炒熟,注布袋中,蒸熨,比上法尤速。
代灸塗臍膏
附子,馬藺子,蛇床子,吳茱萸,肉桂(各等分)
上為細末,可用白麵一匙,藥末一匙,生薑自然汁煨成膏,攤紙上,圓三寸許,貼臍下關元、氣海,自晚至曉,其火力可代灸百壯。腰痛亦可貼之。一法,用丁香、蓽茇、乾薑、牡蠣燒灰,放手心中,以唾津調如泥,以手掩其陰,至暖汗出為度。
陰毒傷寒,四肢逆冷者,用吳茱萸不拘多少,為細末,溫酒和勻,生絹袋盛之,熱熨腳心,令通暢愈。若以湯煎溫藥渫洗,以接四肢亦可。
《本》治陰中伏陽,,破陰丹,。
硫黃,水銀(各一兩),陳皮,青皮(各半兩),
上將硫黃先入銚子內熔開,次下水銀,用鐵杖子打勻,令無星,傾入黑茶盞內,細研,入二味,用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如煩躁,冷鹽湯下。陰症,艾湯下。良效。
有人初得病,四肢逆冷,臍下築痛,身疼如被杖,蓋陰症也,急服金液、破陰、來復等丹,其脈遂沉而滑。沉者陰也,滑者陽也,病雖陰症而見陽脈,有可生之理,仲景所謂陰病見陽脈者生。仍灸氣海、丹田百壯,手足溫溫,陽回得汗而解。或問滑沉之狀,如何便有生理?予曰:仲景云: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名曰滑。古人論脈滑,雖曰往來前卻,流利旋轉,替替然與數相似,仲景三語而足也。
此三字極難曉。翕,合也,言張而復合也,故曰翕為正陽;沉,言忽降而下也,故曰沉為正陰,方翕而合,俄降而沉;奄,為忽忽間。仲景論滑脈可謂諦當矣。其言皆有法,故讀者難曉,宜細思之。
白話文:
陰毒持續發展的處理方法
如果病邪深入到內臟,而表面的症狀還沒解除,會出現全身發熱、脈搏強勁有力的狀況,這時應該使用發汗解表的藥物。如果表面的症狀已經解除,不再發熱,可以安穩入睡,全身有汗,但如果身體內部稍有阻塞,脈搏仍然有力,這時才可以使用疏通腸胃、促進臟腑運行的藥物,然後慢慢地使用調和元氣、補養脾胃的湯劑或散劑。如果服用這些藥三劑後沒有效果,就無法治癒了。
《本草綱目》 裡說,陰毒病發作時,沉重困頓的症狀和之前或之後逐漸發病的症狀相似,但更為嚴重,脈搏微弱到貼近骨頭,仔細觸摸才能感覺到,稍微用力按壓就感覺不到,呼吸一分鐘可能達到八次以上,甚至無法數清。到了這種程度,藥物就很難起作用了。這時可以在肚臍下方用艾草燒灼,大小如棗核,燒三百壯以上,如果手腳還是不溫暖,就無法治癒了。如果手腳恢復溫暖,就用硫磺和溫熱藥物來幫助恢復。如果陰氣消散,陽氣回升,就慢慢減少溫熱藥物,改用調和的藥物,以求痊癒。
《活人書》 記載,治療陰虛陽脫、身體冰冷、脈搏微弱、呼吸微弱到快要停止、失去意識、以及傷寒引起的陰厥,各種方法都無效的情況。可以用蔥白用繩子纏繞成手臂粗細,切掉根部和葉子,只留下白色部分約兩寸長,像一個大餅一樣。先用火烤熱一面,但不要燒焦,然後將熱的一面熨在病人的肚臍及其下方,再用裝滿熱炭的熨斗熨在蔥餅上,讓蔥餅中的熱氣滲入肌肉。需要製作三四個蔥餅替換使用,當蔥餅壞了就不能再熨了,要換新的。過一段時間,病人應該會甦醒過來,手腳會變得溫暖,有汗出來就表示好轉,再服用四逆湯來溫補體內。
《海上方》 記載,治療各種陰症,藥物都沒效果,甚至湯水都喝不下,身體冰冷、脈搏消失、呼吸急促、不省人事的情況。用蔥白熨敷的方法,不如用濃醋拌麥麩皮炒熟,裝在布袋中,蒸熱熨敷,效果比上面的方法更快。
替代艾灸的塗臍膏
藥方:附子、馬藺子、蛇床子、吳茱萸、肉桂(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一匙白麵粉、一匙藥末,加入生薑自然汁調成膏狀,攤在紙上,做成約三寸大小的圓形,貼在肚臍下方的關元穴、氣海穴,從晚上貼到早上,藥效可以代替艾灸一百壯。腰痛也可以貼這個。
另一種方法:用丁香、蓽茇、乾薑、牡蠣燒成灰,放在手心,用唾液調成泥狀,用手捂住陰部,直到身體發熱出汗為止。
對於陰毒傷寒,四肢冰冷的患者,可以用吳茱萸研磨成細末,用溫酒調勻,裝在生絹袋中,熱敷腳心,使其氣血通暢。或者用溫熱的藥湯洗泡四肢也可以。
《本草綱目》 記載,治療陰中伏陽的病症,使用破陰丹。
藥方:硫磺、水銀(各一兩),陳皮、青皮(各半兩)
先將硫磺放入鍋中熔化,再加入水銀,用鐵棍攪拌均勻,使其沒有水銀星點,倒入黑茶杯中,磨細,加入陳皮、青皮,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如果感到煩躁,用冷鹽水送服;如果是陰症,用艾葉湯送服,效果很好。
有人剛得病時,四肢冰冷、肚臍下方脹痛、身體疼痛如被棍打,這就是陰症。應該立即服用金液丹、破陰丹、來復丹等藥,這樣脈搏就會變得沉而滑。沉表示陰,滑表示陽。雖然是陰症,但出現了陽脈,這表示還有生的希望,就像張仲景說的“陰病見陽脈者生”。同時應該艾灸氣海穴和丹田穴一百壯,如果手腳變得溫暖,陽氣恢復,有汗排出,病就好轉了。
有人問,脈象滑而沉,為何會有生的希望?我回答說,張仲景說:“呼吸微弱而沉,叫做滑。” 這是什麼意思呢?沉是純陰的表現,呼吸微弱是正陽的表現,陰陽和諧統一,所以叫做滑。古人論述脈象滑,雖然說往來流利旋轉,像數脈一樣,但張仲景用三個字就說清楚了。
這三個字很難理解。“翕”表示合併,是指張開後又閉合,所以說“翕”是正陽;“沉”表示突然下降,所以說“沉”是正陰;“奄”表示忽快忽慢。張仲景論述滑脈,可以說是精闢透徹。他的話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讀起來很難理解,應該仔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