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一·傷寒部 (5)
卷之三十一·傷寒部 (5)
1. 陰氣毒盛變陰毒
陰毒之為病,面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升麻鱉甲湯方見陽毒。)
白話文:
關於陰氣毒盛轉變為陰毒的病情,病徵表現為面色蒼白或發青,身體疼痛如同遭受毆打,並伴有咽喉疼痛。若在病發五日內接受治療,情況尚可控制;但若拖延至七日後才求診,則治療效果會大打折扣,病情可能難以挽回。對於此類病症,主要採用升麻鱉甲湯進行治療,但需去掉原處方中的雄黃和蜀椒成分。(至於升麻鱉甲湯的具體配方,可以參考陽毒相關資料。)
2. 陰毒續法
〔《活》〕,陰毒甘草湯,治傷寒時氣,初得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藥後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而疾,身如被杖,咽喉痛,五六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甘草(炙),升麻,當歸(各五錢),雄黃(二錢半),桂枝(去皮,五錢),蜀椒(炒,去汗並閉口者及子二分),鱉甲(酥炙,一兩半)
上㕮咀,水煎服,如人行五里許,更進一服,覆取汗,毒從汗出,汗出即愈。若未汗,再服。
〔《本》〕陰毒本因腎氣虛冷,因欲事或食冷物後傷風,內既伏陰,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而後伏陰,內外皆陰,則陽氣不守,遂發頭痛,腰重,腹痛,眼睛疼,身體倦怠而不甚熱,四肢逆冷,額上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煩渴,精神恍惚,如有所失,或可起行,不甚覺重,診之則六脈俱沉細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無,六脈俱浮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非陰症也。
若服涼藥過多,則渴轉甚,躁轉急,有此症者,急服還陽退陰之藥即安,惟補虛和氣而已,宜服正元散、退陰散、五勝散。陰症不宜發汗,如氣正脈大,身熱未瘥,用藥發汗無妨。
正元散,治傷寒如覺風寒吹著,四肢頭目骨節疼痛,急服此藥。如人行五里許再服,連進三服,出汗立瘥。若患陰毒傷寒,入退陰散五分同煎。或傷冷傷食,頭昏氣滿,及心腹諸疾服之,無有不效。
麻黃(去節),陳皮,大黃(生),甘草,乾薑,肉桂,芍藥,附子,吳茱萸,半夏(制。各等分)
上㕮咀,麻黃加一半,茱萸減一半,同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熱服,以衣被蓋覆取汗,切須候汗乾去之。如是陰毒,不可用麻黃,免更出汗。
退陰散,治陰毒傷寒,手足逆冷,脈沉細,頭痛腰重,連服三次,小小傷冷,每服一字,入正元散同煎,入鹽一捻。陰毒傷寒咳逆,煎一服,細細熱呷,病止。
川烏,乾薑(等分)
上為粗末,炒令轉色,放冷再搗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鹽一捻,煎至半盞,去渣溫服。
五勝散,治傷寒頭痛,壯熱,骨節疼痛,昏沉困倦,咳嗽鼻塞,不思飲食。兼治傷寒夾冷氣,並慢陰毒,神效。
白朮(一兩半),甘草,五味子,石膏(各一兩),乾薑(三兩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入鹽少許,同煎服。如冷氣相夾,入薑、棗煎,或治陰毒病,入艾葉少許,煎服。
〔海〕,白朮散,治陰毒傷寒,心悶煩躁,四肢厥冷。
川烏(炮,去皮臍),桔梗,附子(炮),白朮,細辛(各一兩),乾薑(炮,半兩),
上㕮咀,或末之,白湯調下一錢匕。
白話文:
陰毒續法
-
〔《活》〕陰毒甘草湯:此方用於治療因傷寒時疫,初期一兩天就形成陰毒,或服藥後六七天以上至十天轉成陰毒的病症。患者會感到身體沉重、背部僵硬、腹中絞痛、喉嚨不適,毒氣攻心,心下部位堅硬、呼吸短促、難以喘息、噁心嘔吐、嘴唇發青、臉色發黑、四肢冰冷,脈象沉細而快,身體感覺像被棍子打過一樣疼痛,喉嚨也會疼痛。此病發作五六天還可治療,超過七天就難以治癒。
-
藥方組成:炙甘草、升麻、當歸(各五錢)、雄黃(二錢半)、桂枝(去皮,五錢)、蜀椒(炒,去除汗水及閉口者及子,二分)、酥炙鱉甲(一兩半)。
-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煎煮服用。服藥後,如果感覺像步行五里左右,再服用第二劑,以求發汗。毒氣隨汗排出即可痊癒。如果沒有出汗,就再服用。
-
〔《本》〕陰毒的成因:陰毒的根本原因是腎氣虛弱、體內虛冷,因性慾過度或吃生冷食物後感受風寒所致。體內潛伏陰邪,又感受外來寒邪,或是先感受外寒後體內產生陰邪,內外皆是陰邪,導致陽氣無法固守,於是出現頭痛、腰部沉重、腹痛、眼睛疼痛、身體疲倦但不太發熱、四肢冰冷、額頭和手背冷汗不止、或感到煩渴、精神恍惚、若有所失,甚至可以起身行走,但並不覺得身體沉重。診脈時,六脈都沉細而快,尺部脈搏短小,寸部脈搏可能不明顯。如果六脈浮大,或沉取時脈大但不快,就不是陰症。
-
若服用過多寒涼藥物,會導致口渴加重、煩躁加劇。出現這種情況應立即服用溫陽退陰的藥物,主要以補虛和氣為主,適合服用正元散、退陰散、五勝散。陰症不宜發汗,但如果患者正氣旺盛、脈象大、身體發熱未退,使用發汗藥物也無妨。
-
正元散:此方用於治療傷寒,當感覺到風寒侵襲、四肢頭目骨節疼痛時,應立即服用。服藥後,如步行五里左右可再服,連續服用三劑,發汗後即可痊癒。若患陰毒傷寒,可加入退陰散五分一同煎服。此方也可用於治療因傷冷或傷食引起的頭昏氣悶以及心腹各種疾病,效果顯著。
-
藥方組成:麻黃(去節)、陳皮、生大黃、甘草、乾薑、肉桂、芍藥、附子、吳茱萸、半夏(製過,各等分)。
-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切碎,麻黃加一半,茱萸減一半,一起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加入水一盞、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至七分後熱服。服藥後以衣被覆蓋取汗,待汗乾後再去除衣物。如果是陰毒,不可用麻黃,以免發汗過多。
-
退陰散:此方用於治療陰毒傷寒,症狀包括手腳冰冷、脈象沉細、頭痛腰重。連續服用三次有效。若只是輕微受寒,每次服用一字,加入正元散一同煎服,並加入少許鹽。陰毒傷寒引起的咳嗽、氣逆,煎煮一服,慢慢熱飲,即可止病。
-
藥方組成:川烏、乾薑(等分)。
-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炒至顏色改變,放涼後再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加入水一盞、少許鹽,煎至半盞,去渣後溫服。
-
五勝散:此方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高熱、骨節疼痛、昏沉困倦、咳嗽鼻塞、食慾不振。也可用於治療傷寒夾雜寒氣以及慢性陰毒,效果極佳。
-
藥方組成:白朮(一兩半)、甘草、五味子、石膏(各一兩)、乾薑(三兩半)。
-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加入水一盞、少許鹽,一同煎服。若夾雜寒氣,加入生薑、紅棗同煎;若治療陰毒,加入少許艾葉一同煎服。
-
〔海〕白朮散:此方用於治療陰毒傷寒,症狀包括胸悶煩躁、四肢冰冷。
-
藥方組成:炮製川烏(去皮臍)、桔梗、炮製附子、白朮、細辛(各一兩)、炮製乾薑(半兩)。
-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或研磨成粉末,用白開水沖服一錢。